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_以上海人个案为例(巫达)

合集下载

浅谈上海市民对民族概念了解欠缺的原因

浅谈上海市民对民族概念了解欠缺的原因

记上海民族理论教育的现状-------浅谈上海市民对民族概念了解欠缺的原因什么是民族?至今国内外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

就我而言,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是汉族。

我是一名来自上海的学生,在上海,民族意识十分薄弱,只知道自己是上海人,是汉族,而对于这以外的民族意识,常识甚至概念知之甚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人里,从小学,中学,高中甚至高等教育都对民族的理论没有充足的授教,在一部分的中小学学生中都不知道有”清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说来有点可悲,在这么一个海纳百川的大城市中,居然对民族概念认识的那么薄弱,可这真的普遍存在.就我切身经历而言,在兰州学习生活有一年多的时候,我回家跟以前的同学聚会聊天,聊到回族不吃猪肉的话题,他们一部分都不知道有这回事,更没有了解过”清真”的含义,更不要说,这其中的意义和故事.让我十足冒充了一把”高级知识分子”.民族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再让我们了解下,汉族的确切定义.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上海市民普遍存在民族意识概念薄弱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这是社会的大环境造成的.在上海的整个民族比重中,汉族占到了99.67%.整个社会阶层中,都不会考虑的少数民族的问题.至少考虑的不够多.在上海,绝大部分人都是汉族,其他的少数民族极少.在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已经默认了,都是以汉族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为基础开展的,这是大家都心中默认的”潜规则”.在上海找一家”清真”的饭店和”清真”食物是十分困难的.毫不夸张,听现在的班主任说过,班主任是回民,有次他去上海游玩考察,晚上要吃饭,由于找不到”清真”的饭馆和食物,他只能被迫无奈去超市买方便面和不是回族的老师换”清真”的方便面,我心中默默觉得,很对不起班主任,在这么一个大城市,居然找不到”清真”饭馆.但在上海找一家”清真”真的很困难.”清真”食物都没有,更不要说”清真”饭馆了.但这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在没有来兰州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方便面也是分”清真”的,说来实在惭愧.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没有足够多的礼拜堂,饭馆,零售店,这是很现实,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立的落后和缺乏也是全民民族概念薄弱的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茶余饭后的聊天交谈中,都没有足够的涉及到民族问题的话题.我很喜欢听大人们聊天,因为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不知道的东西,随着他们的话题一起思考自己的想法,对比后还会发现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这无疑是一次成长和历练的机会.不难发现,大人们茶余饭后的聊天交谈中聊的那些无非包括政治国家,台湾问题,体育,历史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唯独没有民族话题,因为他们自己也不关心,自己也不了解,这又让我们这些小孩从何处了解呢? 代代相传,这样下去,在上海民族意识概念,只能慢慢被吞噬,已经不牢固的地基,将土崩瓦解.这也是全民民族概念薄弱的原因之一.各中小学教育机构对民族理论教育的力度不够,甚至是欠缺的.了解最基本的少数民族,只能从地理书上认知,而且还只是了解知道一个名称,回族,土家族,藏族,一些皮毛中的皮毛.生活习惯,风俗文化,节日礼仪便无从谈起.要真正的了解一些民族理论,概念,从生活习惯,风俗文化,节日礼仪开始是必需的.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作为基础,那些更学术性的概念理论,只是空中楼阁,空想空谈而已.政治书当时只有一些很思想的东西,更抽象,依稀记得当时有的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资本主义社会按资分配,XXXX社会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等内容,丝毫不见民族理论教育的踪影.要想民族意识概念在上海发展加强,从书本上下功夫将势在必行.了解的渠道很狭隘,书本授课的力度很微弱,这也是全民民族概念薄弱的原因之一.在初中时期,在初中学习的半期,接近尾声,在大家的热议中,得知年轻漂亮的语文老师是苗族,(当时同时期的大部分的同学中只知道一些诸如壮族,满族,维吾尔族等一些,比较熟悉的少数民族),同学中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多好奇,很多猜疑,很多新鲜,于是就跑到语文老师那去问,得到老师的答案却是:毕业了才告诉你们.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当时也就没在意,可是后来想起来,就连老师都对民族话题遮遮掩掩,这怎么让学生们了解民族概念和意识呢?如果有少数民族的人在上海生活,他不特意注明自己是少数名族的,基本都会被上海市民所按照汉族基本的生活习惯”一带而过”.上述初中语文老师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外来的少数民族朋友,会日渐潜移默化的被上海的整个社会大环境所影响,我承认,在上海民族概念没有被足够的重视,有许多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在民族概念问题上,整个社会负有极大部分的责任,但我有一点想指出,任何事物造成各种问题,原因总是双方面,上海社会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少数民族的朋友也应该对周围的朋友有足够的介绍和说明.了解文化一定是双方面的,有人愿意传授,有人愿意了解,愿意接受,我相信上海大部分有素质的市民,非常欢迎外来的文化,海纳百川的大上海,有足够的包容性,国外文化也接受的很多,民族文化一定不在话下,但像初中语文老师低调的”遮遮掩掩”地”毕业后告诉你们”.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展示民族文化的渠道和机会.这无疑浪费了传播民族文化的大好机会.这样的现象,应该不在少数.少数民族不愿向我们表达心声,那我们又从何处去了解到呢?我想这也是全民民族概念薄弱的原因之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问题显示出上海欠缺了一些文化根基和信仰,没有了文化,没有了信仰是一件很可怕的危机事件,这就等于民族没有了民族之魂.没有了本国家内的民族意识概念,何谈一致对外,共同抵抗外来民族的骚扰甚至侵略呢?民族麻木和缺乏认同感以前困扰过我们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不能再被相同的石头绊倒两次.现实总是残酷的,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首次“都市与族群”专题学术研讨会汇总-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首次“都市与族群”专题学术研讨会汇总-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首次“都市与族群”专题学术研讨会汇总-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10年5月17-18日,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办了都市与族群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都市与族群,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

