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上海人
上海人与北京人的段子

上海人与北京人的段子
以下是一些关于上海人和北京人的段子,旨在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描述这两个地方的人的特点。
请注意,这些段子只是为了娱乐,并不代表真实情况。
1.上海人看见北京人:“你们怎么天天吃馒头?”
北京人回答:“我们天天吃烤鸭,你看见了吗?”
2.上海人去北京旅游,问北京人:“你们这有修鞋的吗?”
北京人回答:“有啊,你找他干什么?”
上海人:“我想把鞋修一修。
”
北京人:“你要修鞋,还找我们干什么?”
3.上海人去北京旅游,住进了一家宾馆。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宾馆门口停了一辆自行
车,于是他打电话给服务员:“你们这是什么宾馆?门口连个车棚都没有!”
服务员回答:“这是自行车啊。
”
上海人:“自行车怎么了?我们上海早就淘汰自行车了!”
4.上海人去北京看天安门,问北京人:“你们这怎么这么小?”
北京人回答:“小吗?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安门广场!”
上海人:“我说的是天安门。
”
北京人:“哦,你说的是那个门啊,确实不大。
”
5.上海人去北京看长城,问导游:“这长城怎么这么短?”
导游回答:“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啊!”
上海人:“我说的是城啊!”
导游:“哦,你是说长城里的城啊,那确实不长。
”
希望这些段子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欢乐。
中国各地女人特点大盘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各地的女人梅兰竹菊、各具芳姿。而包容这些各种特质的各地女人就形成了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 大气自信、善于打扮、开朗外向,几乎个个都可以妙语连珠、莺歌笑语随处可闻。一旦从职业从到家中、回到自己的朋友圈,那些根深蒂固的地方本性和特色又会挥洒的淋漓尽致。而这一点点风情迥异的风俗也就造就了包容、多姿和满地眼花缭乱的城市风格。
广东女人不擅长娇柔做作、翘首弄姿讨男人欢心、甚至拙于言谈,但是个好的听众、总有取不完的柔情让被世界蹂躏了一天的男人在自己的胸怀中找到男人的感觉、第二天又虎虎生威地冲出门去。其他地方的女人对自己的男人就像放风筝,太用力了往往把线拉断;广东女人对男人就像对待淘气的孩童,不催、不管、不问,但你玩累了你就会很想家。广东女人永远默默操持着家务,觉得如果让自己的男人干家务、让自己的男人拎着篮子去菜场买菜,不仅是让自己男人很没面子的事、自己作为一个女人也是很没脸。因为她们中的大多数,用现代一点的语言来描述,就是缺乏事业心,并不想自己出人头地。在很多方面,她们都不是新移民的对手:学历、能力、外貌,以及破斧沉舟的勇气。她们乐意在家里相夫教子,哪怕男人只是开着一间士多店。广东女人干净得近乎洁癖,擅长把家里收拾得像自身一样轻爽、洁净。因为传统的观念,养家是男人负责,所以广东女人婚前都没有存钱习惯,婚后也是私房和家用各司其用。
东北女人更是感情炽热,她们爱着,恨着,都是不加掩饰的那种,东北女人爱起来太投入,容易给对方太少空间、太大压力,是挤垮对方消融自己的那种勐烈和腻缠,投入到以至于焚烧自己不计代价不惜自尊去取悦对方。随着感情的笃定,东北女人更是寸步不离,即便是很枯燥得朋友商场应酬,也是兴致勃勃跟着乐此不疲,所以经常能跟你后面学会网球、打牌桌球,甚至在你连出臭张时,毫不客气赶你下桌,取而代之。
上海人和北京人的对话

上海人和北京人的对话这些故事,你几无法证实其有,也无法证实其无。
甚至有个别北方人造谣言于报纸其它地方人常常会用道听途说来的,丑化上海人的故事,作为送给上海人的见面礼这一天,在外地,几个上海人和北京人相遇。
这次也不例外,北京人先讲了一段故事,然后切入话题。
京:听说了吗?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专栏《话说上海人》。
沪:是吗我们上海人怎么了?京:你们上海人都特精明。
沪:精明有时也是办事能力,算不了大事。
京:还特小气。
沪:哦,是么,或许。
京:还听说:你们上海男人都特别怕老婆。
瞧您这样的,在上海也就是个跪搓衣板的料。
沪:上海现在要找块洗衣板可也不容易。
我也听说:你们北方的女人都特别贱,每天挨老公一顿打,吃饭都不上桌,独揽所有的家务活,受多大委屈都不带吭声的。
京:瞧您说的,您把咱们北方都想成张艺谋的电影。
北方只有一些落后地区还打老婆。
沪:那么,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京:男人么,应该干点大事,你们上海男人就是办不了大事。
沪:我们上海哪项工作没做好,请您批评。
不过我怎么听说:上海去年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是北京的两倍。
京:你们南方人再能挣钱,也得拿钱给我们白花、白用。
说什么都没用。
沪:我还拿钱给我儿子白花、白用;我还拿钱给叫花子白花、白用。
