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_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_李俭富

合集下载

我国储蓄率形成原因探析

我国储蓄率形成原因探析

龙源期刊网
我国储蓄率形成原因探析
作者:魏勇强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以世界银行给出的1982-2010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地区及主要国家总储蓄率为基础,分析我国近年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与我国高储蓄率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的影响,高经济增长必然伴随较高储蓄率;社会收入分配不均,我国现阶段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加大,导致储蓄率攀升;金融体系的制约,我国信用制度不够完备,人们缺乏合适的投融资渠道,所以只好自我储蓄;人口结构的变迁,我国近年人口抚养比增大,促进了人们多储蓄;社会制度的变迁,旧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促使人们进行预防性储蓄;历史文化因素,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崇尚节俭、未雨绸缪;利率因素,这个因素在中国表现得不太明显。

关键词:总储蓄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人口结构;社会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B。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
储 蓄率 与 经济 增 长 的关 系研 究
— —
基于 中国 1 7 ~2 0 年 间的数据分析 8 08 9
叶祥 松 i , 胡 剑峰 z
(. 东商 学 院 经 济 贸易 与统计 学 院 院长 、教授 、博 士 生导 师 ,广东 广 州 5 02) 1广 1 30 (. 东 商学院 经 济 贸 易与统 计 学院硕 士研 究 生 ,广 东 广 州 5 0 2) 2广 1 30
【 摘 要】 储蓄 率在现代 经济增长理论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是影 响经济增 长率的重要 变量, 大量 实证研究也证 实了这一
点。基 于 中国 17 ~2 0 间的数据 , 用 G agr 9 8 0 8年 采 r e 因果检验 来分析储 蓄率和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 系, n 分析结果显示 : 经济增 长率是
储蓄率的 G agr 因, rne 原 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因此 ,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 的重 点应 当放在启动 消费上 , 适度改
善 投 资 结 构 , 强 对 可 贷 资金 的 引 导 和规 范 , 证 储 蓄 向投 资 转 化 渠 道 的 畅 通 。 加 保 【 键 词 】 储 蓄 率 ; 经济 增 长 率 ;Gr gr因果 关 系 关 a e n
【 中图分类号】 F 6 . 01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6 6 2 1 )5 0 6 — 4 6 3 8 1 (0 0 0 — 0 1 0
An Ana y i n h l i n h p Be we n t v n s Rat n t o o i l ss o t e Reato s i t e he Sa i g e a d he Ec n m c Gr wt o h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田小勇;杨传波
【期刊名称】《财会月刊(理论版)》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的关系能检验出经济究竟以何种方式增长.新古典模型预言了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率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形式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却对经济增长率有长期的增长效应.本文利用我国的经济数据分析出了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具有长期的增长效应,因此增加储蓄、鼓励对私人资本的投资仍然是帕累托有效率的政策措施.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田小勇;杨传波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武汉430063;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J], 郑长德
2.何以我国经济高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奥肯定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 夏静;刘建国
3.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作用关系探析 [J], 昌烨
4.农村居民储蓄率与收入差距、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
究 [J], 王镒浩;丁胜
5.我国经济增长率与CPI关系的实证检验 [J], 范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技术落后,从而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对有关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的国内外文献进行 全面回顾和分析,总结前人研究 成果和不足之处。
案例研究 选取中国和日本两个典型国家, 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进一步验 证模型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模型构建
基于经典经济增长模型,引入人 口老龄化和储蓄率两个变量,构 建一个扩展模型,用以探究三者 之间的相互关系。
04
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服务业 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
VS
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 成本上升,制约经济增长。同时,人口老 龄化也会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挤占公共财 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 有不确定性
高储蓄率能够提供更多的投资资金,促进经济增长 ,但过高的储蓄率也可能导致消费不足,进而影响 经济增长。
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存在 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储蓄率 和经济增长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具 体国情进行分析。
政策建议
鼓励生育和移民
通过鼓励生育和适当放宽移民政策,增加劳动力供给,缓 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实证分析
利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面板数 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 应模型等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 分析和检验。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
收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宏观数据,包括人口老龄化率、储蓄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样本期为1990-2019年 。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计算,确保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缩减和 标准化处理,以增强数据可比性和分析效果。

