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合集下载

利多卡因药典标准

利多卡因药典标准

利多卡因药典标准利多卡因是一种合成麻醉药,它是从植物材料中提取出的植物类麻醉剂。

它具有非常强大的镇痛作用,可以被用于消除全身性疼痛、局部疼痛以及手术后的疼痛。

此外,利多卡因还可以用于治疗头痛、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根据药典标准,利多卡因具有以下几种形式:1. 利多卡因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是非常常用的,它具有针对性较强的镇痛作用。

它有不同的浓度,按照浓度的不同分为2mg/ml,5mg/ml,10mg/ml,20mg/ml等不同的浓度。

2. 利多卡因片剂:利多卡因片剂是由利多卡因粉末制成,目前有10毫克的片剂,用于内服治疗疼痛或其他症状。

3. 利多卡因口服液:利多卡因口服液是把利多卡因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溶液中,由口服的形式给药,它的浓度有5mg/ml,10mg/ml,20mg/ml等不同浓度。

4. 利多卡因散剂:利多卡因散剂包含了混合物中的利多卡因粉末,用于镇痛、发热、呼吸等症状的治疗,它的浓度有1mg/ml,2mg/ml,3mg/ml,4mg/ml等不同浓度。

5. 利多卡因青霉素:利多卡因青霉素是将利多卡因和青霉素结合在一起,用于治疗感染性疼痛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它的浓度有0.5mg/ml,1mg/ml,2mg/ml等不同浓度。

6. 利多卡因乳膏:利多卡因乳膏是由纯利多卡因粉末和乳液组成,可以用于局部外用,例如治疗皮肤疼痛、创伤性疼痛、过敏性疼痛等,它的浓度有0.5%,1%,2%等不同浓度。

7. 利多卡因整体病灶:利多卡因整体病灶是将利多卡因和乳膏或者乳霜组合在一起,用于治疗骨折、烧伤、肿瘤等较大面积的疼痛,它的浓度有0.5%,1%,2%等不同浓度。

以上是药典标准中关于利多卡因的重要内容,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特性,有了这些药典标准之后,使得患者在使用利多卡因时能够更安全,更有效的达到治疗的目的。

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式

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式

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式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它的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CH3
|
CH3CH2N—C—CH2—C6H5
|
CH3
利多卡因的结构中含有一个酰胺官能团和一个芳香环。

这种结构使得利多卡因具有出色的麻醉效果和较长的麻醉持续时间。

利多卡因主要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产生麻醉效果,它能够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

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牙科手术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在手术中,利多卡因被注射到局部组织中,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

利多卡因具有快速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时间,能够有效地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

除了麻醉作用外,利多卡因还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利多卡因可以阻断心脏细胞上的钠通道,减少异常的电信号传导,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此外,利多卡因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缺血引起的症状。

尽管利多卡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药
物,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损伤和神经损伤等。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医生需要权衡利益和风险,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总的来说,利多卡因是一种有效的局部麻醉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出色的麻醉效果和较长的麻醉持续时间。

然而,对于利多卡因的使用,医生需要在权衡利益和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高中段)专题十五微专题15.2有机化学基础之难点题目——有机合成路线设计2

(高中段)专题十五微专题15.2有机化学基础之难点题目——有机合成路线设计2

分析③:由分析②可知,有 3 个顺序需要确定,一是引入—CH2Cl,二 是除去溴原子,三是酯化反应。从有机物 G 的合成路线中 C→E 看,会误认 为可以先除去溴原子,再引入—CH2Cl,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弄清反 应的原理,D 物质中—OH 的邻、对位已部分被其他基团占据,故再引入
—CH2Cl,不会出现大量副产物,而若先除去化合物

