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
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观后感

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观后感
我参观了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进入纪
念馆,我被展示的各种文物和图片所吸引。
在馆内,我看到了许多反映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照片、文件、武器、制服等物品。
这些展品有力地诉说着那个时期的艰苦斗争和英勇牺牲。
回顾历史,我感受到了无数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英雄事迹令人敬佩。
纪念馆中的一幅幅图片展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场景,我仿佛置身于那个
激烈的战斗时刻。
我能够亲眼见证当时英勇壮烈的斗争,并深刻体会到那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重要意义。
在纪念馆的展览中,还介绍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艰辛过程。
通过宣传板和
多媒体,我了解到了在艰苦环境中,革命先烈们如何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最终建立起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观完毕后,我心潮澎湃,深感对那些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们无尽的敬意。
他们的奉献不仅为我们争取了解放,也为我们树立了伟大的精神楷模。
通过参观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
意义和牺牲精神。
这个纪念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温历史的机会,激发了我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将永志不忘先烈的英勇事迹,为实现中华民族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游记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游记示例文章篇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游记》今天呀,我要给大家讲讲我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经历,那可真是一次特别又难忘的旅程呢!我跟着爸爸妈妈还有一群小伙伴们一起去的。
刚到陵园的大门前,我就感觉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就好像有无数双眼睛在静静地看着我们,那些眼睛里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我们这些后人的期待。
这大门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里面的英雄们。
一走进陵园,我看到好多好多的墓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我当时心里就想,这里面躺着的都是英雄呀,他们就像一颗颗星星,虽然现在静静地躺在这儿,但是他们曾经发出的光芒,那可是照亮了整个天地呢!小伙伴们也都不说话了,平时爱吵闹的我们,在这个时候都变得特别安静。
我们沿着小路慢慢地走,路边的花草树木好像也知道这里是个神圣的地方,都安安静静的。
我看到有一位老爷爷,他在一个墓碑前站了好久好久。
我就好奇地走过去问:“爷爷,您为什么在这儿站这么久呀?”爷爷转过头来,我看到他的眼睛里有泪花在闪烁。
爷爷说:“孩子呀,这里面躺着的是我的爷爷,他当年参加红军,为了咱们能过上好日子,就英勇牺牲了。
”我听了,心里特别震撼。
我想,爷爷的爷爷得多勇敢呀,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面对危险一点都不害怕。
再往前走,我们到了纪念馆。
里面有好多好多的照片和文物。
那些照片上的红军战士们,一个个看起来都特别精神。
他们有的在行军,有的在战斗,脸上都带着坚定的表情。
我想,他们当时心里肯定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敌人打败,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看到一把破旧的枪,我就问爸爸:“爸爸,这枪看起来这么破,还能用吗?”爸爸说:“孩子,这枪在红军战士的手里,那可是威力无比呢。
就像一个勇士手中的宝剑,再破旧也能杀敌。
”我听了爸爸的话,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在纪念馆里,还有一些模拟的战斗场景。
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们就像一群勇猛的狮子,向着敌人扑去。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工作研究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工作研究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边区人民共同创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同川陕人民共同建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其存续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1932.12-1935.4)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深入的政治工作。
本文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政治工作的背景,阐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川陕革命根据地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多种形式的政治工作,同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工作也有许多不足。
因而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工作对当代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对于加强和改进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时期的新变化有重要意义。
浅析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共川 陕省 第一 次党 员代表 大会 、川 陕省 第 一次 工农 兵代 表 大会, 成立 了 中共 J i I 陕 省委 和川 陕省 苏维 埃政 府 , 标 志着 以 通、 南、 巴为 中心的川 陕革命 根据地 正式诞 生 。
1 9 3 3 年. 川 陕 军 民不 仅 取 得 了空 山 坝 战 役 胜 利 , 而 且 在 战 后 扩 编 军 队 ,将 军 队兵 力 从 1 . 5 万 人 提 升 至 了4 万 余
高 了广大 农 民的阶级 觉悟 , 鼓 舞 了农 民参 军参 战 的决心 . 为
革命 打下 了坚实 的群众基 础
3 . 侧 面支援 了中央红 军反“ 围剿 ” 斗争. 对 红 军 长 征 初 期 起 到 了掩 护 和 支援 作 用 。
1 9 3 3 年2 月 蒋介 石 集 中5 O 万 兵 力进 攻 中 央革 命 根 据
重要 革命 根据地 之一 。
一
2 . 川 陕革命根 据地 土地革命 的胜 利 , 提 高 了人 民群 众的 觉悟 , 为 当地 革命打 下 了良好 的群 众基础 。
在 中 共 川 陕 省 委 的 领 导 下 ,川 陕 革 命 根 据 地 开 展 了轰
轰 烈 烈土 地革 命 斗争 , 颁 布 了一 系列 土 地 政策 , 如《 川 陕 苏 维 埃政 府 关于 土地 改革 布告 》 、 《 怎样分 配 土地 》 、 《 平 分土 地 须 知》 等, 将剥 削 阶级 的 土地 分 配 给农 民 , 给农 民 发放 土 地 使 用证 。土地革 命使得 广大穷 苦农 民在政 治上 翻了身 . 经济
川 陕苏 维 埃 区域 发 动“ 三 路 围攻 ” , 想 将 刚 刚站 稳脚 跟 的红
四方 面军 一举 歼灭 。红 四方面 军在苏 区人 民的支持下 . 粉碎 了敌 人 的“ 三 路 围攻 ” , 牵制 住 了四川 军 阀 , 同时还 牵制 住 了