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与高储蓄率——基于劳动经济学角度的高储蓄率问题研究

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与高储蓄率——基于劳动经济学角度的高储蓄率问题研究

中国的人口结构、人口红利与高储蓄率——基于劳动经济学角度的高储蓄率问题研究一、引言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急剧增长。

中国的强大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储蓄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自1990 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的水平。

高储蓄率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阐述中国高储蓄率与人口红利的关系,并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带来的影响做出预测。

二、背景在探讨中国高储蓄率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储蓄率。

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的储蓄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通常情况储蓄率高的国家,投资活动频繁,故其经济发展更为高速。

就像中国的情况一样,人口红利是是该国储蓄率高的原因之一。

人口红利是指由于该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的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的人口结构长期以来处于大量劳力供给的状态。

三、高储蓄率的原因1.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不发达是导致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包括银行、保险、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方面。

由于资本市场中没有类似于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机构,因此人们直接投资到实业中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家庭倾向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中国文化的传统由于考虑到“未来”的问题而导致大多数家庭倾向于投资而不是消费。

长期以来,国家的教育和政策方向都是鼓励人们以持续活的方式对待财富,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这一思维方式也在中国古代故事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

这个传统将储蓄倾向变得非常浓厚,这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影响着很多人的思维方式。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中国高储蓄率的另一个原因。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

而人们缺乏足够的信任和得到有优质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的信心,故而采取了一种储蓄“备用金”的方式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风险,以此保护家庭。

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路径研究

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路径研究

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路径研究[摘要]本文基于改进的索罗模型和生命周期假说,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少年抚养比对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

所以,针对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本研究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应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医疗卫生改革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道路。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抚养比;居民储蓄率;经济增长1前言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但蒋静婷(2010)指出,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我国经济学界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及研究一般将人口规模作为解释变量纳入理论模型,却很少对人口结构的变动进行考察。

事实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张新起(2012)认为,人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时,这种人口结构对一个国家来讲,最富生产性,同时社会的储蓄率高,人口的抚养负担轻。

通常,我们会将这一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期。

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使社会负担加重,劳动生产率下降,不利于新技术革命,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汪伟,2009)。

与此同时,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与人口结构中的年龄结构关系密切(蔡昉,2010)。

根据罗默(2001)提出的研究与开发增长模型,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和内生的技术进步。

最近关于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指出,人口结构并非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总支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变量,最终传导并引发相应的经济后果(蒋静婷,2010)。

人口结构转变的直接作用的传导变量主要有就业水平、居民储蓄率、社会保障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等。

关于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相应的研究。

胡雅琴等(2006)研究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有稳定正向的影响,孔涛等(2009)认为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只是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徐洁香等(2013)指出储蓄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认为我国现阶段应该维持高储蓄,充分利用高储蓄的优势,将高储蓄安全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增长,最终完成工业化。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
李 俭 富
摘 要 : 文 分 析 了经 济 变 量 、 口 结构 变 量 与储 蓄 率 的 关 系。 结 果表 明 , 一 期 的 储 蓄 率 对 当期 具 有 决 定 性 影 本 人 前
响; 储蓄率与 经济增 长率、 计划 生育政 策和 以滞后项代表 的储 蓄 习性存 在显著 正相关性 , 而与少儿抚养 比之 间存
第 1 2期 ( 第 11 ) 总 1期
20 0 8年 l 2月
统 计教 育
S a itc l Th n tn ttsi a i k a k
No 2 .1
(e e o 1 1 Sr s . 1) i N
De 2 0 c08
经济增 长 、 口结构与储 蓄率 的关 系研究 人
L in u i a f J
Absr c :T e r lto s a n c n mi r wt ,d mo r p i tu tr n a ig r t r n l z d i h a e . e t a t h eain mo g e o o c go h e g a h c sr c u e a d s vn ae a e a ay e n te p p r Th
口规模 最大 的经济体 , 中国的人 口年 龄结构变 化经历
了从 14 9 9年 到 6 0年代 中期 前 的年 轻 型转变 为从 6 O
年代 中期八十年代 末 的成年 型转变 ; 1 9 年 , 到 90 中国
(9 6认 为 , 18 ) 在人 口稳态增长条件下 , 一个 国家储 蓄率 与其人均 收入完全无 关 , 而取决 于人均收入 增长率 和
K e r :s vn ae e o o c go t ; e ga hc sr cu e y wo ds a i gr t ; c n mi r w h d mo r p i tu tr