你怎么不一块儿说了(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上海人这么看不起北京人。
)京:你那叫年年纳供、岁岁来朝,懂不。
沪:你当我们是殖民地啊?这个国家换了三代领导人,啥时候轮到您们北方人了。
京:再是南方人也得到北方去住。
沪:首都有什么了不起。
当初,周灭了商,为什么在商朝的地盘上造个洛阳,不就是为好驻扎军队,镇住那帮亡国奴。
京:谁是亡国奴。
你们上海当初才是洋奴才、殖民地呢?你们上海人奴才??沪:如果我没搞错的话,你们北京不就是靠着做满、蒙人的殖民地才当上首都的。
沪:再说了,是谁把中国许多地方变成为殖民地。
你不是讲上海人小气么?像北方人西太后袁世凯之类的把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白白给人,这种派头全世界无出其右.我们能学吗?京:我们北方出大人物,才做得了这个主。
至今为止,看到的有关北京、上海对比最详细的!拿出来,奇文共赏!

生活 来上海之前很多朋友都告诉我,女孩子会比较喜欢上海,因为它的天气,它的时尚,还有它诱人的shopping氛围。在北京,各大商场基本都各自为政,散落在地铁附近。在上海,大的商厦基本都扎堆儿于主要的商业区,相互比邻相互对峙也相互帮衬。除此之外,在许多非交通要道上还错落着各种特色小店,给人带来不经意的惊喜。
上海交警是我见过最敬业的警察。无论早晚晨昏,无论风霜雨雪,他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大小路口。有一次晚上九点回家还看到交警gg在执勤,让人惊讶。在北京上学时很少见到交警,也许是出门不多。上次出差终于见到一个。听出租司机说,在北京只要路口堵车肯定是因为那里站着警察。果不其然,在经过拥堵的路口时我见到了北京交警。
上次回北京收获的又一个惊讶是北京饭馆的菜量真大。在上海不仅仅是上海菜精致得可以,就连其他菜式都入乡随俗地秀气起来。这里的老餮追求的不是口腹之欲的满足,而是浅尝辄止的优雅。
娱乐生活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上海的娱乐好似声色浮华的剪影,喝茶打牌逛街泡吧,充满了聊胜于无的慵懒。而北京的娱乐简单实在,跳舞爬山穿越打球,一堆认识不认识的朋友因为相同的兴趣聚在一起打发周末在上海似乎比较少见。
上海的男人较其他地方来说也堪称精致,注重仪表,精心修饰,没有虚张声势的劲爆,却在细节之处张显个性。不过,和这些优雅对立却共存的还有另一类其他地方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在马路上出没的睡衣族。这些只可能在家里使用的装束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小区超市商业街,如此大雅大俗的极致对比想必只有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市民城市才会出现吧。
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

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形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行为方式、心里文化和全球口碑,这增进了他们的优越感,也让他们背负了被妖魔化的标签。
就拿在北京的上海人来说,这两个城市的恩怨情仇、微妙关系或许只有经历过双城生活的人们最能言说。
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北京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京城:背靠长城、面南而坐,端肃安稳。
北京的城市人格,是其特殊文化土壤孕育的产物,是在帝都历史的积淀上,在官学两极的强大磁场中定型的。
皇城根下讲政治、红墙黄瓦遛大弯、后海酒吧听摇滚、胡同方言把话侃、化俗为雅现痞气,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国艺术及京派文化的海内外人士纷纷“漂”入京城,去感受京味、重塑京味。
上海的地理环境、文明习惯则迥然不同,上海侧脸向东,面对浩瀚的太平洋,从宋元时期的“因港兴市”、晚清的通商口岸、到近百年的租界历史,海派文化源远流长,西学东渐影响颇深,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办西人工厂和学校、最多引进西式建筑、市政管理的城市,就连编门牌号码、人车分道等习惯也受到西化影响。
上海人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比较平衡,对海外文化保持开放型追求,用余秋雨的话说是“崇洋不媚外”。
就在久居北京的老外不经意的口吐着夹杂了些许京味儿的普通话时,现代的魔都却把上海人塑造地越发海派洋气,即使是一个上海老太太也能泰然自若地面对老外的问路,外滩沿岸那片集“古典”、“巴洛克”、“洛可可”、“折中主义”风格于一体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仿佛重新置人于租界年代。
在审美形象上,上海人追求雅,北京人追求痞。
