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率储蓄率关系

合集下载

文华财经123法则公式

文华财经123法则公式

文华财经123法则公式1.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2.储蓄率=储蓄/收入3.投资率=投资/收入这个公式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个人收入,合理规划和分配资金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三个方面。

通过合理分配,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人财务稳定和发展。

首先,收入分配是个人财务规划的基础。

根据个人收入,将其分为三部分:消费、储蓄和投资。

消费部分是个人日常生活支出,包括食品、住房、交通、教育等开支。

储蓄部分是将收入留作备用,用于应急或未来计划。

投资部分是将资金投入到有收益的项目中,增加个人财富。

其次,储蓄和投资率是评估个人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储蓄率是指个人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储蓄率越高,说明个人有更多的储蓄能力,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或未来规划。

投资率是指个人投资占收入的比例。

投资率越高,说明个人对财富增长的关注度越高,也有更大的机会实现财务自由。

应用文华财经123法则的步骤如下:2.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根据个人情况,合理规划消费开支。

这包括必需品购买、娱乐活动和旅行等。

要坚持理性消费,避免过度消费导致资金不足。

3.设定储蓄和投资目标。

根据个人情况设定储蓄和投资的目标。

储蓄目标包括应急储蓄和未来计划,投资目标包括对教育、房产和其他投资项目的需求。

4.根据收入分配公式调整收入分配。

根据个人的储蓄和投资目标,合理设定储蓄和投资占收入的比例。

如果发现储蓄率和投资率过低,可以相应调整消费开支,增加储蓄和投资。

综上所述,文华财经123法则通过简单的公式为个人理财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它帮助个人合理规划收入分配,实现财务自由和财富增长的目标。

通过理性消费、合理储蓄和投资,每个人都可以实施这一法则,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财务基础。

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之间变动规律分析

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之间变动规律分析
△ : = ,
究发现: 在工业化初期 ( 人均 G P 4 美元 )投资 D 10 , 率、 最终消 费率分别为 1 %、7 到工业化 中期 5 8 %; ( 人均 G P为 50 D 6 美元)投资率上升到 2 %, , 0 而最 终消费率下降至 8 %; 1 到工业化末期或经济发展达 到初步发达阶段时( 人均 G P为 20 D 10美元)投资 , 率上升到 2 %, 3 最终消费率降至 7 %, 8 即随着工业 化进程的推进 , 人均 G P水平越高 , D 投资率呈上升 趋势, 消费率呈下降趋势 , 这种态势直到工业化结 束, 投资率与消费率将趋于相对稳定的状 态( 参见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1 期
20 0 8年 1 月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学 报
J u f ’nUnv ri fFn n ea dEcn mi o md o a ies yo ia c n o o c Xi t s
Vo . No 1 121 .
Jn.2 0 a 08
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之 间变动规律分析
钱 龙 周 绍 东2胡成 恩3 , ,
2 1 0 ;. 4 0 02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0 9 ; 10 3 (. 1安徽工程科技学 院 管理工程系 , 安徽 芜湖
3 浙江大学 人文 学院,浙江 杭州 30 2 ) . 10 8

部分 , 投资 的增加 会 通过 乘 数效 应 带动 一 系列 消
费 的增 加 。也即 :
△y r= ,
收稿 日期 :0 7 8 2 2 0 —0 —2 作者简介 : 钱龙 (92一)男 , 18 , 安徽安庆人 , 安徽工程科技学 院管理工程系教师 , 经济学硕士 , 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 经济 政策 ; 周绍东 (9 4 , , 1 8 一)男 安徽安庆人 ,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产业组织理论 、 宏观经济 学; i 恩(9 0 , , N成 1 8 一)男 安徽寿县人 , 浙江大学人文学 院外 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经济哲学 。

