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物证显微镜检验技术

合集下载

法医学中的物证鉴定和鉴定技术

法医学中的物证鉴定和鉴定技术

法医学中的物证鉴定和鉴定技术物证鉴定在法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对案发现场、被害人、嫌疑人以及其他相关物品的分析和鉴定,为犯罪案件的侦破和司法判决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物证鉴定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证鉴定的概念和作用物证鉴定是指通过对案发现场、遗体、血迹、指纹、病理切片等物品的检测、比对、分析和鉴定,确定犯罪事实、解剖死因以及证明或排除某种特定的犯罪手段或犯罪嫌疑人。

物证鉴定在犯罪侦破和司法审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客观地还原案件的真相,为法官和陪审团提供科学的证据,保障司法公正和社会安全。

二、物证鉴定的方法和流程物证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勘查、取证、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物理学分析等。

具体流程如下:1. 现场勘查:调查人员通过对案发现场的仔细勘查,收集物证信息和犯罪现场图像。

现场勘查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以确保物证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 取证:调查人员根据案件需要,对现场收集到的物证进行采集和封存,确保物证在整个鉴定流程中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3. 化学分析:物证鉴定中的化学分析主要用于检测和分析物证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如毒物、药物、爆炸物等。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色谱、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进行。

4. 生物学分析:生物学分析主要用于对物证中的生物痕迹进行鉴定,例如DNA分析、血型鉴定、指纹鉴定等。

这些分析方法在现代法医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犯罪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 物理学分析:物理学分析主要涉及物证中的物理特性,如纤维结构、纤维化学成分、玻璃碎片的特征等。

物理学分析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进行。

三、物证鉴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物证鉴定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发展和更新。

例如,DNA分析技术的出现将物证鉴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能够通过分析DNA序列和比对数据库,准确地确定物证来源和个体身份。

同时,纳米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也在物证鉴定中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案件侦破和证据鉴定提供了更准确和迅速的手段。

法医学中的物证鉴定和鉴定技术

法医学中的物证鉴定和鉴定技术

法医学中的物证鉴定和鉴定技术物证鉴定是法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对物证的检验和分析,可以为司法机关提供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确认、案件的事实依据以及犯罪手段的还原等重要信息,对于破案和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物证鉴定的基本概念、鉴定的步骤和技术以及其在法医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物证鉴定的基本概念物证鉴定是指通过对案件现场及相关物品的检验、分析和鉴定,运用自然科学、医学科学及相关技术手段,确定物证的真伪、性质、数量和作用,进而为司法机关提供科学的鉴定结论。

物证鉴定包括指纹鉴定、血迹鉴定、病理解剖鉴定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鉴定方法和技术。

二、物证鉴定的步骤和技术物证鉴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收集物证、现场勘查、实验室检验和鉴定结论。

首先,物证需要被专业人员收集并保护,避免证据被破坏或者变质。

接着,通过对案发现场的勘查,寻找相关物证,确定可能具有犯罪价值的证据。

然后,将物证送往实验室进行多项分析和检验,如指纹鉴定、DNA鉴定、毒物分析等。

最后,结合实验室的检验结果,法医专家会给出相应的鉴定结论,进一步指导案件的侦破和司法裁决。

在物证鉴定中,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1. 指纹鉴定技术:通过比对指纹图案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认指纹的归属。

指纹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成为刑事案件侦破中常用的物证。

2. DNA鉴定技术:通过对DNA序列的比对和分析,确定个体的遗传信息和亲缘关系。

DNA鉴定在法医学中有广泛应用,可用于嫌疑人身份的确认和亲属关系的鉴定等。

3. 毒物分析技术:通过对生物组织、体液和物质样本中的毒物进行检测和定量,判断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毒物分析在解决中毒案件和药物滥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 病理解剖技术:对尸体进行详细的解剖检查,确定死因和伤情。

病理解剖在刑事侦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刑事案件的定性和侦破提供依据。

三、物证鉴定在法医学中的应用物证鉴定在法医学中应用广泛,为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司法公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显微镜化验技术

显微镜化验技术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粪、尿的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肝功检查、肾功检查、胸腹腔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现将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白细胞计数、附红体、焦虫、弓形体、白细胞分类计数、抗体检测等项目分述如下:一、血液的采集与抗凝:1、血液的采集:一般从耳静脉采血2、血液的抗凝:①抗凝剂:10%EDTA二钠、3.8%枸椽酸钠、草酸钾、草酸钠、草酸胺、肝素等。