上海男人讲究有“调调”,重视穿着和仪表:老克勒做派的上海男人,有时穿一套枪翻领、双排扣西装,裤管翻了边,有时穿背带裤,皮鞋头不管是尖是圆还是方,擦得油亮油亮。
红酒、雪茄、烟斗是他们的常规道具,讲闲话的辰光爱拗造型。
现代的上海男人穿着整洁细致、修边幅,出门还不忘在口袋里放一包餐巾纸。
这种讲究及香喷喷却被北京男人所鄙夷,北京男人追求痞气、做爷们儿,那是一种粗狂随意、返璞归真,他们不刻意雕琢,怎么随意、怎么舒服怎么来。
上海人说北京人是乡下人的故事

上海人说北京人是乡下人的故事
《上海人与北京人的小插曲》
在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那时我正走在北京的胡同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斑驳地映在古老的墙壁上。
我看见有两个中年男人在胡同口聊天,听口音,其中一位应该是上海人,另一位自然是地道的北京人啦。
只见那上海人指了指胡同里的四合院,说着:“哟,这北京的老房子看着挺有味道,不过比起上海的高楼大厦,还是显得有点土嘞。
”那北京人一听可就不乐意了,瞪大了眼睛回嘴道:“啥?你说我们这四合院土?这可是咱老北京的文化瑰宝,你们那高楼有啥意思,冷冰冰的,哪有我们这有人情味。
”上海人笑了笑,带着一丝调侃地说:“你们这啊,就是乡下地方,我们上海那才叫繁华呢。
”北京人这下可火了,提高了嗓门:“嘿!你还别小瞧咱北京,咱这儿有历史有底蕴,你们上海算什么呀。
”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了起来,好像谁也不服谁。
旁边的我看着这场景,觉得既好笑又无奈。
这上海人和北京人,都有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骄傲,可就是谁也不愿意让步。
我就在想啊,上海的高楼大厦确实很壮观,那繁华的街道和璀璨的灯光让人着迷。
但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那也是独一无二的风景,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
他们其实都很特别,真没必要争个高低。
其实啊,不管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或者是来自其他地方的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呀,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大家都应该相互尊重和欣赏,而不是用这种“乡下”的说法去贬低对方。
这就是我那次遇到的小故事,一个上海人说北京人是乡下人的小故事,虽然有点小争执,但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域的人们那份对家乡的热爱和执着。
中国十大城市男色地图权威版

中国十大城市男色地图权威版目前一本《中国城市美女地图》火了网络,也火了中国的图书市场,重庆大连上海成都昆明的女子纷纷成了男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其实中国的男人也会因为城市而不同,这种不同,不但和“美女经济”下的美女性格特征相似,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这种男人的地域气质也是尤为明显,让人深思。
一、北京男人:横着的老爷们一瓶燕京,一只烤鸭,就是北京老爷们的典型生活方式,北京人其实不是传说中所说的那样“牛”,更不是三里屯燕莎中泡着的主儿,生在皇城根的男人哪个没有几分龙凤之气?这样就决定了闲散的一帮老少爷们儿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横”劲儿——看看老北京人老舍先生的养花情结就知道,这种先天而然的气质一方面是和伦敦、柏林等地的贵族后裔相同的,谁能说哪个北京老爷们没有一点贵族血统?另一方面,北京的老爷们儿就业什么的都不成多大问题,所谓天子脚下好选行当,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这就决定了北京老爷们的“横”劲。
这种性格决定了北京男人中只会有评论家,而没有政治家。
二、上海男人:纸醉金迷的小男人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一大批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就在大上海的恩派亚舞厅做着秦淮大梦,无论是内战还是十年浩劫,上海的小男人们始终不会扮演天苍苍野茫茫的先锋角色,顶多只是写一两篇文章,说说怪话,更多的上海小男人是物质型的,他们满足于现状,但是又热爱工作,他们往往把家看成第一要义,上海的作家们尤是如此,从当年名动海派文坛的言情大师张恨水到如今享誉中外学术界的散文大师余秋雨,他们都是时尚的典型,在他们笔下,理性多于感性,思考长于抒情,不管造诣多深的作家,无论如何都喊不出楚歌秦腔来。
三、南京男人:秦淮河畔的思想者作为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南京男人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是和上海人不同的。
