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李中田
《家风》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家风》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家风》观后感篇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
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
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
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
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
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
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
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千年不衰的家道

龙源期刊网 千年不衰的家道作者:蔡礼旭来源:《中华家教》2016年第05期宋代大家范仲淹在自己家门口种了两棵松树,并为它们写下了“清荫大庇,期与千年”的句子。
如今,这两棵树的树荫真的还能庇荫到他的子孙。
如今,范家的后代很兴旺,而且家教非常好。
范仲淹的孩子很孝顺他,在苏州买了一个园林,朝向南,阳光充足,而且设计精巧,适合居住,孩子们想让父亲在这里养老。
范仲淹听说以后,向孩子致了谢,然后跟孩子商量,能不能在里面建学校。
孝顺的孩子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如今,这所学校还在,而且,自建校以来,出了几百个进士,其中,状元就有几十个。
这就是范仲淹,心大,量大,福也大。
他没有“营华屋”,而是把“豪宅”拿出来为国家培养人才。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范仲淹是个慈善达人,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没有给自己留闲财,只要一有钱就帮助人。
结果当他去世的时候,“殁之日,身无以为敛”。
“殁”就是他去世的时候,“身无以为敛”,家里没有钱,“子无以为丧”,而他的孩子因继承了父亲的慈善事业,也没有闲钱帮他办后事。
是当时的政府,还有他的同事,一起出资,帮忙办了后事。
虽然范仲淹没有留下钱给孩子,但他留下了义。
钱公辅先生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义田记》,来记载并赞扬他的这种精神。
大意是,范公就是道义,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族人,帮助贫穷的人,帮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读书人,在生活上接济他,让他安心读书,以后好去为国效力。
“惟以施贫”,施钱财给贫穷的人;“活族”,养活了整个大家族;将“之义”“施贫活族”的道义留给他的后代。
范仲淹去世的时候,他有义田有一千亩,到清朝的时候,他的子孙发扬光大到四千亩。
他的后世能有如此福报,都是他的家道,承传这个“义”字。
范仲淹的行动也是“勿谋良田”的传承。
早在汉朝初年,刘邦给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封了爵位,赐了良田豪宅,使他们成了当时的富贵。
但是过了几十年,史官来追溯这一百多个人的家道,却发现大部分已经没落了。
唯有萧何的后代。
当时,萧何的功劳排在前面,他善内政,把国家种种民生问题处理得很好。
【心得体会】历史上的传家之道——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

历史上的传家之道——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重视家庭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人重视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房子、田宅,重要的是有文化精神在里面。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家传,这个传的不是单指血脉相承,也不只是子承父业,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风范,一种文化精神,这也即所谓的家风。
从中国历史来看,大概有以下几种传家:诗礼传家。
诗礼传家是从孔子开始的。
孔子治家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只是教导其子学《诗》和《礼》。
这个《诗》就是《诗经》,这个《礼》就是《礼记》。
据《论语·季氏》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伯鱼(即孔子的儿子孔鲤):“您在老师那里,得到独特的传授吗?”孔鲤回答说:“没有。
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堂上时,我从庭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没有说话的凭借’。
我就马上去学《诗》。
另外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凭借。
’我就马上学《礼》。
我听到的是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今天问了一个问题收获三件事:一是知道学《诗》,二是知道学《礼》,三是知道君子与自己的儿子保持合理的距离。
”这就是诗礼传家的由来。
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特色。
因为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直到近代才有工业。
耕读传家因此成为许多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不耽误农耕,可以种植粮食和庄稼,在这个过程中也养成了勤劳俭朴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自己不陷入低级趣味,养成高尚的品德。
清代石成金《传家宝》第二集“时习编”载,白乐天(即白居易)劝学文中讲:“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特别是读书更是为大多数士大夫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如王荆公(即王安石)劝学文中讲:“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
”再如曾国藩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在家书中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中华家道感想收获

中华家道感想收获家道是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延续,是家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在中华文化中,家道更是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尊严。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家道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
一、家道的传承中华家道的传承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它不仅仅是家族的血脉相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我的家族中,祖辈们一直注重家道的传承,他们通过口头传授和行为示范,让我们明白了家道的重要性和内涵。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信仰的支撑。
二、家道的延续中华家道的延续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需要每一代人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家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在我的家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为家族的未来而努力。
我们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互助,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我们都会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家道的价值中华家道的价值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道的传承和延续不仅仅是家族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让家庭成为我们生活的港湾和精神的寄托。
