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李清照
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大学语文必须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黄昏是一个特别令人惆怅的时候,微醺的夕阳斜斜地照上绮窗,半明半昧的光线似醉人的眼光,软软的朦胧的笼在身边,不肯离去。
前尘影事渐渐都回到眼前,此时隔了这样一种昏黄的惆怅看去,不论欢乐悲伤都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这一阕《永遇乐》是写在黄昏的词,写的是作者在黄昏里的一点回忆一些感慨。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开首实写眼前景色:夕阳似融化的金子,斜斜的挂在西山上,明亮、温柔、没有刺眼的光芒却别有一种教人留恋的软媚。
暮色渐起,满天云影舒舒卷卷,散开复又聚拢。
如同散落天涯的半璧,因了机缘的巧合,再遇到另一半合成整璧,这些分散满天的云朵慢慢合成一片。
暮色愈发沉了,环顾四周,叫人忍不住想低低地问一句:那念兹在兹的人在哪里?自己这又是在哪里?”这一问拉开了作者与景物的距离,同时又暗暗地为整首词定了调子。
悼往伤今,抚今念昔如同黄昏里的那一抹苍青是整首词抹不去的底色。
南朝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有“日暮璧云合,佳人殊未还”句,“暮云合璧”化用此上句而来,同时词中暗蕴“佳人殊未还”之意。
“人在何处”这一问,问的含蓄问的惆怅,将这追念之意暗暗地漾了开来。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是“烟染柳浓,笛吹梅怨”的倒文。
作者在那低低地一问之后,又将眼光转向身边的景物。
暮色沉沉,青青的柳枝隔了这四起的烟霭看去,似乎愈发浓郁。
不知何处传来一缕笛声,《梅花落》的曲调幽幽入耳,直响到人心里去。
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词中“春意知几许?”正承“染柳”两句而来,正因为有对春景的描绘,才引出“春意知几许”这一问。
上片这前六句,作者极巧妙地在景物与自己之间推进推出,既写眼前之景又寄心中之意。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
01
ONE PART
乱世才女
02
TWO PART
婉约词宗
03
THREE PART
写愁高手
04
FOUR PART
酒鬼赌徒
个性鲜明率真的 乱世才女
人物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 人,婉约词派代表,北宋末期的公元 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 逝世。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 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有“千 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存世作品虽 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 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 派的“一代词宗”。
家庭背景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 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 工于词章。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宸(ɡǒnɡ chén)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家庭氛围——书香门第、家境优渥、文 学氛围浓厚、家庭教育开明。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 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 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李清照是词人是因为她是书香门第,喝 酒和赌博或许跟丈夫赵明诚有关。
李清照和赵明诚本来琴瑟和弦,可以说很有共同语言, 但是好景不长,李家因为党争牵连不得不回老家,李清照 和赵明诚过上了聚少离多的生活,在加上后来靖康之变, 李清照和赵明诚颠沛流离,见面的机会很少,李清照很多 词都是想念丈夫所作,难免会通过喝酒喝赌博来转移注意 力,或许只有醉了或者全神贯注的时候,李清照才能暂时 忘却相思之苦。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古一直是我们语文固定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就算在大学也不例外。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一)上邪两汉:佚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 ,“相知”即相亲相爱。
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
”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
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
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
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
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
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
“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
“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
一个“欲” 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
”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
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
诗短情长,撼人心魄。
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100题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100题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句式以言为主。
2.《诗经》中被清代诗人王士祯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的篇目是《•》。
3.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的《•》。
4. 杜甫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5. 在我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
6. 开创“香草美人”传统的诗人是。
7. 屈原开创的“楚辞体”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主义传统。