他们不会在舞厅里搂着舞女混时间,也不会在时尚刊物上指点潮流,他们是典型的思想者,内向,沉默寡言,是南京男人的最大特征。
南京地势奇特,南人称之北,北人称之南。
中国各地人的性格特点

5、湖北人性格特点
湖北地处华中长江边上,北邻河南,南接湖南,自然条件不错,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使湖北人的性格有很强的兼容性,湖北人既有北方人的率 直, 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造成了湖北人的火暴性格,而道家文化的潜在影响,又使湖北人为人韬光养晦,老谋深算,不爱显山露水。因此,他们兼 具楚人的蛮气和灵气,聪慧精明而好勇斗狠,出了不少文人武将。
东北人“霸气”而又“灵动”,其不胜不归的心劲体现为一种比野生东北虎更勇猛,比牛皮筋更柔韧的硬汉精神。东北人有较为强烈的建功、立业、扬名的义。雪村的那首歌《咱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对这种性格的最好解释。在东北,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
8、四川(重庆人)性格特点
四川盆地群山环抱,物产丰饶,尤其是成都平原,更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多神仙类的人物,精明能干而散漫悠闲,既能 享受吃喝玩乐,又很喜欢谈玄探幽。与爽直幽默的川人聊天是一桩快事,他们见识独特,有丰富的民间智慧,摆起“龙门阵”来,趣味横生,荤素皆宜,硬是要得。 四川出美女,川妹子聪慧能干,做事麻利,发起嗲来风情万种,勾人魂魄,故民间有“少不入川”之说,以防有人误入歧途,忘了家中的老娘。四川是中国的人才大省,无论文人武将,川人都有上佳表现。不过,川人偏居一隅,独享其乐,虽藏龙卧虎,但窝在盆地 中,毕竟视野逼仄,难免有“夜郎自大”之嫌,如不走出夔门,充其量是个土霸王,终难成大器。从古到今,能够冲破险阻,走出夔门的川人,大多成为了各个时期 的精英,象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近现代的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和巴金等,都是举世公认的川中蛟龙。重庆人本来就是川人,同其他川人有许多共同点。不过重庆古为巴国,与蜀人相比,重庆人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或许是因 为多山的缘故,重庆人的性格狡诘而不乏豪放,像闻名的重庆火锅一样,既麻且辣,他们紧跟各种潮流,从穿着打扮到新潮思想,形形色色的时髦玩意儿在这里流行 很快。重庆盛产美女,人都说重庆街头“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是一个温柔之乡。但与温暾的成都人相比,重庆娃子的“砣子”(拳头)硬,敢打敢 骂,更带了巴人的火气和豪气。时髦漂亮的重庆妹子说起话来,不是妩媚多姿,就是嘴快如飞,一般大老爷们没有三下两下是抵挡不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是是非非,京派与海派之争,久矣。
在鲁迅的时代就沸沸扬扬地闹过。
北京人与上海人,堪称北人与南人的典型,也是其成功者,但一直似乎都有点互相看不顺眼的意思。
北京人和上海人,都是天之骄子,也各有千秋。
上海人身上,也不无值得北京人学习的地方。
商界的一位高手对我说,他喜欢跟上海人做生意,跟北京人做朋友。
京派与海派■ 洪烛
北京是一座男性化的古都,上海则是一座女性化的新城,正如男性越沧桑越有成熟的魅力,女性越青春越有骄傲的资本。
北京与上海,都可以说是性别特征明显的城市,当然,这种特征更多地表现在精神上。
北京人的政治情怀和上海人的生意头脑,都可以说是发挥到极致了。
北京以政治为中心,上海则以经济为根本,自近代以来,北京的洪钟大吕,和上海的风花雪月,一直形成鲜明的对比。
它们也就分别成为中国的北方文化与南方的文化的最佳代表。
在客观形态上,北京是精神的天堂,适合男人胸怀远志、建功立业;上海则是物质的乐园,适宜于女人消费、购物,玩味一番小布尔乔亚的情调,如果说北京的雕梁玉砌间洋溢着英雄主义的空气,令有志者俯仰之间欲闻鸡起舞、技剑四顾,那么上海的灯红酒绿里则洒满浪漫主义的香水味,在霓虹灯下做个冷静的哨兵都很难的,会叫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
表现在文学上也是如此。
二十世纪上半叶,北京出了个老舍,属于土生土长的京味作家;上海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张爱玲,文字的肌理光滑圆润,而又柔若无骨。
这是两座城市当时分别推出的文学偶像。
男人爱看老舍,女人爱看张爱玲,老舍是粗砺的,符合北人的欣赏趣味,张爱玲则是细腻的,迎合了南方人的审美观点。
至于当代,写上海写得最好的还是女作家(甚至给我这样的错觉;上海搞文学的大多是女人,至少在男女比例上是如此)。
譬如王安忆,专门为上海的繁华梦写了一阕《长恨歌》,有贵妃伤逝之感。
譬如颇与此地风水吻合的所谓“小女人散文”。
