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影院线比较
《2024年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比较分析》范文

《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比较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电影行业持续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两大巨头,其电影放映企业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中美电影放映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从企业规模、运营模式、市场策略、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概况1. 中国的电影放映企业中国的电影放映企业主要以院线、电影院及在线流媒体平台为主。
其中,院线企业如万达院线、金逸影视等在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大在线流媒体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也纷纷涉足电影放映领域。
2. 美国的电影放映企业美国的电影放映企业以大型院线公司为主,如AMC、Regal Cinemas等。
此外,各大在线流媒体平台如Netflix、Hulu等也在电影放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三、企业规模与运营模式比较1. 企业规模中国和美国的电影放映企业在规模上均呈现出大型化的趋势。
然而,由于美国电影市场相对成熟,其院线企业在数量上可能较中国略少,但每家企业的规模较大。
此外,美国在线流媒体平台的用户基数和付费会员数量也较为庞大。
2. 运营模式中国电影放映企业的运营模式以院线为主,同时注重在线流媒体平台的开发。
院线企业通过与片方合作,将影片在自有影院进行放映,同时通过线上平台提供点播服务。
美国则以院线与在线流媒体平台并存的模式为主,其中在线流媒体平台在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四、市场策略与技术创新比较1. 市场策略中国电影放映企业在市场策略上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
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片的票房。
美国企业在市场策略上更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推出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影片。
2. 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中美电影放映企业均积极投入研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中国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数字化影院、智能排片系统等。
美国企业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中美恐怖电影对比分析

中美恐怖电影对比分析从题材和故事情节方面来看,中美恐怖电影在选择题材和创作故事情节上存在着差异。
美国的恐怖电影更注重于超自然元素的运用,如鬼魂、吸血鬼、僵尸等,同时也涉及到科幻、惊悚等元素,例如《异次元杀阵》、《寂静之地》等,这些作品在题材上更加宏大、独特,更加适合国际市场。
而中国的恐怖电影则更多地采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文化元素,如僵尸、尸家、鬼怪等,例如《尸兄》、《追魂夺命》等,这些作品更加贴近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更容易引起国内观众的共鸣。
通过题材和故事情节的选择,中美恐怖电影在受众取向上呈现出差异化特点。
从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上来看,中美恐怖电影在视觉美学、节奏节制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的恐怖电影更加注重于特效和视觉效果的运用,以及故事情节的节奏紧凑、情感张力的渲染,如《小丑》、《闻香识女人》等,这些作品在视觉呈现和节奏控制上更具有震撼和刺激性,更容易引起国际观众的兴趣。
而中国的恐怖电影则更注重于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心理刻画,如《九层妖塔》、《极光之恶》等,这些作品在人物描绘和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深沉,更容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通过表现手法和创作风格的差异,中美恐怖电影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展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从市场影响和票房表现上来看,中美恐怖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受众反响也存在着差异。
美国的恐怖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市场影响力,其大片制作和市场推广能力得到了国际认可,例如《安娜贝尔》、《午夜凶铃》等,这些作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而中国的恐怖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其在海外市场上的宣传推广和票房表现也相对较弱,例如《极度凶巴巴》、《疯狂食人族》等,这些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通过市场影响和票房表现的差异,可以看出中美恐怖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美恐怖电影在题材、风格、受众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的恐怖电影更加注重于超自然元素、特效运用和市场推广,更适合国际市场的观众取向。
中美恐怖电影对比分析

中美恐怖电影对比分析中美恐怖电影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从故事情节、恐怖元素和审美观念三个方面对中美恐怖电影进行对比分析。
从故事情节来看,中美恐怖电影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的恐怖电影往往注重于对恐怖事件的描绘和解决,强调恐怖气氛的烘托和情节的跌宕起伏。
美国电影《咒怨》讲述了一个被鬼魂缠绕的女孩的故事,通过揭示该女孩死亡的原因和处理办法展示了恐怖的过程。
而中国的恐怖电影更注重于对人物心理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反映。
