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美储蓄率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40个指标全面透析中美差距

40个指标全面透析中美差距

国的 1.4 倍
25. 世 界 500 强 企 业: 美 国
科技中国 2018年9月 第9期 7
T HINK TANK 智库
比我国多 6 家 2018《 财 富》 世 界 500 强 企
业 排 行 数 据 显 示, 我 国 上 榜 公 司 数 量 连 续 第 11 年 增 长, 达 到 了 120 家,美国共 126 家企业上榜, 美国企业比我国多 6 家。
派,主要观点是“中国崩溃论”, 面已经全面超越美国是缺乏数字
一 方 面 承 认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成 就, 支 撑 的, 容 易 误 导 公 众。 还 有 一
另一方面否认中国经济体制机制、 些观点认为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
否 定 中 国 文 化 与 社 会 制 度。 第 三 国,甚至认为 100 年也无法超越
标 对 中 美 差 距 进 行 了 定 量 分 析, 局的数据,2017 年我国总人口为
其中,美国处于领先的指标有 28 13.9 亿,美国为 3.2 亿,中国国
个,即约 70% 的指标领先于我国。 土 面 积、 人 口 数 量 分 别 为 美 国 的
我国只有部分指标具有相对优势, 1.05 倍和 4.3 倍,美国城市化率
人均 GDP 在世界排名中仅列第 70 新能源产业等 4 个产业均是中美
位。
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19. 国债:美国联邦政府债
24. 国际贸易:我国对美国
务是我国的 4 倍
贸易顺差 2758 亿美元
据统计,到 2018 年 3 月为止,
中 国 商 务 部 数 据 显 示,2017
美国的债务总额已达 20 万亿美元, 年我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为
医疗支出巨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美国商业医疗保险业比较发 达, 而 我 国 商 业 医 疗 保 险 业 尚 处 于起步阶段。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情况中美对比分析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情况中美对比分析

居民金融资产选择情况中美对比分析作者:徐洋温子莹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8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尤其是在2000年后,居民手中都持有一定闲散资金,对金融资产的选择也日益多样化。

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居民的具体使用情况,与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者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对以南京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中美对比经济环境消费观念一、引言金融资产是实物资产的对称。

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无形的权利,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

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投资基金、退休基金、人寿保险、各类管理性资产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001年,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61499.21亿元,而到了2007年增长到150816.3 亿元,[1]在人们收入增加的同时,投资理财意识也不断增强,千千万万的家庭不再满足于靠单一的保值型金融资产—储蓄存款生息来获取收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资本市场产品,持有多样化的金融资产。

南京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与美国居民金融资产选择对比,具有可比性。

本文基于南京地区的调查数据,研究和了解居民对金融资产选择的情况,并与美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背后的原因,对未来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的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二、南京地区居民对金融服务产品的使用情况调研分析本文基于项目组建的团队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南京市的6个区进行实地调研,得到有效问卷426份,在分析的数据中我们分成0-40万收入的家庭、40-200万收入的家庭、200万以上收入的家庭三种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来分析。

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的金融原因分析

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的金融原因分析

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的金融原因分析杨长汉【期刊名称】《《中国外资(下半月)》》【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1页(P167)【作者】杨长汉【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居民储蓄率是居民储蓄占国民收入的比率。

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居民储蓄率低,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

到2007年,中美两国居民储蓄率分别为37.94% 和1.72%,差距高达36.22%。

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巨大差异,有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民收入机构、经济体制、民族文化、人口年龄结构等原因,而且与所在国金融市场、工具、机构、体制的发展互为因果。

一、金融市场原因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融通资金余缺的市场。

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按交易工具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

金融市场的一大功能,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无论是居民个人储蓄,还是企业储蓄、政府储蓄,都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投资。

金融市场的特征,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市场原因。

中美两国存在两种不同的金融市场特征。

美国金融市场是一个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金融格局。

美国有全球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资产份额远远超越银行等机构市场的资产份额。

资本市场在美国发挥了重要的储蓄投资转化功能,资本市场成为吸纳社会资金的来源主要的“蓄水池”。

相比之下,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是典型的机构主导型金融格局。

迄今为止,中国金融市场仍然是一个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型市场,银行融资占社会总融资比重高达80%左右。

商业银行成为社会资金余缺调剂的重要中介,投资的主要来源以银行储蓄包括居民储蓄的形式来实现。

二、金融工具原因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各种可交易的金融载体,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是货币资金或金融资产据以转让的工具。

中美利率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美利率结构的比较分析

摘要:从中美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的利率结构相对于其金融制度来说是完善的,中国的利率结构在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利率结构的内涵及理论模型对于一国而言,其利率体系大体都包括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国债利率、外汇利率、证券市场利率以及其他投资工具利率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一国利率结构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与银行(金融机构)同业借贷利率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银行对客户(企业、个人)的存贷款利率比例;三是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国债、企业债及其他证券利率的比例关系。