会议山中心主任巫达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广东省民族研究院等院校的族群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

研讨会围绕都市族群概念、城市与族群、民族、社会组织和都市民族等专题进行了讨论,既宏观论述,也有微观探讨;既有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也有结介具体实践与田野的阐述。

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人类学族群研究的背景和理论探讨。

陈志明教授提交的会议论文都市、族群与人类学的研究一文,对人类学都市族群研究的背景和理论进行了总纲性的阐述。

他认为中国要重视对移民、族群与都市的人类学研究,并且提出上海作为多元文化的世界大都市,有很多族群现象值得去研究,如汉人之间、国内少数民族、都市外籍移民群体、归侨、族群与文化交流、还有一些其他课题如族群性群体间的个人互动等。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纳日碧力戈教授的中国族群研究者的知识I`笼及其反思一文借用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方法,以及对知识话语权力的批判,从语言学的路径解构民族与文化族群的差异。

作者打破关于民族一族群研究的一文化二元对立的话语圈限,力图使族群研究重新回归到和谐的具有道义感和德性的表述上来。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范可教授的公民权与族群认同一文讨论了与国家归宿问题。

他提出多民族国家应当在公民权的语境里来理解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少数民族权利主要来自少数民族自身的诉求,少数民族民众自身的诉求反映了他们的公识的觉醒与成长。

因此,当政者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上倾听来自少数民族民众的声音是多民族国家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的最起码条件。

上海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

上海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

上海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形象是城市形象的主体。

因此,上海市民形象的审美性是上海城市形象审美性集中体现,上海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是上海城市形象审美特征集中体现。

一、从“老克勒”现象谈起上海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市民人格行为的审美表现上。

人格行为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可以从审美角度分析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人格行为是潇洒、俊朗、超逸,还是猥琐、萎靡、庸俗,从中不难看出其形象如何,给人的印象又如何。

但要看出一个城市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又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总是随着城市的历史变化而变化。

然而,一个城市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又不因为城市的历史变化而变化得面目全非,市民必然由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而在形象上显示其人格行为的某些审美特征。

如此说来,一个城市市民人格的审美特征不可能把握了?不,还是可能把握的。

如果我们既注意市民形象的历史性,又注意市民形象的传承性,那么就不难把握市民人格的基本审美特征。

下面,就从“老克勒”现象谈起。

旧社会上海市民中有一种人称为“老克勒”。

近年来上海有些书刊谈论这种人,可以看作对上海市民形象的探讨。

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助于对“老克勒”现象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读了书刊关于“老克勒”的文字以后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有论者称,“老克勒”乃“海派文化的活化石,衔接上海昨天和今天的文化桥梁,是上海当今城市主旋律中一道不可缺少的低音倍司。

少了这道倍司,上海旋律的海味就会走了板,跑了味。

”如此这般的肉麻文字,真让人受不了。

其实,“老克勒”是有铜钿的上了一定年纪的“白相人”,或有钞票的过彩色日子的“老男人”。

上海人都知道,在旧社会,所谓“彩色日子”,无非是饭店上上、舞厅走走、混堂孵孵、书寓混混、酒吧泡泡,除此之外,不知“老克勒”还有什么“格调”?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老格勒”绝不属于平民百姓里的产物。

这种观点还认为,如果一定要说“老格勒”是海派文化的活化石,那就算活化石吧。

大城市外来人口分布态势的分析与启示——以上海为例

大城市外来人口分布态势的分析与启示——以上海为例

大城市外来人口分布态势的分析与启示——以上海为例王春兰;查波【摘要】随着都市区这类新型城市化空间形态的发展,对大城市外来人口问题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总量变动的探讨和空间无差别化的政策设计.近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外来人口分布正扩散到全市的各个区域,呈“面状侵入”的发展态势,其中远郊区外来人口增长最为突出.外来人口与上海市户籍人口居住空间的交叉、重叠、渗透将普遍出现在全市各个环带.外来人口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结构特征在都市区内部均呈现比较明显的环带差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居住区规划建设等对外来人口分布变动产生较大影响.二元城市管理模式下,外来人口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压力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为此应设计一套具有空间响应性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机制.上海各类属性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环带差异特征,这些都是将来精细化政策设计的现实依据.【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7页(P159-165)【关键词】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上海【作者】王春兰;查波【作者单位】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4.21一、引言随着西方国家都市区新型城市化空间组织形态的持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分布空间结构研究吸引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1]。

科学规律对政策的指导作用必须基于对空间差异的清晰认知。

传统人口学探索的普适规律的价值正是在其应用到特定地点特定环境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政策本身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充分认识到这些,是确保所出台的政策具备现实性和充分供给的必要条件。

新型城市空间组织对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城市管理模式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城市区域化(city region)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除总量特征以外,“空间态势”、“空间差异”也是城市管理服务领域必须加以考虑的基本特征,空间无差别化的政策设计势必存在效率低等问题。