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它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和米仓山脉,山势陡峭,深谷延绵,林深草茂,纵横两千余里,交通极为不便。
在这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川陕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苏会议上讲话时称川陕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到达川北。
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县河口场,建立了川陕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
此后,在川陕两省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932年12月下旬,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大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层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江(通江)、红江(涪阳)、南江、清江(巴中)县和巴中特别市等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
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原则,起草和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在空山坝大捷中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派遣的四川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攻占了长赤、广元、仪阆、苍溪、江口、万源等7个县,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使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1933年6,中共川陕省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红四方面军军事工作会议(即木门会议)先后召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根据地反围攻胜利后的新形势,做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党的任务”、“红军与地方武装”和“组织问题”等决议。
决定扩编军队,加强政治、军事和后勤工作。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川陕革命时期的英勇烈士而建立的一座伟大纪念碑。
它位于中国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门,面积达到140余亩,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具有极高的历史纪念价值和教育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表达对他们崇高崇敬之情的重要场所。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在川陕革命时期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无数烈士而建立的。
川陕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烈们为了争取中国革命和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地奋斗着,为了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他们为了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是为了永远纪念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以表达人们对他们永不熄灭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的建筑风格和设计十分庄严肃穆。
整个陵园分为多个区域,包括主入口、中央广场、烈士纪念碑、革命事迹陈列馆、英烈祠、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等。
主入口宏伟庄严,上方有着巍峨的金字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的牌匾。
中央广场空阔宽敞,可以供人们集会和悼念。
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代表着烈士们崇高的牺牲精神和革命胜利的象征。
革命事迹陈列馆是川陕革命历史的重要展示地,展示了当年革命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付出。
英烈祠是悼念英勇烈士的地方,烈士陵园则是用于安置烈士遗体的场所。
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在陵园的最高处,象征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英烈们永存于世。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
它不仅是对先烈们战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教育,更是启迪后人追求真理、奋发图强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人们可以了解到革命的艰苦和牺牲,明白到一个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应该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
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通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的参观,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是一座崇高肃穆的纪念建筑,它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和伟大。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位于中国四川省绵阳市的一个纪念馆,用以纪念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为建立新中国付出生命的烈士们。
该陵园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这个陵园的故事源自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四川和陕西两省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
在这个地区,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这场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立的。
陵园内有纪念碑、烈士墓地、烈士纪念馆等建筑物和设施。
参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展览和陈列,了解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陵园内的纪念碑上刻有“忠诚革命事业,永垂不朽”的字样,寓意着烈士们的忠诚和英勇。
而烈士墓地中的墓碑上则刻有烈士们的名字和逝世日期,让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烈士们为实现革命理想所付出的代价。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也成为人们缅怀烈士、追思革命历史的重要地点。
每年的重要纪念日,都会有许多人前往陵园瞻仰,并举行庄重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烈士们的敬意和追思之情。
这个陵园的故事,让我们铭记革命的英雄,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

