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完整版

南水北调完整版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
(解决西北 水隧洞引水入黄河上游
缺水的问题)
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较小 最好
二、工程进展情况
❖ 1、投资方面 ❖ 截至2012年3月底,我办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
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125.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 247.3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基金159.3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基金1146.8亿元,贷款465.3亿元。 ❖ 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 完 成 投 资 1455.3 亿 元 , 占 在 建 设 计 单 元 工 程 总 投 资 2188.7亿元的66%,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 成投资232.0亿元和1205.7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 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78%和64%;过渡性资金融资利 息16.7亿元,其他0.9亿元。
❖ 3、工程完工方面
❖a、东线工程 穿黄河主体工程于2007年开工,2012
年1月8日完工。2008年10月,徐州截污导流工程开工建 设,2011年3月15日主体工程建成,同日睢宁二站和徐 洪河影响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江苏段工程进入全 面加快建设高峰期。
❖ 整条东线一期将于2013年建成通水。
❖ 世界上供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 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供水区域控制面积达 145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5%。
❖ 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 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目前正在建设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 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总长度达5599公里 。
1
背景
2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与评价——学号:摘要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关键词:南水北调认识评价南水北调线路图前言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正文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九重镇),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1.廊坊市南水北调工程简介(07)

1.廊坊市南水北调工程简介(07)

廊坊市南水北调工程简介一、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概况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跨省市具有战略性的特大型调水工程。

该项工程的实施可有效解决目前北方缺水状况,改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从陶岔闸至北京全长1246km,主要向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五省市供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大中城市和众多县城的缺水问题,廊坊市供水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区(廊坊市供水区包括廊坊市区、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区、胜芳工业区、文安县、大城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石家庄到北京段于2003年底开工,2008年4月将达到通水要求。

利用河北省太行山前四大水库向北京应急供水,解决北京奥运会的用水问题。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和穿黄工程正在施工。

整个中线调水工程规划2010年全部建成通水。

二、廊坊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概况廊坊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包括三条引水干渠和五个调蓄区。

三条引水干渠为:廊坊干渠、天津干渠和沙河干渠五个调蓄区为:广阳水库、霸州调蓄区、胜芳调蓄区、文安调蓄区、大城调蓄区1、廊坊干渠工程规划廊坊干渠对我市的供水目标为:廊坊市区(开发区、万庄新区)、固安县城和固安电厂、永清县城,多年平均分配水量为1.83亿立方米。

其中:廊坊市区的分配水量为1.5亿立方米;固安县的分配水量为1400万立方米;永清县的分配水量为1900万立方米。

①廊坊干渠规划方案廊坊干渠从引江中线总干渠涿州三岔沟分水口引水,经涿州、固安、永清至廊坊市区广阳水库,干渠最大输水流量11立方米/秒;总长度80公里,全部采用暗涵输水。

估算总投资17亿元。

②广阳水库工程规划2005年7月,经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广阳水库位置确定在龙河以西,采留线以东、廊涿路以北,大伍龙村以南。

广阳水库调蓄规模确定为3500万立方米,总占地为4.3平方公里(合6434亩),估算总投资16亿元。

2、天津干渠工程规划天津干渠对我市的供水目标和分配水量。

南水北调各线路基本情况

南水北调各线路基本情况
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源地水质
较差
较好
最好
现有配套设施
黄河以南地区需动力提水,
以北地区可顺地势北流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
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南水北调各线路基本情况
调水线路
东 线
中 扬州附近
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
线路走向
地形、地势对调水路线的影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
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输入地
黄淮海平原,
东部地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南水北调详解

南水北调详解

水源 区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 流雅砻江、大渡河
供水 区
淮河下游地区;黄河下 游地区;海河流域(黄 淮海平原东部地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 线湖北、河南 地区
西北干旱地区,重 点是青、甘、宁、 内蒙古、陕晋六省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 西北,可 自流供水
评 优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 可自流供水; 价 点 泊可以利用,工程量 较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小;前期投资少、工期 短, 缺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 需挖新输水渠道, 点 南低,需梯级抽水北送, 工程量很大;且需要占用农 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 田和工程移民。 造成二次污染)
盐碱化 。 水后土壤容易发生________
(5)东线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大量 污水 排放会降低水质。 _____
除了水资源以外,还有哪些资源调 配工程?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 域调配?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记忆理解运用)
1.自然原因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 存在着资源富集区和贫乏区 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 不具有流动性
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部分地区气候反常等。 人为原因:用水量迅速增加; 浪费严重; 水质污染。
解决措施:
建立蓄水工程(时间)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空间) 合理开采地下水 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问题探究:华北缺水的主要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地表径 流量小,蒸发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 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污染、浪 费严重;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问题探究:南方的珠江流域、浙闽台及 西南诸河的人均水量比长江要高,为什 么要选择从长江调水? 提示:从长江调水,路径较短,投资较 少,调水难度较小,长江水量较大。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地21.7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需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