用10%EDTA二钠误差小、方便。

②抗凝原理:络合Ca++ ,但肝素为对抗凝血酶。

③操作:取10%EDTA二钠2-4滴放入小试管,采血10ml,混匀即可。

④注意事项:检查血钾、血钠、血钙及做血液生化检验时只能用肝素抗凝。

二、白细胞计数:1、原理: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的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填充到一定容积的计数室内,镜下计数,换算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白细胞数。

2、化验前的准备:白细胞稀释液的配制:取冰乙酸1-3ml或取36-38%的盐酸3-8ml加馏水至100ml配制成1-3%的乙酸或盐酸溶液,此溶液即白细胞稀释液。

显微镜微量移液器、计数板、盖玻片的准备:调好显微镜,吸管、计数板、盖玻片洗净凉干。

3、方法:改良纽巴氏计数法可用白细胞吸管稀释法稀释(吸血至0.5刻度处,吸白细胞稀释液至11处,混匀,弃去数滴),也可采用试管稀释法稀释(用沙利氏吸血管吸血20µl,放入盛有0.78ml白细胞稀释液的小试管内,吹吸数次)。

白细胞计数的操作步骤:取改良纽巴氏计数板一块,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计数室上放一片盖玻片,用100倍(10×10)的放大倍数,先将物镜对准其中的一个计数室,调焦并找到其中的一个白细胞计数区域,用吸管吸取经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的血液一滴(试管稀释法)或直接用白细胞吸管(白细胞吸管稀释法)放在计数室一侧的斜坡上充液,然后镜下计数四个角白细胞计数区域内的白细胞数,相加乘以100,即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白细胞数。

附计数室模式图:4、正常值:牛、羊、马:6000-9000个/mm3猪、犬:16000个/mm35、临床意义:白细胞增多:①细菌性感染:尤以球菌感染为甚②炎症③大手术之后④组织坏死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两天内及应用利巴韦林之后5天内⑥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之后。

5第五章-刑事图像技术

5第五章-刑事图像技术
现场所处的地点和位置。 证明该痕迹物证确实是现 场上遗留的。
2、准确性 要准确地反映痕迹物证的大小、形状、特点和特征。 拍照时要使镜头光轴垂直于被拍痕迹物证的平面,保证被
拍痕迹物证不变形。并在痕迹物证的一侧放置比例尺。原 物大照相可不放置比例尺。
3、清晰性 使被拍客体的影像层次分明,反差适中,细节清晰,没有
原理:改变多色物体在照相时成像的光谱成分,从而使某 一部分颜色得到加强,在感光片上充分感光;使另一部分 色光被阻止,在感光片上减少感光或不能感光,从而达到 消除或减弱干扰影像,显示和增强痕迹、物证的形状、色 调、纹线和细小特征的目的。
揭示被检验文件上被颜料、墨水掩盖的原文; 鉴别用不同的墨水添写、改写的字迹; 显示文书上变黄褪色的文字内容等。
(1)符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标准进行 (2)及时迅速 (3)清晰、准确、完整、客观地反映拍照对象 (4)拍照对象及所使用的拍照方法要记入文字笔录中
二、 刑事现场照相
(一)概述:概念、作用
(二)构成 (三)步骤 (四)原则
现场方位照相 现场概览照相 现场中心照相 现场细目照相
(一)刑事现场照相概述
示出通往现场的路径、现场周围的地形、房舍 显示出现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标出现场具体地点 把现场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 尽量用一个镜头反映被拍景物,否则可采用直线连续拍照
法或回转连续拍照法拍照 对能反映现场具体位置的特殊标志,可采用特写镜头单独
拍照,编排时加以引申表明,作为辅助性的方位照片。
直线连续拍照法(直线连环拍照法)
(二)物证照相的原理
1、照相技术可记录、再现事物的真实、客观的形态或状态 2、应用一定的拍摄技术和方法,可正确反映、显示物证的
边缘特征和细节特征 3、一般物证,在可见光下或在滤光镜的分色作用下,能够

生物微量物证检验(校内讲义)

生物微量物证检验(校内讲义)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内部讲义生物微量物证检验黄娅琳编2012年8月前言生物微量物证检验是法庭科学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它包括对案件中来自人体、动物体和植物体的各种微量生物物质的发现、提取、检验与鉴定的各项技术。

