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_基于中国1978_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

— —
基于 中国 1 7 ~2 0 年 间的数据分析 8 08 9
叶祥 松 i , 胡 剑峰 z
(. 东商 学 院 经 济 贸易 与统计 学 院 院长 、教授 、博 士 生导 师 ,广东 广 州 5 02) 1广 1 30 (. 东 商学院 经 济 贸 易与统 计 学院硕 士研 究 生 ,广 东 广 州 5 0 2) 2广 1 30
【 摘 要】 储蓄 率在现代 经济增长理论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是影 响经济增 长率的重要 变量, 大量 实证研究也证 实了这一
点。基 于 中国 17 ~2 0 间的数据 , 用 G agr 9 8 0 8年 采 r e 因果检验 来分析储 蓄率和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 系, n 分析结果显示 : 经济增 长率是
储蓄率的 G agr 因, rne 原 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因此 ,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 的重 点应 当放在启动 消费上 , 适度改
善 投 资 结 构 , 强 对 可 贷 资金 的 引 导 和规 范 , 证 储 蓄 向投 资 转 化 渠 道 的 畅 通 。 加 保 【 键 词 】 储 蓄 率 ; 经济 增 长 率 ;Gr gr因果 关 系 关 a e n
【 中图分类号】 F 6 . 01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6 6 2 1 )5 0 6 — 4 6 3 8 1 (0 0 0 — 0 1 0
An Ana y i n h l i n h p Be we n t v n s Rat n t o o i l ss o t e Reato s i t e he Sa i g e a d he Ec n m c Gr wt o h
高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高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作者:高学鹏王小慈许滢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国内总储蓄也逐年增长,特别是居民储蓄患剧上升,国内储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以及GDP三者几乎显示出相似的增长态势。
关键词:高储蓄;经济增长;投资;储蓄率;居民储蓄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49-00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经济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
对此,可能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而国内储蓄尤其是居民储蓄的急剧增加又是支撑投资大规模扩张的基础,即储蓄、投资增长是引起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也可能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促使储蓄增长,而储蓄通过一定的渠道转化为投资,进而带动投资增长,即经济增长是促使储蓄、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还可以是投资增长刺激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带动了储蓄增长,进而转化为投资增长,即投资增长、经济增长及储蓄增长之间存在良性循环。
因此,我国的高储蓄率与高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高的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并非坏事,在理论上,西方学者通过索洛模型证明: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条件下经济增长能够实现“平衡增长路径”,储蓄对经济增长速度不产生影响。
但是,由于西方的储蓄理论是植根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纵观我国近二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应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
而且不论是居民存款储蓄的规模还是居民存款储蓄的增长率都应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在90年代以后才会明显;而经济增长对居民存款储蓄的影响可能显著体现在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形成上述判断的依据如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令全世界叹为观止。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经济增长是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可以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
储蓄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评估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
本文将探讨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就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一些思考。
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居民储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
储蓄率高意味着人们更多地将闲置资金投入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这样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储蓄率低则意味着更多资金被消费掉了,对经济的增长造成一定的阻碍。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高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当人们储蓄的资金被金融机构运用到投资项目中时,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创新和研发。
投资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储蓄率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活跃度,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当储蓄率高的国家中居民储蓄增加时,银行系统可以得到更多的存款,这样金融市场将更加稳定。
这将促使银行业更积极地开展贷款业务,为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这种良性循环将会促进经济活力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并不是所有高储蓄率的国家都能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
有时候,高储蓄率可能意味着居民担忧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困境。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消费减少,使经济陷入困境。
因此,高储蓄率并不总是对经济增长有益的。
此外,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外部环境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就劳动力市场而言,一些国家可能因为人口结构问题导致储蓄率上升,但由于劳动力供应不足,可能无法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资金用于投资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对有关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的国内外文献进行 全面回顾和分析,总结前人研究 成果和不足之处。
案例研究 选取中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国家, 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进一步验 证模型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模型构建
基于经典经济增长模型,引入人 口老龄化和储蓄率两个变量,构 建一个扩展模型,用以探究三者 之间的相互关系。
04
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服务业 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
VS
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 成本上升,制约经济增长。同时,人口老 龄化也会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挤占公共财 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 有不确定性
高储蓄率能够提供更多的投资资金,促进经济增长 ,但过高的储蓄率也可能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影响 经济增长。
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存在 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储蓄率 和经济增长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具 体国情进行分析。
政策建议
鼓励生育和移民
通过鼓励生育和适当放宽移民政策,增加劳动力供给,缓 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实证分析
利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面板数 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 应模型等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 分析和检验。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
收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宏观数据,包括人口老龄化率、储蓄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样本期为1990-2019年 。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计算,确保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缩减和 标准化处理,以增强数据可比性和分析效果。
小议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

小议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摘要】高储蓄率一直被认为是持续高增长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之一,凯恩斯却提出了著名的“节俭的悖论”,即高储蓄率可能会导致国际经济发展的放缓。
本文从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入手,从理论上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然后结合我国高储蓄率的现实,分别从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以及主体差异的角度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的结论。
最后简要提出政策建议,即只有提高投资效率,增加居民收入,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储蓄率;节俭的悖论;扩大内需在《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一书中,高储蓄率、高投资率被归结为持续高增长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之一。
凯恩斯却提出了著名的“节俭的悖论”,即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每个人增加储蓄意欲,社会上所有公司的总收益会减少,这个减少导致经济发展放缓,继而使得薪金增幅减少,甚至出现下跌。