8. 屈原的主要代表作有《》、《》、《》、《》。
9.《山鬼》一诗选自屈原的《》。
10. 东汉张衡写的、被称为“七言之祖”的《》是效法屈原美人香草之喻以抒己志的作品。
11. 李商隐的诗大多隐约朦胧,含蓄委婉,具有独特的风格。
12.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的“李”是指。
13.徐志摩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是“派”的代表诗人。
14. 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最初收录在诗集《》。
15. 戴望舒的成名作是《》,他因此被称为“诗人”。
16.戴望舒的早期诗作忧伤哀愁,受欧洲派诗歌影响,追求意象的朦胧。
1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
18.《老子》分两部分,主要阐述的思想。
19.《老子》共多字,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
22. 成语“和而不同”出自《》。
23.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
24. 庄子善于使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文笔恣肆、词藻瑰丽、想象奇幻,诗意盎然。
25. 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等。
26. 《战国策》传说是西汉末年学者根据当时搜集到的史料重新编辑整理成书的。
27. 《苏秦以连横说秦》选自《》。
28. 《苏秦以连横说秦》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好学、熟悉时事、能言善辩、渴求富贵的家形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马兴波张燕(山东工商学院中加学院办公室,山东烟台摘要:《大学语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讲授《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作者生平经历的分析、前后对比、同时代对比、利用人文资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关键词:大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经历对比教学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中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况且《大学语文》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多为经典之作,均有强大的文学感染力、情感冲击力。
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单纯地介绍一般的文学常识。
解释古文中难懂的字词和句子,而是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
与相关材料联系.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这里以古文学作品为例来谈。
第一。
我国古代传统文人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的影响。
大多具有关心国家命运的特点.故而其文章多能反映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心情。
恰如宋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所言:“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种情怀始终贯穿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这是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宣言。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机往往能体现出来。
譬如宋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人在生死存亡之时的一种人生抉择。
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去.就不是单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对生命的升华。
同样宋人陆游临死之时盼望国家统一的愿望一直生生不灭,正如《示儿》一诗中所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二,有的作家本身的生命历程就是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的教材。
比如战国楚人屈原。
在那个时代“朝秦暮楚”、“楚材晋用”是非常普遍的人才观念,但是博闻强志、才华出众的屈原终生不肯离开自己的国家.即使个人经历一再遭受挫折,不断被贬斥、流放,以至于“形容枯槁,面色憔悴”。
浅论李清照词中颜色

浅论李清照词中颜色摘要:李清照的漱玉词中具有丰富而鲜明的色彩,通过对李清照词中颜色的运用的统计分析,结合色彩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阐述李清照如此运用颜色词的方式、特点,及所达到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细节研究。
关键词:李清照;颜色词;漱玉词一、李清照词中颜色词统计纵观李清照的词作(本文所引李清照词句均出自王仲闻校注的《李清照集校注》[1]),会发现她的词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经常出现对颜色的描写:或是用颜色代指意象,或是用颜色修饰意象。
而这种描写大致有两种主要的表达方法,一种是直接使用带色彩的形容词,例如,“应是绿肥红瘦”;这样的用法在她的词作中随处可见,是最主要的一种色彩描绘方法。
通过数据统计,其中“红”“金”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9次;“绿”其次,为5次,“青”“碧”“黄”分别为4次,“朱”“黑”“银”分别为1次。
而另外一种方式则是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颜色,例如,《清平乐》“萧萧两鬓生华”,词人感叹沦落天涯,两鬓白发,有家难归,不禁备份交集,不胜感伤。
再比如《减字木兰花》“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对女孩脸庞不直接描绘,而是将其比喻成红彤彤的彩霞般粉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纯真稚气而又可爱的女孩子。
这种方式不直接用色彩词,而是通过一些通俗用法或是比拟修辞手法来展现事物的具体形象。
二、李清照用颜色词的特点(一)多用色彩亮度高的词通过上述的统计表我们可以很明显发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无论是在其幸福的前半生还是坎坷的后半生,她多使用一些色彩明艳亮丽的颜色词,如绿、金、翠、朱。
特别是“红”、“金”两字,均多达9处。
在色彩心理学中,红色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不仅可以象征热情、希望、自信,代表一个全然的自我、全然的自信,有时候也可以表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更有时候还可以展现一种愤怒的内心。