上海知识移民的文化休克

上海知识移民的文化休克

话语采风天下TH E W A V ES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化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异化和问题就像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赖感时刻念着母亲但随着他的长大独立甚至叛逆就出现了所以当张韶涵的妈妈妈妈别再念我你的爱往往让我想闪躲不是谁的错只不过我有我的世界一个对谁都太新的世界就是唱出了成长孩子的独立母亲不应该为此哀伤而应为孩子的成长欣慰这种表面上的亲情淡化恰恰是成熟的成长的表现当然在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力量和独立奋斗抗争时也会产生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冲突电影百万英镑就是讽刺西方那个时期的资本主义所有的亲情友情都没有金钱有力量的社会现实但如何处理好个体独立和群体的和谐利益与情义的关系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少走或不走西方曾走过的痛苦弯路的一个课题赵旭东有一部分上海居民的冷漠反映了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模式我们家的钟点工是个安徽人同时给六七家人打工职业操守不是很好喜欢议论各家的事她最看不惯的是有一家人家一年只见父母两次面都在馆子里看完就走从来没让父母到家里来她作为一个安徽农村人认为这是绝对理解不了的无独有偶我有一个同事是山东人他的邻居里有两位老人他们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局级干部经常听他们说起女儿外孙非常自豪但一说深了以后就能感受到一种悲凉这个女儿已经很多年没有带着自己的丈夫孩子一起来老人家了也从来没有请两位老人去过自己家两位老人有一次说起我们女儿不方便让我们去他们家里面因为他丈夫觉得我们寒碜这就是一种骨子里流露出的太重视能力地位的思想孙时进从家庭结构和形式上看现在的以父母子女两代人为成员组成的核心家庭本身和过去那种五代同堂的家庭就有很大不同这种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封建社会那种表面上其乐融融的大家族其实内部都包含了血和泪巴金的家就是对它的血泪控诉一个健全的社会就是要从制度上保护每个人的独立和平等当然强势是不太需要别人的保护的需要保护的是孩子老人及其他的弱势群体道德舆论的保护与经济法律的保护相比后者有时候甚至更重要老人作为一个弱势人群首先需要的是制度上给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保证当然如何构建老人相对丰富的精神世界使得他们在体力上衰弱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精神世界的健全和力量这也是我们所要解决的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当年轻的父母给予幼小孩子上海知识移民的文化休克时也来住一阵子那天是他第一次携夫人到中国人家里吃饭后来我从云南人的角度感觉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因为我在德国老被人邀请去家里我们以前觉得西方人人情淡薄实际上德国人非常有人情味我在德国呆的三年要是没有这些德国人请去家里玩我想我会得严重的文化休克孙时进我观察到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上海确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连兄弟姐妹父母子女这种亲情之间关系也较淡薄但这不完全是负面的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表现俗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淡如水淡的是利益事实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干活亲兄弟打仗父子兵这种看起来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背后还是一种利益和小圈子是一个不成熟社会所需要的相比较中国的许多城市上海是个比较健全的讲规则的社会办事找关系还不如走正常渠道找朋友小兄弟帮助搬家比找搬家公司的代价更大更麻烦比如上海养老院的相对成熟和健全使得上海有地位条件好的一些老人更愿住进养老院另外人与人之间相对的平等每一个人之间的力量相对接近是个人相对独立的前提当一个社会给每个人力量和不可随意侵犯的保护的时候他才可能独立但是也正是这个独立性增长在一定的时候赵旭东这几年我经常出国和老外打交道感觉跟我20世纪90年代初出去留学时很不一样了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向外输出思想中国人的一举一动越来越受到别人的关注十几年二十几年前一般人都认为老外的就是棒的现在人家开始向我们学习我呆的上海同济大学以建筑相关专业为强项有同事说老外觉得来上海搞建筑盖房子设计房子一年可以抵得上他们干2030年上海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亮点这是在我不太熟悉的行业就我自己了解的心理治疗专业我们一向认为外国的值得我们学习但在我和德国人交往的近20年里他们一再地不是故作谦虚地表示你们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你们有很丰富的经验从很多外国人喜欢到上海谋职可以看出上海对他们在经济上的诱惑力是很大的来了以后可以过非常舒服的生活但这还不是唯一的吸引力他们很想来中国上海体验一种新的文化不像20世纪7080年代那样来猎奇来看他们想像不到的古怪落后现在他们是来学新的东西这里很多东西可能对他们有新的启发但是同时上海人的一些生活方式也会让他们感到不习惯有这么个有点极端的故事我都不敢相信但却是真的2004年圣诞节前我请一个英国教授来家里吃饭他说他20世纪80年代就常来上海工作了夫人有赵旭东1962年生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名誉教授著名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家云南人3年前作为引进人才迁来上海因跨文化精神医学方面的专业兴趣及个人经历近来热衷于新上海人家庭的心理行为特征研究孙时进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兼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兼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话语OPI NI ONS金语录PROV ERBS特别关注FOCUS 以理解尊重平等的爱时老时更有可能获得孩子的亲情和真诚的爱这样的老人也更可能有独立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更不需要廉价的感情施舍在社会不够发达养老体制不健全的时候我觉得常回家看看的道德要求还是必要的依法律的形式要求子女赡养老人也是必要的当然当整个社会从孩子一进校父母老师同学都依你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你的好坏大学教师以发表文章多少为优劣在这样一种气氛下老人受冷落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已经没价值了赵旭东我所接触的很大一部分上海移民有着不一样的政治文化经济追求他们受着上海工商前景的诱惑生活品质的诱惑信息便利发达的诱惑全球化的诱惑他们不是冲着原本的文化来的而是冲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要素来的他们来了以后才知道感受到文化上的休克从临床角度看我观察到很多上海移民他们生活的目标本来是清楚明确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们对生活意义的感受是不愉快的或者说是焦急的跟他们设想的境界是有矛盾冲突的比如说我的咨询顾客中有很多工商人士表面上活得比别人