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湖心亭看雪》课件(23张ppt)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余 )
是日更定(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
今义:白色,与“黑”相对
上下一白( 名词,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名词,古人罚 酒时用的酒杯
)
大喜曰( 副词,非常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大,跟 )
都。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
消失。
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撑(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 独自 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 读者如见其人;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 人如临其境;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3.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 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 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否矛盾?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 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 又倍感孤寂落寞。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共84张PPT)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同赏雪景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 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 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 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 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 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 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南屏晚钟
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 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 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 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 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 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 久不息。
翻译课文
及下船,舟 . 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等到(回来 时)下了船,船 夫嘟囔道:“不 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 的人呢!”
一词多义
一小舟( 一 )
一 是
是日更定(
这)
上下一白( 全 )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共28张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 下了三天,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消失 了。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初更,我撑着一叶扁舟, 裹着裘 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惟.长堤一痕 惟:___只____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尽__力___,__文___中__指__痛___快_____ (7)及.下船 及:___等__到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表__反__问___,__哪__里__ (2)更有痴似相公者. __代__词___,__…___…__的__人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 地点:西湖,前往湖心亭 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事情: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喜遇知音, 强饮三大白而别
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和背 景。本文写于明亡后,作者却沿用明朝的 纪年,表现出对故国深深的思念。同时, 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的大雪和 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萧杀的冷寂 景象。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líng)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 痴似相公者!”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41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每件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
一
件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事
第一层 第二层
出游气候环境 舟中所见雪景
第
二
件
湖心亭遇客饮酒
事
第一层 第二层
亭中会客经过 舟子抒发感慨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是日更定”,交代看雪的具体时间;“湖心 亭”,交代看雪的地点,照应题目。一个 “独 ” 字映衬出环境的空旷,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不 随流俗的高洁情怀,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
以“独”字表现人物品格的诗文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一王维
4.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 陈子昂
5.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
— 十白居
1. 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 你是否读过其他描写雪景的作品?
与课文对比,说说有何异同。
“拉”“强”二字有何妙处?
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 味深长。
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 表现出
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
的追求;
痴情,“崇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的手法及作 用。
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 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 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超凡 脱俗的美感。
13 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21张PPT)

不寻常的行踪
特立独行,不随流俗,有闲情雅致
研读课文,赏奇景悟痴情
舟子评价张岱:“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的?
痴于景:
三个与字,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朦胧境界, 给人天地之间茫然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 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
文 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
两三粒人影罢了。
很,非常。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
哪能。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还。
译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
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湖心亭看雪
chónɡ zhēn
ɡ崇ēnɡ祯五年十二ná 月,余住西c湖u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sōnɡ dànɡ
凇 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jiè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ɡènɡ
qiǎnɡ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再读课文,梳理注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36张

总结全文:
文章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 景象,
表现了游湖者的雅趣和志趣,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 之情。
欲此 辨中 不有 能真 言味 。,
谁都 解云 其陶 中庵 味痴 。,
独孤 品舟 满一 湖寒 雪士 。,
(1)题目:湖心亭看雪
问题:为什么是看雪而非赏雪?
“赏”好像有备而来,有清高之感; “看”则显得更随意,似有心事之感。
关注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 干支纪年法,如甲午,辛亥等。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 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 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庆历四年 春”、“元和十年”等。 王公年次纪年法,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 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年号干支纪年法:如《扬州慢》“淳熙丙申”。
这
通“桡”, 用毛皮制
撑船
成的衣服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 雪下了三天,西湖中人鸟声全都断 绝。这一天打更声停下了,我划着 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客居 等到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像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 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船, 船夫不停的小声念叨着:“别说相 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 呢!”