储蓄投资转换机制

储蓄投资转换机制

胡永平、张宗益和祝接金(2004)利用我国1979-2002年的经济数据,运用单位根、协整理论研究我 国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的动态关系,进一步分析我国国内资本在不同区域间流动态势。其研究结果 表明,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长期中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储 蓄和投资的相关性较弱。进一步,从资本流动的总体态势来看,我国的东部地区是资本净流入地区, 而西部地区是资本净流出地区。 赵岩、赵留彦(2005)从各省内部储蓄和投资相关性角度考察改革以来资本的地区间流动能力,从 而认识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并检验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改革之初各省投资与储蓄的变化并不一致,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二者才明显呈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 不过最近几年里这种共同趋势又趋于变弱。使用国有银行存款率和贷款率数据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 论。控制了可能同时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外生变量之后,各省内部储蓄和投资的相关程度有所降低, 然而在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前期的几年中,二者的共同变化趋势仍然非常显著。结合我国金融 体系和银行体系改革的历程,最后他们分析了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
3、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的开山鼻祖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发生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而有效需求不足时因为人们存在着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规律和资 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前者导致消费不足,后者导致投资不足。 在对储蓄向投资转换的认识问题上,凯恩斯主义认为,储蓄并不会自动的 转化为投资,因为储蓄和投资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根据凯恩斯在《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表述,个人储蓄数量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还受一些 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谨慎、远虑、筹划、改善、独立、进取、骄傲和贪婪。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储蓄动机有:进取动机、流动性动机、改善动机和 财务上的谨慎动机。简言之,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 率和利率。资本边际效率又取决于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而利率 由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简言之,投资时利率的函数。所以,凯恩 斯主义认为,储蓄和投资分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实现自动转化,利 率难以承担转化重任。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作者:庞星星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运用1996~2008年中国资金流量表,从住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对我国高储蓄率成因进行分析。

文章发现,从1996年开始住户部门储蓄率下降趋势明显,其原因是企业劳动报酬支付占可支配总收入比重与财产收入占比下降。

企业储蓄率上升幅度较大,归因于成本支付占比下降水平超过收入占比下降水平。

政府储蓄率经历20世纪低水平徘徊后,从2000年开始逐步上升,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上升和储蓄意愿增强。

关键词:储蓄率;资金流量表;部门收入占比;储蓄倾向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01-03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国发展范式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

所谓的范式是指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与高经济增长率的“三高”。

根据GDP支出法统计,2008年我国储蓄率高达52.3%,比改革开放初期高出近19.4%。

中国储蓄率之高并且持续时间之长令人费解,它所引发一系列问题更为棘手。

作为宏观经济的供给面,高储蓄率表现在需求面上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居高不下的投资率与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中国资本形成率高达48.9%,比2000年左右的35%高出约14%,而2008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达到7.69%。

问题复杂性在于,无论经济增长方式多么令人担忧,在“人口红利”存在和消费不振的时下,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还必须在预见的未来容忍它们的存在与发展。

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学者们大多从总量的角度横向的与其它国家或者纵向的与我国各时期储蓄率进行比较,从而解释中国的“三高”现象。

比如李扬(2005)从人口结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角度分析我国高储蓄率问题。

但是总量分析却忽视高储蓄率背后的微观基础,在国民经济中究竟哪些部门对储蓄率上升贡献大、部门储蓄倾向动态波动特征、收入分配结构对储蓄率影响几何。

我国投资率变动及其国际比较

我国投资率变动及其国际比较
收 稿 E期 :0 60 2 l 2 0 61
源, 同时也 形成 一种 压力 , 内在 地要求 形成 较高 的
投 资率 , 以避 免 因储 蓄 不 能有 效 转 化为 投 资 而 导 致 总产 出水 平 的 下降 。从 某 种 意 义上 说 , 前 我 当
基 金项 目 : 北 省 教 育 厅 社 科研 究 项 目( 号 :0 6 9 ) 湖 编 2 0 Y0 2 作 者简 介 : 红 松 ( 6 , , j 松 滋 人 , 李 1 8)男 湖 E 9 武汉 科 技 大学 管 理 学 院 副 教 授
年 我 国投 资率 已高 达 4 . [ , 3 9 1 远高 于 国外 相 同 ] 发展 阶段 国家 投 资 率 的平 均水 平 , 同期 经 济 增 而
长速 度只达 到 了改 革 开 放 以来 的平 均 水平 , 表 这
经 济进入 发达 阶段 后 , 消费 结 构 由工 业 品 为 主升
平的演 变过程 以及投 资率 自身的变化趋 势来看 , 其上升速度仍 较为合理 。
关 键 词 : 资 率 ; 业化 程 度 ; 济 增 长 投 工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l2 1 F 1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3 9 (0 7 0 —0 90 10—6 9 2 0 ) 10 3—5
究投 资率 的变动 趋 势 、 投 资 率 的变 动 进行 国 际 对
比较 , 有助 于认识 我 国投资 率变 动 的内在特 点 , 为
是经济 稳 定 增 长 的条 件 ; 罗 德一 马 模 型 则 认 哈 多
为, 只要经 济保持 “ 合意 的增 长率 ” 储 蓄便能 自动 , 全部 转化 为投资 ; 新古典 增长 理论 更是 建立在 “ 储

古诺模型例子

古诺模型例子

古诺模型例子古诺模型是一种经济增长模型,由罗伯特·古诺于1956年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将生产分为消费品和资本品两部分。

