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根据最近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为38.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然而,这个高储蓄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影响因素呢?本文将会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收入水平影响着储蓄率首先,人们的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

收入水平越高,居民在储蓄上的余地就越大。

因为收入有保障才会有更大的机会去进行储蓄,而不会被其他紧急的事情所影响,例如生病、事故等等。

此外,有更多的收入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理财机遇,使人们更愿意去储蓄和投资。

同时,收入水平也与社会阶层紧密相关,属于高社会阶层的人们有更多信仰的投资机会、更加了解风险等等,因此储蓄率也会随之而上升。

二、房贷支出影响下的储蓄率其次,房贷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现在不少城市的房价已经十分昂贵,不少拥有一套房子的人们都需要还房贷。

这种支出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因此他们的储蓄率自然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此外,在购房之后,有不少人选择了把存款投入到房屋的装修等方面,也会带来大量的支出,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影响着他们的储蓄行为。

三、教育支出也会影响储蓄率教育支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必然的消费,这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支出,而且是一项长周期的支出。

在城市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很多父母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从小开始学习各种课程的机构,弥补公立学校的不足。

这种教育支出也会对家庭预算产生很大的消费压力,影响金融储蓄的大小。

四、人们的支出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储蓄行为中,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习惯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些支出是影响储蓄率的一大因素。

过多的购物和撞衫,不惜花大量的钱去维护生活质量,也让许多人在储蓄上面的余地变得极小。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这也是造成储蓄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一些特定社会群体中,比如内向群体和一些爱好文化娱乐等消费群体,他们的收入虽然较少,但是储蓄能力也非常强,他们的储蓄率也普遍较高。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体现民生水平的重要数据。

储蓄率越高,家庭经济越健康,也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保障。

那么,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呢?一、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储蓄率为33.9%,较2018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虽然储蓄率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国家的储蓄率,中国仍然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二、中国居民储蓄率形成的影响因素(一)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俭朴持家,勤俭节约”的传统,这种理念贯穿在很多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居民通过过度的储蓄,来保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一种财富传承和保值的习惯。

(二)政策因素中国的国家政策对居民储蓄率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储蓄存款利率高于消费信贷利率,这就促使了居民更多地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

而近年来政府出台的税收减免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居民储蓄率的形成。

(三)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收入增加,家庭储蓄率也有可能随之降低。

同时,收入的分配不平等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储蓄率,高收入人群的储蓄率相对较低,而低收入人群则倾向于享受财富保值,将更多的收入放在储蓄中。

(四)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的另外一个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促进了消费升级,提高了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

三、中国居民储蓄率影响的负面因素(一)影响消费水平高储蓄率可能会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居民长期过度储蓄,那么就会形成消费不足的局面,也就是说,居民不愿意进行消费,进而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制约投资过高的储蓄率也会制约投资,这是因为储蓄资金可以用于生产,但有一部分储蓄资金只是闲置,使得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面临着投融资难的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把大量的钱存进银行,而是选择消费、投资,或者将资金转移到其他领域。

这种趋势导致了中国家庭储蓄率的下降。

本文将探讨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以及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

一、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是指家庭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下降了很多,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30%以上降到了现在的不到30%。

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可以支配的收入也变得更多了。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多地消费,而不是把钱存进银行。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投资选择,比如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

这些投资渠道让人们可以更容易地通过投资获取更高的回报,从而降低家庭储蓄率。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许多中国人认为房地产是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投资,所以愿意把钱存进房产,而不是存进银行。

二、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除了上述原因,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和机会。

这种趋势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年轻人在城市中独自生活,而不是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家庭支出,而不是依赖父母或祖父母的支持。

这也使得他们不得不减少储蓄,而是更多地依赖消费。

此外,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在以前的年代里,中国的消费观念是“一分钱一分货”。

此外,中国社会也有一种“攀比心理”,很多人喜欢向他人炫耀自己的享受和财富。

这种消费习惯导致了许多人的消费行为不再局限于需要,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

这就让人们更愿意消费,而不是储蓄。

最后,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也是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之一。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有了下降的趋势。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影响,下面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首先,影响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但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家庭开支的压力逐渐加大,无论是购房、教育,还是养老、医疗等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也加剧了家庭储蓄率的下降。

2. 政策调控——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推动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等,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这也让一部分人对储蓄并不那么依赖。

3. 购买力提升——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即使只是一个小的增长幅度,也将对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放缓,居民收入水平也逐渐提高,购买力不断提升,人们更倾向于消费品,而非储蓄。

4. 金融环境变化——中国2019年开始实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2017年相继引入的债券通和债券交易平台等金融工具,都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储蓄利率,而提高了消费信贷的吸引力。

二、储蓄率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的储蓄率下降不仅会影响中国自己的经济,而且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储蓄的支撑,但如果储蓄率下降,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不足,间接导致的房地产和股市市场下跌,以及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等问题。

2. 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储蓄率下降可能导致的资本外流,可能使一些国际市场出现大量的流动性,从而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

尤其是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链接程度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储蓄率变化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3. 对全球消费和生产模式的影响——中国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并且也是最大的出口地之一。