路线。
解析:根据由 A 生成 B 的反应条件,结合 A、B 的分子式和物质 C 的结构简
式,可推知 A 是
、B 是
,对比 E、F 的分子组成及题给转
化关系可推知由 E 生成 F 的反应是取代反应,E 分子中的 Cl 原子被—N(C2H5)2
取代,可知 F 的结构简式为
中溴原子,则得到 ,
此时再引入—CH2Cl,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故应引入—CH2Cl 之后再除去
溴原子。由题给信息知在引入—CH2Cl 之后,可在 NaOH 溶液中水解(此时苯
环上的溴原子不水解),使—CH2Cl 转变为—CH2OH,再进行酯化反应和除去
溴原子即可。
[答案]
解析:
根据题中涉及的反应①②制备生成物的工艺流程为:苯环上的
(3)F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与 F 反应生成 G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逆推法 即从目标分子着手,分析目标分子的结构,然后由目标分子逆推出原料 分子,并进行合成路线的设计,其思维程序为 目标有机物 ⇨ 中间产物 ……⇨ 中间产物 ⇨ 基础原料

利多卡因合成工艺

利多卡因合成工艺

9.4、工艺改革及综合利用 9.4.1、工艺改革 以上2,6-二甲基苯胺与氯乙酰氯缩合法是合 成利多卡因经典方法。但在制备氯乙酰氯 时,常用氯乙酸与氯化亚砜或三氯化磷反 应,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于环保不利。
改进法: N, N-二乙胺基乙酸甲酯在甲醇钠存在下 与2, 6-二甲基苯胺反应合成利多卡因。
紫花杜鹃素的合成路线如下:
作业
1 写出利多卡因的合成路线,试比较其与 改进后的合成路线的特点和差异。 2 如何综合利用在利多卡因制备中产生的 副产物。 3 试根据工艺过程画出利多卡因合成工艺 流程框图。
9.3.4、利多卡因碱的合成 (1) 工艺原理 SN2反应
(2) 工艺过程 配料比:2,6-二甲基氯代乙酰苯胺:二乙胺: 苯=1:1.25:4~5(wt)。 操作方法:将2,6-二甲基氯代乙酰苯胺和二 乙胺溶于无水苯,搅拌15min。加热回流 6~7h,回收大部分苯后冷却,析出盐酸二乙 胺结晶。过滤,用苯洗涤结晶。苯层用 3mol/L盐酸提取两次,合并酸提取液,加入 活性炭,加热脱色过滤,滤液冷却后加30% 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沉淀不再增加。
Chem3D模拟的能量最小的分子结构:
利多卡因是可卡因的衍生物。是局部麻醉 药物。其局麻作用、穿透能力、扩散性和 持续时间均为普鲁卡因的1倍,安全范围较 大,主要用于阻滞麻醉及硬膜外麻醉。
近年来本品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室性 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比其它抗心律失常 药物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作用时间短,不影 响房室结传导,无负性肌力作用。最近又 发现了某些新用途,如治疗眩晕症、耳呜、 癫痫持续状态等。
间二甲苯用混酸硝化,得到邻对位产物, 目标产物通过蒸馏分出。
(2) 工艺过程 配料比:间二甲苯:混酸(56.5%硫酸、 28.5%硝酸、15%水)=1:2.08(wt)。 操作方法:将间二甲苯冷却至10℃以下, 分批加入冷却后的混酸,第一阶段保持温 度15~17℃,3h加完;第二阶段保持温度 17~25℃,2h内加完;最后阶段保持 25~30℃,1h加完。加毕,于30℃下保温 搅拌2h,静置分层,分出上层硝化物,水 洗至刚果红试纸不显酸性为止。

化学实验论文——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化学实验论文——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综合实验论文题目: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年级:化学专业2013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年11月18 日摘要:本实验以2,6-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在乙酸钠的作用下和氯乙酰氯反应生成中间产物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中间产物再与二乙胺缩合得到利多卡因,并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进行监测。

结果表明,反应进行较完全。

测其熔点及1HNMR 后,确证产物为利多卡因。

关键词:利多卡因、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合成引言:利多卡因(lidocaine)是最早研究的酰胺类局部麻醉剂[1],于20世纪30年代合成,最初曾被用于各类型的心律失常,现在被更广泛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有全能麻醉药之称[2]。

