实验流体力学1全解共55页
流体力学实验报告(全)

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报告实验一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或(1.1)式中:z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γ液体容重;h被测点的液体深度。
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U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1.2)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S0。
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测压管水头指,即静水力学实验仪显示的测管液面至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测压管水头线指测压管液面的连线。
实验直接观察可知,同一静止液面的测压管水头线是一根水平线。
<0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
2.当PB,相应容器的真空区域包括以下三部分:(1)过测压管2液面作一水平面,由等压面原理知,相对测压管2及水箱内的水体而言,该水平面为等压面,均为大气压强,故该平面以上由密封的水、气所占的空间区域,均为真空区域。
(2)同理,过箱顶小水杯的液面作一水平面,测压管4中,该平面以上的水体亦为真空区域。
(3)在测压管5中,自水面向下深度某一段水柱亦为真空区。
这段高度与测压管2液面低于水箱液面的高度相等,亦与测压管4液面高于小水杯液面高度相等。
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γ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直尺分别测量水箱内通大气情况下,管5油水界面至水面和油水界面至油面的垂直高度h和h0,由式,从而求得γ0。
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设被测液体为水,测压管太细,测压管液面因毛细现象而升高,造成测量误差,毛细高度由下式计算式中,为表面张力系数;为液体的容量;d为测压管的内径;h为毛细升高。
常温(t=20℃)的水,=7.28dyn/mm,=0.98dyn/mm。
水与玻璃的浸润角很小,可认为cosθ=1.0。
于是有(h、d单位为mm)一般来说,当玻璃测压管的内径大于10mm时,毛细影响可略而不计。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一、实验目的1.验证静力学的基本方程。
2.学会使用测压管与U 形测压计的量测技能。
3.理解绝对压强与相对压强及毛细管现象。
4.灵活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实际工程量测。
二、实验原理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静止流体中任意点的测压管水头相等,即const z =+γP(1.1)同样静止流体在任意点的静压强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h 0γ+=P P (1.2) 式中:z 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 p 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下同;0P 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 γ——液体的重度;h ——U 形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
对装有水油U 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2100h h h+==ωγγS (1.3)使用仪器:盛水密闭容器、连通管、测压管、U形测压管、真空测压管、通气阀、截止阀、加压打气球、减压阀等。
使用材料:油、水四、实验步骤记录数据:记下测点标高▽a=2.10、▽b=-2.90、▽c=-5.90。
基准标高选在仪器的底部。
水溶重9.08×10-³/cm ³。
步骤:P=0,测▽0、▽H。
(▽0:液面高程,▽H测压管液面高程)。
打开通气0阀,使水箱液面与大气相通,此时=0(▽=▽H)。
P>0,共连续加压3次,每次测定▽0、▽H 。
P<0,共连续减压3次,每次测定▽0、▽H。
油容重的测定:1、测定计1h:测3次▽0、▽H,计算=1h│▽0-▽H│。
关闭通气阀,大气加压是U型管内的水面与油水界面齐平,测▽0、▽H。
2、测计2h:公测3次,▽0、▽H,计算2h=|▽0-▽H|,关闭通气阀,大开放水阀慢慢放水,直到U型管的水面与油面齐平,关闭放水阀,测▽0、▽H。
1.流体静压强测量记录2.油容重测量记录六、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结果:1)在验证流体静压强的试验中,有实验数据可知,结果满足流体静压强的理论结果。
实验正确2)在油容重的测量实验中,加压和加压条件下经过211h h h +⨯=水γγ计算得,γ= 2.实验分析:1)为避免毛细管现象的影响,在测压管的读书上如何减少误差? 答:待液面稳定后,应以凹液面为准惊醒读数。
(完整word版)流体力学流动演示实验