都好但有很多的困惑体现在工作上家庭生活里搞不清楚挣钱到底是为了什么回到家里冷锅冷灶或者热火朝天地吵架或者自己很成功孩子的前途实际上却很成问题在上海的竞争环境里新的人际关系中很多人没有办法跟别人合适地沟通这里语言已不是主要问题我观察身边的很多人从西部中部北方来的人还是传统上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思想喜欢豪爽随意交往但上海人注重自己的空间极少请很好的朋友去家里坐一坐吃顿饭这是让很多外地人受不了的我时常从我的临床病人咨客那里发现他们与上海人私密性的交往非常少有麻烦宁愿找老乡帮忙这个不是自卑感对于知识型移民自信是足够的只是上海人习惯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觉得上海人的人情味很淡薄这就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奚凯元教授抽样调查表反映出来的他调查的10个城市的人情幸福度正好与收入是成反比的人情幸福度倒数三名刚好是收入居于第3第1和第2名的广东上海北京这三个城市广州是最差的我的一个咨客说他的小孩觉得上海的小孩不好玩上海老师不宽容这一点上可以感觉到上海的竞争文化里面太强调人的能力智商并拿这些东西衡量要不要与别人交往在学校里老师传达的信息可能常常是这样的你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是你不能犯错要完美在平时的社交里能够感觉到大家比较崇尚能力特别是智商这可能就是老的上海文化在起延续作用这有它的好处比如提高办事效率但对弱者的同情对他人主动提供关怀帮助跟传统的农耕社会或者跟其他二线三线的城市相比弱了很多孙时进上海相比较是个强势政府上海人已经不习惯通过个人去关心弱者而希望通过政府和体制来影响他们我觉得上海的一些精英移民跟其他城市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是比较有计划像北京有很多精英去北漂但没有很多精英来海漂的他们是被政府机关或单位挖过来的挖的和过去的调动接近但和北漂有本质上的不同在很多时候上海表现的关心不是通过个人的方式而是通过组织安排它对弱势的关心从总体上看不低于广州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也是社会管理比较成熟的地方比如在社区里政府会给穷困的精神病人发药到家小到买车票大到货品进超市很多事情人情的成分较其他城市低照章办事好像很没人情但更规范这也更可能给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有关系的人提供发展空间他可以英雄不问来路这样也给新移民提供很多机会但过分的强调效率就可能异化为功利就导致人情淡漠赵旭东但是就是因为有这种非常有条理的管理式慈善可能会让精神病人及其家属感到比别的地方还难过感觉不是关怀帮助而是控制有严重的耻辱感我吃惊地发现上海本地人里头如果小孩有患精神疾病他们求医的意愿是拼命压抑如果有条件就宁可搬家跟周围人故意地不来往让邻居不知道保护自己的私密性的压力非常大与在其他二线三线的城市相比大得多孙时进所以说上海的体制性安排是正负两个方面的前面我讲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政府很强政府行为没有群众参与群众就缺少热情中间出现一个真空地带很多事情就没有人管会缺失一些东西体制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体制性的东西计划性的东西不可能解决方方面面体制使得社会既成熟又不成熟看起来效率很高但由于这种成熟使个人力量越来越渺小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既要发挥机制的优点又能使个人能力激活这是一个难点非政府的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很重要赵旭东我们有一个词汇叫做社会支持系统之所以产生文化休克是因为个人用来适应他原来社会人际环境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失效了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那种直接的经常发生面对面接触的社会网络或者平常不会经常接触但必要时能从中得到情感支持的非正式人际网络在现代社会比较缺人们做事太有目的性功利性刚才提到的传统文人里豪爽侠义情感层面上的共鸣互相关切支持啊没事时热闹热闹是一种自然的情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被忽视了孙时进德国很规范但它也有人情味它们在矛盾中间有一个平衡对新移民如何迅速融入这个社会研讨它的文化有好处政府应该认清哪些是你能做的哪些是你不能做的不能做就寻找其他人做比如上海对弱势群体的帮助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努力北漂要靠打拼可以形成自身的力量上海的新移民要把自己的土壤文化带进来不能被上海本土文化消化然后完全同化大学可以给你地位但不能给你交际圈和朋友很发达的城市也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一块要让外来移民意识到它给你再多给你一些表面政策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你以前那样的东西只能自己去寻找就如同济可以把赵博士挖来给你位子票子等但不能给你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你我成为朋友不是复旦和同济校方的决定而是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等这类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你我共同爱好导致当然这些还带有半官方味如果还有更多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活动就更好了可惜我们现在这方面顾虑太多不够放手赵旭东本来我们使用文化休克是指在异族文化中生活的时候面临的一种价值体系重大转变使得原来适应的模式暂时失效了在这个拼命调整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惑茫然烦躁焦虑抑郁的问题深层一点就是说乡土中国里面非常注重培养人与人之间互相依恋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非常高所谓的人情味是在看上去没有实际意义的客套礼节中实现的但在工商社会中各个个体高度地分化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对理性的要求较高这方面最突出的是美国文化它是一个移民国家在美国的社会中既往的经验用途相对比较小重要的是现在的新经验所以他们对于老人啦长辈的尊赵旭东我所接触的很大一部分上海移民有着不一样的政治文化经济追求他们受着上海工商前景的诱惑生活品质的诱惑信息便利发达的诱惑全球化的诱惑他们不是冲着原本的文化来的而是冲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要素来的他们来了以后才知道感受到文化上的休克话语采风天下TH E W A V