解决生物物证的种属认定,以及人体、某些动物的个体识别、亲权鉴定等问题。

为刑事案件的侦破、审判提供科学证据,也为正确审理某些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犯罪分子反侦查手段越来越多,各类案件现场收集到的生物物证的量逐渐向微量(甚至是痕量)上发展,如何正确的获得检材是进行法医物证检验的基础,而且是最后证明案件真实性的“证据链”的重要开始,因此本讲义将生物物证检材的发现、提取、保存和送检独立成为第二章进行详细的阐述,要求刑事技术专业本、专科生能够在勘查现场时注意法律程序、遵循正确的思路去发现微量生物物证并使之固定,同时采用正确的方法提取这些检材。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新的科技成就被引入生物微量物证检验技术领域中来,使得生物微量物证检验技术向高深飞速发展,鉴定结论向准确、肯定发展。

特别DNA检验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微量物证技术发生了一场革命,开始了新纪元。

本讲义在第五章详细阐述了DNA检验基础知识、DNA检验相关技术、线粒体DNA序列测定在动物种属鉴定中的应用、DNA 分型技术在人类及动物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DNA分析技术的自动化,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相继建立了DNA数据库。

我国DNA数据库的建设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侦破串并和解决重大案、事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本讲义在第六章中详细介绍了法庭DNA 数据库的相关知识。

不同于法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法医物证学,本讲义融入了大量动植物微量物证检验的相关知识,将法医物证学与动植物物证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供森林公安院校、医学、法律院校师生参考。

同时,也希望能对广大从事生物物证技术工作的同行、法律工作者、公检法司有关人员有所裨益。

显微镜实验方法和技术知识点整理

显微镜实验方法和技术知识点整理

一、实验方法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2.观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

4.补充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二、实验技术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显微镜的取送、放置、旋转、对光(反光镜及光圈的使用)、低倍观察、高倍观察、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体的长和宽,不是面积,也不是体积)、焦距问题、物镜离装片的远近、准焦螺旋的使用、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通常通过移动玻片、转动转换器或旋转目镜来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

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中淀粉的鉴定: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法医学在物证鉴定中的技术与方法

法医学在物证鉴定中的技术与方法

法医学在物证鉴定中的技术与方法物证鉴定是法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通过对各类物证的分析和判断,为破案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法医学在物证鉴定中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一、显微镜观察法显微镜观察法是物证鉴定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对物证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比对,来确定不同物证之间的相关性。

比如,在鉴定血迹时,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血迹的特征和形态,进而判断是否属于同一来源。

二、DNA分析技术DNA分析是现代物证鉴定领域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提取物证中的DNA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对,来确定个体的遗传特征和身份。

DNA分析技术可以在凶杀案、强奸案等犯罪现场中,通过提取留下的血液、唾液等物证,来寻找潜在的犯罪嫌疑人。

三、指纹鉴定技术指纹鉴定是一种常见的物证鉴定方法,它通过对物证中的指纹进行提取、记录和比对,来确定个体的身份和相关性。

指纹鉴定技术对于犯罪侦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四、骨骼学分析技术在无法确定身份的尸体鉴定中,骨骼学分析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尸体骨骼进行测量和比对,可以确定其性别、年龄、身高等特征,进而提供线索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侦破工作。

五、荧光检验技术荧光检验技术在物证鉴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荧光显微镜可以用于检测物证中的纤维、颗粒等微小颗粒,从而确定物证之间的相关性。

荧光染料也可以用于检测血迹、体液等物证,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六、X射线照相技术X射线照相技术在物证鉴定中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器物等物质的鉴定。

通过对物体进行X射线扫描和拍摄,可以获取物体内部的结构和特征,从而判断其材质、组成等信息。

七、电子显微镜观察技术电子显微镜观察技术在物证鉴定中被用于观察微观结构和形态的变化。

特别是在毒物鉴定和爆炸物鉴定中,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可以帮助鉴定人员更准确地分析物质的成分和特征。

综上所述,法医学在物证鉴定中使用了多种技术与方法。

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得物证鉴定更加准确和科学,为破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物证技术