这三个层次的关系,可以为我们下面的模型提供一个出发点。

我们认为,理论上,从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看,理想和科学的利率结构应该基本遵循以下模型序列:再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存款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贷款利率<证券市场利率这个序列主要考虑了主体的风险状况和诚信状况,还考虑了利率的期限长短。

当然,这个序列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具体到某个国家,某个历史时期和具体的经济金融环境,可能会有不同的差异。

但是,就像“帕累托最优”永远不会出现一样,这个理论模型主要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使得我们的金融现实不至于脱轨。

只此一点,经济学家就似乎已经有了生存的价值和勇气。

二、中美利率的风险结构比较美国的利率结构序列基本上是:再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贷款利率<证券市场利率,充分遵从了利率与风险的匹配原则(见表1)。

因为再贴现业务通常由联邦国民银行进行,安全系数高,贴现及时稳定,故而利率很低,这一利率由此成为美国的基准利率之一(另一基准利率为美国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国债是由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发行的。

由于政府掌握大量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有充足的储备与较高的信誉,所以它的风险在所有的投资中是较小的,低风险便对应低利率。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比较探析本文通过对中外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种类和微观结构的对比,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试着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据此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发展的建议。

标签:存款产品微观结构存款差异存款是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或货币。

客户存款业务作为一项基础的商业银行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也就没有银行。

由于存款在银行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故对存款产品的研究和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的差异性1.中美商业银行在存款产品种类之间的差异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和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之间在种类上有很大的差异性。

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一般分为支票类存款(Checking),储蓄存款(Savings)、定额存单(CDs),而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则主要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定活两便和定活通。

具体地,就美国花旗银行而言,仅支票类的存款产品就有五种,它们是Citibank® EZ Checking、The Citibank Account、Citigold®、Basic Checking 和Citibank® Student Account,且储蓄类的产品也有六种之多,即Ultimate Savings Account、Ultimate Money Account、Citibank Savings Plus Account、Citibank Savings Plus Account、Citibank Premier Money Market Account、e-Savings Account 以及Day-to-Day Savings Account,并且每种产品都各有特色,以支票账户为例,开户最低存款额有的需要,有的则不需要;对于账户管理费以及ATM跨行交易费的优惠次数也各有差别等。

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

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

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摘要:一、引言:中美利率对比的背景与意义二、中美历年存款利率对比三、中美贷款利率对比四、中美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对比五、中美社会保障体系与税收制度对比六、结论:中美利率对比对两国经济和个人的影响正文:一、引言:中美利率对比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了解中美之间的利率对比对于分析两国经济形势以及指导个人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中美历年利率的对比,分析两国在存款、贷款利率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与税收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二、中美历年存款利率对比在过去几年里,我国的存款利率普遍低于美国。

以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近年来大致在1%左右,而美国的存款利率则在0.25%-1%之间。

尽管我国存款利率有所波动,但总体来看,美国存款利率相对较高。

三、中美贷款利率对比在贷款利率方面,我国的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房贷利率。

以一线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为例,近年来大致在5%左右,而美国的房贷利率则在3%-4%之间。

这使得在美国购房贷款成本相对较低。

四、中美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对比尽管中美两国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存在差异,但实际购买力受到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通货膨胀率近年来大致在2%-4%之间,而美国通货膨胀率则在1%-2%之间。

这使得美国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五、中美社会保障体系与税收制度对比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美国的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等税费较高,而我国的社保体系相对较低。

此外,美国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方面的税费也较高。

这使得美国税收制度整体较为复杂,而我国税收制度相对简化。

六、结论:中美利率对比对两国经济和个人的影响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在利率、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与税收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对于两国经济而言,适当的利率水平有助于调控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

对于个人而言,了解中美利率差异有助于指导投资和消费决策。

有关中美储蓄率的对比分析

有关中美储蓄率的对比分析

湖南大学期末论文有关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对比分析摘要2012年6月28日-30日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储蓄率已达52%,而同期美国的“储蓄率”却只有4%左右。

本文旨在通过中美两国储蓄率的对比,分析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由此揭露的民生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储蓄率现状社会保障制度股市居民消费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vings rate ofthe Sino-US residentsAbstractIn the Lujiazui Financial Forum held in Shanghai on June 28, 2012,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airman Guo Shuqing claimed that, China's savings rate had reached 52% , while in the same period, savings rate in the U.S. was only about 4% .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high savings rate in China and the livelihood issues uncover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S. savings rate ,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Keywords:savings r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ock market Household consumptionI一、关于储蓄率的相关理论宏观经济学将储蓄定义为国民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即储蓄(S)=国民收入(Y)+消费(C)。

