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中美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

2、校园文化活动的种类
中国的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包括文艺比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这些 活动大多由学校组织,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美国校园文化活动则更加丰富自由。除了学术活动,学生还可以参与社团活动、 志愿服务、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帮助他们建 立了社交网络、培养了领导能力。
参考内容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是学校历史、传统、价值观和 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中美两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点, 本次演示将就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美,比较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历史传承、教育理 念和人文精神。中美两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教 育理念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本次演示将从文化底蕴、建设方式等多个 方面比较分析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点,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分析
1、文化底蕴
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诗词文化 的艺术表现等。这种传统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 学术氛围,但也存在着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的风险。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则更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他们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 交流,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发展。这种文化底蕴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 创新意识,但也存在着缺乏统一价值观和学术传统的问题。
比较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 的全面发展。学校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的建 设。
相比之下,美国校园文化建设则更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学校提供多元化的课 程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谈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启示

谈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教育发展趋势的启示作者:王婷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5期摘要:校园文化不只是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层次以及特征上,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后在校园中的体现。
而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美国交流增多,在文化上不断地形成交流碰撞,中西双方校园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显现出让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与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在这其中双方在文化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究其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二者的优势,进而推动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美校园文化差异教育发展启示■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让学生学会在社会较高层面做人和做事。
校园文化是学生在成长期间,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总和。
{1}大学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建筑结构、校园景观绿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包括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有物质文化的内容,更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它是通过外在形态表现的学校师生心灵、精神上的一种定位。
每个学校的历史、建筑、景观不同就反映出不同的校园文化。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以刻苦学习和艰苦奋斗为标志和以人为本的大学精神为属性的价值目标取向。
当今美国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除了对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以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感染力也备受各国的关注。
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它的名誉校长陆登庭在谈论哈佛大学办学经验时说:“哈佛大学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大学也可以正常运转。
”{2}明确的办学理念才能保证哈佛大学的正常运转,一个学校要想有正常的发展自然也要有明确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美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异同点,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文章首先将对“校园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从历史、社会、教育等多个维度,分析中美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背景,揭示两国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比较中美两国高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分析两国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优势和不足。
文章将提出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中美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中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高校校园文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集体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强调和谐、稳定与秩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术氛围浓厚,重视学术研究与创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书法、音乐等元素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体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在校园活动中,传统节日庆典、文艺比赛等形式多样,传承并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则更加多元和自由,强调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
在美国,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高度重视,校园文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
学术氛围开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贡献社会。
在校园生活中,体育竞赛、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锻炼能力的平台。
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在价值观、学术氛围、活动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高校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传承,强调和谐与稳定;而美国高校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和挑战权威。
浅谈中美校园文化对比

05
中美校园行为文化对比
师生交往方式与互动频率
师生交往方式
中国校园中,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权 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在美 国校园中,教师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
互动频率
中国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相对较少,主 要在课堂上;而美国学生与教师的互 动更为频繁,包括课外辅导、学术咨 询等。
美国校园建筑
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哥特式建筑,也有现代的钢结构建筑。建筑布局灵活, 不拘泥于对称,更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校园环境设计与绿化
中国校园环境
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多采用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如假山 、池塘、亭台楼阁等。同时,也注重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营 造,如设置文化石、文化墙等。
美国校园环境
更注重开放性和自然性,多采用草坪、树木等自然元素进行 绿化。同时,也注重校园环境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如设置休 息区、运动区等。
浅谈中美校园文化对比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中美校园文化概述 • 中美校园物质文化对比 • 中美校园制度文化对比 • 中美校园精神文化对比 • 中美校园行为文化对比 • 中美校园文化对比总结与展望
01
中美校园文化概述
中美校园文化定义与特点
• 中国校园文化定义:中国校园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课外 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实践机会
美国校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机会,如实习、 志愿服务等。这些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将所 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06
中美校园文化对比总结与展望
中美校园文化异同点分析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校园建筑的差异。
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
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
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
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
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
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
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
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
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
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
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
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