盐酸利多卡因麻醉强度大、起效快、弥散力强。

碱化利多卡因在临床上初步应用亦取得了较好效果[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利多卡因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也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如治疗新生儿顽固性惊厥、哮喘、前庭神经炎、耳鸣等。

因此,利多卡因的合成具有重要价值。

长期以来国内外均采用 2,6-二甲基苯胺与氯乙酰氯作用,再与二乙胺缩合的方法制得[4]。

该方法合成步骤少,产品收率较高。

本实验继续研究传统合成方法,以 2,6-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在醋酸-醋酸钠条件下与氯乙酰氯反应生成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再与二乙胺作用得到利多卡因。

实验部分:1 实验原理第一步,利用酰氯的胺解反应合成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第二步,由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合成利多卡因:2 主要仪器及试剂主要实验仪器:锥形瓶、电子天平、温度计、b型管、抽滤装置、旋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回流装置、三口圆底烧瓶(需烘干)、薄层色谱板主要实验试剂:2,6-二甲基苯胺5.0mL,α-氯乙酰氯3.0mL,冰醋酸20mL,5%醋酸钠,甲苯,二乙胺,二氯甲烷,乙醚,K2CO3,浓盐酸(12mol/L),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KOH(6.0mol/L),量筒(10mL,50mL),抽滤瓶3 实验步骤3.1 合成中间产物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3.1.1 制备取250mL锥形瓶,加入2,6-二甲基苯胺5.0mL,再加入冰醋酸20mL溶解。

利多卡因气雾剂制作工艺

利多卡因气雾剂制作工艺

利多卡因气雾剂制作工艺一、引言利多卡因气雾剂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本文将介绍利多卡因气雾剂的制作工艺,包括所需原料、制作步骤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

二、所需原料制作利多卡因气雾剂所需的原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利多卡因:作为主要药物成分,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2. 氯氟烷:作为推动剂,用于将利多卡因喷射出去形成气雾。

3. 丙酮:用于溶解利多卡因和氯氟烷,形成药物溶液。

4. 硫酸镁: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以确保最终制得的气雾剂稳定。

三、制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容器和仪器,并确保无尘无菌的工作环境。

2. 称量利多卡因和氯氟烷:按照一定比例称量所需的利多卡因和氯氟烷,一般为1:9的比例。

3. 溶解利多卡因和氯氟烷:将称量好的利多卡因和氯氟烷加入丙酮中,搅拌溶解均匀。

4. 调节酸碱度:加入适量的硫酸镁,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使其接近中性。

5. 过滤处理:经过调节后的溶液通过滤纸或滤芯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和杂质,确保制得的气雾剂纯净。

6. 充填制剂:将过滤后的溶液充填到气雾剂容器中,并进行密封。

7. 检验质量:对制得的气雾剂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溶解度和药物含量等指标。

四、质量控制制作利多卡因气雾剂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料质量控制:对所使用的原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2. 工艺控制:严格按照制作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每个步骤的时间、温度和药物比例等参数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3. 质量检验:对制得的气雾剂进行外观、溶解度和药物含量等指标的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4. 包装和储存:对制得的气雾剂进行适当的包装和储存,以防止其受到污染或变质。

五、结论利多卡因气雾剂作为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其制作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原料质量、操作工艺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只有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制得符合标准的利多卡因气雾剂,以满足医疗领域对于局部麻醉的需求。

利多卡因结构式结构式

利多卡因结构式结构式

利多卡因结构式结构式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其化学结构式为C14H22N2O。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镇痛和麻醉作用。

它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抑制钠通道的活化,从而减轻疼痛和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利多卡因的结构中含有一个酰胺基团和一个芳香环,这使得它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和稳定性。

利多卡因的分子结构中,芳香环与酰胺基团通过一个碳原子连接在一起。

这个结构使利多卡因能够与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相互作用,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利多卡因的分子量相对较小,这使得它能够迅速穿过细胞膜,进入神经细胞内部,发挥麻醉作用。

利多卡因的麻醉效果取决于其浓度和应用方式。

在外科手术中,常常使用含有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剂,通过注射或喷洒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手术部位,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利多卡因还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用于全身麻醉。