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

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

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摘要:1.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概述2.中美利率的历史变化3.中美利率的差异及其原因4.利率对经济的影响5.结论正文:一、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概述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是一项详细记录中国和美国两国在不同年份的利率数据的统计表格。

通过对比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两国在金融政策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各自的经济形势。

二、中美利率的历史变化1.美国利率历史变化:从美国历年利率历史数据来看,除去1980 年左右的利率高点,过去200 年利率中枢在4-5% 左右,顶点在6% 左右。

在20 世纪初至1919 年,美国利率呈现上升趋势,然后在1919 年至1946 年间进入下降周期。

从1946 年至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利率再次上升,之后开始波动并逐渐走低。

2.中国利率历史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率经历了多次调整。

在1979 年至1990 年代初,中国利率相对较高,此后开始逐步降低。

21 世纪初至今,中国利率整体呈现稳中略降的趋势。

三、中美利率的差异及其原因1.差异:从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中可以看出,两国的利率水平在多数年份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利率普遍高于中国,特别是在20 世纪80 年代至21 世纪初,美国利率高出中国很多。

2.原因:中美利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货币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美国实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体制,利率水平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较为谨慎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放开利率管制,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

四、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利率是金融政策的重要工具,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低利率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但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高利率则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可能抑制投资和消费,减缓经济增长。

因此,各国在制定利率政策时需要权衡各种利弊,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压力、国际经济环境等因素。

五、结论中美历年利率对比表反映了两国在金融政策领域的差异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大学期末论文有关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对比分析摘要2012年6月28日-30日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储蓄率已达52%,而同期美国的“储蓄率”却只有4%左右。

本文旨在通过中美两国储蓄率的对比,分析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由此揭露的民生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储蓄率现状社会保障制度股市居民消费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vings rate ofthe Sino-US residentsAbstractIn the Lujiazui Financial Forum held in Shanghai on June 28, 2012,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airman Guo Shuqing claimed that, China's savings rate had reached 52% , while in the same period, savings rate in the U.S. was only about 4% .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high savings rate in China and the livelihood issues uncover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the U.S. savings rate ,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Keywords:savings r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tock market Household consumptionI一、关于储蓄率的相关理论宏观经济学将储蓄定义为国民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即储蓄(S)=国民收入(Y)+消费(C)。

这是储蓄的广义概念。

社会储蓄按国民收入所得者主体划分,政府部门、企业(公司)部门、居民家庭(个人)部门的收入减去支出后即有政府储蓄、企业(公司)储蓄和个人储蓄三部分。

其中,个人储蓄即家庭储蓄或居民储蓄,它是社会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即期消费后剩余的那一部分。

其典型公式是:个人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

在这个等式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缴纳的税收及非税收负担后的余额。

1居民储蓄不仅包括了居民在金融信用机构的存款,而且包括了居民手持现金和从金融市场上购买的各种有价证券。

在此基础上,储蓄率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

储蓄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研究储蓄率还有利于对国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意愿、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社会保障优劣等问题的宏观把握,因此,目前分析储蓄率已成为为各国做出政策选择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多年来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正在持续减弱。

例如,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高达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进行问卷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长时期存在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的不平衡状态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保持GDP的持续平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的原因就是最终需求不足。

另外,过高的储蓄率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对于企业来讲,短期内任何的生产最终是要面对消费者的,不管投资再多,在形成生产能力之后,都需要产生效益。

而要产生效益,必须有对应的消费才能实现。

而储蓄率过高最终会导致消费疲软,不足以消化产能,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当然,这也并不表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越低越好。

储蓄率过低,但是消费却很高,超过个人自身的借贷能力,同时资金又没有相应来源,这就会形成一些信贷的膨胀,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繁荣。

无疑,这种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储蓄率过高和过低都对一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二、中国国民的储蓄现状及暴露的问题居民储蓄率(%)年份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根据现有数据分析,2002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从最初的40.7%持续增长到51.3%,平均每年增长1.06个百分点。

然而,在如此高的储蓄率背后,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民普遍收入增长、余钱增多的问题。

据2012年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称,虽然人均个人储蓄率基本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各个收入阶层的实际储蓄率,然而,存款量上来看,中国10%的富人控制着银行75%的存款,人均存款额高达2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剩余90%老百姓则仅控制着另外25%的存款,平均每人仅约7000元。

1参见林涵:《居民储蓄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第13页湖南大学结课论文另外,由于中国股市连年走跌,同时贵金属、期货、外汇等投资方式风险大、需要的专业知识又较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普通民众进入这些领域,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即便老百姓将手头的余钱投入这些领域,获利的可能性仍然极小,因此长期以来普通中国人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投资习惯。