储蓄率变动和人口增长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000字

储蓄率变动和人口增长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000字

储蓄率变动和人口增长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储蓄率变动和人口增长变动对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储蓄率变动、人口增长变动和经济增长三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储蓄所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资源可用于投资和生产,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较高的储蓄率提供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

储蓄率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储蓄资金可以投向生产和经济活动,从而促进了投资的增加。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企业扩大生产、科技创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

其次,高储蓄率有助于积累资本。

通过储蓄资金的积累,可以增加资本存量,提高生产力。

这有助于企业提升效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另外,储蓄率的增加还可以降低借贷成本。

当储蓄率较高时,银行会有更多的可供贷款的资金,因此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借款人。

较低的借贷成本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和消费,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潜力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人口增长可以带来劳动力增加。

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这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生产力和市场需求。

大量劳动力的存在可以推动经济活动和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

其次,人口增长还带来了潜在的消费市场扩大。

随着人口的增加,消费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这将刺激企业开展更多的生产和销售,拉动经济的增长。

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快速人口增长可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增长。

另外,人口增长还推动了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才资源,更多的潜在创新者。

通过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国家或地区可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近10%的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几乎都在30%以上,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很低的收入水平上完成的,这在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中非常特殊。

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经历了从1949年到60年代中期前的年轻型转变为从60年代中期八十年代末的成年型转变;到199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逐步向老年型转变。

劳动力供给开始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甚至在中国某些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结构因素如何影响储蓄率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政策涵义。

因此,有必要利用中国的有关数据,对储蓄率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2文献回顾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者高度的关注一个问题。

Leff (1969)利用1964年74个国家截面资料研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对储蓄率均有显著影响。

Ram (1982)利用1977年128个国家截面数据进一步研究,也得出基本相似的结论。

Modigliani (1986)认为,在人口稳态增长条件下,一个国家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完全无关,而取决于人均收入增长率和人口年龄结构。

Kelly 和Schmid (1996)通过对20世纪60至80年代89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储蓄率与幼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在80年代负相关,在60年代和70年代没有显著关系。

Higgins 和Williamson (1996)对1952-1992年16个亚洲国家的面板数据的1.本研究得到2008年四川省统计科研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李俭富,1975年生,四川隆昌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与应用统计。

Study on the Relations among Economic Growth,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Saving RateLi JianfuAbstract:The relations among economic growth,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saving rate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the lag saving rate has a crucial effect on saving rate,and economic growth,family plan policy and saving practic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aving rate,yet the infant ratio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aving rate;and timely adjusting the demographic policy and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social guarantee Mechanism are the way to maintain the quick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saving rate;economic growth;demographic structure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1李俭富摘要:本文分析了经济变量、人口结构变量与储蓄率的关系。

结果表明,前一期的储蓄率对当期具有决定性影响;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率、计划生育政策和以滞后项代表的储蓄习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与少儿抚养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储蓄率;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第12期(总第111期)2008年12月No.12(Series No.111)Dec 2008统计教育Statistical Thinktank2008年分析了储蓄率与年龄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当期储蓄与年龄构成之间存在依赖关系。

Bloom和Williamson (1998)认为,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将导致该时期的储蓄率大幅度上升。

而Schultz(2005)则用相同的数据重新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期储蓄与年龄构成之间没有重大的依赖关系。

近十年来,已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储蓄率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Johnson(1999)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否提高了中国的储蓄率还不清楚。

Wakabayashi和Mackelar(1999)分别估计中国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储蓄函数,并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他们结果也证实,中国的储蓄率和老年人抚养比率以及未成年人抚养比率存在反向变动的现象,但是储蓄率和老年人抚养比率的负相关性更强。

Kraay(2000)发现,中国过高的储蓄率部分可以由经济高速增长来解释,另一部分可以由人口因素的变化来解释。

Harbaugh (2003)逐一分析了可能导致中国高储蓄现象的诸多因素,包括文化因素、保险市场不发达、流动性约束、历史体验、转型因素、人口因素、资本短缺国家的高储蓄回报、生存性消费、习惯性坚持、相对消费等。