中国电影《灵魂摆渡》中,主人公通过和自己死去的妻子的对话,探讨了生死和道德的问题。
中美恐怖电影的故事情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从恐怖元素来看,中美恐怖电影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恐怖电影往往采用视觉特效和尖叫音效来制造恐怖氛围,注重于视觉上的刺激和吓人效果。
美国电影《寂静岭》通过恶俗的场景和细节,如血腥的画面和强烈的音效,制造出了极大的紧张和刺激感。
而中国的恐怖电影则更注重于情节的紧凑和悬疑的建立。
中国电影《恶魔终结者》中,通过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恐惧和对抗恶魔的斗争,营造了一种悬疑和压抑的氛围。
中美恐怖电影的恐怖元素也存在差异。
中美恐怖电影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恐怖电影往往注重于刺激和娱乐,追求观众的惊悚感和刺激感。
美国电影《惊变28天》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动作场面,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悚和刺激感。
而中国的恐怖电影则更注重于思考和感受,追求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中国电影《迷城青梅竹马》中,通过对人性恶与善的刻画,引发观众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中美恐怖电影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美恐怖电影在故事情节、恐怖元素和审美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美国的恐怖电影注重于恐怖事件的描绘和刺激感的营造,而中国的恐怖电影则注重于人物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反映。
中美恐怖电影的恐怖元素和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美国电影注重于视觉刺激和娱乐效果,中国电影则注重于情节和思考。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使得中美恐怖电影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美二战题材电影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这些影片通过不同的制作水平和故事叙述方式,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壮丽历史和伟大战争。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二战题材电影,分析它们在故事叙述、视觉效果、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两国在二战题材电影制作中的不同表现和文化价值。
一、故事叙述在故事叙述方面,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美国电影往往侧重于个人英雄主义和战争胜利的宏伟叙事,例如《拯救大兵瑞恩》、《太平洋战争》等影片。
这些电影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的塑造,强调了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展现了美国在二战中的力量和伟大。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抗战故事,例如《集结号》、《刺杀小说家》等影片。
这些电影通过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现状和抗战精神,强调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顽強和团结。
故事中的英雄形象更多地是来自普通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的艰难与顽強。
美国电影更注重战争胜利和英雄主义的叙事,而中国电影更侧重于普通人的生存与抗战精神。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国在对待二战历史和战争记忆上的不同态度和文化价值。
二、视觉效果在视觉效果方面,中美两国的二战题材电影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美国电影由于制作团队和技术条件的先进,往往能够呈现出更为宏伟的战争场面和视觉效果,例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诺曼底登陆场面、《太平洋战争》中的珍珠港袭击场面等,这些场面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湛的特效技术成为了影史经典。
而中国的二战题材电影则更注重通过细腻的人物情感和真实的历史场景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例如《集结号》中的战场场面、《太平洋的风》中的驻守小岛情景等。
这些电影虽然视觉效果不如美国电影那样宏伟,但却更贴近人性,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背景的真实还原,让观众更为投入和共鸣。
美国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更为宏大和震撼,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人性与历史的真实还原。
美国和中国电影对比分析

美国和中国电影对比分析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壮大不仅为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
与此同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电影发源地之一,在全球电影市场上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本文将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电影类型的区别在电影类型方面,中国电影制片公司较多,相对而言,类型较为单一。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中热门类型多为爱情、喜剧和武侠等类型。
其中,在爱情类电影中,颇受欢迎的是三角恋爱、暗恋等类型,而在喜剧方面,大多数电影都是以粗俗的笑话为主。
而在武侠片方面,国内的知名武侠片制片公司较多,例如华谊兄弟、万达影院等。
相比之下,美国电影的类型更加丰富。
除了传统的爱情、喜剧、惊悚等类型外,还有科幻、动作、冒险、奇幻等类型。
