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整理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关系和文化交流;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阶段。

3、对外: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技术交流等形势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在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赋税制度出现重大改革。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部分(一)中国古代早期:商周时期1、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未实现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经济:井田制、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工商食官。

3、思想:学在官府。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首提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前221~220)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表现: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例如:货币官铸、盐铁酒官营、抑制富商、豪族;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盛行庄园经济。

3、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4、科技:以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

5、文艺:以汉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外: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1、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北魏实行均田制。

3、思想: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三)隋唐时期(581~907)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唐中期,重用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实行民族开放政策。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迁。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下面将分别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

1.古代时期(公元前3500年-公元476年):古代时期主要以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为代表。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建立了最早的国家和文明,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城市化程度逐渐提高,各国形成相对稳定的统治体系。

古代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等,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中世纪时期是以罗马帝国的灭亡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为标志。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教会的统治强大,宗教信仰占主导地位,国家权力相对较弱。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人民过着封建农奴的生活。

此外,中世纪还出现了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重大事件,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17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艺术复兴的时期,也是近代历史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古代文化的重视,大量的艺术家、文学家涌现。

科学的兴起和地理大发现,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的逐渐扩展。

文艺复兴时期可以算作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化的开始,标志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机械工业的兴起,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工厂制取代了家庭手工业制,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此外,工业革命还带来了城市化和社会分工,加速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5.现代时期(19世纪末至今):现代时期是科技革命的时期,也是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革。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从工业化的进程到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时期的社会变革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
①政治:美苏“冷战”的两极对峙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和 发展; ②经济:确立以美国为中以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经济 区域集团化的出现与发展,经济全球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 折发展; ③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20世纪90年代后我(苏联解体后) ①政治: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主题; ②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6. 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的崛起 (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 建社会走向衰落)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专制,通过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 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传播;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典力学创立、生物进化论 的创立。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 型时期。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近代文明的前奏,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 ②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 芽; ③思想:理学的僵化、思想的束缚、文化的专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 ④对外:海禁、闭关锁国; ⑤科技: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没产生近代科技。
1.建国初期 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的确立、“一边倒”外交政策; ②经济: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 制; ③国际: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2.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①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完善、“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多边外交; ②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道路、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确立和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经济全球化; ③思想:邓小平理论; ④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 界的主题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划分为六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探讨,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过程。

正文内容: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1. 建立者禹的功绩:禹治水,建立了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皇位世袭制的确立:夏朝为封建社会的开端,皇位世袭制得到确立。

3.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一人独揽大权,大臣掌控朝政,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夏朝农业取得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也开始兴起,生产力有所提高。

5.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朝时期,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1. 铸造青铜器的兴起:商朝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黄金时期,青铜器被广泛应用于礼仪和军事活动。

2. 建立奴隶社会: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3. 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商朝君主独揽大权,独断专行,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4. 商王的祭祀活动:商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享有祭祀天地、祖先和众神的特权。

5. 商朝的繁荣与衰落:商朝经济发展繁荣,但由于君王的腐败和周边民族的入侵,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三、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 西周王权的稳定:西周将商朝的王权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宗族共治,王权得到了稳定。

2.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西周以土地赏赐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 分封制度的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将大臣封在各地,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4.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西周建立了严格的贵族等级制度,社会等级分明。

5. 礼乐文化的繁荣: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 封建制度的瓦解:春秋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增强。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一)中国古代早期:商周时期1、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未实现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经济:井田制、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工商食官。

3、思想:学在官府。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首提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前221~220)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表现: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例如:货币官铸、盐铁酒官营、抑制富商、豪族;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盛行庄园经济。

3、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4、科技:以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

5、文艺:以汉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外: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1、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北魏实行均田制。

3、思想: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三)隋唐时期(581~907)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唐中期,重用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实行民族开放政策。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汇总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汇总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第三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
年)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虽然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导致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的标志。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并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这一阶段历史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
和平解放西藏,全部解放中国大陆,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从1953年起, 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在各个领域特别是重工业取得了突出成就,开始了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56-1976年)
1、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中共“八大”召开,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任务,同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 “文革”的发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8-现在)及新中国统战、民族和外交(49-现
在)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场思想
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三中全会以后,全面拨乱反正,率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等。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它写入党章。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2.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要求建立自己的统治,而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出各种蓝图,为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 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这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时期。

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矛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都很尖锐。

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9世纪历史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第三阶段 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0-1918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

(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如法国的共和制等。

日、德等国,也先后颁布宪法,建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这一类型的国家在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较多的封建专制的残余。

b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由于通过革命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这个时期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制度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
较为明显。

第四阶段 “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1918-1945年)
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的历史时期。

从1918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注意:本阶段讲到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即一战当中)
(1)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爆发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资本主义:一战后初期,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到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德、日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经济方面:美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通过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敌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并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

(2)社会主义:苏联也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阶段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其演变(1945-现在)
1.资本主义: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英国在对外政策上开始依附美国,法国徒有其大国虚名,德、意、日法西斯成为战败国,不再是国际上的主角,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70年代又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2)社会主义:二战后,欧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大多数国家都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其弊端日益暴露,各国相继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资本主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格局。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对峙时期。

苏联和东欧剧变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