(完整word版)流体⼒学流动演⽰实验流体⼒学流动演⽰实验流体⼒学演⽰实验包括流线流谱演⽰实验、流动演⽰实验两部分。
各实验具体内容如下:第1部分流线流谱演⽰实验1.1 实验⽬的1)了解电化学法流动显⽰原理。
2)观察流体运动的流线和迹线,了解各种简单势流的流谱。
3)观察流体流经不同固体边界时的流动现象和流线流谱特征。
1.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1。
图1.1 流线流谱实验装置图说明:本实验装置包括3种型号的流谱仪,Ⅰ型演⽰机翼绕流流线分布,Ⅱ型演⽰圆柱绕流流线分布,Ⅲ型演⽰⽂丘⾥管、孔板、突缩、突扩、闸板等流段纵剖⾯上的流谱。
流谱仪由⽔泵、⼯作液体、流速调节阀、对⽐度调节旋钮与正负电极、夹缝流道显- 1 -⽰⾯、灯光、机翼、圆柱、⽂丘⾥管流道等组成。
1.3 实验原理流线流谱显⽰仪采⽤电化学法电极染⾊显⽰技术,以平板间夹缝式流道为流动显⽰平⾯,⼯作液体在⽔泵驱动下从显⽰⾯底部流出,⼯作液体是由酸碱度指⽰剂配制的⽔溶液,在直流电极作⽤下会发⽣⽔解电离,在阴极附近液体变为碱性,从⽽液体呈现紫红⾊。
在阳极附近液体变为酸性,从⽽液体呈现黄⾊。
其他液体仍为中性的橘黄⾊。
带有⼀定颜⾊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紫红⾊和黄⾊相间的流线或迹线。
流线或迹线的形状,反映了机翼绕流、圆柱绕流流动特性,反映了⽂丘⾥管、孔板、突缩、突扩、闸板等流道内流动特性。
流体⾃下⽽上流过夹缝流道显⽰⾯后经顶端的汇流孔流回⽔箱中,经⽔泵混合,中和消⾊,循环使⽤。
实验指导与分析如下:1)Ⅰ型演⽰仪。
演⽰机翼绕流的流线分布。
由流动显⽰图像可见,机翼右侧即向天侧流线较密,由连续⽅程和能量⽅程可知,流线密,表明流速⼤、压强低;⽽机翼左侧即向地侧流线较稀疏,表明速低、压强较⾼。
这表明机翼在实际飞⾏中受到⼀个向上的合⼒即升⼒。
本仪器通过机翼腰部孔道流体流动⽅向可以显⽰出升⼒⽅向。
此外,在流道出⼝端还可以观察到流线汇集后,并⽆交叉,从⽽验证流线不会重和的特性。
《流体力学实验》课件

流体:具有流动性的物质,包括液体和气体 流体特性:流动性、压缩性、热传导性、表面张力等 流体分类: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和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流体静力学基本概念:研究流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流体静压力:流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压力 流体静压力分布:流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压力分布规律 流体静压力与流体深度的关系:流体静压力随流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误差控制措施:提 高测量精度、优化 实验设计、减少系 统误差等
误差分析结果:误 差大小、误差分布、 误差影响因素等
实验结果:流体力学实验的结果分析 应用领域:流体力学在工程、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展望未来:流体力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结论:流体力学实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
实验前,确保所有设备、仪器和材料都处于良好状态 实验过程中,遵守操作规程,避免操作失误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现场,确保无安全隐患 实验过程中,注意环保,避免污染环境
,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06
流体力学实验是工程学科的重要课程之一 实验内容涵盖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 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流体力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演示流体力学实验的操作步 骤和注意事项
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流体力 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改进建议:增加实验步骤的详细说明,完善实验数据记录,明确实验结论,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流体力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实验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结果的应用与推广
汇报人:
流体力学课件(全)