Modigliani 和Cao(2004)把中国的家庭高储蓄归因于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格局的变化。

国内学者对中国储蓄率问题的关注主要有以下研究。

刘金全和郭整风(2002)运用1990年1季度到2001年1季度数据,对我国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影响,但实际水平对储蓄增量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影响。

因此他们认为,高经济增长可能是中国目前高储蓄的原因。

袁志刚和宋铮(2000)研究证明,人口老龄化一般都会激励居民增加储蓄,因此,中国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很可能是造成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倾向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德文、蔡昉和张学辉(2004)的实证研究也说明,我国人口转变对目前的储蓄率有着显著性的正向影响,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对储蓄的贡献率将不断减弱。

王弟海和龚六堂(2007)认为导致中国目前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高经济增长率、高资本产出弹性、高主观贴现率高资本回报率以及短视性预期存在。

人口红利的理论研究表明,人口指标中的生育率指标快速下降时,这种人口结构的转变对储蓄率增长将具有一个促进作用。

对人口出生率分析表明,中国人口结构中出生率的快速下降始于60年代中期,但有关中国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人口结构的关系问题研究却没有选择从这一时期开始考察。

明显地,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期对正确分析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储蓄率的关系问题非常重要。

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计量分析模型的自相问题通常被忽略,因此,本文在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对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进行研究。

3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3.1模型设定本文通过对文献关于储蓄率影响因素的梳理并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计量分析模型中包括以下几类变量:(1)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为代表的经济变量;(2)人口结构变量,包括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等变量;(3)政策变量,考虑到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范围严格执行的对人口结构有重要影响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文在模型中以虚拟变量的形式引入计划生育政策。

考虑到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之间存在完全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以下两个模型分别进行考察。

ln S t=α0+αl ln G t+α2ln g t+α3ln YB t+α4ln OB t+α5Dum t+α61n t-1+u(1)ln S t=β0+β1ln G t+β2ln g t+β3ln TB t+β4Dum t+u t(2)Schultz认为回归模型的残差与上期储蓄率相关,从而把上期储蓄率作为内生解释变量。

本文沿用Schultz的观点在模型(1)和(2)中加入储蓄率的滞后项消除模型(1)和(2)中的自相关问题,由此可得模型(3)和(4)。

ln S t=α0+α1ln G t+α2ln g t+α3ln YB t+α4ln OB t+α5Dum t+α6ln S t-1+u t(3)ln S t=β0+β1ln G t+β2ln g t+β3ln TB t+β4Dum t+β5ln S t-1+u t(4)其中,S t为储蓄率;S t-1为上一期的储蓄率;G t为人均国民收入;g t为GDP增长速度;YB t为少儿抚养比;OB t为老年抚养比;TB t为总抚养比;Dum t为虚拟变量,代表是否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取值为0表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前,取值为1表示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α0…α6和β0…β5是待估计参数,u t为随机扰动项。

3.2数据说明及实证分析从中国人口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和博士论坛26第12期人口增长率在60年代中前期开始同步快速下降,因此,选择的样本期间为1963年到2006年共44年的全国(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为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所涉及到的指标有:储蓄率、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是否实行了计划生育等等。

其中,个别年份没有的数据,本文利用统计学中的线性插值法进行了估算。

根据上述时间序列数据,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明显地,比较表1中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考虑残差与上一期储蓄率有关的模型比不考虑的模型要好,为了更好分析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将抚养比分解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模型比合并为总抚养比的模型要好。

因此,本文的计量分析结果主要以模型(3)的结果出发来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经济变量中,快速增长的人均国民收入对储蓄率并没有显著影响。

这是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高积累政策,而且中国的储蓄率是在低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的高储蓄率,快速的生育率下降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减轻从而引起人均消费永久性提高等原因。

此外,长期以较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对储蓄率有显著影响,该结论与现有研究结果一致。

(2)人口结构变量中,少儿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方向的显著影响。

通常0到14岁的少年和儿童都处于消费时期,随着少儿抚养比大幅度下降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不断减轻,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相对减少,那么用于储蓄的部分相应增加,因此,少儿人口对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这一结果与Higgins 和Williamson (1996)的观点相同而与Schultz (2005)的观点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