物证技术
(三)茚三酮显现法
1、原理:又称宁西特林,有毒,能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等。主要是与汗液中的氨基酸发生反应,显出的指纹呈现兰紫色。可以显现牛奶、血迹指纹。
2、适用范围:显现各种渗透性物体,特别是纸张上的汗液指纹,包括多年陈旧的指纹。
6、指尖纹线的偏斜位置和方向。其中拇指最为突出,指尖纹线左高右低为右手,反之为左手。
二、分析作案人个人特点
1、判断身高:。(1)手印全长×9.8=身高
(2)中指全长×21=身高
(3)食指全长×24=身高
(4)拇指头印全长×65=身高
(5)食、中环指头印长×80=身高
2、判断人的年龄:分为少年、成年和中老年期
1、根据办案工作的需要,运用物证技术对现场进行勘验检查,寻找、发现、鉴别和提取可能与案件有关联的物质性客体。如刑事案件侦查。
2、受单位或个人委托,对与案件有关的物质客体,根据要求进行检验,以检验的结果帮助人们了解真相,并找出公正的解决方法。
(二)物证技术的任务
第二节物证技术鉴定的概念
一、概念:是法定鉴定机构中的专业鉴定人员受单位或个人的委托,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对案件中物质性客体进行检验并作出书面结论的活动。
一、判断手位:
1、指尖的朝向。左手拿物体指尖朝右,右手拿物体,指尖朝左。
2、几个并列指纹的高低顺序。通常中指最高环指次之(70%人),具体还要联系遗留指纹时的动作、物体形状综合判断。
3、手指对应关系。根据拇指与其余四指把握东西时的对应关系来判断。
4、指纹纹线流向。
(1)弓形纹中心轴线左手向左,右手向右,帐形纹支撑线相反;
二、物证技术鉴定人:即物证鉴定机构中具有专门物证技术知识,并直接从事物证技术鉴定的专业人员。另外,根据案件需要,也可以请从事某一专业教学、研究的专家和教授参与鉴定。关键在于具备以下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物证显微镜检验技术第一节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光学参数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光学显微镜在结构上分为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两大部分。

(一)光学系统:光学系统是显微镜最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由物镜、目镜、照明装置(聚光镜、反射镜等)及光源等部件组成。

1、物镜:是显微镜光学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光学部件,它直接决定着显微镜的光学质量和光学性能,显微镜分辨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物镜的性能。

物镜安装在镜筒下端,由1--5组复式透镜所组成。

在组成物镜的各透镜中,唯有位于最下端的前透镜起着放大作用,其余透镜都是用于消除前透镜产生的各种像差的。

(物体经透镜放大后所获得的像,其形状、颜色与物体本身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像差)2、目镜:安装在镜筒上方,将物镜造成的第一次放大物像(倒立实像)再次放大,成为眼睛能观察到的放大虚像。

目镜只起放大作用,不能提高分辨率。

目镜的结构比较简单,一般由两块凸透镜组成。

上方透镜称接目镜,直接用于眼睛观察;下端透镜称会聚透镜或视野透镜,也叫场镜。

上下透镜之间的物方焦平面处,设有视场光阑,用以限制物方视场的大小。

物镜的放大实像就成像在这光阑面上。

目镜的放大倍率一般为5--10倍,其放大率与接目镜的直径及目镜筒长有关,直径愈小、筒长愈短,则放大率愈大。

3、聚光镜:主要用以弥补光量的不足,同时也可以适当改变从光源射来的光线性质。

4、虹彩光阑:多安置在聚光镜的下方,其作用是调节聚光镜的数值孔径。

使进入物镜的光柱的角度正好能均匀照满物镜的前透镜。

5、反射镜:作用是改变从光源射出的光线的方向,将光线送至聚光镜。

6、滤光镜环:是安装在反射镜和聚光镜之间的可水平移动的金属环,其上可安放各种滤光镜片。

其作用是改变从光源射来的光线组成。

7、光源:显微镜的主要光源是灯光。

通常显微镜都配有内装式或外装式的专用照明灯。

常用的有白炽灯、氙灯、汞灯等。

(二)显微镜的机械系统显微镜的机械系统由镜座、镜臂、镜筒、镜台(载物台)、物镜转换器、调焦装置等组成。

二、显微镜的光学参数显微镜的光学参数包括:放大率、数值孔径、分辨率、视场、景深、镜像清晰度、镜像亮度、工作距离、机械筒长等。

其中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参数是显微镜的分辨率。

显微镜的各个参数均有一定限度,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一)显微镜的放大率放大率是指被观察物体经物镜、目镜两次放大成像后,人眼看到的虚像的大小对原物大小的比值。