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5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

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自50年代初就有设想,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进行研究。

二十多年来由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牵头,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与有关省市、部门协作做了大量勘测、设计、科研工作。

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并进行初审。

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水电部上报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3年9月水利部会同有关省市共同审查并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甫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

工程规模与调水量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即使在特枯年也有6000多亿m3,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水源充沛,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规划中考虑了东线工程合理的最终规模,以2020年发展水平为目标的规划规模和在本世纪内把水调到华北的第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工程布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

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一)输水工程包括输水河道工程、泵站枢纽工程、穿黄河工程。

1.输水河道引水口有淮河入长江水道口三江营和京杭运河入长江口六圩两处。

输水河道工程从长江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51km,穿黄河段9km,黄河以北490km。

分干线总长740km,其中黄河以南665km。

输水河道90%利用现有河道。

2.泵站枢纽东线的地形以黄河为脊背向南北倾斜,引水口比黄河处地面低40余米。

从长江调水到黄河南岸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扬程65m,穿过黄河可自流到天津。

南水北调工程的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的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的介绍
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

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

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

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自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

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

2023年度,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共调水85.37亿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调水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水多、北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水资源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水多北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重。

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为2~4倍,北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

更为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

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

淮河也有类似现象。

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流不多,造成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非汛期却又重缺水。

表1 全国及江、淮、黄、海流域人均、亩均水量区域总面积/万k m2耕地面积/亿亩人口/亿人年径流量/亿m3地下水量/亿m3重复水量/亿m3水资源总量/亿m3 人均地表水量/m3.人-1亩均地表水量/m3.亩-1人均水量/m3.人-1亩均水量/m3.亩-1全国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26.9 75.2 31.914.36 3.55 1.79 1.83 1.6911.43 3.97 1.45 0.96 1.1627115 9513 621 5808288 2464 393 405 2657279 2363323 13128124 9614 841 662 3982372 2396604 2281888 2680 347 3172460 2422 580 690 3431958 2708 470 362 236注:1h m2=15亩2 、北缺水的影响越来越重华北和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农牧业生产和土地开发潜力很大,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该地区水资源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水资源长期供不应求,已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且日趋重。

a.因缺水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80年代初期连续干旱,京、津和京广铁路沿线多大中城市的部分工厂因缺水而停产,经济损失很大。

城市居民生活不得不实行定时、定量、低压供水。

不少地区因缺水限制能源、原材料和化工等耗水较多的工业发展。

一些拟建项目因缺水而举棋不定或被迫另择建设地点。

一些地区为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挤占农业灌溉用水,不仅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社会安定。

b.因缺水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

早在80年代中期,华北平原与胶东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就已经很高,但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地区在地表水资源重匮乏的情况下,不得不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超量开采,因而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区。

深层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了北京、天津、、等城市地面沉降,使建筑物、堤防发生裂缝。

胶东、潍北等地,地下水位已下降至海平面以下,导致海水入浸淡水含水层。

c.一些缺水重的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的深层地下水,使氟骨病和甲状腺病等地病蔓延,人民健康受到重威胁。

多地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重复使用,造成环境恶化和农副产品被污染。

3 、实施南水北调势在必行京津华北等地区水资源短缺,要解决这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贯彻开源与节流并重的针,大力推广节水措施。

80年代以来,华北等地区积极采取了加强节约用水管理、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地下水回灌、污水利用以及兴修水利设施和加强水资源的调配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1987年北京、天津水的重复利用率已分别达到77.6%和72.5%,接近发达的水平(1985年日本为74%,美国为87%)。

