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三年发展规划

XXXX学院

智慧校园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0)

2018年5月编制

目录

一、现状与问题 (3)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3)

1.建设了初具规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 (3)

2.开发了基本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资源库系统 (3)

3.建立了基本的数据共享和应用整合基础平台 (3)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 (4)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4)

2.应用系统及其数据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4)

3.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急待升级改造和完善 (4)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总体目标 (5)

(三)建设原则 (5)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6)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6)

3.以人为本、注重实效 (6)

4.合理配置、适度超前 (6)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6)

(一)构建先进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6)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6)

2.校园云平台建设 (7)

3.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7)

4.数据中心机房建设 (7)

(二)建设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 (7)

1.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7)

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7)

3.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7)

(三)建设智慧全面的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 (7)

1.专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7)

2.混合式教学管理系统 (8)

3.职业能力分析管理系统 (8)

(四)建设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 (8)

1.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信息系统 (8)

2.教学诊断与改进管理信息系统 (9)

3.在线教学督导管理平台 (9)

(五)建立教育教学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 (9)

1.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 (9)

2.数据治理和教育数据模型构建 (9)

3.教育大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10)

(六)建设校园智能化服务与管理平台 (10)

1.智慧课室建设 (10)

2.校园广播系统 (10)

3.信息发布系统 (10)

4.校园一卡通系统升级 (11)

5.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建设 (11)

6.校园能源管控系统建设 (11)

四、保障措施 (11)

(一)组织机构保障 (11)

(二)规章制度保障 (11)

(三)标准规范保障 (11)

(四)人才队伍保障 (12)

(五)经费投入保障 (12)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精神,落实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教育信息化任务,深入推进学校“十三五”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和有效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特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学校的信息化工作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十二五”期间和“十三五”初期几年的快速发展,在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智能化应用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库系统、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及数据共享系统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支撑。

1.建设了初具规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

学校已建成万兆骨干校园基础网络,实现了无线网络校园部分重点场所覆盖,并配备了基础信息安全设备;建设了基本的基于虚拟化及云技术的数据中心,数字化校园业务核心大部分都已经运行在虚拟化平台中;建设了覆盖校园大部分区域的安防监控管理和校园一卡通等校园智能化应用系统。这些成我学院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2.开发了基本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资源库系统

学校开发了多个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了数字化校园门户平台,提供了综合信息服务;校园协同办公系统已投入使用,大大地提升了日常办公工作效率;建成了网络教学和资源库平台和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建设了较丰富的数字图书及期刊和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自建了多个学科的特色教学数据库及相关专业科研平台。这些成果为我院的管理、教学、科研等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3.建立了基本的数据共享和应用整合基础平台

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数据方案已通过《基于ISO9000的数字化知识管理与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建设了基本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制定了基本数据标准与技

术规范,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学校数据共享库的构建,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与管理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开发了基本的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系统,为教育管理决策支持、知识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6大基础平台,实现14个业务系统身份信息集成和部分业务集成。这些成果,有效的支撑了应用系统的整合及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和交换。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问题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教育部和广东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相比较、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发展相比较、以及与学校一流高职高专建设和教学诊断改对信息化的要求相比较,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学校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学校目前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升入,学校现有的基础设施在技术上、性能上及规模上都显得相对落后和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机房空间和设施的落后与不足、基于云技术的计算与存储空间的不足、网络设施性能落后和不足、无线网络覆盖面的不足以及网络空间安全保障系统的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校智慧校园的发展。

2.应用系统及其数据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学院各业务部门都逐步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但各部门站在各自的立场生产、使用和管理数据,使得数据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信息系统中。学校应用系统建设多头管理,缺少专门对系统数据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组织。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职能分散在各部门,致使数据管理的职责分散,权责不明确。各部门关注数据的角度不一样,缺少一个组织从全局的视角对数据进行管理,导致无法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规程、标准等,相应的数据管理监督措施无法得到落实。数据考核体系也尚未建立,无法保障数据管理标准和规程的有效执行。多系统分散建设,没有规范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模型。缺乏统一的数据规划、可信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标准,导致数据不规范、不一致、冗余、无法共享等问题出现。

3.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急待升级改造和完善

学院有些业务部门系统采购较早,在整体系统功能还能满足,部门简单需求无法实现,因业务系统过保无原厂服务,或者数据又来自第三方系统,往往业务

部门都无法实现,要么高额让原厂商进行二次开发或者新增系统满足现阶段的使用,最后系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不规范,师生办理业务都要进入多个系统才能完成。学校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存在缺口,如没有教学评估、教学诊改、教学督导等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等,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精神,围绕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创建国家一流高职院校、落实教学诊断与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创新型技能人才等核心工作,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推进XXXX学院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二)总体目标