只有通过家庭的和谐和美满,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之,中华家道是一种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它代表了家族的荣誉和尊严,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家道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传承和延续中华家道,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第一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德行修养——记北馆陶镇联合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推进,大量的不良文化也伴随着西方文化渗透到许多青少年心中。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人逐渐淡忘了我们本应坚守和传承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和道德规范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缺失,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
为弘扬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不少学校又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
为落实好“教好书,育好人”的办学目标,我校根据本校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把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诵读经典诗文1、开设校本课程。
学校在开展的“振兴阅读”工程的基础上,从《道德经》中撷取精要语句为每篇引言,以周次为单位,分低中高年级,选择唐诗宋词中经典名篇编写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童蒙养正》《童蒙养正》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的启蒙教育。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为道德品质形成阶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的是非对错。
针对传统文化课程,我校还配备专职传统文化教师。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领略与诵读经典美文,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美德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鼓励教师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去读去悟,理论联系实际,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内化。
2、我校还坚持利用每节课前10分钟诵读经典文化书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选取《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孩子们在圣贤思想的启迪下得以成长。
3、学生放学时,每班站成整齐的路队,响亮地背诵着古诗井然有序地离开校园,诵读路队已成为我校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4、我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诵读比赛,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表达诗词内在的情感,让孩子们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感受到古代圣贤思想的洗礼,古诗诵读比赛使这些名篇佳作传承下去,诵读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写作水平,还可以让学生在积累诵读、展现诵读中提高提高诗词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10篇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10篇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精选篇1在这片热土上,千百年的历史犹如长河奔流不息。
在这条河流中,不仅包含着辉煌的古代文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还有那满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数的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默默地耕耘着、奋斗着。
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坚韧的决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价值观的传递、思想的启迪。
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成为一名躬耕教坛的行者,以我之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于教育事业。
我将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我将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开拓视野。
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才俊。
他们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的崛起,共同分享祖国的繁荣。
让我们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在教坛上躬耕不止,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用我们的行动,向祖国表白!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主题心得感悟精选篇2通过学习,我深深的知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精选9篇)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躬耕教坛,人不见己,焉知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先修身养德,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能够管理好家庭的人,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天下安宁。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精选9篇),仅供参考!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思想感悟及心得体会1教师节是我们向教师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的日子,也是我们回顾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的时刻。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教育的重要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学习经验。
首先,我认识到了教师的躬耕教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根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他们辛勤耕耘在教育的一线,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品德。
在教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才能够茁壮成长,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因此,作为学生,我们要珍惜教师的辛勤付出,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其次,我学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们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教学技巧。
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我体会到了教师的榜样力量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教师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榜样和引路人。
他们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师的引领下,我学会了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
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一生,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总之,教师节是我们回顾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的时刻。
在教师的躬耕教坛和强国有我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的重要性,学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感受到了教师的榜样力量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个人心得体会7篇