利多卡因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其麻醉效果或延长麻醉的持续时间。

同时,利多卡因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心血管毒性和神经毒性等,临床应用时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利多卡因作为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和稳定性。

其化学结构式为C14H22N2O,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抑制钠通道的活化,发挥麻醉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英文名Lidocaine Hydrochloride药品类别局部麻醉药抗心律失常药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

药理作用利多卡因于1934年由Lofgren首先合成,并用作局部麻醉剂。

5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室性心律失常。

由于本药具有安全有效、作用快、消失快等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也叫赛罗卡因,属IB类药物,可抑制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而具有膜稳定作用。

在缺血损伤部位,此种作用较明显,可缩小正常组织与缺血组织之间的传导差异及不应期的不一致性,并可减轻浦氏纤维的单向阻滞现象,而防止折返激动的产生。

利多卡因还可降低心肌的自律性,提高心室致颤阈值,从而减少室颤的发生。

临床研究表明,利多卡因的上述作用只表现在心室肌及浦氏纤维,而对窦房结、心房及房室结无影响,因此利多卡因只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效,而对房性心律失常无效。

近年来还发现,利多卡因对房室旁路不应期有一定的延长作用,因此对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的疗效。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酰胺类局麻药及抗心律失常药。

麻醉作用比普鲁卡因强2倍。

利多卡因的首关效应:一般是注射使用,首关效应不明显用法用量1、耳鼻喉科表面麻醉用2%~4%;2、局麻0.5%~2%3、神经阻滞1%~2%4、高位硬膜外麻醉1.5%~1.6%5、低位硬膜外麻醉1.5%~2%成人一次量为200mg,不超过400mg。

6、抢救心律失常1mg~2mg∕kg7、利多卡因胶浆剂主要用于内镜室或皮肤科用药,麻醉科少见不良反应(1)本品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睡、感觉异常、肌肉震颤、惊厥昏迷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2)可引起低血压及心动过缓.血药浓度过高,可引起心房传导速度减慢、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下降。

(3)变态反应罕见,一般不要求做皮试,但有报道出现利多卡因过敏反应。

禁忌症(1)对利多卡因及其他局部麻醉药过敏、阿-斯氏综合征(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严重心传导阻滞(包括窦房、房室及心室内传导阻滞)、卟啉症、未经控制的癫痫患者禁用;(2)本品扩散力强,一般不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3)肝肾功能障碍、肝血流量减低、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低血容量及休克等患者慎用.原有室内传导阻滞者也应慎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43.3~143.7
(3)本实验进行第二步时剩余的
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为 4.47
制得利多卡因质量为 m2 = 3.71g,约 为 0.01877mol,因此利多卡因的产率
为:
3.71
=
100% = 57.1%
0.01877 ∗ 234
(4)实验测得利多卡因熔程为:
测定次数/次 熔程/℃
1 实验原理
因的方法有:○1 采用 2,6 - 二甲基苯
利多卡因(lidocaine),学名 N-二乙
胺与氯乙酰氯作用,生成 a-氯乙酰-2,6- 氨基乙酰-2,6-二甲基苯胺,分子式 C14
二甲基苯胺后再与二乙胺缩合制得; H22N2O,分子量 234.34,白色晶体,
熔点 68~69℃。是最早研究的酰胺类 ○2 用 2,6-二甲基苯胺与 N,N-二乙氨基
中提取的可卡因,但其由于毒性较大 和容易使人成瘾的缺点,加之它的水
工业制备和实验室制备方法,特别是 经过改良的微型实验[1].[5]在采用此方
溶液极不稳定,进行消毒时易发生水 解而导致失效[1].[2] 。而利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法在实验室制备少量的利多卡因比较 方便。
卡因是酰胺类麻醉剂,其麻醉作用较
第一步合成 a-氯乙酰-2,6-二甲基 苯胺的反应实质是一个酰氯的胺解反 应,其原理如图 1-2 所示。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 主要实验仪器:锥形瓶、电子 天平、温度计、b 型管、抽滤装置、旋 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回流装置、 三口圆底烧瓶、薄层色谱板、量筒等
2.2 试剂:2,6-二甲基苯胺、a-氯 乙酰氯、冰醋酸、5%醋酸钠溶液(需 自己配置)、甲苯、二乙胺、二氯甲烷、 乙醚、K2CO3、浓盐酸(12mol/L)、
酰 -2 , 6- 二 甲 基 苯 胺 产 率 为 :
.
= 100% = 66.80%
.
(2) 测定α-氯乙酰-2,6-二甲基
苯胺的熔点如下表 1-1 所示:(因酒精
灯酒精不足,b 形管无法使用,故用熔
点测定仪测定)
测定次数/次 熔程/℃
平均值/℃
1
142.3~143.6
2
132.8~133.2
142.8~143.7
平均值/℃
1
66.7~67.8
2
67.1~67.6
67.1(5)核磁共振氢谱图及分析见附