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
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
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及启示研究

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及启示研究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及启示研究引言:中美两国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美两国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双方学生的教育体验和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可以发现双方的优劣之处,借鉴对方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
一、教育模式异同中美两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传授。
而在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
中美的教育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方式:中美大学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中国的大学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美国则更注重实践和实际操作的培养。
这种差异反映出中国学生的学术能力较强,但在实践能力方面相对较弱,而美国学生则相对更灵活和独立。
2. 师生关系:中国的大学师生关系普遍较为严肃和传统,师生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学生更多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美国的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相对平等和开放,学生更加强调与教师的互动和合作,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3. 评价体系:中国的大学教育采用统一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结果对学生入学、升学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大学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从学生的学术表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设置异同中美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美两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设置:中国的大学专业相对较为固定和划分明确,学生在大学入学时需要选择一个专业,并在该专业内进行学习。
而美国大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可以选择多个专业并灵活变换。
2. 通识课程:美国大学非常注重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修读广泛的通识课程,包括文科、理科、社科等各个领域的课程。
而中国的大学则相对较少设置通识课程,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英语作文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ampus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quite significant and can be observ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student life. From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contrasting norms and expectations shape the overall campus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in these two countries.One of the most notable differences lies i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 more structured and rigorous curriculum,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core subjects and a clear path towards graduation. Students in China typically have a heavier course load, with less flexibility in choosing electives or exploring different areas of study. The focus is primarily on mastering the foundational knowledge required for their chosen field, often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rote learning and examinations.In contrast,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tends to be more flexible and student-centered. Students have a wide range of electives and the freedom to explore different disciplinesbefore declaring a major. The curriculum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rather than solely focusing on the acquisition of subject-specific knowledge. Additionally, the grading system in the US often places more weight on class participation, projects, and continuous assessment, rather than relying solely on high-stakes examinations.An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ies in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ampus life. Chinese universities typically have a more structured and organized approach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ith a strong emphasis on group-based activities and events. Students are often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clubs, societies, and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which are often organized and supervised by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These activities are seen a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the academic curriculum, helping to develop students' social skills, leadership abilities,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In contrast, American universities tend to have a more diverse and student-driven approach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dents have the freedom to create and join a wide range of clubs and organizations, reflecting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assions. These activities are often student-led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self-expres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adership skills. Additionally, American campuses are known fortheir vibrant social life, with a greater emphasis on student-organized events, social gatherings,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Another key difference lies in the student-faculty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faculty is often more formal and hierarchical. Professors are seen as authority figures, and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show respect and defer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faculty i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delivery of course content, with less emphasis on mentorship or personal guidance.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ent-faculty relationship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tends to be more informal and collaborative. Professors are often seen as mentors and guides, and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engage with the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is allows for more personalized attention, academic advi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Furthermore, the overall campus culture and student life experience can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ese universities often have a more structured and disciplined approach to student life, with stri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everything from class attendance to curfews. The focus is on maintaining a sense of order and conformity, with less emphasis on individualexpression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In contrast, American universities are known for their more vibrant and diverse campus culture, where students have greater freedom to explore their interests, express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engage in a wide rang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campus environment i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 emphasis on personal growth,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the pursuit of extracurricular passions.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se differences are not absolute, and there can be variations within each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general trends and contrasts highlighted here provide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shape the campus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se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environmen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dent-faculty relationships, and overall campus culture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help students from both countries naviga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their respective educational systems, ultimately contributing to their growth and success.。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五“D”理论和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一文化定义与文化特性关于什么是中美校园文化差异?到目前为止竟然有多达200多种的定义。