这种类型的多样性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体验,也为制片公司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市场,获得更多观众的支持。
电影制作的区别在电影制作方面,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时间虽然不算短,但在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与美国电影业还存在不少差距。
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中,制片公司的运作体系和市场营销能力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相比之下,美国电影制作的机制更加成熟,制片公司也更加注重电影的剧本撰写和角色制作,在视觉效果、导演水平、演员素质、场景重现等方面常常能够做到十分精细和到位。
此外,美国的电影拍摄设备、后期制作技术相对更加高端,更能打造出更具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的电影。
电影市场的区别在电影市场方面,虽然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已经与美国相当,但由于市场的发展程度的差异,两国在电影发行、票房收入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由于美国的电影市场拥有更成熟的产业链和经济支持体系,制片公司更注重电影的市场营销,能够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更为广泛地宣传和推广电影,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在发展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方面尚需加强,拍摄场地、后期制作公司等制约产业的因素尚未全部得到解决。
《2024年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比较分析》范文

《中美电影放映企业比较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电影行业已经从单纯的制作阶段进入了全面化的市场经营与放映的复合时代。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中美两国电影放映企业的异同点,通过对各自的市场结构、经营模式、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差异等各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各自的竞争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市场结构比较(一)中国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迅速崛起,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国内电影放映企业众多,主要分为大型院线、中小型院线以及独立影院等。
大型院线如万达影城、中影集团等具有强大的资金和资源优势,遍布全国的连锁影院以及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其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二)美国市场美国是全球电影业的领跑者,其电影放映企业主要以大型院线和电影院为载体。
由于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美国院线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模式多样化,从独立院线到连锁影院均有。
同时,美国的院线企业也注重与互联网的融合,以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购票和观影服务。
三、经营模式比较(一)中国经营模式中国电影放映企业的经营模式以直营和加盟为主。
直营模式以大型院线为代表,通过自有的连锁影院进行影片放映和销售。
加盟模式则以中小型院线为主,通过与多家影院合作,共同开展经营活动。
此外,中国电影放映企业还注重多元化发展,涉及互联网+电影、餐饮、游戏等业务。
(二)美国经营模式美国电影放映企业更注重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经营。
许多企业采用了多厅、多功能的现代电影院布局,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美国的电影放映企业也积极与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融合,提供便捷的在线购票和观影服务。
同时,美国院线企业还注重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通过与各类文化活动的合作,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四、技术创新比较(一)中国技术创新中国电影放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影院和激光放映技术已在中国广泛推广和应用。
此外,中国的电影院也积极引进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如在线购票系统、自助检票机等,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
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
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
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
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中国战争电影简介: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发展比较分析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发展比较分析中国电影与好莱坞作为世界两大电影产业中心,对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电影市场规模、电影制作技术、票房表现、内容创作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就电影市场规模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收入超过650亿人民币,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
而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也一直占据着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地位。
其次,就电影制作技术而言,好莱坞一直引领着全球电影制作的技术水平。