2 结果讨论 (1)测定α-氯乙酰-2,6-二甲 基苯胺的熔点时第二次数据明显比其 他两次偏低,原因应该是在第一次测 量时未等熔点仪降低到合适的温度就 就行第二次测量,造成了偏离。第三 次测量时等熔点仪降低到合适的温度 在进行测量,避免了误差。 (2)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 与二乙胺进行缩合反应时,α-氯乙酰 -2,6-二甲基苯胺已自然风干 2 周,计 算其质量时用的是风干之前的质量, 因此计算得到的利多卡因理论值偏高, 这导致了利多卡因产率较真实值偏低。 (3)核磁共振氢谱图显示,结构 符合文献[1].[6]记载利多卡因的谱图。由 于仪器的灵敏度不够,导致有些裂峰 不容易观察得到。另外,谱图显示有 少许杂质,但不影响结果鉴定。
本实验所用 2,6-二甲基苯胺为
3
5.0mL,约为 0.041mol, 所用α-氯 乙酰氯 3.0mL,约为 0.0377mol, 因此 2,6-二甲基苯胺相对过量。 理论上制得的利多卡因的质量 m0 =0.0377*234=8.82g。
1 实验相关数据记录
(1)经称量,实验制得α-氯乙酰
-2,6-二甲基苯胺 4.79g ,故α-氯乙
局部麻醉剂,因其作用较强而持久, 乙酸乙酯在氨基钠或金属钠作缩合剂,
1
常为临床所用。现常用的合成方法(图 1- 1)以 2,6-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在酸 性条件下与氯乙酰氯反应生成 α–氯
-2,6-二甲基乙酰苯胺,α–氯-2,6-二甲基 乙酰苯胺再与二乙胺缩合作用得到。
图 1- 1 利多卡因的合成
本实验分两步合成利多卡因。第 一步:用 2,6 - 二甲基苯胺与氯乙酰 氯作用,生成生成 a-氯乙酰-2,6-二甲基 苯胺;第二步:将α—氯乙酰—2,6 —二甲基苯胺与二乙胺进行缩合反应 制得利多卡因。
本实验沿用前人经验,用方法○1
持久,是医用临床常用的局部麻药, 在实验室制备少量的利多卡因,进一
1963 年用于治疗心率失常,是目前防 步掌握利多卡因的合成路线与反应机 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心脏病并发快 理。
速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是急性心肌梗
实验部分
死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 震颤的首选药。目前工业合成利多卡
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杨金才)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西安 710100)
摘 要: 利多卡因是一种有效的局部麻醉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工艺制
法和实验室制备均可采用 2,6 - 二甲基苯胺与氯乙酰氯作用,生成 a-氯乙酰-2,6-
二甲基苯胺后再与二乙胺缩合的方法制得[1].[1] 。
关键词: 利多卡因 2,6-二甲基苯胺 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
3mLα-氯乙酰氯,约 10~15min 滴加
完成,并在 45℃水浴上保温 20 分钟。
在混合液中加入 100ml 5%醋酸钠溶液,
冰浴冷却到 10℃以下,保持 30 分钟,
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抽滤,用水洗
涤至滤液为中性,抽滤干。108℃干燥
2
图 1 3 a-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的缩合反应