ES重明显淡薄以前有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论代沟的书中区分了前象征文化和后象征文化在后者中以前的老经验在适应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比例比较小而有新思想新办法的人较吃香越年轻越能干老的反而成了负担上海的知识型移民恰恰站在两种文化之间难受在一方面要独立自主创新一方面仍受着乡土文化中强调朋友之间互相承诺帮忙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影响文化休克这个词实际上是借用我们都属于汉民族但由于汉人当中存在的地域之间各个阶层之间的亚文化差异非常之大以致国内型的移民迁徙过程都可以产生文化休克式的冲击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总的感觉是传统上的情感需求满足的方式改变了孙时进要和而不同要尊重它的多样化不同的东西学科不一样思考方式不一样上海能不能把已经分化的状态带进没有分化的状态进行融合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否则你完全被同化了适当的文化碰撞也是必要的就是这个相互的从不适应到适应就使得个人社会文化都在成长变化为什么要走南闯北见多会识广嘛这有时是以休克为代价的但凡事不能过头在上海认老乡也越来越少所有的事情如果你没有目的的话你会被认为大傻冒没有头脑一谈学术就是有没有课题有没有发表文章是否教授等客观指标学术成为一种衡量能力的标准的时候就把兴趣抹杀掉了对于这种异化怎么建立起一种共同抵抗的力量这是一个问题陈丹青就是一种抵抗力量但能抵抗这种力量的人不多学校本应肩负起这样的使命但事实上由于体制的原因学校非但不能成为消解的力量反而助纣为虐如果知识分子也缴械投降了那么文化就会畸形今天的恶搞娱乐化倾向倒成了一种反抗可惜这种反抗把握不好就成了一种变态的东西赵旭东现在的金领人参加交友体育俱乐部的行为也非常典型是去寻找人脉寻找商机并不是真心诚意去放松我发现现在的孩子教育已经把他们玩的天性过早捏掉了如果全力玩就会有罪恶感他们长大以后就会长成不好玩的人从小就不好玩有一天我上班时看见一个小娃娃系着红领巾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那书包我估计有八到十公斤她的奶奶或外婆很矮拿过书包帮她背着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孩子怎么会高兴刚才提到工商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两种冲突我们生活在一个边缘地段这种冲突不是谁抢谁地盘的问题我们应该把它们看得更高一点是两种文化面对新的压力新的挑战的时候用自己不同的模式来回应在共同的压力挑战之下在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工商文化是用规范用精致用循规蹈矩克制情感用很功利的形式来进行应对而在乡土文化里人们的反应就会比较感性新移民要创造新的文化需要两种行为模式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休克是还在开初阶段的迷乱紧张寻求答案的困惑接下来是调整适应再融合成新的文化模式风范融合的可能是那些不甘于乡土文化的人跑到这里来受工商文化的吸引但又不喜欢这种文化他们带着冒险精神进来一方面很重感情重视友谊另一方面刚才我们谈理智情感恰恰还没谈他们的意志力这些人是有冒险家精神的这些人会给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带来活力他们会把五花八门的创意和意志力带到上海文化里来再加上上海的精致现成规范规则应该会有比较完好的状态孙时进20世纪90年代你们说上海最保守这是你们的一种错觉不要浦东一间房宁要浦西一张床很工商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上海跑出去的人是最多的怎么可能局限于浦西优秀的人跑出去了新的移民来填补或者出去的人回来确实旧有的体制给他们留下扭曲的东西但现在前现代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可以消解后现代的东西还有就是要寻找一种方式玩的方式来真正消解它今天这样的谈话方式比较融洽因为没有功利我们在这里讨论不用分什么高下为什么要分高下呢小学生才会排名现代文化是一种占有而不是存在状态就是一定要分出高下要竞争我们需要消解规范竞争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消解这种零和前提的竞争变为以人为本的共赢竞争赵旭东我刚才提到了其中一个方面新上海人会带来什么东西其实我也感兴趣的是上海的原住民刚才提到的现在的上海人他们的父辈祖辈或者曾祖父辈就是移民但后辈衍变成了精致的小家子气的文化面对一个共同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压力面对外来移民来势汹汹的东西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也是我本人感兴趣的地方这次我们谈论的焦点在移民但我也关注原住民一方面他们不知道上海往哪些方向发展一方面又来了一些不速之客在这个处境里他们该怎么办十几年前初次来上海的时候上海人特别排外在南京路买东西时即使拿了钱营业员也看不起你现在呢我刚来同济时临时住在一个招待所里一个清洁工对我说我们这些上海人只配给你们做清洁工外面来的这些都是高端人才你看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她说的是善意的几次坐出租车与司机聊天他们问我你住这儿你在同济教书吗流露出的东西代表了教育文化经济水平比较低的上海人的反应那么那些跟外来移民旗鼓相当的又有文化的原住民该怎样应对这个处境他们会不会把一些不好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改造对于新移民带来的东西原住的人会产生什么反应3年前我来到上海学了很多东西我的领导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那么刻板机械而是非常有开拓精神的所以有时讲老的上海人也不能泛化就像我一九八几年来上海学德语的时候也受过几次气也听过别人骂上海人但是恰恰我的同事同学都不是刻板的人我想对上海人不能用刻板来以偏概全他们也在变化这几年这十几年的改革也做了不少大气的事情这个东西如果在民俗层面讲以后也会引起改变现在这批独生子女长大有些过度受保护斤斤计较但也会有新一代上海的孩子非常大气非常开放这就是说两个团队互相交融应该会产生新的东西值得期待孙时进适当的文化碰撞也是必要的就是这个相互的从不适应到适应就使得个人社会文化都在成长变化为什么要走南闯北见多会识广嘛这有时是以休克为代价的话语OPI NI ONS金语录PROV ERBS相关链接热播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编剧王海与中国式离婚讲述的中年人婚姻危机不同新结婚时代将视线瞄准了结婚几年的一对青年夫妇在环境背景差异下的婚姻故事飘舞的雪花迎来了每年一度的情人节出版社里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的女编辑顾小西和漂亮文雅的同事简佳正为一部新书如何定名与发行部主任争执着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主任建议将女作者自己起的书名人比黄花改为我被包养的三年这个书名隐隐地刺痛了简佳快递给简佳送来一束蓝色妖姬这令已婚的顾小西惊羡不已电脑公司里忙碌的何建国接到电话妻子小西怀孕了何建国悉心呵护着小西这个情人节真的很快乐小两口沉浸在对未来憧憬的幸福之中时何建国的父亲带着两个亲戚从农村来到城里此行目的是找小西在医院当外科主任医师的母亲替建国当村长的大伯看病在他看来我亲家母在医院里当主任权力大着哪在医院他大声支使着医护人员一点没把自己当外人令顾母心中不快何建国执意将父亲和乡亲安置在家中住下把顾小西支回了娘家因为他知道农民父亲和小西各自的生活习惯无论如何是过不到一起的小西的父亲顾教授已经离休在家每天靠在食堂打回饭菜料理着妻子和儿女的饮食儿子顾小航情人节的约会因女友挑剔餐厅档次不够而不欢而散回到家中这是一个严母慈父的家庭顾母不赞成女儿回娘家住主张应该多陪陪公公同时她让小西转告何建国以后不要动不动就把村里的人往医院领不能因为亲家关系全村人就都享受特殊待遇影响不好小西嘴里和母亲唱着反调维护着何建国家人心里却被何建国父子搅和得挺烦乱顾母认为在他们看来你嫁给了他就等于嫁给了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们俩的结合就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他娶了你就等于娶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社会关系你的父母西餐厅里简佳的男友刘凯瑞提供了一顿真正纯正的情人节晚餐这是一对深爱的男女刘凯瑞是个已婚的成功男人他为简佳可以提供一切可总是对自己离婚的事态度暧昧此刻他送给简佳一对价值昂贵的钻石耳钉然而这不是简佳期盼的她真正希望得到的是结婚戒指为婚姻苦等了六年的简佳终于爆发了将耳钉摔在刘凯瑞的身上愤然离去小西对简佳拒收钻石耳钉深感惋惜更令她不解的是之后不久简佳将房子和车子的钥匙全都还给了刘凯瑞搬进了一小间出租屋同时拒绝刘凯瑞对自己的任何帮助小西告诉小航简佳要么是疯了要么就是故意做秀给刘凯瑞看为了新书的发行简佳违心地同意书名改用我被包养的三年并和小西一起说服了女作家小西接受了母亲的劝告回自己住处陪公公何建国告诉小西父亲要在乡下盖房子其中有他们的一间小西很是高兴可当得知盖房款特别关注FO CU S。