如果中国消费者减少储蓄需要,那么对全球产业链的动态将带来一些不同的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储蓄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居民储蓄率则是反映居民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以来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这与中国的储蓄文化、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住房、教育等需求相对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个人收入水平、家庭结构、财务状况等微观因素,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体系发展等宏观因素。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1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由于银行存款利率相对较高,加之通货膨胀的压力,许多居民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而非进行消费。

利率水平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利率水平上升时,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而当利率下降时,居民则更愿意进行消费,从而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

1.2 政府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对居民储蓄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收紧会导致货币供应减少、利率升高,进而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财政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例如减税政策可能会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从而影响居民储蓄率。

1.3 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时,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更为乐观,因此更愿意进行消费,储蓄率相对较低;而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储蓄率较高。

二、微观经济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2.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较高的家庭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因此收入水平的增长通常会带动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2.2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人口较多、年龄较大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家庭结构对居民储蓄率有一定的影响。

2.3 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费观念较为保守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储蓄,而消费观念较为开放的家庭则更愿意进行消费,因此消费观念对居民储蓄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是指居民家庭储蓄量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储蓄率也有所变化,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有助于政府制定更有效的储蓄政策。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和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影响因素一: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首要因素。

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与居民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

从2001年到2019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2%,相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从20.3%提高到35.4%。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利好消息会促使居民增加储蓄。

影响因素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加居民的储蓄动机和渠道选择,同时降低风险,让居民更加愿意储蓄。

例如,金融市场工具越多样化与丰富化,居民的储蓄便不仅仅局限于存款,而能够涵盖基金、股票与债券等投资方式。

因此,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居民的储蓄率也就越高。

影响因素三: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储蓄的认识不同,储蓄率就会不同。

例如,通常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立身以诚、立业以信、立家以和”,把金钱视为家庭的本钱以及未来孩子的幸福保障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促使居民储蓄。

而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追求享乐主义,会转化为消费导向的生活方式,缺乏对未来利益的考虑,从而减少其储蓄率。

影响因素四: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率。

例如,国家的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对居民储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减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居民储蓄。

而货币政策则直接影响储蓄收益率。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储蓄率已经开始下降。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更加充足,储蓄的压力也逐渐减小。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个人投资理财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许多人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中。

随着个人投资渠道的增加,人们降低了对于储蓄的需求。

三、家庭结构变化在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中,独生子女政策的放开、年轻人独立生活等因素也使得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这样一来家庭开支的增加,部分家庭为了满足消费需要,不得不削减储蓄。

四、利率水平下降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率水平的下降。

不难发现,每个人储蓄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但是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降,市场投资更加受到青睐。

在面对储蓄率下降的问题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引导公众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虽然国民储蓄率降低并不代表全民不重视储蓄,但是我们应该引导公众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且支持特定群体的储蓄行为,例如加强对老年人、农民等人群的补贴。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对储蓄的意识,也能够对一些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二、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进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以避免一些金融领域不良现象的发生。

只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

三、利率政策的适当调整在利率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当调整利率水平。

例如对于小微企业、农民等人群提供更优惠的存款利率、降低对某些金融工具的利用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公众储蓄的趋势。

四、推动消费升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消费升级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844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844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家庭储蓄率持续下降的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笔者将从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因此家庭储蓄率的下降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此外,金融工具的丰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的一个原因。

但是,除了以上因素外,中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很多农村居民在城市生活时面临着很多限制,如无法购买房屋,无法享受同等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这就导致了这部分人的储蓄率要高于城市居民。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影响因素除了原因外,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

消费结构的改变可以间接地影响家庭储蓄率。

例如,消费结构的转向购买住房、汽车等物质资产,会使储蓄率下降;而转向购买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则不会对储蓄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收入水平则可以直接影响家庭储蓄率。

收入水平越高,家庭储蓄率也就越高。

此外,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会影响家庭储蓄率。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从而减少了储蓄。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家庭储蓄率的下降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储蓄率下降将会导致国内资金不足,这会对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储蓄率的下降也会导致贷款利率的上升,借贷成本上升,对企业和个人都意味着资金成本的增加,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但是,储蓄率下降也可以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

合理的投资可以促进生产和创新,产生创造性的资本。

这种资本往往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回报。

因此,储蓄率的下降也可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地推动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张宏亮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07期
一、中国储蓄率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呈现波动上行趋势,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我国储蓄率进入快速持续的上涨阶段。

按照变化特点,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的波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缓慢上升期(1978—1994)
这一时期是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济增长经历轻型化过程,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于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增大,全社会储蓄率增长缓慢,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V”字型走势。

(二)持续回落期(1995—2000)
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和“稳健”,全社会储蓄率呈现持续小幅滑落态势,由1995年的41.9%滑落至2000年的37.7%。

(三)快速上扬期(2001—2010)
这一时期我国进入了完备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阶段,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和引导社会投资,通过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相继股改和上市,可以看成是我国基本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标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全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储蓄率呈现持续快速上扬态势,由2001年的38.6%上升至2010年的52.6%。