80min。称重,计算产率。 (2)用 B 形管测定制得的 a-氯乙
[4]. 屠世忠,周克亮.合成利多卡因的 新 方 法 [J]. 中 国 医 药 工 业 杂 志.1980,10:18~19
[5]. 杨瑞云,银小玲等.利多卡因合成 的微型实验研究[J].广东化 工.2010,5:137~138
[6]. 陕西师范大学.综合化学实验手 册:29
4
KOH 固体等。
图 1 -2 a-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的合成
第二步进行 a-氯乙酰-2,6-二甲基 苯胺的缩合反应,机理如图 1-3 所示:
2 实验步骤
2.1 a-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的 制备
(1)将 5ml 的 2,6—二甲基苯胺
加入一干燥的 250mL 锥形瓶中,并用
20mL 冰醋酸溶解,搅拌下缓慢加入
将反应液冰浴冷却到 5℃以下,析 出白色物质,进行抽滤,固体下一步 纯化。
3.2.2 利多卡因的纯化 取 15mL 浓盐酸与 45mL 水配制成 60mL3mol/L 的 HCl 溶液,用配制好的 盐酸溶液萃取上一步得到的白色固体, 取水相冷却到 10℃以下待用。取 16.8gKOH 配制成 100mL3mol/L 的碱 溶液缓慢加入 35mL 到萃取液水相中, 调节 pH = 8~9,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 待冷却后用 45mL 乙醚分三次萃取,除 去大部分的水溶性杂质。再用水洗涤 有机层;分出有机层用无水 K2CO3 干 燥 30min 后转移至称量过的圆底烧瓶 中,旋干除去溶剂乙醚,得一白色晶 体。烘干称重。
酰-2,6-二甲基苯胺的熔点,平行测定 3 次,记录熔程。
3.2 利多卡因的合成与纯化
3.2.1 利多卡因的合成 将上述制得的 a-氯乙酰-2,6-二甲 基苯胺置于干燥洁净的三口烧瓶中 (留 0.5g 作薄层色谱使用)。用 50mL 甲苯作为溶剂,摇匀;再移取 10mL 二乙胺,缓慢加入烧瓶中,混合均匀 后,加热回流 2~3h。 取剩余的 0.5ga-氯乙酰-2,6-二甲基 苯胺与干燥的小烧杯中,加适量二氯 甲烷溶解,待用。上述反应进行到 1 小时后进行薄层色谱板、二氯甲烷作 展开剂跟踪监测反应进行的程度,而 后每隔 30min 监测一次,使反应完全 后停止。如图 3-1 所示,已显示反应完 全。:
局部麻醉剂
局部麻醉剂是一种使病人在意识 清醒,但无痛觉的情况下接受外科手 术的药物,一般要求无全麻醉的不良 反应。最早的局部麻醉剂是从古柯叶
沸腾的苯或甲苯作溶剂中进行直接缩 合得到[1].[3];○3 用 N,N-二乙氨基乙酸 甲酚在甲醇钠存在下 2,6-二甲基苯胺 缩合得到[1].[4]。其中方法○1 是最常用的
3.3 利多卡因的结构确证
3.3.1 熔点测定 用熔点测定仪,平行测定白色晶体 的熔点 3 次,记录。 3.3.2 核磁共振氢谱图 取 10ug 的白色晶体,装入核磁管 中,用 CDCl3 作溶剂,作核磁共振氢 谱图并分析,进一步确认白色晶体的 结构信息。
结果与讨论
图 3-1 薄层色谱板监测反应显示已完全
参考文献:
[1]. 大 同 制 药 厂 . 利 多 卡 因 工 艺 规 程 (1966);U.S.2.797,241,(1957)
[2]. 张寒琦,徐家宁.综合和设计化学 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9~80
[3]. Brit.758,224,(1956).U.S.4.442.498,( 19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