从特效技术到摄影设备,好莱坞一直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
中国电影制作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不断引进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和设备,提高了中国电影制作的水平,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国产电影。
再者,票房表现方面,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大片的制作和宣传力度都非常强,往往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的票房成绩。
中国电影也在不断崛起,尤其是一些优秀的国产电影在本土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战狼2》、《流浪地球》等影片均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
最后,内容创作方面,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故事创作和丰富多样的题材选择。
好莱坞一直擅长将商业化和艺术性相结合,制作出受众喜爱的电影作品。
中国电影虽然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在内容创作方面仍有待提高。
中国电影需要更加注重故事性与观众情感的共鸣,才能进一步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总结起来,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在市场规模、制作技术、票房表现和内容创作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但中国电影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这一差距。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和国产电影的崛起,相信中国电影未来可望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电影院线比较一院线制的概念1.由一个发行主体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与若干影院组合,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它是发行公司拥有影院的资产或与影院存在资产连接,二者有着共同的商业利益和目标的一种模式。
2.院线制度是电影市场竞争中的自然产物,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电影发行放映与市场相结合的必然。
例如美国的美国多功能院线、联美院线、索尼院线;香港的嘉禾院线、丽声院线;中国大陆的东方院线、中华院线等。
二院线制对电影产业发展的作用1.院线制的建立推动了电影现代市场组织形式的形成。
现代市场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以院线为核心,以影片制作为发端,以影院的放映为终端,以发行串联起的电影产业的纵向市场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资产联接和签约形式为主的新型资本关系,并存在于电影市场行为的每一个环节。
2. 任何一个大型的电影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完成企业核心价值链的建构。
院线制的形成促使电影产业的核心价值链浮出水面并逐渐深入影响到整个电影产业,所谓电影企业的核心价值链是指以电影企业自由版权的影片为盈利基础和核心价值,主要分为银幕价值层面、其它媒介价值层面和娱乐时尚价值层面三个层次,这三个价值层面之间是一个递进关系。
3. 院线制打破了电影产业的传统营销方式,制片公司可以自由选择发行公司或者院线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易。
院线制打破发行体制以后,营销方式也变得多元化。
电影的营销充分与电视、平面媒体以及互联网密切结合,为影片前期市场的开拓和上映氛围的营造创造了良好的销售环境,置人性广告大行其道,为电影的营销创造了另一个价值实现的平台和机会。
总之,不论是现代市场组织形式的建立,还是核心价值产业链的形成,还是现代化的营销制度,都是建立在院线制的基础上的。
三中国院线制的概况(一)国内院线制的产生和意义1.院线制的产生中国院线制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政府命令促使国内电影发行业逐步走向由垄断到打破垄断、由发行单渠道到多渠道的道路,为院线制的出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后,“联华”公司成为垄断北方电影市场的院线,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院线。
2.院线制的意义实行院线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推行彻底结束了中国50多年来以按行政区域供片,按省市县逐级发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行放映模式,有助于电影发行放映领域借鉴国外的经验成果,促进电影产业建立完善的运营模式。
(二)国内院线的发展现状1.2010年“中国式增长”将电影产业推向“中国式爆发”,中国电影年度实现百亿票房,为在“十一五”加速提升的中国电影产业画出绚丽一笔。
“院线制”的改革最终给产业发展带来一波又一波高潮。
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院线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亮丽抢眼的画卷。
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100亿元年度排名第一院线:万达院线,年度电影票房14亿元年度排名第一的影院:北京华星国际影城票房9800万元2010年,中国市场年度票房超过亿元的院线已经达到20条,占注册院线的57%。
其中,年度票房超过10亿元的院线三条:万达院线14亿左右;中影星美12亿左右,上海联和10.9亿。
3亿元年度票房成为入围全国十强榜单的最低门槛线。
2010年院线市场从最初的割据与称霸,到现在逐渐呈现出群雄逐鹿局面,彰显了市场三股力量引领了中国电影院线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支撑中国院线市场的三股动力是:民营电影院线,国有电影院线和各影院投资管理公司。
2.国内电影院线的发展①万达院线:在2010年9月,为电影院线首个实现10亿票房时,“万达电影,万达院线”在当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已具有了品牌价值。
2010年则以14亿左右票房,14%的市场份额,领跑全国院线。
万达院线进入初始就赶上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好时期,以创造文化,实现文化价值为理念,建立垂直管理系统,加强精细化管理,认真而务实地运作每一部国产片,无论是大片还是中小电影,已成为院线核心竞争力。