通常用显微镜的物镜单向放大率m与目镜的角放大率α两者的乘积来表示显微镜的放大率M。

即M= m α 。

物镜的单向放大率m与光学筒长S(物镜后焦距与目镜前焦距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与物镜焦距f₁成反比。

S即m=f₁目镜的角放大率α与目镜焦距f₂成反比,与明视距离(250毫米)成正比。

250即α =f₂S 250由此可见,M = m α = ×f₁f₂(二)物镜的数值孔径物镜的数值孔径是被检物体与物镜间媒质的折射率与物镜孔径角的一半的正弦值的乘积。

显微镜的分辨本领与物镜的数值孔径成正比,因此,数值孔径是衡量显微镜性能的极为重要的参数之一,其决定并影响着显微镜的其它参数。

例如,其与放大率成正比,与景深成反比,其平方与镜像亮度成正比,其值愈大则视场与工作距离愈小等。

(三)显微镜的分辨率显微镜的分辨率是指其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

分辨率是衡量显微镜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分辨率的高低是根据能够被分辨清楚的物体上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来估算的。

显微镜能分辨的两点间的最短距离,称为最小分辨距离,用Z表示。

显微镜的最小分辨距离与分辨率成反比,即Z值愈小,分辨率愈大。

当被检物体两点间距离小于Z时,就不能分辨两点而只能看成一点了。

(四)显微镜的视场(视野)从显微镜中能观察到的圆形范围称为视场或视野。

视场大小由设在目镜中的光阑大小所确定。

不同的物镜、目镜搭配使用时,其视场大小不同。

理论上讲,视场越大越便于观察,但视场直径会随放大率的增加而变小。

因此在使用时可以使检材依次移动位置,轮流进入视场内进行观察。

(五)显微镜的景深当显微镜调焦于某一物平面时,位于该平面的前后、能被观察者看清楚的两个物平面之间的距离,即能看清的物体厚度,称为显微镜的景深,也称焦点深度。

景深与物镜的数值孔径及放大率成反比,要求高分辨率和高放大率,则景深只能变浅。

由于显微镜的景深很小,在制作检材时要求其厚度要薄,一般为4--6微米。

(六)显微镜的镜像清晰度被检物体经过显微镜放大以后,所得物像的轮廓清晰程度,称为镜像清晰度。

一般来说,显微镜透镜的像差校正的愈好,镜像清晰度愈高。

显微镜的放大率愈高,像差也被放大,像的清晰度就愈差。

实践证明,选择合适的物镜,适当搭配物镜和目镜,保持标准筒长,调选合适的盖玻片等均能提高显微镜的镜像清晰度。

(七)显微镜的镜像亮度显微镜的镜像亮度是指通过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像的明暗程度。

在高倍镜下进行显微摄影或进行投影、暗场、偏光等观察时,镜像亮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镜像亮度与数值孔径的平方成正比,与放大率的平方成反比。

在使用时,应合理选用物镜和搭配好目镜,以期获得最佳镜像亮度。

(八)显微镜的工作距离显微镜的工作距离是指物镜的前表面中心到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其与物镜的数值孔径有关,数值孔径越大,工作距离越小。

工作距离还与物镜种类、光学结构等有关。

注:使用显微镜时,各光学参数之间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

例如,当使用较大数值孔径的物镜时,放大率提高了,分辨率提高了,但视场小了,工作距离短了,景深也小了。

因此,针对不同的检材和不同的检验要求,合理考虑光学系统的内在联系,分清主次,统筹兼顾,是显微镜检验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节物证检验中常用的几种光学显微镜一台基本的显微镜架,安装上不同的附件之后,即可供不同的检验之需。

如物证检验中常用的生物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等,都可以在基本的显微镜架基础之上添加一定的配件而形成。

除此之外,还有供特种需要专门设计的实体显微镜、比对显微镜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光学显微镜。

一、体视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又称立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

其特点是能观察到物体的立体三维图像,具有空间立体感。

体视显微镜属于双筒显微镜,具有两个目镜。

其之所以能观察到立体图像,是因为它的两个目镜能使人的左右两眼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物体。

体视显微镜是观察物证表面结构特点的理想工具。

在物证检验中,常利用其作为初检工具。

在立体形象痕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等)检验、笔画先后顺序检验、伪造文件检验、油漆碎片、玻璃碎片、纸张、纤维等的检验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暗场显微镜暗场显微镜,又称暗视野显微镜,超显微镜,属于较高级的特种生物显微镜。