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Tyler)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引自Avrueh1998:6)“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_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
Kroeber&Kluekhohn(引自Adler1997:14)认为文化的核心由源于历史又被历史所选择的传统尤其是赋予传统之上的价值组成;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未来行为的条件因素。
Schwartz(引自Avruch1998:6)认为文化由一个民族的每个个体所学到和所创造的经验组成。
包括个体自身从前辈或同辈那里得到的那些映像或编码及其解释(意义)。
Hofstede(1994:5)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组织成员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组织成员的心中集体程序。
Matsumoto(1996:16)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类组织中一代代相传所共有的一系列态度、价值、信仰和行为,但这个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成员间会有所不同。
SpencerOatey(2000:4)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民所共有的一系列模糊的态度、信仰、行为习惯、基本设想和价值,而这些模糊的态度、信仰、行为习惯、基本设想和价值会影响每个成员的行为和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行为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校园建筑的差异。
中国的大学校园通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高高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离开来,学校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在封闭的围墙内进行。
而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的“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
学校与其他领地的分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但实际上美国人的心中存在着无形的分界线。
这种差异和中西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院墙文化自古就有而且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于用围墙来保护群体或家庭的领地及利益。
围墙是中国民族文化趋于封闭、向心、内敛与含蓄的文化心理的表现,而这种心理又与中国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出世哲学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分不开。
②另外,院墙文化实际上是对群体隐私的一种维护,中国人一般遵循内部开放,对外封闭的原则,对外界采取封闭防范的态度。
而美国人的房子,包括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以房屋为中心,四周向外敞开,有的虽然修建篱笆,但也是一些低矮的栅栏,给人以对外开放的感觉。
美国人性格外向、直率,崇尚自由和竞争、爱冒险。
这种敞开的建筑布局与中国的院墙文化相反,体现了美国人对外开放、内部封闭的居住文化心理。
“教”与“学”的差异。
中国大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只是把提前备好的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全盘而被动地接受。
教学方法依然以提问、背诵、作业为主,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工具,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
另外,大学生学术能力也比较差。
可以说中国大学教育培养出了一群考试的“高手”,而非是具备综合能力的实用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极具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
学校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自由空间,如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等等。
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平等,上课气氛自由轻松,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言,而且学生的任何发言都会受到鼓励。
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个案讨论、小型辩论赛、论文中期发表报告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课余生活的差异。
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单调,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社团组织的由学生选择参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参加这些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首要任务。
因此很多学生只顾埋头苦读,对其他社会生活知识与社会实践漠不关心,一心只读“圣贤书”。
美国许多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非常活跃,学校鼓励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
他们的活动花样繁多,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或设计方案行事,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获得技能,求得个性发展,其活动氛围也是充满了自由和民主。
独立与依赖的差异。
中国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大多都是由父母来承担的。
很多人认为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自食其力。
而父母也认为赚钱供给孩子读大学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地依赖父母。
美国的大学生非常独立,崇尚个人奋斗,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工来挣取学费和日常开支。
有的学生业余时间有好几份工作,即使再辛苦,也不会向父母伸手,因为他们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名字而已,而不是财产,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获得。
中美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校园文化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导致不同校园文化差异的根源。
性本善与性本恶论。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也就是说,人原本都是善良的,人生只要固守住善良的本性就可以了。
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的为人处事的原则。
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受基督教的影响,尊崇“原罪说”,即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源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被赶出伊甸园,到凡间受罪。
因此为了改变原罪,人们就要不断地辛苦劳作。
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
中国人提倡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必须做到“克己守道”、“循规蹈矩”、“自我压抑”、“与集体和领导保持一致”。
这种取向也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好静、谦虚忍让,并力求使自己与环境相适应。
而美国文化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取向。
美国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崇尚自由平等、个人奋斗、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的“美国精神”。
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还包括个人意志和自我的实现。
求稳与求变。
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追求一个字“稳”。
人们习惯于“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居乐业”的行事准则,因此做任何事都是以“稳”为前提。
而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不停顿。
他们认为没有创新、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和未来。
因此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他们始终相信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改变命运。
对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不难理解,美国校园文化既有先进、积极的方面,亦有落后、消极之处。
因此,我们应该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精华部分。
首先,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借鉴美国校园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尽量提供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冷静分析、自主决策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注重学术,阐释思想,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办学理念。
我国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但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刚进入校园时,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研。
另外,可以多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使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和思想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学术的兴趣。
最后,制定开放的课程体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课程基础以及教师专长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在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
其次,课程开设具有多样性。
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③
总之,中美两国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及教育体制的不同,校园文化从建筑、教学、课余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优良的传统文化,吸收美国校园文化中合理、进步、精华的部分,促进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新型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