例如《好事近》中的“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
词人单由风停住了,即断定“帘外”必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
第一学期大学语文考试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古代小说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中国小说在体裁上有章回体、笔记体、传奇体和话本体四种形式。
B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C《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D话本是唐宋以来白话中短篇小说的主要文体样式。
正确答案C2.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的是()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正确答案A3.南宋中期,爱国词作成为词坛主流,()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将豪放词推向顶峰。
A陆游B文天祥C陈亮D辛弃疾正确答案D4.唐宋出现了两次古文运动,其中第二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A韩愈B柳宗元C欧阳修D苏轼正确答案C5.下列名句中是李清照所作的是()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B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人在何处?C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D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正确答案B6.郁达夫的()这篇小说采用“自叙传”写法,其坦率的心理暴露非常引入注日。
A《沉沦》B《包氏父子》C《潘先生在难中》D《迷途的羔羊》正确答案A7.特别看重读书市场效果的是(),思想内容驳杂,言情与性爱是常见题材。
A“京派”小说B“社会剖析派”小说C“海派”小说D“左翼”小说正确答案C8.《古诗十九首》是一组()A叙事诗B抒情诗C政治讽刺诗D田园诗正确答案B9.下列小说中采用“笔记体”的有()A《红楼梦》B《世说新语》C《西湖三塔》D《封神演义》正确答案B10.下列作品与作家搭配中错误的是()A莫言——《红高粱》B张贤亮——《灵与肉》C阿城——《棋王》D王蒙——《废都》正确答案D11.()的散文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宏大的社会主题,其代表作《荔枝蜜》在构思上十分精巧。
A杨朔B杨沫C冰心D茅盾正确答案B12.中唐诗坛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A江西诗派B元白诗派C边塞诗派D韩孟诗派正确答案D13.()的小说属于“社会剖析派”,追求明晰的政治倾向,力图反映社会生活的整体性。
当代大学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羌村三首【其一】杜甫(P1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二、硕人【第二段】《诗经》(P15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三、上邪《汉乐府》(P164)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四、古诗十九首(其一)(P166)《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五、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P176)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六、饮酒(其五)陶渊明(P18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七、春江花月夜张若虚(P19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作特征的转变与时代的关联
对李清照而言历经国破家亡丧夫和颠沛流离等种种一连串的个人生活境遇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不仅使她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而且在北宋诸词家的作品里从没有像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那种伤离感乱的凄楚哀苦
在《永遇乐》中李清照主要运用了对偶排比对比比喻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令人一唱三叹的艺术氛围突现她对故国乡关及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孤苦无依的忧患之心对比手法的修辞效果在《永遇乐》中李清照主要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层层铺叙愈转愈深曲折有致蕴味无穷
1景物与景物的对比,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是热闹与凄清的对比
2景物与人事的对比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与人在何处以乐景衬哀情
3今之人事与昔之人事对比昔日元宵盛妆出游而今憔悴听别人笑语层层对比鲜明表现了作者敏感与凄苦的心态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李清照词的语言风格清丽自然节奏回环富有音乐美首先她以寻常语入词有如信手拈来此词上阕描写<a name=baidusnap0></a>夕阳</B>落山的景象时用日常之物黄金被火熔化时的颜色比喻太阳将落时的耀眼显得亲切自然又如写柳的颜色时她以为是烟云把柳的颜色染得更浓景物在她的笔下和谐共处而不是孤立存在让人倍增爱怜其次她精于音律句式在整齐中富于变化如以四字句为主有四字句接四字句也有四字句接五字句或六字句还有三字句接四字句或六字句等借眼前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倾诉愁情从《醉花阴》诉说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滋味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家国之愁李清照的人生感受是多味的苦涩婉约派宗主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李清照其词善用白描语言浅近自然富于音乐美自成一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所以被称为易安体选择题 1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一词写于 A春节 B元宵节 C中秋节 D端阳节 2李清照号A香山居士 B 淮海居士 C 易安居士 D 青莲居士问答题 1谈谈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一词的思想意绪 2分析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一词的写作特点及艺术特点上片有四个跌宕 1暮景绚丽日熔金云合璧思情凄苦人在何处 2柳色已浓染柳烟浓春意不多知几许 3佳节良辰融