二、影响储蓄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储蓄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收入、理性预期、人口结构、福利体系,经济制度变迁等。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影响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经济体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变迁可以以1992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
年12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新的历史阶段。

但考虑到政策的时滞性,本文以1995年作为两个阶段划分的界限。

(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企业效益、个人收入增长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密切关系。

在经济快速增长期,随着企业效益的好转以及个人收入的增加,往往呈现高储蓄和高投资并存的格局。

图像显示(见图1)GDP增长与储蓄率变动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储蓄率也随之快速上升。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GDP和储蓄率之间呈现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4。

(三)人口结构变动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抚养比的上升将会减少私人储蓄,进而导致储蓄率下降。

我国学者张学辉(2006)研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即总抚养比的上升与储蓄率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1995—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少儿抚养比呈现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呈现上升趋势,总扶养比与少儿扶养比走势一致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时期的储蓄率则呈现上升趋势。

(四)存款利率水平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其作用在于它的变化会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从而引导市场主体做出增加或减少存款的决策。

从理论上分析,存款利率提高会促进各项存款的增加。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1995年之前随着利率的提高,储蓄率上升,而1995年之后随着利率的下降储蓄率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1978—1995年储蓄率和利率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3,而1996—2010年储蓄率和利率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213。

(五)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对于储蓄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跨时期消费的选择上。

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时期,由于我国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尚未形成,居民当期的储蓄意愿减弱,消费倾向上升。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与储蓄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与上述理论分析一致。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根据影响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从4个方面选定如下指标:
(二)模型构建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

在接下来的建模中,本文将着重分析表中各变量对储蓄率的影响。

2.储蓄率变化的静态均衡分析
(1)通过Ganger两步法建立储蓄率影响因素模型:
CXLt=0.72GDPRt+1.16CKLTt+6.25LFBt-0.15CPIt-8.51YEARt-0.27SFBt+μt
t统计量:4.62 5.68 9.55 -1.71 -6.63 -4.22
R2:0.97 D-W统计量:1.77
参数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除CPI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对于储蓄率均有明显影响,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很高。

对模型的残差项的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残差项是平稳序列,也表明上述模型反映的是各变量与储蓄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模型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以及存款利率对于储蓄率具有明显的正向关系,即经济增长加快以及存款利率的提高都会推动储蓄率的提高;②经济体制的变迁对于降低储蓄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确立后,对于消费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③人口结构变动对于储蓄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儿扶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变动关系,二是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系,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口老龄化激励增加储蓄, 并导致储蓄倾向上升,进一步推高储蓄率;④物价水平与储蓄率呈现反向变动关系,但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2)分阶段的储蓄率影响因素模型。

由于经济制度的变迁对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本节中分两个阶段分析影响我国储蓄率的因素。

为了便于比较,在这两个阶段的实证分析中,本文选取相同的变量,主要研究存款利率和经济增长在不同阶段对于储蓄率的影响。

阶段一(1978年-1995年)的模型:
模型1: CXLt=26.48+0.34GDPRt+0.93CKLVt+[ar(1)=0.57]
t统计量:8.98 2.33 3.42
阶段二(1996年-2010年)的模型:
模型2: CXLt=28.42+1.75GDPRt-0.45CKLVt+μt
t统计量:4.69 2.96 -1.21
分阶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是推动储蓄率增长的关键因素,1995年之后对储蓄率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②存款利率对于储蓄率的作用趋于弱化,1995年之前存款利率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1995年之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数量关系。

3.储蓄率变化原因的动态分析
为了动态反映各变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将通过建立VAR模型来反映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建立的VAR(2)模型如下:
模型的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动态变化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前期的经济增长对于当期储蓄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二是前期物价与当期储蓄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即前期物价走高会导致当期的储蓄率下降;三是前期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对于当期的储蓄率的提高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

脉冲响应图像显示,在第1个脉冲图中给GDP增长率一个正冲击后,储蓄率在接下来的6期内持续增大,并在第6期达到峰值后增长开始减弱;在第3个脉冲图中,给CPI一个正冲击后,储蓄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在7期达到峰值;在第3个脉冲图中,给老年抚养比一个正冲击,储蓄率在后面的4期内持续上升,并在第4期达到峰值后增长开始减弱。

四、研究结论
(一)长期影响储蓄率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存款利率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

一是经济增长是持续推动储蓄率走高的主要因素,1995年之后经济增长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增强;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对于储蓄率变化存在双重影响,其一是少儿抚养比下降推高储蓄率,其二是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并没有抑制储蓄率的增长;三是存款利率与储蓄率的关系趋于弱化,在1995年之前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1995年之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四是经济制度变迁对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储蓄率有明显下降。

(二)储蓄率短期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前期的经济增长对于当期储蓄率仍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二是前期物价走高会导致当期的储蓄率下降,即前期物价的走高会形成高的物价预期而推动本期消费的增加,而对当期储蓄会产生制约作用;三是当期老年抚养比提高具有推高后期储蓄率的作用,在短期内会推高储蓄率;四储蓄率自身变化也具有很强的惯性,上期储蓄率对当期储蓄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