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以上海人个案为例

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以上海人个案为例
从 人 类 学 族 群 理 论 的 角 度 研 究 大 都 市 人 ,首 要 研究 重点是 考察 大都 市人 的身份 认 同的建构模
式 ,探 索 其 身 份 的 文 化 表 述 方 式 ,汇 总 当 代 大 都
国社 会 经 济 活 动 中处 于 重 要 地 位 、具 有 综 合 功 能 或 多 种 主 导 功 能 、起 着 枢 纽 作 用 的 大 城 市 和 特 大
思 想 战 线
21年 期 第3卷№ 30 。3 0 第3 0 6 .,1vL6 20
论 大 都 市 人 的 族群 意 识
以上 海人 个 案 为 例
巫 达 自全 国 各 地 、 世 界 各 地 的 新 老 移 民 构 成 的 。 不 同 时 期 移 民 及 其 后
“ 群 性 ”, 也 就 是 英 文 的 eh ii 。实 际 上 ,吴 族 tnct y 燕 和 教 授 在 18 9 9年 的 一 篇 文 章 里 ,就 是 把 英 文
的 eh ii tnct y翻 译 成 “ 裔 意 识 ” 或 “ 群 意 识 ” 族 族
他 们 逐 步 接 受 大 都 市 社 会 文 化 认 同 的过 程 ,是 社
我 国改革 开 放 3 0多 年 来 , 全 国 范 围 内 城 镇 化 、都 市 化 的 进 程 极 为 引 人 注 目。 在 全 球 化 的背 景 下 ,境 内外 流 动 人 口增 加 , 出现 了跨 地 区 、跨 城 市 、跨 省 份 的 大 规 模 流 动 人 口 。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大 都 市 海 纳 百 川 式 地 吸 收 来 自全 国 各 地 、世 界 各 地 的 新 移 民 。新 移 民 融 人 大 都 市 的 过 程 ,是
建设 部 定 义 中 心 城 市 “是 指 在 一 定 区 域 内 和 全

大都市化对人类身份认同感的社会学分析

大都市化对人类身份认同感的社会学分析

大都市化对人类身份认同感的社会学分析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生活定居在大都市。

大都市以其繁忙、多样化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着大量的人口迁徙。

然而,随着大都市化的进程,人们的身份认同感逐渐受到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都市化对人类身份认同感的影响。

一、大都市化与群体身份认同大都市中的不同社群和族群有时候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群体身份认同。

这种群体身份认同常常与居住区、职业、文化特征等有关。

例如,在国外的某个大都市,华人社群通常自称为“华人”,他们通过共同的语言、食物、宗教等方式保持交流和相互支持。

这种身份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在异国他乡中建立情感联系,并形成一个强大的社群。