和天气变化无常次第岂无风雨 4闺友相召香车宝马来召无绪应邀谢他酒朋诗侣流露出深切的迷惘痛苦忧愁之情时逢佳节人却寡欢层次结构下片一个对照昔日元宵中州地点盛日偏重三五时间闺门多暇闲适簇带争美盛装繁华欢乐今日元宵憔悴风鬟霜鬓衰老怕见夜出隔帘听笑感伤落寞孤苦悲凉金兵南下前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心情难追昔时繁华欢乐懒对今日繁盛喧闹南宋末年刘辰翁曾经感言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刘辰翁何以如此感动你能理解吗《永遇乐》是她的后期作品全篇以元宵节为主线展开铺叙上阕以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开端自然引起作者对中州盛日元夕的回忆引发了下阕这说明她对故国乡关的深深怀念对汴京元宵佳节的向往最后又回到现实中来是如此低沉凄苦李清照在伤今追昔的对比中反映出她忧患余生的孤寂敏感心情和对故国的眷念难忘作品思想意义《永遇乐》艺术特色今昔对比情景映衬哀乐交集融入词人全部的国家之痛和身世之悲辞情凄苦哀婉请列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对偶句有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排比句有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比喻句有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次第岂无风雨
比喻兼比拟句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声声慢》一开篇就用了14个叠字道出自己空空落落孤苦无依的晚年惨境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后又用淡酒黄花梧桐细雨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这也是清照南渡之后飘零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来非常感人评价 3李清照《永遇乐》中州盛日闺门多暇
这里的中州指 A开封 B洛阳 C郑州 D咸阳 4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有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 象征 E排比 5下列作品以对比手法见长的有 A李斯《谏逐客书》 B 高适《燕歌行》 C李白《庐山谣》 D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E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廖正一李禧董荣李格非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女中人杰词坛才女十八岁嫁宰相赵挺之幼子赵明诚婚后夫妇唱和共同从事书画金石的收藏研究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亲历变乱颠沛流离在寂寞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词为宋朝一大家不含存疑之作其词今存者仅四十五首集为《漱玉词》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以南渡为界中州盛日的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江南飘零的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情的女词人热爱大自然富有生活情调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丈夫赵明诚婚后经常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前期深闺离别相思之苦在年轻李清照爱情幸福的天空中也不时飘来几朵相思愁云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注释
玉簟dian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一剪梅》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漂泊异乡抒写国破家亡之痛武陵春舴艋zéměng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以写元宵节的天气夕阳</B>无限好壮丽中含衰瑟之气人在何处之问令人转入悲凉之境令人生去国怀土之感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暮云合璧天暮时分各种形态各种颜色的云彩之合犹如璧之合也学习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心情《梅花落》指汉乐府横吹曲之一用笛子吹奏其曲调流传后世自南朝鲍照吴均徐陵以至唐代卢照邻沈佺期刘方平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皆与梅花有关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染柳二句对仗写出节令特点正是柳绿而梅落的时候以笛曲的《梅花落》而象征梅落知几许之问蕴含着低沉感伤的情绪揭出题面并强调天气和暖这也是春意的典型感受迅即一转又回到忧伤的基调上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表层意思是说转眼难道没有风雨吗实际体现词人敏感忧虑的心态何种心情现实的压迫使之无心游赏只好作出谢绝朋友的邀请去郊游这样的决定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缘于更深沉的忧虑同学们说既然如此良辰美景何以谢绝偏并不表示出乎意料而表示程度的最高级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以内转笔法写昔日汴京元宵盛况宋吴自牧《梦梁录·元宵》宫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艳丽细旦带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在那个既有钱又有闲的年代乔装打扮一番还可以跟别人叫板的李清照对年轻美貌很自信不仅岁月使人老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煎熬也助长了白发过去的好心情化作担惊受怕的忧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南宋小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一样寻欢作乐听人笑语而爱国志士只愿帘底饮恨不
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夕阳</B>衬着的暮云特别艳丽那人去的还来归还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虽然晴和到时候的风雨恐怕免不了酒朋诗友啊不要劳驾吧想起在中州时的快活日子重阳啦端五啦说不尽的热闹如今这个年头打扮已经懒了更说不到去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徐志摩《白话词十二首》之八《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4期白话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