人均生活用水量不仅低于发达水平,而且也低于国南大城市的水平(1993年北京、天津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别为85.6 m3和45 m3,同期上海为87.3 m3、为112. m3、为 .6 m3)。

因此,进一步挖掘当地水源和节水潜力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据初步测算,到2000年,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区年缺水量将超过200亿m3。

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除进一步研究和搞好全面节约用水,挖掘当地各种水源潜力外,尽快实施从邻近长江流域丰水区调水是十分必要的紧迫任务。

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经多年的勘测、规划、研究,按照长江与北缺水区之间的地形、地质状况,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规划了三条调水线路,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的总体规划布局。

三条调水线路有各自的主要任务和供水围,可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

1、东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下游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和扩建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后可自流,经位临运河、南运河到天津。

输水主干线长1150km,其中黄河以南660km,黄河以北490km。

全线最高处东平湖蓄水位与抽江水位之差为40m,共建13个梯级泵站,总扬程65m。

东线工程的供水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北、皖北、、黑龙港和运东地区、天津市等。

主要任务是供水,并兼有航运、防洪、除涝等综合利用效益。

省于1961年开始建设江都泵站,经不断扩建延伸,现江水北调工程向北调水能力为:抽江400 m3/s,年抽江水量约33亿m3,可送水到南四湖30 m3/S,水量2~4亿m3。

抽水泵站装机容量14万kW。

东线调水工程可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向北延伸。

工程规划的总规模为抽江流量1000 m3/s;年供水量186亿m3,其中过黄河400 m3/s,90亿m3;抽水泵站总装机容量为88万kW,年平均用电量35亿kW.h。

根据受水区供需水量预测,规划的工程规模拟分三步实施。

详见表2。

2、中线调水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输水总干渠自岔渠首闸起,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输水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渠长1246km,天津干渠长144 km。

中线工程的供水围是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两省部分地区。

主要任务是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

输水总干渠不结合通航。

汉江是中线调水工程的水源地。

汉江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91亿m3,目前流域各种用水的实际耗水量为37亿m3,仅占6%,水量较为丰富,有余水可北调。

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天然入库径流量409亿m3,约占全流域70%。

现水库已建成初期规模,发挥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效益,,也初步具备了调水条件。

按原规划完建后期工程后,可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增大北调水量。

可行性研究阶段,考虑调水和汉江中下游提高防洪标准的需要,推荐加高丹江口大坝至后期规模,近期先实施汉江中下游局部补偿,调水145亿m3, 最终实施中下游全面治理,调水220亿m3。

中线工程分期实施案见表2。

3、西线调水工程西线调水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引水工程拟定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

年平均调水量为145~195亿m3,其天河为55~11亿m3,雅砻江40~45亿m3,大渡河50亿m3。

西线工程的供水围包括、、、、和六省(区)。

主要任务是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和解决西北地区、华北西部地区工农牧业生产和城乡人畜用水。

表2 南水北调工程特性指标线路供水围工程分期线路长度/km调水规模调水式输水式年用电量/亿kW.h流量/m3.s-1水量/亿m3抽水扬程/m自流落差/m东线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6601150 1150500700100070118656565扩建京杭运河8.52035中线京、津、冀豫、鄂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13901390350 630 80075145 220100 100 100立交渠道立交渠道立交渠道青、甘、宁蒙、陕、晋第一期①第二期②第三期③131 288.7 29.845145195458自流隧洞隧洞隧洞71注:①坝高175m,雅砻江;②坝高302m,通天河;③坝高296m,大渡河。

根据引水坝址与黄河之间的地形、地质条件,多年来研究了多不同工程规模和自流、抽水不同的引水式。

西线调水工程地处海拔3000~4500m,由于长江上游各引水河段的水面高程较调入黄河的水面高程低80~450m,因此,西线调水工程需要修建高坝和开挖超长隧洞,筑坝高度为175~300 m,隧洞长度30~160km。

西线工程分期实施意见见表2。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效益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全部实施后,多年平均调引长江水500~600亿m3。

这将缓解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促进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供水条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1 、社会效益供水区,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基地与重要的外贸港口;、则处于承东启西的华北经济圈;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大省;西北地区和华北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

纵横供水区的京广、陇海、京浦、焦枝、京九、兰新等铁路沿线有众多的工业城镇,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区域。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由于供水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促进供水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可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