消费品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资本品用于投资,增加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

该模型通过假定生产函数以及储蓄、投资率等变量,描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

下面以中国经济为例,介绍古诺模型的应用。

首先,假设中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为:Y = K^(1/3) * (A*N)^(2/3)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K表示资本存量,N表示劳动力,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假设储蓄率为s,投资率为θ。

根据模型,资本存量的增加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储蓄转化为资本,二是通过投资增加资本。

因此,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为:δK/K = s + θ*(K/Y)其中,K/Y表示资本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称为资本产出比。

当K/Y较小时,为了使资本存量增加,储蓄率必须较高;当K/Y较大时,储蓄率可以降低,但必须增加投资。

再根据生产函数,国内生产总值也可以表示为:其中,f(K/N)表示单位劳动力资本存量的生产率,也称为边际产出率。

当资本存量增加时,边际产出率逐渐降低,说明资本存量增加的效益逐渐减弱。

最终,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表示为:如果投资率和储蓄率固定不变,那么经济增长将取决于资本存量、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

而资本存量增加的效益逐渐减弱,因此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以中国为例,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但是随着资本产出比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本存量增加的效益已经逐渐变小。

因此,中国需要加大对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总之,古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经济增长的框架和思路,通过对资本存量、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变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和特点,也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政策。

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

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

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保持经常项目赤字和资本项目盈余,通过利用外国储蓄实现比单纯利用国内储蓄更高的投资水平。

尽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在保持非常大的资本项目盈余的同时一直也有一些经常项目盈余,而且2002年以来的三年间经常项目盈余增长很快,双顺差表明,中国没有像一个发展中国家通常那样将外商直接投资(FDI)转换成经常项目赤字。

尽管中国通过FD)获得了外国资金,但这些资金并没有用于购买外国资本品、技术和管理经验。

由于国内储蓄十分充足,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并不需要这些外国资金,并且这些资金通过种种渠道又回到美国的政府债券市场。

不仅如此,相当于经常项目盈余的国内储蓄也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库券。

持续的双顾差造成了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

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过去主要来自资本项目盈余,或者更准确地说,来自FDI。

但是,从2005年开始,经常项目盈余已经超过FDI成为外汇储备增长中最主要的贡献力量。

一般而言,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是不合理的,也难以长期维系。

历史上,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双顺差。

双顺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而结构性不平衡是很难在短期得到调整的。

中国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大量的FDI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其他诸多优势吸引着外国投资者,除了这些积极因素,还有一些因素使得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如此丰富储蓄资源的国家,吸引了大量的FDI。

首先,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尽管从总体上看,中国国民储蓄很高,但对于许多潜在的资本品的进口者来说,很难筹措到用于进口支付的资金。

另一方面,由于实施FDI的鼓励政策,对于潜在的进口者来说,与其通过银行借款或其他举债的方式筹措资金用于进口资本品,不如通过FDI筹集资金更有吸引力。

有时候,企业仅仅是把他们通过FDI获得的外汇卖给央行,然后用人民币在本地购买资本品。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

国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国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

引起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内外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内外部不平衡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

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

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

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

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

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1990-2008年来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实际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
在1993-1996年期间,以及2007年至今,实际利率都是负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钱都存在银行,存成一年定期存款,
那么一年期满后,我们所拥有的本金和利息加在一起的购买力比起一年前本金的购买力是下降的。实际利率出现负数,
说明通货膨胀比较厉害,大于银行给予的利率,于是,即使把钱存在银行,也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货币的贬值,钱的
购买力在不断减少。

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迎来了负利率时代,而
“负利率时代”,是指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的这样一
段时期
而所谓
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
这种情形下,如果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2011年8月9日国家统
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3.5%。我国
的负利率已持续近17个月,老百姓的资产价值正随着物价上涨而相对贬值。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将钱存在银行不做任何事,持续增高的通货膨胀率也会不声不响的吃掉我
们的储蓄。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常理来说民众会选择更多的消费,减少储蓄,增加投资。将
货币转化为不会贬值的实物或是用于投资,这也就意味着银行的储蓄应该大幅下降,相反投
资率大幅上升,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与我们想象的不同。
下面是中国的储蓄率与投资率的表格
中国1978-2007年储蓄率与投资率(占GDP的百分比)

78年到94年间中国的投资率与储蓄率不相上下,而今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储蓄率
明显上升,而投资率相比上升幅度不大。06年来国民储蓄率甚至超过了50%,10年来,中
国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而中国储蓄在2010之前几乎达到GDP的50%,已经成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大
大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尽管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储蓄率仍保持持续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