本阶段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家及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指引,以学校在新时代环境下信息化应用为驱动,汲取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先进经验,采用先进主流的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理念,推进学校智慧校园的升级改造、创新建设与快速发展,建成高效、安全和完善的校园网络(含无线网络)和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平台,建立支撑学校教学、实训、科研、办公和生活等活动的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立支撑教育教学督导、评估、诊断和改进的较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学校教育教学大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决策服务的数据治理平台,建设支撑学校绿色校园建设的能源管控等智能化平台。项目的建设,将为学校建设国家一流高职院校和创新强校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支撑,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及教育治理的新模式。经过三年的建设,使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我省同类院校的前列。(三)建设原则

学校信息化将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合理配置、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建设。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全校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齐心协力,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宣传推进、人员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协调同步,共同推进。在信息系统和数据系统的建设方面要从全局高度出发,在遵循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统一规划,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和接口规范。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必须准确地切合学校实际,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必须重视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采取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模式,实现学校网络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3.以人为本、注重实效

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业务服务平台,逐步打破传统的以业务管理部门为中心的管理型思维,规划和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师生员工,为学校各级管理者提供更好的业务管理、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平台。4.合理配置、适度超前

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业务系统的需求不断完善,同时在性能上应至少能够满足未来数年的业务发展?平台的建设要有前瞻性,系统架构应满足未来几年内,系统接入的资源和应用服务越来越多的情形,保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建设考虑到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所预见,使建设体系能适应各项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一)构建先进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在现有的建设成果上,进一步提升校园主干网络、汇聚网络和接入网络设备的性能,增加无线网络的覆盖区域到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等校园每一处角落,实现智能终端能方便接入移动校园网。

2.校园云平台建设

扩容学校现有云平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建设,确保云资源足够支撑智慧校园信息化各业务系统的高效、稳定、可靠的资源;加强学校数据中心备份系统和容灾系统的建设。

3.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加强校园信息安全建设,按国家信息安全等级第二级、三级保护制度的标准进行信息安全保障。在学校现有安全防护建设成果下,在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主机(系统)安全、数据安全、运维安全、服务安全等建设。

4.数据中心机房建设

建设改建新一代绿色节能型模块化数据中心,实现一体化集成方便管理、安全可靠高实用性、节省环保生态效应、及快速灵活部署等管理效应特点。

(二)建设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

1.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升级学校统一应用支撑平台,包括统一数据管理系统、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系统、统一门户管理系统等。

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升级和完善各部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如教务、科研、人事、学工、财务、设备资产、后勤等;利用统一应用支撑,集成现有业务应用系统;以主数据中心为基础,打通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

3.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以学校公共信息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为突破口,构建一站式服务大厅平台,以流程引擎为抓手,推动简单、同质的跨部门审批流程上线;以微信企业号及APP打造移动服务门户;建立以用户角色为对象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立方便实用的自助服务系统。

(三)建设智慧全面的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

1.专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学科专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将专业建设过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标准等全部素材)进行信息化存储、管理、基础配置的系统,数据流与教学平台、质量监控平台打通,能够实现专业建设的基准目标值(毕业要求、达成度、贡献度、岗位契合度标准值、岗位胜任能力等)与预警值(过低、过高皆可成为

被预警数据)设定,并且将这些设置直接数据同步到教学的组织、实施、质量分析过程中,实现基础专业建设目标与实际执行过程的对比分析与追溯分析。系统能够完整的进行专业、课程的目标链、标准链的设定与管理。

2.混合式教学管理系统

建立混合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两大核心目的:支撑全校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存储与管理和能够灵活的将资源库中资源组织教学应用。通过混合教学平台建设进行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覆盖教师、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实现线下/线上混合式学习、移动式学习并进行资源融合,课程教学平台全方位落实前期课程层面制定的达成目标,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授课、学习的有力工具,按照“能学、辅教”功能定位,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教师的动态跟踪和过程性指导,帮助教师、学生进行教学组织实施,将课堂教学的“黑箱”变成透明,无痕记录人才培养课程模块的全部过程化数据,为“课堂教学”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诊断,提供真实数据。3.职业能力分析管理系统

建立职业能力分析管理系统,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跟踪调查数据、专家对专业的调研数据、行业及标杆分析数据、岗位大数据等四大数据源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区域不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需要什么技能和掌握到什么程度),为院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本系统的建设可以有助于院校摸清产业发展情况、摸清专业主要服务对象、摸清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摸清全国其他专业建设情况,有助于院校把握专业办学方向、动态进行调整、促进课程对接职业目标、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自身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四)建设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

1.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信息系统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平台,可实现“教、学、做”行为的全过程管理、追溯、质量监控与评价分析,向分管校长、院长、系主任、教师提供不同维度的“教、学、做”的数据分析;量化评价教师任意时间周期内的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每次课的过程数据;量化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性数据;为工程专业认证提供强有力的过程数据支撑;以人才培养过程数据为依据建设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平台”能够有效实现“过程管理”、“量化评价”,进而带动人才培养过程透明、