Y 1 p 0 y
欧拉平衡方程
Z 1 p 0 z
p p( , T )
t
1 V V T p
1 V V p T
p p(V , T )
1 t T p
p
p
1 p T
V
p y = pn pz = pn
px = p y = pz = pn = p
28/34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1 静压强及其特性 §2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 §3 压力测量 §4 作用在平面上的静压力 §5 作用在曲面上的静压力 §6 物体在流体中的潜浮原理
29/34
§2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
通过分析静止流体中流体微团的受力,可以建立 起平衡微分方程式,然后通过积分便可得到各种不同 情况下流体静压力的分布规律。 why 因此,首先要建立起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式。 现在讨论在平衡状态下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应满足 的关系,建立平衡条件下的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式。
《流体力学》
汪志明教授
5/24
第一章 流体的流动性质
§1 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
§2 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 §3 状态方程 §4 传导系数 §5 表面张力与毛细现象
《流体力学》
汪志明教授
6/24
§2 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
虽然流体的真实结构是由分子构成,分子间有一定的孔隙,但流 体力学研究的并不是个别分子微观的运动,而是研究大量分子组成的 宏观流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引起的机械运动。 因此在流体力学中引入连续介质假设:即认为流体质点是微观上 充分大,宏观上充分小的流体微团,它完全充满所占空间,没有孔隙 存在。这就摆脱了复杂的分子运动,而着眼于宏观机械运动。
流体力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 雷诺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流体的流动类型,观察实际的流线形状,判断其流动类型。
(2)熟悉雷诺数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3)确立“层流和湍流与Re 之间有一定关系”的概念。
二、实验基本原理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有3种不同的流动类型,即层流(或称滞流,Laminar flow )、湍流(或称紊流,Turbulent flow )和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流。
当流体处于层流状态时,流体质点作平行于管轴的直线运动,在径向无脉动,流体分层流动与周围的流体没有宏观的混合;当流体处于湍流状态时,流体的质点呈紊乱的向各个方向做随机的脉动,流体总体上任然沿着管道流动。
1883年,雷诺(Reynolds )在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流体流动时,发现影响流体流动类型的因素除了流速u 以外,还有管径d 、流体的密度ρ以及黏度μ,由这四个物理量组成的无因次数群Re 称为雷诺数,并用此数来判断流体流动类型:μρdu =Re (1-1)式中:Re —雷诺准数,无因次; d —管子内径,m ;u —流体在管内的平均流速,m /s ;ρ—流体密度,kg /m 3;μ—流体粘度;Pa ·s 。
层流转变为湍流时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用Rec 表示。
工程上一般认为,流体在直圆管内流动时,当Re ≤2000时为层流;当Re>4000时,圆管内已形成湍流;当Re 在2000至4000范围内,流动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或者是二者交替出现,这要视外界干扰而定,一般称这一Re 数范围为过渡区。
式(1-1)表明,对于一定温度的流体,在特定的圆管内流动,雷诺准数仅与流体流速有关。
本实验即是通过改变流体在管内的速度,观察在不同雷诺准数下流体的流动型态。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
主要由玻璃试验导管、流量计、流量调节阀、低位贮水槽、循环水泵、稳压溢流水槽等部分组成,演示主管路为220⨯φmm 硬质玻璃。
实验流体力学讲义(1)

参考资料:周光炯《实验流体力学发展简史》1992 年
2
第二章 实验模拟方法和理论
第二章 实验模拟方法和理论 Chapter 2 Method and Theory in Experiment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研究分为两种:实物试验和模型试验。当然用真实物体或样机直接进行试验时,数据 是可信的。但是,往往实物试验是危险的,不经济的。用模型代替实物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 一般是安全的,相对说也是经济的。但是在用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时需要回答几个问题:
第六章 温度测量 §6.1 常规测温仪器------------------------------------------------------------------------------(119) §6.2 热电偶原理----------------------------------------------------------------------------------(119) §6.3 温度探头------------------------------------------------------------------------------------(- 120) §6.4 与辐射有关的测温方法------------------------------------------------------------------(- 121) §6.5 热流测量------------------------------------------------------------------------------------(- 123)
流体力学实验

实验一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和任务1.了解流体流过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2.测定流体流过圆形直管的阻力,确定摩擦系数λ与流体Re 的关系;3.测定流体流过管件的阻力,局部阻力系数ξ;4.学会压差计和流量计的使用方法;5.识别管路中各个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二、实验原理流体的流动性,即流体内部质点之间产生相对位移。
真实流体质点的相对运动表现出剪切力,又称内摩擦力,流体的粘性是流动产生阻力的内在原因。
流体与管壁面的摩擦亦产生摩擦阻力,统称为沿程阻力。
此外,流体在管内流动时,还要受到管件、阀门等局部阻碍而增加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因此,研究流体流动阻力的大小是十分重要的。
1.直管摩擦系数λ测定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由于流体粘性作用和涡流的影响产生阻力。
阻力表现为流体的能量损失,其大小与管长、管径、流体流速等有关。
流体流过直管的阻力计算公式,常用以下各种形式表示:(1) 2L h 2f u d λ=)2( 2g u d L H 2f λ= 或 )3( 2L P P P 221f u d ρλ=-=-∆式中hf ——以能量损失表示的阻力,J /kg ;Hf ——以压头损失表示的阻力,m 液柱; △Pf ——以压降表示的阻力,N /m2 L ——管道长,m d ——管道内径,m ;u ——流体平均流速,m/s ; P ——流体密度,kg /m3; λ——摩擦系数,无因次;g ——重力加速度,g 一9.81m/s2。
.λ为直管摩擦系数,由于流体流动类型不同,产生阻力的原因也不同。
层流时流体流动主要克服流体粘性作用的内摩擦力。
湍流时除流体的粘性作用外,还包括涡流及管壁粗糙度的影响,因此λ的计算式形式各不相同。
层流时,利用计算直管压降的哈根-泊谡叶公式:)4( d uL 32P P P 221f μ=-=-∆和直管阻力计算公式(3),比较整理得到λ的理论计算式为)5( Re 64du 232==ρμλ⨯由此式可见,λ与管壁粗糙度ε无关,仅为雷诺数的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