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毛泽东同志对川陕苏区的评价“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这使蒋介石和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川陕苏区是全国第二大区域。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2年12月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许世友等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和川陕的党组织及勤劳勇敢的川陕苏区人民,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党史、军史和新民主主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辟新区1932年6月,蒋介石置民族存亡于不顾,调集50多万兵力,对红军发动了第4次“围剿”。
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经鄂豫边境,战胜敌人围、追、堵、截,12月初到达陕南,随即翻秦岭、渡汉水、越巴山,18日胜利进入川北。
月余时间就解放了通江、巴中、南江三座县城及大部土地。
12月29日在通江成立了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把通江东北、巴水上游(大通江河)划为赤北县,通江县改为赤江县,通江北部及小通江河流域和南江东部划为红江县,巴南二地划为巴中县(设在清江渡)、南江县,巴中县城为直辖特别市。
五县一市的苏维埃政府和县委于1933年2月初相继成立。
1933年2月7日,红军在通江召开五县一市党团员代表大会,到会60余人,代表地方党员200余人,成立了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组织部长余洪远,宣传部长刘瑞龙(当时未到职),妇女部长姚一善,秘书长吴永康。
在川陕省委领导下,同月中旬,在通江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20名,选举熊国炳为主席,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它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和米仓山脉,山势陡峭,深谷延绵,林深草茂,纵横两千余里,交通极为不便。
在这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川陕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苏会议上讲话时称川陕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到达川北。
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抵达通江县河口场,建立了川陕边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政府。
此后,在川陕两省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932年12月下旬,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座县城及大部分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层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赤江(通江)、红江(涪阳)、南江、清江(巴中)县和巴中特别市等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为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
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并按照《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的原则,起草和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在空山坝大捷中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派遣的四川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攻占了长赤、广元、仪阆、苍溪、江口、万源等7个县,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使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1933年6,中共川陕省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红四方面军军事工作会议(即木门会议)先后召开,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和根据地反围攻胜利后的新形势,做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川陕省党的任务”、“红军与地方武装”和“组织问题”等决议。
决定扩编军队,加强政治、军事和后勤工作。
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11个师、29个团,计5万余人。
张国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
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在中共川陕省委的领导下,川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取消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者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分配了土地,夺得了土地革命斗争胜利,极大地宣传、发动了群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
1933年2月12日印行的《怎样分配土地》和1934年12月30日出版的《平分土地须知》以及川陕省工农政府和红四方面军的有关土地革命的布告,就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土地革命的历史。
1933年8月中旬,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后,红军乘四川军阀刘湘组织新的"围剿"尚未就绪之际,迅速开展了仪南、营渠、宣汉三次进攻战役,攻占了仪陇、营山、达县、宣汉、万源5座县城。
相继建立了仪陇、阆南、嘉陵、英安、营山、长胜、渠北、达县、宣汉、红胜(罗文坝)、城口(万源大竹河)等苏维埃政府。
根据地扩大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万。
有绥定、巴中两道级苏维埃、23个县和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
红军主力与川东游击队胜利会师,改为红33军。
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5000多人扩大到5个军,80000余人。
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发展到10余
万人。
苏区拥有自己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军需及经济设施。
同时,建党建政、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拥军支前、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热火朝天,革命形势迅猛发展,成为川陕根据地的鼎盛时期。
1935年1月22日,为了北上抗日,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以群众武装与独立团,向东线积极活动,钳制刘敌,应集中红军主力向西进攻,……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
于最近时间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
”红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命令,发动了陕南战役,调动敌人北移,随即回师川北,成功的取得强渡嘉陵江的胜利,并乘胜向西进攻,解放了涪江与嘉陵之间的大片土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进入川的作战战略,为争取与中央红军会师共同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踏上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