质量提升;能按照《悉尼协议》的范式,进行毕业达成度管理。

2.教学诊断与改进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教育部关于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工作要求,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预警功能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诊断与改进平台,可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标准规则,为学校诊断与改进工作提供信息化保障。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支撑服务学校治理服务保障体系、学生成长指标体系、教师发展指标体系、专业建设指标体系、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建设。分层分级的诊改诊断点体系,依循学校治理规律,合理地将各责任主体关注信息进行展示。不单单是诊断的状态展示,更有个性化的界面与视图内容,同时包含诊改业务流程,将预警、消息等关键工作融入信息化系统。

3.在线教学督导管理平台

建立在线教学督导平台。教学督导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通过教学督导环节可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运行、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以及教学保障情况,协助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提升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五)建立教育教学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

1.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

建立学校统一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平台提供分布式异构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质量监控、数据交换、数据建模、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展示等功能。

2.数据治理和教育数据模型构建

建立学校主数据管理体系,构建学校教育大数据模型,构建主数据治理平台,

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实现集中化管理,建立统一的主数据中心作为核心基础数据的唯一数据源,实现数据集成分发策略的标准化,在分散的业务信息系统间最大限度地保证主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

3.教育大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数据创新应用与分析决策的支撑体系,基于大数据云服务基础,建设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综合校情决策分析系统,包含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等多维度大数据分析应用,为部门决策、领导决策提供支持。提供高等院校基础统计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等规范性数据统计报表功能。

(六)建设校园智能化服务与管理平台

1.智慧课室建设

改造现有多媒体课室,通过录播课设备所拍摄的视频资源可供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交流,以探索更新型的教学、学习方法,并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弥补遗忘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硬件、软件以及智能物联网环境的相互配合,智慧教室的建设能更加方便的让教师完成互动教学、群组教学;实现监控管理、大屏触控、行为分析、智能控制、录播系统并能满足国家对绿化节能的要求;同时还能解决了设备兼容性和稳定性的问题、线缆管理问题、设备性能的冗余与管理问题、电脑故障率高等问题。

2.校园广播系统

改造升级校园广播系统,构建一套将音频信号以标准IP包形式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进行传送,纯数字传输的双向音频扩声系统。彻底解决了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音质不佳,维护管理复杂,缺乏互动性等问题。

3.信息发布系统

建立校园信息发布系统,在特定的区域安装显示设备或查询终端,为特定人群进行信息传播和产讯,系统可以针对收看人群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内容,使观众得到最及时、准确的信息,可在学校的大门、教学楼、行政楼、学校院区、实训基地、会议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位置设立数字媒体播放器,连接各种显示设备,如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等离子电视、LED屏等,发布学校介绍、信息公告、课程安排、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新闻等各种类型的多媒体信息,并可以同屏幕

组合播放多个节目内容。

4.校园一卡通系统升级

升级现有一卡通系统,解决现有的一卡通功能单薄,只有就餐消费、开水供应、澡堂收费等简单功能,实现一卡消费、一卡门禁,“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校园卡是校园数字化的重要形象和重要标志之一。

5.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建设

升级校园视频及消防监控系统,实现校园重点部位无死角监控部署,并结合人脸识别技术、视频图像智能分析技术、移动侦测等技术,实现校园警情自动录像、自动报警与及时出警,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预防、发现,快速处理校园安全事件,提高校园安全的管理效率。

6.校园能源管控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住建部的规范和要求,建立校园能源管控系统建设,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对学校能源消耗进行数据整合,对校园内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办公室、实验室等教学与生活场所的供水供电实现感知检测、统一协同管理控制,提高学校运行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探索并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机制,健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体制,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跨部门业务的协调机制。明确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归口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对学校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协调职能,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IT治理实施模式。(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见附件1)

(二)规章制度保障

学校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保障制度,对规划、立项、招标、实施、运行、维护、绩效考核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必须将信息化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到部门年度考核和部门分管领导个人年度考核中,以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推进。(三)标准规范保障

遵循国际、国家、行业等有关标准,从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应用需求出发,修改、完善和制定学校信息化标准化规范,保障学校信息化工作朝着网络化、标准

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智慧校园标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类规范、信息类规范、代码类规范及技术类规范。

(四)人才队伍保障

加大对信息技术管理、服务部门的建设力度,按需配置技术岗和管理岗位职数,建立一支专职、兼职、多种编制类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完善队伍的专业结构,优化不同专业背景人员配置。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培养,提高信息技术支持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经费投入保障

保障足够的经费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上级财政专项资金等为主要投入,以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将常规预算、专项投入和与运营商合作等方式相结合,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经费投入得到保障。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和应用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经费比例。逐步完善信息化运行维护经费的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