二、大都市化与个体身份认同然而,大都市化也带来了对个体身份认同的挑战。

由于大都市具有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个体往往面临选择和分歧。

他们需要在不同身份之间平衡,如职业身份、家庭身份和个人兴趣身份等。

面对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个人容易感到困惑和挣扎。

三、大都市化与文化冲击大都市化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人们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

这种文化冲击对于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都会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来自农村的人来到大都市后,可能会面临自身传统文化与大都市文化之间的冲突。

他们可能会受到大都市生活方式的吸引,逐渐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能会面临着适应新文化的困难。

这样的冲突会给个体带来认同感的危机。

四、大都市化与社会身份认同大都市中的社会层级和阶级差距较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认同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中,商业成功可能成为社会认同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导致了商业和职业身份的崇拜。

这就意味着那些没有成功的人可能会在社会身份认同上感到缺失和不安。

五、大都市化与性别身份认同大都市化也对性别身份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都市中的性别角色更加多元化和模糊化,女性进入职场比例增加,男性的传统角色和期望也受到挑战。

“上海人”的形成及其认同

“上海人”的形成及其认同

“上海人”的形成及其认同撰文:熊月之在现代中国,上海人已成为一个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与北京人、广东人、湖南人、四川人、山东人等并提。

所不同的是,上海人形成自身文化特征的历史,远不及广东人、山东人、湖南人那么悠久,而只是近百年的事。

11843年以前,上海本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县城,规模并不算大,历史也不悠久。

中国在夏朝已有城市出现,商、殷、亳等都是那时的城市。

战国时期,城市数量和规模已相当可观,齐都临淄、魏都大梁、赵国邯郸、燕国下都、秦国咸阳、楚国郢都、寿春、韩国宜阳,都是远近闻名的城市。

据估计,秦王朝建立以前,全国有大小城市540座。

从秦朝到东汉,新建城市460多座,最著名的是长安、洛阳。

三国到唐朝,新建城市350多座。

但是,在宋代以前,在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在形形色色的州名、府名、郡名、县名、镇名中,人们还找不到“上海”,当然更无上海人的概念。

距今1200年以前,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唐朝从嘉兴、昆山、•海盐等县分出一部分,设立华亭县,约有人口10万,治所即今松江县,属苏州府。

今上海市区所在地,为华亭县的一部分,这是今上海地区最早设置的行政建制。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松江知府奏准元朝中央政府,划出华亭东北、黄浦江两岸的高昌等五乡,正式设置上海县。

全县有72502户,约30万人。

这时,•中国已有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杭州,有闻名遐迩的商业名城扬州、广州、成都、洛阳、开封、苏州等,上海还只是有县无城,不但在全国,就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也不起眼。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为抵御海上倭寇侵扰,上海筑起城墙,这使得上海在外观上更像中国普通的城市。

在明清两代,上海的社会、经济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全县已有50多万人,其中县城人口约20万,这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普通城市,与今天属于上海市辖治、当时和上海县并列的华亭、嘉定、青浦不相上下。

那时中国的城市除了京师,下分省、府、州、县几个层次,州是因地而设,所以可以认为是省、府、县三个层次,县城是第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战线 2010年第3期第36卷№13,2010Vol 136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以上海人个案为例巫 达3摘 要: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

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

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并通过文化表述出来。

大都市人的族群性或族群意识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建构模式的产物。

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伴之以族群边界的维持,构成当代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文化图景。

关键词:人类学;族群意识;都市族群;上海人一、引 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范围内城镇化、都市化的进程极为引人注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境内外流动人口增加,出现了跨地区、跨城市、跨省份的大规模流动人口。

在这种背景下,大都市海纳百川式地吸收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移民。

新移民融入大都市的过程,是他们逐步接受大都市社会文化认同的过程,是社会人类学意义上新的族群意识形成过程。

在某些大都市,例如上海市,这个过程由于时间短、变动频繁,出现了新、老移民之间不同的区域性族群意识的差异。

上海的“老上海人”和“新上海人”之间的区别,在不同政治、经济利益面前被强调或被掩饰。

本文所讨论的“大都市”不一定仅仅指“国家中心城市”,①其他省会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深圳)等也可称为“大都市”。

我国城乡建设部定义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这个定义可以对大都市的定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另外,本文所讨论的“族群意识”,不是指大都市里面某个族群、某个民族的意识,而是指以某个大都市命名(如上海人)的人群的意识。

以“上海人”来讲,这个名称相对于其他城市、其他地区,已具备或逐渐具备区域性的群体意识。

这种群体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族群性”,也就是英文的ethnicity 。

实际上,吴燕和教授在1989年的一篇文章里,就是把英文的ethnicity 翻译成“族裔意识”或“族群意识”的。

②从人类学的族群理论的角度看待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时,笔者用ethnogenesis (族群形成过程)这个概念来加以理解和解释。

本文主要以上海人为例,考察大都市人的主观认同、文化表述与认同建构模式。

主观认同和建构模式现已成为当代社会人类学关于身份认同的主流研究范式。

本文研究资料资料来自报刊杂志、参与观察、随机访谈等。

二、理论背景:想象的共同体与建构模式从人类学族群理论的角度研究大都市人,首要研究重点是考察大都市人的身份认同的建构模式,探索其身份的文化表述方式,汇总当代大都市人身份的“多元一体”(费孝通概念)③的形3①②③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人身份认同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子项目“虚拟网络社区与上海人身份认同建构”前期经费资助作者简介:巫 达,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444)。

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义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指的是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些城市要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2010年确定的5大国家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