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个人心得体会7篇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个人心得体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及物的原则和干事创业的态度,都受到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
好的家风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
由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关于家风家训家规的经典故事,不少好的家风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成了一个家族兴盛的基石,成了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
好家风润物无声,似涓涓细流,汇聚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太守羊续带头抵制奢靡之风,以“悬鱼”之举告诫前来阿谀奉承的人,“悬鱼太守”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常在建筑装饰构件用“悬鱼”图案以示清廉之意,“户户悬鱼”更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写照。
由此可见,好的家风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更能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导向。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家庭凝聚力的根源,是每个人工作、生活、学习的助推器。
在“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润泽下,梁启超自幼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子女树立了好榜样,子女们沿袭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从而有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好家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是社会中个体立德修身、立言立行的“温床”,在好家风的熏陶下,个人才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养成好习惯、涵养好品性、催生好志气,自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进入社会后才能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
千万个“小家”把爱国、勤俭、节约、忠孝的美德融入家风,国家这个“大家”必能和谐稳定、繁荣昌盛。
对党员干部来说,好家风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能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被查处官员的报道消息,因为家风家教不严而落马的不在少数,很多官员因为忽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没有管好“身边人”,最终落得凄惨下场。
家风紧紧连着党风政风,随着党和国家对家风的愈发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已经成为检验其能力作风的重要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千年不衰的家道之自身修养感悟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和教育我们后人不断的学习。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务。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孝”是人生的根,更是中国文化之根,而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就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这些文章都是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都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学问!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后代子孙都明白做人的道理。
所以圣贤都说,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这些文章都是古圣贤的智慧结晶,让我们明白古圣贤的教诲。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的道理。
“孝”是家道的核心内容,这里包括对家人、对朋友如何去做。
孝是做人根本。
一个人还没离开家庭以前,他就在学习为人处事的本领,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然后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大学》里面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其家,必先修其身。
”从这一段话可知,我们的老祖宗任何的思维、努力,都是从根本入手。
一直推到最本源,“致知在格物”,首先从革除我们的习性做起。
“物格而后知之,知至而后意诚”,这才能够真正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假如我们很贪心,能感化谁?假如我们常常发脾气,能感化谁?人家看到我们就跑了,还能感化谁?所以从“格物”下手是很有道理的。
自己有了德行,处处表现出来都是为人设想,都是大公无私。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做一个孝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都是恭敬的表现。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奉养父母的时候要让他们快乐,所以“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
”父母看到才会高兴。
把事业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让他们感到光荣,这都是“养则至其乐”。
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对于我们自身的德行和修养,首先做到静,静下来反思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师生关系当中,有没有把孔夫子的教诲真正落实到工作、为人处事中?“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能够静得下来,所谓“静水照大千,静极光通达”,人能静到一定程度,智慧就会流露出来。
其次,我们要做到学贵立志,就是要有远大的目标,我们学习才能积极,才能有恒心。
立大志就好像大树根要扎牢,才能枝繁叶茂;根基稳,很可能遇到一些挑战、风雨,就连根拔起了。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广志”,这就告诉我们要好学,吸收别人宝贵的经验、智慧,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得更远。
假如能有远大的志向,长辈领导特别愿意提携你,因为人家看到你觉得孺子可教也。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假如我们不好好的珍惜时光来学习,岁月很快就虚度过去了。
真正学问要有成就,时时要爱惜时光。
不精进的努力,意志都会随时间慢慢的消磨掉,不要“老易至惜此时”。
再者,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语言修养。
在《弟子规》中有一句关于说话的修养“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
我们的言语要“诚于心,形于外”讲话不可以违背良心,凡出言,信为先。
我们还要注重言语的态度,第一,言行要一致。
说到做到,是圣人;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说了以后做不到,是骗人。
第二,要谨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第三,事非宜,务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不要高兴了就随便许诺,过后如果做不到了,朋友都会离你远去。
有一句格言讲道:有一念而触鬼神之怒,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酿子孙之祸,皆须慎之。
所以有一句话又讲“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大发脾气过后,亲人朋友都很难恢复原来的样子,所以言语需要很谨慎。
人生是无常的,我们要活在当下。
所以很多人生的道理,要靠自己用心去感悟、去推断,体会就会更深。
李中田
20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