13、He who seize the rig想事成。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2021/9/132021/9/132021/9/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32021/9/13September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③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只小船是作者租用的,小船上的两三人,可能是两个舟子,靠出租 小船为生,他们无心观雪,真正想观雪的只有作者,因此作者用了一个“独”字。
小结“痴情”
张岱之“痴”,一方面是缘于其特立独行的精 神,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 发,他的“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在与自然 的对话中,感受着自由的可贵,体现出文人特有的生 活性情。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 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 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 感孤寂落寞。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翻译
公元1632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 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 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 ②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 心,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
板书设计:
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
小结“痴情”
张岱之“痴”,一方面是缘于其特立独行的精 神,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 发,他的“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在与自然 的对话中,感受着自由的可贵,体现出文人特有的生 活性情。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 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 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 感孤寂落寞。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翻译
公元1632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 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 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 ②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 心,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
板书设计:
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鸟兽的细
毛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撑,划
人两三粒而已。
小草 全
白气弥漫的 样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 湖中游人与鸟声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我划着一只小船, 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 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交融在一起),上下全白了。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露出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 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 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 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 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三)议“奇遇”,三悟痴心
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却没想到湖心亭 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 的心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题解读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是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 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题简洁、 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 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清兵南下灭亡 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于 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 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 之思和沧桑之感。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鸟兽的细
毛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撑,划
人两三粒而已。
小草 全
白气弥漫的 样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 湖中游人与鸟声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我划着一只小船, 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 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交融在一起),上下全白了。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露出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 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 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 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 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三)议“奇遇”,三悟痴心
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却没想到湖心亭 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 的心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题解读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是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 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题简洁、 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 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清兵南下灭亡 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于 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 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 之思和沧桑之感。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 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 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做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 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
11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 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 物反衬寒气砭骨
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 “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 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 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 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 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 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
8
.
9
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 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 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 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 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即使没看过西湖的冬,只要读了《湖心亭看雪》,就会不觉 恋上。湖心亭的雪,当是清新灵. 逸江南雪景中最具代表性的2一处。
制作者:唐山六十八中学 刘一清
.
3
要说西湖的空阔,也曾有印象,是水天空蒙青黛隐隐时的浩
波云山,那是山水均色的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却还在冬,净美精约的景令人神往。料不得南方也曾是雪的
.
1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 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 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 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 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 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上下一白”之“一”字,是 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 “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 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 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 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 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1那3 儿, 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
5
.
6
.
7
一、背景资料
作者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 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 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 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文笔清新,时杂 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有些作品表现出明 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原有亭额“月照潭心”,如在此观赏夜景, 月影、亭影、树影,使油然产生一种超越空间的感 觉,是天上之人间乎?抑或人间之天上?亭中原有 联语:
圣教名言:独乐何如同乐; 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
.
1
要说西湖冬天的美景,游人常会先想到“断桥残雪”,可惜彼处 流传的美文不多,西湖冬景的佳句,就落在不远处的湖心亭,在 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 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家园,南方也有如此大气的雪况. ,伴着“雪雾淞沅砀”,原4 以为只有北方可见。
我们再来看湖中那座飞檐翘角的亭,名叫湖心亭。它是西
湖中最大的一座亭。也是在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一座岛,
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距念已有440年有历
史的。“湖心平眺”是钱塘十景之一。站在湖心亭处眺望
西湖,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西湖风光,一览无余
.
14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情。作者写 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 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 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 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 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 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 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 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 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 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 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 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 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 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 的基调。
.
10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 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 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 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 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11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 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 物反衬寒气砭骨
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 “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 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 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 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 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 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
8
.
9
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 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 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 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 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即使没看过西湖的冬,只要读了《湖心亭看雪》,就会不觉 恋上。湖心亭的雪,当是清新灵. 逸江南雪景中最具代表性的2一处。
制作者:唐山六十八中学 刘一清
.
3
要说西湖的空阔,也曾有印象,是水天空蒙青黛隐隐时的浩
波云山,那是山水均色的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却还在冬,净美精约的景令人神往。料不得南方也曾是雪的
.
1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 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 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 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 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 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上下一白”之“一”字,是 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 “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 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 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 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 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1那3 儿, 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
5
.
6
.
7
一、背景资料
作者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 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 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 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文笔清新,时杂 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有些作品表现出明 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原有亭额“月照潭心”,如在此观赏夜景, 月影、亭影、树影,使油然产生一种超越空间的感 觉,是天上之人间乎?抑或人间之天上?亭中原有 联语:
圣教名言:独乐何如同乐; 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
.
1
要说西湖冬天的美景,游人常会先想到“断桥残雪”,可惜彼处 流传的美文不多,西湖冬景的佳句,就落在不远处的湖心亭,在 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 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家园,南方也有如此大气的雪况. ,伴着“雪雾淞沅砀”,原4 以为只有北方可见。
我们再来看湖中那座飞檐翘角的亭,名叫湖心亭。它是西
湖中最大的一座亭。也是在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一座岛,
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距念已有440年有历
史的。“湖心平眺”是钱塘十景之一。站在湖心亭处眺望
西湖,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西湖风光,一览无余
.
14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情。作者写 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 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 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 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 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 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 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 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 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 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 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 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 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 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 的基调。
.
10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 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 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 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 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