于是,在排除少量手持现金后,对于中国并不富裕的大部分人来讲,将收入存入银行仍是最稳妥的理财方式(即便银行利率常常低于通货膨胀率)。

因此,经济学上广义的“个人储蓄率”在中国实际上约等于个人“银行储蓄率”。

通过上述对存款结构的分析,结合我国异常高的个人储蓄率,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我国,大部分中国人更倾向于把收入存进银行,而不是用于其他种类的投资,反映了中国股市和其他金融行业的不景气;第二,高储蓄率和实际低额存款数的对比,说明我国民众收入普遍偏低;第三,我国民众存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教育、养老及预防性存款。

而当一国民众需要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教育、养老等问题上时,其本身就说明我国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的不够完善;第四,表面上看我国目前的高储蓄率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国民收入偏低直接导致老百姓消费能力偏低,因此单纯地以储蓄率过高为由鼓励消费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三、美国国民低储蓄率的原因作为中国储蓄率常年居高不下的一个反向的极端例子,美国人的储蓄率则低得多。

把中美两国储蓄率一高一低进行对比,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助于我国找到打破长期高储蓄、低消费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探求真正能够强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法。

从整体来看,从1960开始,美国人的储蓄率水平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在60、70年代,美国居民储蓄率由7%逐渐上升到10%左右,均值保持在9%左右;而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迅速下降,由约10%左右下降到了2011年的4%左右。

虽然在此期间有些年份略有波动,但要指出的是近五十多年来,美国人储蓄率的峰值也不过10%左右。

关于中美储蓄率的差异问题,目前很多人认为这是中西方消费文化不同所导致,美国人习惯超前消费,只把少量的钱存入银行养老;而中国人则偏好攒钱,所以把大部分钱都存入银行。

实际上,这是很肤浅的一种理解。

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人为何能够有底气把挣到的钱都花出去,甚至有些时候花出去的钱比挣的都多?这得益于美国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欣欣向荣的股票市场。

就社会保障机制而言,美国老百姓的退休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一,社会保障金,即每一个工作的人只要有足够的工作点数都可以在退休后从联邦社会安全局领取,这是政府建立的全国性养老体系,其目的是使每一名工作的人在退休后都能有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其二,“401K”计划,401K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雇员缴纳薪水的5%左右,雇主缴纳另外25%,一并存入员工指定的个人银行账户;其三,个人退休账户,即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一种个人自愿投资性退休账户个人退休账户,属于享有缓税优惠的个人长期储蓄养老账户。

它允许个人在该账户内存入限定额度的资金以获取利息或投资收益,并可以延缓缴纳资本利得税,直到退休(美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65岁半)后提取资金时才缴纳相应的所得税。

以上三种退休金制度共同构成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强有力的支柱,因此,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普通美国人不需要将大量的收入存入银行防老,只需要每年从收入中拿出300多美元即可保证安享晚年。

另外,关于美国的居民储蓄是否包括有价证劵的问题。

就现有资料而言,尚不可直接得出结论,不过可以从某些细节来推导一下。

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在1982达到前37来的最高点后,就一直呈下降趋势,有时接近于零,有时更是为负值。

而当时美国经济从8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上升周期,同时伴随着股市的长期上涨和消费的热潮。

如果美国居民储蓄是包括有价证券的,那么随着股市二十多年的上涨,居民储蓄率也应该同时上涨,绝不会出现同期居民储蓄率长期下降的局面。

因此,可以得出,现有的有关美国的储蓄率并不包括美国居民持有的有价证券。

同样除却手持现金,前文所述有关美国储蓄率的数据应该理解成同中国的情况一样,仅指居民银行储蓄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看到,美国人确实不爱存钱,但与欧洲或中国不同的是,大多数美国家庭都购买了人寿保险,而且半数以上的美国家庭也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基金、债券等有价证券。

而就美国股市的发展而言,从1974年起到2011为止,平均每一年的回报率是12.01%,即使扣掉通货膨胀率也有8%以上。

可以说,美国股市在最近三四十年间都是一个广义上的牛市格局,虽然短期内会有波动,但是整体走势是向上的。

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股市,加之美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较低,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居民更愿意将钱投入股市,而非存入银行。

这也从表面上导致了美国“储蓄率低”现象——事实上,如果将美国居民投入股市的钱也纳入储蓄范围,由此算出的居民储蓄率会高很多。

四、我国应当如何平衡储蓄率与居民消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必须有效解决储蓄—消费这一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结构失衡问题,国民经济才能保证持续有力增长,其他的改革才能一定程度上发挥各自的效应。

根据上文分析,就我国目前应当如何平衡储蓄率与居民消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点着手:其一,切实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

具体参考以下方法:(1)、保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势头;(2)、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3)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4)、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总量,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以保证我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