又譬如以新人类自命的卫慧(代表作就叫《上海宝贝》),还有棉棉……
在北京文学则一直是男人的霸业,继王蒙、刘心武之后,独领风骚的要算是王朔了,以北京痞子自称,作品也有地域特色,如《顽主》、《动物与凶猛》等。
上海人的小说太像轻音乐,受鸳鸯蝴蝶派毒害太深,北京人的小说一向以口语化取胜,很容易改编成电视剧或话剧什么的。
仔细比较还能发现:上海制造的小说大都笼罩着悲剧的氛围,北京生产的小说则涂抹喜剧的色彩,连苦难的岁月在记忆中都会变成阳光灿烂的日子。
上海总是在怀旧,蹙眉捧心作怨妇状,顾影自怜。
北京人最关注的则是现实(几朝的富贵对于他们都是不屑于继承的遗产),因为他们憧憬未来。
这或许就是悲观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的区别。
在上海,只有一百年历史的名宅、教堂、老饭店,似乎都值得当地文人们去凭吊、徘徊、抚今思昔、涕泪交错。
而北京有那么多货真价实的名胜古迹,主要是用来吸引外地游客的,本地人没事很少去闲逛或伤怀的。
北京,连女人都有点大大咧咧的,落落大方,心直口快,一切全写在脸上,爽朗有余,含蓄不足,继承了太阳的性格。
至于上海,则充满了月亮的特点,阴晴圆缺,云笼雾罩,连男人都难以避免这种影响,他们温和细致,礼貌文雅,习惯在咖啡厅角落绵绵私语,不太胜任在大庭广众之中慷慨陈词;当然,涉及到利益的问题他们又帐目清晰、纤毫不乱,绝对算称职的商人……
北京人和上海人,都是天之骄子,也各有千秋。
上海人身上,也不无值得北京人学习的地方。
商界的一位高手对我说,他喜欢跟上海人做生意,跟北京人做朋友。
跟上海人签合同特费,讨价还价至少要好几个回合,经常为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争吵得面红耳赤,像家庭妇女买菜时所为,斤斤计较。
但有个好处:一旦双方达成了协议,就不用担心了,一定会兑现。
上海人轻易不承诺,而兑现承诺时的认真态度,不比讨价还价时逊色。
他们真正继承了商人的传统:重信誉。
北京人重的则是信义,因为他们讲的是江湖义气。
他们意气用事时乐于助人,喜欢承诺,而不考虑兑现的难度。
即使谈买卖,营造出的也是朋友的氛围,而不愿分清合作伙伴的关系。
经常感情用事:“咱俩谁跟谁呀?”或“你还信不过我吗”但冲动时说的大话,有些酒醒后就忘了,有些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你可千万别当真呀。
否则你会有某种受骗的感觉:这人怎么说话不算数呀,口口声声是朋友,这也太不够朋友了。
其实他并不是存心骗你的。
他就是这么个马马虎虎、咋咋呼呼的性格。
跟北京人做朋友有乐趣,总能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江湖大一统,像守着个火炉似的。
跟上海人做生意则很清爽,朋友归朋友,生意归生意,泾渭分明,不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上海人做生意,时刻遵守游戏规则。
北京人的生意,则容易演变成无规则游戏。
所以北京出热血的政治家,上海出冷静的生意人。
城市对人的影响,有时是不可逆转或违抗的。
但如果能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则是更大的胜利。
关于这一点,鲁迅早就说过:“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但厚重之弊也是愚,机灵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经指出缺点道:北方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就有闲阶级而言,我以为大体是的确的。
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
相书上有一条说。
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人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
北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在现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了。
这是中国人一种小小的自新之路。
”在美学上也是如此: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京派与海派之争,久矣。
在鲁迅的时代就沸沸扬扬地闹过。
北京人与上海人,堪称北人与南人的典型,也是其成功者,但一直似乎都有点互相看不顺眼的意思。
或许,双方都过于自尊了。
在当代也是如此。
这似乎就不太顺应潮流了。
幸亏上海的王安忆评点得好,未带什么偏见:“上海和北京的区别首先在于小和大。
北京的马路、楼房、天空和风沙,体积都是上海的数倍……即便是上海的寺庙也是人间烟火,而北京人的民宅俚巷都有着庄严肃穆之感……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则更具实用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