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学生版
专题01:现代诗歌题型讲解(学生版)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现代诗歌题型讲解一、基础知识积累1.现代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2.诗歌的主要分类(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2020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必考:情节手法题(学生版)

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情节手法题★★必备知识★★【题目设定方式】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应、悬念、巧合、误会、突转、抑扬)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3、分析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及其好处。
4、分析出构思和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方面的联系。
【解题思路展示】首先明确文中运用的技巧、手法。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再次分析技巧的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在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布局谋篇方面起到了什么效果。
(一)叙述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对话,便于抒情, 显得亲切感人。
(3)第三人称:(“他”、“他们”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二)叙述方式及效果1.顺叙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2.倒叙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3.插叙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4.补叙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平叙作用: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 ,有条不紊。
(三)描写方式:(这个在人物形象中已述)1.正面:包括外貌、心理、行动等。
2. 侧面:环境、人物之间关系。
(四)修辞手法: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情感;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第6讲 分析表现手法 学生(讲义)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同步题型再现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作者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种花(玉簪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花草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始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解析】可通过文段的表现手法之一——对比入手,分析作者这种写法的作用。
2、错过就会永远失去①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
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
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
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
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
然而,别处竟然没有。
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
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
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
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
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
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问题】问题: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解析】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关照、呼应。
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
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构成浑然一体。
二、学法提炼(一)常考题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本文与我们学过的某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点?➢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的句子。
小说语言,技巧,学生版

语言,是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
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作家的叙述语言,指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一般指全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句式、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主要是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高考《考试说明》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叙述语言。
体现在高考中往往就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分题型复习便于掌握答题角度,但实际解答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常见设问方式】(1)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2)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学生版)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总结性资料,请勿丢失。
为方便保存,字体、行距较小,多包涵。
【知识卡片】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叠字呼告讳饰(婉曲)仿词飞白回文列锦一、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纱》)()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10、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3、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2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5、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7、举酒欲饮无管弦。
()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9、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
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
——《凭栏人·春思》3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完整版)表达方式、描写方式、表现手法(含习题)【学生版】

第一讲一、表达方式(一)什么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具体在写作时时,时常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
①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②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③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是: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④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是: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和说服力,提高战斗性;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⑤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涉及到许多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这些手法和技巧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帮助作品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将分别从叙事、描写和对话三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一、叙事叙事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叙事,能够让读者真正走进故事中去,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经历。
常见的叙事手法包括叙述、描写、对比、反转、暗示和悬念等。
在叙述中,作者通常会逐步地展开故事情节,让读者逐渐地进入故事的世界。
在描写中,作者则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和人物,体验到故事中的感受。
对比和反转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在对比中,作者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强调它们的差异性。
比如,巨婴和小孩之间的对比揭示出来了人类成长过程的不同时期之间的区别。
在反转中,作者通常会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出来,让读者重新关注故事情节,甚至重新评价故事本身。
暗示和悬念这两种叙事方式则是常用的理解深层意义的方式。
在暗示中,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小细节和表述,从而让读者推断出情节的意义。
悬念则更加强烈,它指的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用意料中的反转手法,让读者继续往下读,以期望公布答案,让人不能自拔地追踪到故事的结局。
二、描写描写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之一,它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环境、情感和情绪。
好的描写几乎等同于一个场景的创造,它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探索故事本身。
常见的描写手法包括气氛、人物、节奏、声音和色彩等。
在描写中气氛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一些压抑的场景中,用词明晰、生动的语言创造气氛,如紧张、安静、压抑的气氛。
它能够勾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维。
人物也是描写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通过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经历,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的意图在于植入一些新思想和发掘人物深层关系和情感。
初中美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析方法