它利用特别的聚光器,不使照射物体的光线直接进入物镜,而使斜射光线照射被检物体表面,使物体发出的反射光及衍射光进入物镜,从而在暗视场中见到明亮的物像。

由于暗场显微镜是利用被检物体表面的反射光和衍射光来观察物体,所以不能看清物体的结构特点,但能够看到物体的存在和运动。

对于在0.2--0.004微米之间的微小粒子,暗场显微镜具有明场显微镜无法达到的分辨能力。

明场显微镜的最小分辨距离一般为0.2微米,而暗场显微镜能观察到0.002--0.004微米以上的超显微粒子的存在,其分辨率比普通光学显微镜提高了100--200倍。

暗场显微镜适合于观察生物物证中的一些活的微生物,如观察某些病毒,观察透明活细胞浆中的微粒等。

常见的暗场显微镜是抛物面暗场显微镜。

其聚光器透镜呈抛物面形,在抛物面的底部中央有一片遮光板,只让边缘的筒状光线射入抛物面,使之改变为斜射光线。

三、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是用以观察受激发出荧光的检材的荧光图像的显微镜。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的先决条件是被测物质在紫外线或短波可见光(蓝光或绿光)的照射下可以发出可见荧光,或经过染色以后可以发出荧光。

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用的光源不同。

荧光显微镜的光源是能发出特定波长紫外光或蓝紫光的高压水银石英灯或氙灯。

由于荧光显微镜的光源在发射紫外线的同时还放出很大的热量,因此在其光源之前要设置吸热水槽(内装10%硫酸铜水溶液)。

荧光显微镜必须配备相应的滤光片组:一是激发滤光片组,设置在光源之前,将紫外线以外的不同波长的可见光都滤掉;二是抑制滤光片组,设置在物镜上方或目镜下方,只允许荧光通过,将紫外线滤掉,同时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另外,荧光显微镜通常是在黑暗的背景下观察被检物的荧光图像,其对比度约为普通显微镜的100倍。

可观察到普通显微镜下看不到的微小物体和细节特征,从而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能力。

荧光现象是物证检验中鉴别不同物质属性时经常利用的特征之一。

例如,对墨水笔画、圆珠笔笔画、复写纸笔画、图章印文的印油等进行检验时,往往要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它们的荧光现象。

还可用于分析某些生物物证的化学成分(因几乎所有的有机分子都能够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发出荧光而被观察分析),鉴定血迹、唾液斑及毛发物证的性别属性等。

四、偏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是利用偏振光区别均质与非均质物体,而且还能观察研究物体非均质性本身强弱和各种差异的显微镜。

(一)偏振光光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从普通光源发出的光线,其振动的方向随机分布,在各个方向振动的强度也相等。

如果光被某些物体特殊反射或透射后,其反射光的振动方向被限制在垂直光波传播方向的一个直线上振动,这种光波称为偏振光,也称为完全偏振光。

如果光波在某个方向上的振动强度比其它方向的振动强度大,则这种光波称为部分偏振光。

(二)双折射体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着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均质与非均质的差别。

非均质物质具有双折射性质,称双折射体。

自然光通过“双折射体”后,可形成两束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光(正常光和异常光两种偏振光),两者的光速、折射率和波长均有不同。

(三)尼科尔棱镜将具有一定方向性的两块方解石(为六方晶体,具有双折射性)用树胶粘合起来,制成尼科尔棱镜。

自然光进入尼科尔棱镜的一侧后分解成正常光和异常光两种偏振光,其中正常光的折射率较树胶的大,不能通过树胶;异常光与树胶的折射率近似,可以通过树胶。

即正常光不能通过尼科尔棱镜;异常光可以通过尼科尔棱镜。

(四)偏振器偏振器是用尼科尔棱镜制成的、只允许在一个方向振动的光波通过的光学元件,分为起偏器和检偏器两种。

偏光显微镜在光源与样品之间,加有起偏器,通过其获得偏振光;在物镜与目镜之间装有检偏器,用以检查是否有异常光通过双折射体。

当起偏器与检偏器的方向平行时,通过起偏器的光振动恰好能通过检偏器,其视野是亮的;转动起偏器,使起偏器通过的光振动方向与检偏器通过的光振动方向相垂直,其视野是暗的。

此时在载物台上放入具有双折射性质的非均质物质,由于产生偏光干涉而使视野变亮。

旋转载物台时,每90˚样品变暗一次,而放入单折射体时,视野中的物像始终是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