最后整个经济的总储蓄会因为较低的收入和较弱的经济而不会增加甚至会下降。
实际上,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长期讨论的问题。
凯恩斯的观点存在其局限性。
他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但现实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
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
另外,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
其实,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的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
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此时,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
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
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困境,逐渐复苏起来,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
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必须有大量居民储蓄。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货币供给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中充满争议的问题。
M2/GDP指标最早见于Mckinnon(1973)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
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因此本文尝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2008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产出总值的关系。
关键词:GDP;M2;ADF;检验;D-W检验;LS回归1文献回顾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首先,古典学派坚持“二分法”认为实际经济与货币无关,货币只是一种面纱。
在他们讨论的费雪方程式My=PY中,若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那么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将立即和全部反应到价格P上,而对真实产量Y不会产生效应。
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始终而且永远是货币现象。
”古典学派认定货币流通速度v是基本稳定的,这就意味着货币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
其次,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纯粹货币扰动在短期和长期都对真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 是不稳定的,存在从货币供应量M—利率—投资—真实产量Y的作用机制。
由于假定价格是刚性的,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会引起利率r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下降,而不是价格P的上升,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
卢卡斯(Lucas,1972)将理性预期引入经济周期的分析,认为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完美,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者对相对价格变化和总价格变化的混淆。
在货币存量的变化被公众预期到的情形下,货币是中性的,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存量变化才会有真实效应。
罗纳德·麦金农(1993)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过程中,M2/GDP会不断上升,但并没有给出上升的极限。
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李扬(2001)的观点是M2/GDP比率相对降低和资本化率相对上升可作现代化金融制度的一个标志。
储蓄率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关联

储蓄率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关联储蓄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储蓄收入的比例。
它直接反映了个人和家庭的储蓄习惯和国家的经济状况。
储蓄率与社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
下面将从储蓄率对个人经济增长、国家经济增长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储蓄率对个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人储蓄可以用于投资、教育、创业等方面,从而促进个人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
一个人的储蓄率越高,意味着他能够更有信心和能力去投资和创业,通过有效的资金运作来实现财富的增长。
相反,如果个人储蓄率低,个人消费过高,就会导致个人债务增加、财富减少,从而对个人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储蓄率对国家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储蓄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的投资和发展。
这些资金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例如,中国的高储蓄率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
通过鼓励个人储蓄和提高国家储蓄率,中国政府能够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的利用,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储蓄率也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作为一个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一个国家的储蓄率高,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促进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例如,中国的高储蓄率使其成为全球的资金供应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贷款,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
同时,储蓄率也会影响全球的金融稳定。
如果全球储蓄率提高,将会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降低系统性风险,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综上所述,储蓄率与社会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个人储蓄率的高低对个人的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的储蓄率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全球储蓄率则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因此,政府和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积极培养良好的储蓄习惯,为个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是指人们为了未来预期的消费而暂时不消费当前的收入或资金。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
储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储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通过投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因此,储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2.储蓄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储蓄可以用于研发、教育、培训等方面,这些投入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3.储蓄可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储蓄可以转化为外汇储备、实物资产等,这些资产可以为国家带来经济利益,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经济增长对储蓄的影响1.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和储蓄意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同时,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也会更加稳定,因此更愿意进行储蓄。
2.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从而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就业机会的增加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从而增加人们的储蓄能力。
3.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投资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而这些投资需要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支持。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其他因素对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影响除了储蓄和经济增长本身外,还有其他因素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环境等都会对储蓄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1.人口结构对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例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而储蓄意愿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4-15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人均GDP 从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8年的22698元。
经济高增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还有众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社会发展成本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要高度关注经济增长效率的问题。
本文对中国社会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能更进一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相关理论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三个重要变量,它们的变化及均衡关系是一国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直接决定因素。