初中美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析方法美术作品是表达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鉴赏与评析美术作品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
本文将介绍初中美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析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与理解美术作品。
一、观察作品的整体构图在鉴赏一幅美术作品时,首先要通过观察作品的整体构图来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
构图包括图案、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元素的组合与平衡。
学生可以借助“整体感知”的方法来观察作品,即以一种较远的距离观察作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基本构图。
二、分析作品的线条与形状运用线条和形状是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学生可以注意作品中线条和形状的运用,以及线条和形状的组合与排列。
线条的弯曲、粗细、长度等特点会对作品的表现力产生影响;形状的大小、比例和变化也会给作品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分析时,学生可以思考艺术家的用意和表现技巧,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三、欣赏作品的色彩运用色彩是美术作品中最直观且富有表现力的元素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作品的色彩运用来发现色彩的明暗、对比以及颜色的饱和度等特点。
此外,在欣赏作品时,还可以思考艺术家择色的用意和色彩的表达方式,从而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四、研究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材料运用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材料运用也是学生进行评析的重要内容。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点画、融合、混合、破碎等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作品中的细节和技巧。
此外,还可以尝试了解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如水彩、铅笔、油画等,进一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选择理由。
五、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每幅美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意义。
在鉴赏与评析时,学生需要通过研究作品的细节、整体构图、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来推断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意义。
通过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欣赏和理解作品。
六、比较不同作品的差异与特点在学习鉴赏与评析方法时,比较不同作品的差异与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技巧)(学生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
2、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点击考纲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导入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
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
”因此——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
高考试题回顾: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2012年山东卷《古怪的重水》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提问方式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二、导研(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问题】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答案】答题思路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1.从用词的角度: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
(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
②某种表现手法。
③表达方式。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三、导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井鲍尔吉·原野①井是村庄的珠宝罐。
井里不光藏着水,还藏着一片锅盖大的星空和动荡的月亮。
②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③那些远方的人,见到炊烟像见到村庄的胡子,而叫做村庄的地方必定有一口井,有的地方还有一条河,井的周围是人住的房子。
在黑夜,房子像一群熊在看守井。
没人偷井,假如井被偷走了,房子就会塌。
④井为村庄积攒一汪水,在十尺之下,不算多,也不少。
十尺之下的井里总有这么多水.灌溉了爷爷和孙子。
人饮水,水进入人体,上下流淌,血少了再上井里挑回来。
村里人有一种类似的相貌,这实为井的表情。
⑤井用环形石头围拢水。
水不多也不少,在清朝就这么多,现在还这么多。
村里人喝掉了成千上万吨的水,水不增不减。
多少人喝够了井水悄然走了,降生面貌陌生的孩子来喝井里的水。
井安然,不喜不忧,在日光下只露出半个脸——井只露半个脸,另半个被井帮挡着——轻摇缓动。
井里没有船,井水怎么会不断摇动?这说明井水是活的,在井里辗转,在月光下睡不着觉,井水有空就动一动。
⑥村民每家都有财宝罐,不大,放在隐秘的地方——箱子、墙夹层,甚至猪圈里,而全村的财宝罐只有这口井。
它是白银的水罐,是传说中越吃越有的神话。
水井安了全村人的心。
⑦水井看不到朝暾浮于东山梁,早霞烧烂了山顶的灌木却烧不进井里。
太阳和井水相遇是在正午时光,它和水相视,互道珍重。
入夜,井用水筛子把星斗筛一遍,每天都筛一遍。
前半夜筛大星,后半夜筛小星。
天亮前筛那些模模糊糊的碎星。
井水在锅盖大的地方看全了星座,人马座、白羊座,都没超过一口井的尺寸。
⑧井暗喜,月亮每月之圆,是为井口而圆。
最圆的月亮只是想盖在井上,金黄的圆饼刚好当井盖,但月亮一直盖不准,天太高了。
倘若盖不准,白瞎了这么白嫩的一个月亮。
太阳圆、月亮固、谷粒圆、高粱米圆,大凡自然之物都圆。
河床的曲线,鸟飞的弧线,自然的轨迹都圆。
人做事不圆,世道用困顿迫使他圆。
圆的神秘还在井口,人从这一个圆里汲水,水桶也圆。
人做事倾向于方,喜欢转折顿挫,以方为正。
大自然无所谓正与不正,只有迂回流畅。
自然没有对错、是非、好坏。
道法自然如法一口井,大也不大,小也不小,不盈不竭,甘于卑下。
⑨大姑娘、小媳妇是井台的风景。
大姑娘挑水走,人看不见水桶,只见她腰肢。
女人的细腰随小白手摆动,扁担颤颤悠悠。
井边是信息集散地,冒着人间烟火,有巧笑倩与美目盼,孩子们围着井奔跑。
村里人没有宗教信仰,井几乎成了他们的教堂。
但没人在井边忏悔,井也代表不了上帝宽恕人的罪孽。
但井里有水,水洁尘去污,与小米相逢化作米汤,井水可煎药除病。
井一无所有,只有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说的是井与河流,土是耕地。
对树和庄稼来说,井是镶在大地的钻石。
鸟不知井里有什么,但见人一桶一桶舀出水来,以为奇迹。
春天,井水漂浮桃花瓣。
入井私奔的桃花,让幽深的水遭遇了爱情。
花瓣经受了井水的凉,冰肌玉骨啊。
从井是看天,天圆而蓝。
云彩基有一朵。
天阴也只阴一小块,下雨只下一小片。
井里好,石头层层叠叠护卫这口井,井是一个城。
⑩井是白银的水罐,井水变成人的血。
井无水、村庄就炊烟、无喧哗、无小孩与鸡犬乱窜。
庄稼也要仰仗井,井水让庄稼变成粮食。
人不离乡。
是舍不得这口井。
家能搬,井搬不了。
井太沉,十驾马车拉不走一口井,井是乡土沉静的风景。
【问题】赏析第⑨段的语言特色,并举例说明。
(4分)【答案】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角度);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第三步,指出效果(运用术语)四、导评: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题模式:①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②举例分析③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种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常用答题词语平实质朴,通俗自然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华丽典雅,字字珠玑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常见语言风格(特色)平实自然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清新明快洗炼简洁绚丽飘逸婉约细腻旷达豪放沉郁悲慨幽默讽刺整散结合音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