吴燕和:《族类意识之创造与再创造:从夷夏、汉番、省籍之说发展族群关系理论》,“族群关系与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

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主办,1989年9月1日~2日。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载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

成过程。

而传统社会人类学主要针对小型社会进行研究,并在同一个族群里发现和发展认同理论。

1992年,美国学者韩起澜(E m ily Honig )出版了一部关于上海人的重要著作,书名叫Cre 2ating Chinese Ethnicity:Subei Peop le in Shanghai,1850~1980。

①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作者根据当时国际流行的社会学、人类学的族群理论,将“苏北人”看作一个“族群”(ethnic gr oup )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在读者面前展示了族群认同建构的一个鲜活个案。

“族群”不等于“民族”,因此“苏北人”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

韩起澜指出“‘苏北人’并不是在苏北的人,他们只是在上海才成为‘苏北人’”。

也就是说,“苏北人”的身份是由共同生活在上海的江南籍精英建构的。

②本文的研究概念受韩起澜将“苏北人”看作一个族群的思路的启发,将“上海人”看作一个与“苏北人”相对应的“族群”进行考察,并从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切入点是关于“上海人”的族群表述(ethnic rep resentati on )以及文化表述。

谁是“上海人”?借用美国学者莫曼(M i 2chael Moer man )对族群的理解及其理论观点,可以表述为“‘上海人’是自己认为自己是‘上海人’的人”。

根据莫曼的研究,泰国泐人(Lue )虽然从文化上或从表面上跟泰人完全一样,可是,泐人自己认为自己不同于泰人。

③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陈志明教授的马来西亚峇峇人研究成果也是很好的参考个案。

马六甲等地峇峇人是早期华人移民的后裔,语言文化已与马来人一致。

但是,峇峇人却强烈认同华人,并积极建构对华人的认同。

④这种族群认同现象是当前人类学的都市族群研究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

根据建构模式的观点,“族群”和“族群性”是后起的现象,其成员之间不可能全部相互认识,那么他们怎么会相互认同为一个族群呢?根据美国学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 on )的概念,这种认同是“想象”出来的结果。

安德森在其成名作《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还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人们“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并建构一个族群或一个民族。

⑤在面对大都市人的时候,可以借鉴安德森的理论视角,研究如何推动对“上海人”的认同?研究他们如何建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当然,“想象的共同体”的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依据的。

因此,需要重视历史文献的论证作用,力图澄清、追踪和考查上海人身份认同的文化源头。

美国学者芬顿(SteveFent on )指出:从社会学理论出发,“族群”和“族性”这些术语,是否涉及真实存在的、植根于群体生活和个人经历的社会学事实;这些术语是否指称某些相当散漫和拙劣的认同,是否它们的重要性转瞬即逝,应该被视为“社会构建的”(s ocially constructed ),而不是意义深远的和“真实的”。

⑥上海人族群意识的研究需认清其主观性,理解其想象性,并立足于“族群建构模式”(con 2structi onist app r oach )。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纵横交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如何”解释上海人身份认同表述的问题。

另外,在解释为什么出现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的时候,理性选择理论和族群内心情感论则派上了用场。

⑦三、族群意识与族群边界2010年3月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不久,新闻媒体就报道了我国正式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分级的做法,本意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但却为居住在这些中心城市的居民形成“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提供了支持。

这些大都市,有像北京这样的千年古都,也有像上海这样的百年新城。

而深圳则只有短短20多年历史的新兴都市,也被称作华南中心城市。

实际上,每个大都市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着“大都市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

“大都市人”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区域性的族群意识。

这些中心城市的形成由来已久,並非一日两日建设起来或确定起来的。

且不说北京这样的古都,像上海这样开埠100多年的新兴大都市,他们的居民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族群意识。

社会人类学关于族群意识形成过程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巫 达★①②③④⑤⑥⑦中译本名为《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卢明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美]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卢明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Moer man,M ichael,‘W ho are the Lue?Ethnic identificati on in a comp lex civilizati on ’,Am erican Anthropologist 67,1965,pp.1215~1230.[马来西亚]Tan,Chee -Beng (陈志明),The B aba of M elaka:culture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 co mm unity in M alaysia .,Malaysia:Pelanduk Pub,1988.Anders on,Benedict,I m agined Co mm 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 rigin and Spread of N ationalis m ,London,Ne w York:VERS O,1983.[美]芬顿・斯蒂夫:《族性》,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巫 达:《理性选择与族群内心情感:中国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台湾人类学刊》2006年第1期。

的研究,主要是看某个族群的认同过程,对于一些大都市人来讲,主要是指其族群性意识形成过程。

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在与其他大都市人的对应之中产生的。

王琛通过考察某都市少数民族的流动情况,得出类似的结论:都市中流动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策略是对少数民族身份的利用,得到强化的不只是他们的自我族群认同,而且是与汉族相对的“少数民族”的整体认同,这是流动少数民族特殊的认同心态。

①英文里的ethnogenesis,是指某个群体的族群认同形成过程。

目前没有较为简单的翻译术语,笔者建议直接用短语“族群形成过程”来表示。

②族群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形成一个单一族群的基础。

对族群意识形成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族群的形成过程。

对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过程(ethnogenesis )的研究,是当前社会人类学族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海来讲,上海开埠前虽然有原住民,但是很快移民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

上海人口近百年来已经翻了数倍、数十倍。

上海城的扩大过程,是上海“海纳百川”吸纳移民的过程,是“上海人”身份的形成过程。

从现在往上推100~150年当中,不断有使用不同语言和方言的移民进入上海,最后都习用上海话,融入上海人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