经济学家们的长期研究表明: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三者之间是正相关的,例如,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与他们的高储蓄率有密切关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一些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较低的经济欠发达国家,通过制定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将比初始人均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经济落后的国家将逐步缩小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标准索罗模型的转移动态过程中,一个初始资本存量较低的国家资本的边际产出较高,高储蓄率与资本的高边际产出率相结合将产生暂时性的高增长。
而在罗默(1986)等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资本积累的外部性、人力资本累积、干中学等原因,资本的边际收益不会递减,从而提高储蓄率会产生永久性的经济高增长。
罗斯托(1960)的“起飞”理论也认为,一国要想顺利实现经济“起飞”,投资率或储蓄率达到10%以上是先决的、基本的条件。
由于高储蓄率或投资率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故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行一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叶祥松1,胡剑峰2(1.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320)(2.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320)[摘要]储蓄率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变量,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采用Granger 因果检验来分析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是储蓄率的Granger 原因,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因此,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启动消费上,适度改善投资结构,加强对可贷资金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的畅通。
[关键词]储蓄率;经济增长率;Granger 因果关系[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0)05-0061-04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vings Rat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among 1978-2008YearsYE Xiang-song HU Jian-fengAbstract:In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ies,savings rat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It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hat affects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which has been proved by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among 1978-2008years,this paper use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vings rat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T 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savings growth,but the impact of savings rat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rate.T hus,China ’s macro-control 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consumption,improving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moderately,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and regulations of loanable funds,and guaranteeing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channels of savings to investment is easy and smooth.Key words:savings rate;economic growth rate;granger causality61··创新·2010年第5期些旨在提高本国储蓄率的经济政策,借此来努力提高实际经济增长率。
这些经济政策基本的作用机制是:较高的储蓄率会增加可信贷资金总量,进而导致投资增加,较高的投资率再通过投资乘数作用,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率的效果。
如果这些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实行并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将表明现实经济中存在从储蓄率、投资率到经济增长率的因果影响关系,说明储蓄率、投资率能够正向影响到经济增长率。
实际收入增长率对于储蓄率的反向影响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从增长到储蓄的作用机制一般反映在高增长提高了处于储蓄状态个体的积累能力,从而更多地储蓄,如果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则有利于资本积累。
而从增长到投资的作用机制则一般通过经济产出对投资的加速效应来实现。
对于在现实经济中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在实证分析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Kaldor (1956)很早就研究了不同的储蓄行为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许多后续的研究也证实了它们的相关性;J appelli 和Pagano(1994)运用横截面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发现高储蓄率导致高增长率;Krieckhaus(2002)对32个国家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储蓄率导致了高投资率因而导致经济高增长;而M odigliani和Cao(2004)、Caroll、Overland和W eil(2000)等则从实证角度得出了高增长导致高储蓄的结论。
在国内,刘金全、郭整风(2002)、胡雅琴(2006)和汪伟(2008)基于中国的数据运用VAR模型研究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分别是投资率和储蓄率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关系不成立;李扬、殷剑峰(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经济增长对储蓄率的传导路径。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国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无疑对经济高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2006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已连续三年超过50%(2006~2008年分别为50.1%、51%和51.4%),从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随着一国工业化的推进,储蓄率与投资率将逐步下降,因此中国维持这么高的储蓄率并不现实。
另外,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单纯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成分已经显著降低,并且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也显著减弱,因此启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将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
本文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是储蓄率的Granger原因,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最后,本文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关的政策启示。
二、理论框架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其中Y代表实际实现的经济总产出,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K代表实际投入的资本,L代表实际投入的劳动力数量,β1和β2则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们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
虽然从总量来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较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同时人口也在快速增长,而且两者增长的速度并不一样,对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能体现其经济增长的实际水平。
所以本文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y)代表经济增长。
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储蓄,储蓄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本存量的大小,初始资本存量低的经济体亦可以通过创造高储蓄率来快速增大资本存量,故本文用储蓄率(s)来代表资本,并假定储蓄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
由于在经济中投入的劳动力的数据比较难以得到,故本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p)来近似替代劳动力增长率。
另外,本文假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不变。
对(1)式两边取对数,并引入时间项,整理之后的基本模型为其中c为常数项。
关于储蓄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或经过对其计算、整理而得。
三、实证检验(一)数据描述图1给出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储蓄增加值的时间路径,图2给出了储蓄率和名义GDP增长率的变化路径。
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出增长率和储蓄率Y=AKβ1Lβ2(1)y t=c+β1s t+β2p t(2)62··图1名义GDP和储蓄增量的时间路径图2名义GDP增长率和储蓄率的时间路径(二)协整检验在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之前,我们需要注意避免出现非平稳过程之间相关的伪回归问题,为此,需要首先确定和序列的单整阶数。
运用Eviews5软件很方便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和序列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初步避免了可能存在的伪回归可能。
由于和序列单整的阶相同,都是一阶单整,故可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用最小二乘法建立y 关于s 的协整回归方程,得到:y t =-0.670+0.216s t +0.080p tt=(-0.075)(1.278)(0.332)R 2=0.104DW=1.054再判断回归的残差是否平稳,结果显示,残差的T 统计量为-4.30,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2.65,意味着两变量是协整的,故可以认为y t 和s t 序列是平稳的,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储蓄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对其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