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 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2. 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深圳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背后有哪些政策支持?2. 新课讲授(1)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内容;(2)介绍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3)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等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课标要求: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学案见附件一)三、交流助学: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
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
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窗口”是深圳。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文明特点;
2. 掌握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
3.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复杂性;
2. 如何分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传承和影响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课堂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两个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介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包括雅典民主制度、雕刻和建筑艺术等;然后介绍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包括斯巴达克和自布罗夫战争等。
三、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展示: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文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五、总结:总结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文明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阅读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有关的文章、书籍等,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
2、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3、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的进程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理解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对比1972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变化,通过视频的直观感受,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用图片展示邓小平访问日本和美国的场景,从小平的话中了解到我们中国需要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打开局面,但是当时中国的国情让我们必须依托助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于是,小平爷爷1979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结合课本P44的示意图找出我国在1980年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分属哪些省?3、继续出示邓小平如此出牌的理由,让学生再结合地理知识思考这些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4、让学生阅读课本P45“知识拓展”,了解“特区”一词的由来,探究:经济特区“特”在何处?并给出两段材料作为佐证。
5、学生观看微课,感受深圳在设立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并点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6、出示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强调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认识经济特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7、学生讨论思考:今天的改革开放和过去的开放通商口岸有何不同,通过问题的探讨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经济特区是我们的主动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国之路。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内容,观看微课,了解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观看完微课后做导学案关于本子目的题,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对外开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决策是什么?学生:改革开放。
教师:向前追溯历史,咱们中国古代也有对外开放的事件,你们知道哪些古代对外开放的事件呢?学生: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
教师: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我国逐渐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1. 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学生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学生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 对外开放的格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开发的概念和背景;2. 掌握中国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分析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对外开发的概念与背景;2.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2.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2.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对外开发历史,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对外开发的概念与背景;2.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及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呈现各自的研究成果。
四、讨论交流(10分钟)学生就对外开发的影响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观点。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对外开发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小组呈现成果和个人阅读作业,评价学生对对外开发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各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难点:理解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介绍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情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历史(15分钟)
1. 介绍中国自清朝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鸦片战争、开埠、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
2. 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罗斯的对外扩张,以及欧洲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
三、探讨影响(15分钟)
1. 分组讨论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四、实践应用(10分钟)
1. 分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情况,体验历史事件。
2. 小组展示表现,分享感受。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各国对外开
放所带来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教学难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游戏导入新课,通过手的握紧与放松的过程中水量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开放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入手,拉进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500年前的中国惧怕开放,100年前的中国屈辱开放,半个世纪前的新中国,西方封锁与世界划清界限。
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篇。
第一篇:忆往昔浮云遮望眼1.中国是否要进行对外开放出示《邓小平文选》,探究问题,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
(1)中国是否要进行对外开放??(2)当时的中国和外国的差距大不大?该怎么做?(3)如何进行开放?【设计意图】通过《邓小平文选》,以及基于内容的四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得出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教师过渡:历史以铁的事实证明,开放与兴盛相伴,封闭与落后并存。
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
为了适应日益开放的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外开放第一次写入我们党的决议,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历史进入进入新的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对外开放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开放发展理念的阐释材料
教师提问:回首过往,从明朝中后期到70 年代的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导致我们经济上的衰败和文化上的愚昧。
终于在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一个伟大决策,大家一起来说是什么?
学生回答:改革开放
教师提问:第八课我们学习了改革,今天我们通过第九课来系统学习一下对外开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本节课有三个标题,对它进行整理,分为两部分。
一引进来——构筑对外开发新格局;二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引进来——构筑对外开发新格局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窗口”是深圳。
1. 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材料1 经济特区是体制改革的试验场。
1985 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个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
讲,也是一个大试验。
”在邓小平同志眼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办经济特区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
这不仅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而且在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
材料2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
1984 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 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 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 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 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5) 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展示材料:
邓小平书写文字:深圳的发展和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教师强调: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2.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材料1 中国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2 对外开放的过程。
教师: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学生: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展示材料:1994 年4 月15 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 年的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拥有164 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世界贸易组织(英语: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WTO),中文简称是世贸组织。
观看视频,教师提问:中国什么时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呢?
学生回答:2001 年12 月
材料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2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学生: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教师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进一步推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1992 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国家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从点线面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局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难度,可以从地理图示的角度出发,在教给学生一定的历史史实外,还要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创新思维、融会贯通理念。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其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