②中影星美:2010年中影星美以12亿左右成绩,为国内第二条票房超过10亿的院线。
中影星美院线发展动力:一、中影集团的品牌,吸引了各方的加盟者,也使之成为目前国内最能吸引合作者的三大院线之一。
二,院线的两大股东发展的系列新影院呈蓬勃之势。
“中影国际”和“星美国际”两大系列电影,在院线占比30%,但是票房占比超过43%,且还有持续上升势头。
最后,院线不断强化的自身改革,对旗下影院的全方位服务与专业化指导,极大地增加了对影院的吸附力。
2010年院线新增影院32家,银幕175张,是国企院线规模拓展得最快的院线。
③上海联和:2010年院线发展可用“超速度”概括。
票房10亿9000万元左右,新增影院31家,银幕154张,手中已签等待开业项目还有17家,银幕数134张。
经过几年来自身改革与调整,上海联和从成立之初的56家影院128张银幕,到今天160家影院,600张银幕的规模,与时俱进,与中国电影共同创造了新业绩。
上海联和的核心竞争力,源自母体上影集团公司,由于有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形态,上海联和相比其它国企院线,具有更多的吸引合作伙伴的资源,仅从2010年联和院线新增影院和银幕构成看,院线签约的影院和深度合作者就增加了数家。
2010年全国十强院线排行榜单位:万元排名电影院线票房1 万达院线 141,3502 中影星美 121,2003 上海联和 109,0004 南方新干线 97,0005 北京新影联 79,0006 广州金逸珠江 69,0007 浙江时代 42,6008 广东大地 37,6009 四川太平洋 35,40010 辽宁北方 32,000(三)中国电影院线特点:1.院线两级分化严重五大院线的银幕规模挤入亚洲10强,而有些院线生存困难,一些小院线都是由原省市电影公司翻牌而来,不仅经济效益差,而且历史包袱重,发展潜力也很小。
中国的院线多数由原有的省市一级电影公司改制,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物力的长期积弱,也就随之“换牌”出一批实力微弱的院线。
然而,也正由于这层旧有的国营割据背景,在短期内,中国院线不可能完全凭借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 发展速度史无前例近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政策推动的刺激下,中国院线的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
如冲向院线首位的万达院线平均每年有10家影城开业,目前已拥有近400块银幕,全年票房即将突破7亿元;这个数据几乎接近7年前全国城市总票房纪录!院线的飞快发展也刺激了票房的井喷现象出现。
3.大院线实力全面飞跃以2010年的100亿总票房为例,票房收入位于前五位的中影星美、万达、上海联和、中影南方新干线和新影联合计就占了55%的份额,而加上广州金逸珠江、浙江时代等院线组成的前十名则占了总额的73%。
大院线市场份额有增无减,实力均全面飞跃。
4.院线布局现象不均①院线大都是跨省跨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基本上是被五、六条大院线分别占据着各大影院;全国大多数影院在10强院线的旗下。
②等级城市分布不平衡。
影院基本都在大城市,中等城市较少,小城市鲜有,小城镇缺少影院。
现象三,东西分布不平衡,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多于西部及内陆地区,除北京外,南方的影院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院线布局现象的不均,也是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竞争格局的因素之一。
四美国院线制的概括(一)美国院线制的产生和意义1.美国院线制的产生在美国,院线制的诞生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好莱坞在经历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高速发展和淘汰竞争之后,8大电影制片公司不仅控制了好莱坞电影制作,在发行和放映领域也拥有绝对的掌控权。
这些电影公司构成了垂直的制片、发行、放映体系,这就是院线的雏形。
1905年6月,美国第一家镍币影院在匹兹堡成立。
这是美国出现的最早的影院。
2.美国院线制的意义①院线制的诞生细化和完善了电影产业,使放映环节一改依附于制片环节和效率低下的状态,形成了电影产业的新增长点和利润的扩大。
②院线制促进了放映业内部的竞争,是放映业保持高效高质的运营。
③院线制不仅提高了放映环节的竞争力,也促进了制片、发行环节的相应竞争和发展。
(二)美国院线的发展现状2010年北美总票房105.652亿美元2009年北美排名前5的院线排名院线公司影院数屏幕数1 Regal Entertainment Group 549 67822 AMC Entertainmengt.Inc 307 46123 Cinemark USA.Inc 293 37694 Carmike Cinemas.Inc 250 22885 Cineplex Entertainment 132 1337Limited Partnership美国电影院线的发展①Regal Entertainment Group:Regal娱乐集团,目前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电影院线,截止2009年,其在美国39个州和哥伦比亚共拥有549家影院,6782张屏幕。
旗下主要有3个影城品牌:Regal Cinemas,Edwards Theaters和UnitedArtists Theaters。
②AMC Entertainmengt.Inc:AMC是北美第二大院线,除了美国和加拿大,在英国、法国、中国香港、西班牙等地区都有影院。
2009年3月,AMC宣布将和索尼合作安装4000块4K数字屏幕,1500块3D屏幕。
AMC除了首次引入多厅影院外,还有很多影院史上的第一。
③Cinemark USA.Inc:无论是观影人次数还是屏幕数,Cinemark院线都是世界第二大院线,截止2009年7月,Cinemark在北美和拉丁美洲一共有424家影院和4889块屏幕。
其中北美地区293家影院和3769块屏幕,北美10大院线中排名第3;拉丁美洲地区131家影院和1120块屏幕,是拉美地区分布最广的院线,分布在拉美12个国家。
(三)美国院线制的优点①电影竞争力高、片源质量优。
②多厅、多样选择,巨型多厅影院为独立电影乃至外国电影进入主流影院打开了一个窗口。
艺术院线的存在反映了美国电影市场的多样性和成熟性。
③规模化经营、优良的设施、优质的服务。
五中美院线特点的比较美国院线制的形成是以市场为主导推动,而我国院线制形成则是行政推动。
在美国最后形成的是制片公司面对若干全国性、链条状院线进行发行,而我国目前则总体上是面对若干区域性、块状院线进行发行。
相比整体机制,作为院线本身,美中院线的差别显得更为明显。
其差别主要体现在资本关系、影院建设和市场运作三个层面。
在比较中,美国一般以目前经营状况良好的AMC院线为代表。
1.院线的资本关系通常院线运作公司和下属影院的关系分为四种,根据关系紧密依次为:直属、参股或控股、契约、自愿。
前两者主要的纽带关系是资本,而后两者则是供片;以资本为纽带的院线又称紧密型院线,以供片为纽带的则是松散型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