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合集下载

利多卡因药典标准

利多卡因药典标准

利多卡因药典标准利多卡因是一种合成麻醉药,它是从植物材料中提取出的植物类麻醉剂。

它具有非常强大的镇痛作用,可以被用于消除全身性疼痛、局部疼痛以及手术后的疼痛。

此外,利多卡因还可以用于治疗头痛、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根据药典标准,利多卡因具有以下几种形式:1. 利多卡因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是非常常用的,它具有针对性较强的镇痛作用。

它有不同的浓度,按照浓度的不同分为2mg/ml,5mg/ml,10mg/ml,20mg/ml等不同的浓度。

2. 利多卡因片剂:利多卡因片剂是由利多卡因粉末制成,目前有10毫克的片剂,用于内服治疗疼痛或其他症状。

3. 利多卡因口服液:利多卡因口服液是把利多卡因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溶液中,由口服的形式给药,它的浓度有5mg/ml,10mg/ml,20mg/ml等不同浓度。

4. 利多卡因散剂:利多卡因散剂包含了混合物中的利多卡因粉末,用于镇痛、发热、呼吸等症状的治疗,它的浓度有1mg/ml,2mg/ml,3mg/ml,4mg/ml等不同浓度。

5. 利多卡因青霉素:利多卡因青霉素是将利多卡因和青霉素结合在一起,用于治疗感染性疼痛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它的浓度有0.5mg/ml,1mg/ml,2mg/ml等不同浓度。

6. 利多卡因乳膏:利多卡因乳膏是由纯利多卡因粉末和乳液组成,可以用于局部外用,例如治疗皮肤疼痛、创伤性疼痛、过敏性疼痛等,它的浓度有0.5%,1%,2%等不同浓度。

7. 利多卡因整体病灶:利多卡因整体病灶是将利多卡因和乳膏或者乳霜组合在一起,用于治疗骨折、烧伤、肿瘤等较大面积的疼痛,它的浓度有0.5%,1%,2%等不同浓度。

以上是药典标准中关于利多卡因的重要内容,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特性,有了这些药典标准之后,使得患者在使用利多卡因时能够更安全,更有效的达到治疗的目的。

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式

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式

利多卡因的化学结构式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它的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CH3
|
CH3CH2N—C—CH2—C6H5
|
CH3
利多卡因的结构中含有一个酰胺官能团和一个芳香环。

这种结构使得利多卡因具有出色的麻醉效果和较长的麻醉持续时间。

利多卡因主要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产生麻醉效果,它能够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

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牙科手术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在手术中,利多卡因被注射到局部组织中,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

利多卡因具有快速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时间,能够有效地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

除了麻醉作用外,利多卡因还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利多卡因可以阻断心脏细胞上的钠通道,减少异常的电信号传导,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此外,利多卡因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缺血引起的症状。

尽管利多卡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药
物,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损伤和神经损伤等。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医生需要权衡利益和风险,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总的来说,利多卡因是一种有效的局部麻醉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出色的麻醉效果和较长的麻醉持续时间。

然而,对于利多卡因的使用,医生需要在权衡利益和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3
143.3~143.7
(3)本实验进行第二步时剩余的
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为 4.47
制得利多卡因质量为 m2 = 3.71g,约 为 0.01877mol,因此利多卡因的产率
为:
3.71
=
100% = 57.1%
0.01877 ∗ 234
(4)实验测得利多卡因熔程为:
测定次数/次 熔程/℃
1 实验原理
因的方法有:○1 采用 2,6 - 二甲基苯
利多卡因(lidocaine),学名 N-二乙
胺与氯乙酰氯作用,生成 a-氯乙酰-2,6- 氨基乙酰-2,6-二甲基苯胺,分子式 C14
二甲基苯胺后再与二乙胺缩合制得; H22N2O,分子量 234.34,白色晶体,
熔点 68~69℃。是最早研究的酰胺类 ○2 用 2,6-二甲基苯胺与 N,N-二乙氨基
中提取的可卡因,但其由于毒性较大 和容易使人成瘾的缺点,加之它的水
工业制备和实验室制备方法,特别是 经过改良的微型实验[1].[5]在采用此方
溶液极不稳定,进行消毒时易发生水 解而导致失效[1].[2] 。而利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法在实验室制备少量的利多卡因比较 方便。
卡因是酰胺类麻醉剂,其麻醉作用较
第一步合成 a-氯乙酰-2,6-二甲基 苯胺的反应实质是一个酰氯的胺解反 应,其原理如图 1-2 所示。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 主要实验仪器:锥形瓶、电子 天平、温度计、b 型管、抽滤装置、旋 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回流装置、 三口圆底烧瓶、薄层色谱板、量筒等
2.2 试剂:2,6-二甲基苯胺、a-氯 乙酰氯、冰醋酸、5%醋酸钠溶液(需 自己配置)、甲苯、二乙胺、二氯甲烷、 乙醚、K2CO3、浓盐酸(12mol/L)、

(高中段)专题十五微专题15.2有机化学基础之难点题目——有机合成路线设计2

(高中段)专题十五微专题15.2有机化学基础之难点题目——有机合成路线设计2

分析③:由分析②可知,有 3 个顺序需要确定,一是引入—CH2Cl,二 是除去溴原子,三是酯化反应。从有机物 G 的合成路线中 C→E 看,会误认 为可以先除去溴原子,再引入—CH2Cl,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没有弄清反 应的原理,D 物质中—OH 的邻、对位已部分被其他基团占据,故再引入
—CH2Cl,不会出现大量副产物,而若先除去化合物

路线。
解析:根据由 A 生成 B 的反应条件,结合 A、B 的分子式和物质 C 的结构简
式,可推知 A 是
、B 是
,对比 E、F 的分子组成及题给转
化关系可推知由 E 生成 F 的反应是取代反应,E 分子中的 Cl 原子被—N(C2H5)2
取代,可知 F 的结构简式为
中溴原子,则得到 ,
此时再引入—CH2Cl,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故应引入—CH2Cl 之后再除去
溴原子。由题给信息知在引入—CH2Cl 之后,可在 NaOH 溶液中水解(此时苯
环上的溴原子不水解),使—CH2Cl 转变为—CH2OH,再进行酯化反应和除去
溴原子即可。
[答案]
解析:
根据题中涉及的反应①②制备生成物的工艺流程为:苯环上的
(3)F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 与 F 反应生成 G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逆推法 即从目标分子着手,分析目标分子的结构,然后由目标分子逆推出原料 分子,并进行合成路线的设计,其思维程序为 目标有机物 ⇨ 中间产物 ……⇨ 中间产物 ⇨ 基础原料

利多卡因合成工艺

利多卡因合成工艺

9.4、工艺改革及综合利用 9.4.1、工艺改革 以上2,6-二甲基苯胺与氯乙酰氯缩合法是合 成利多卡因经典方法。但在制备氯乙酰氯 时,常用氯乙酸与氯化亚砜或三氯化磷反 应,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于环保不利。
改进法: N, N-二乙胺基乙酸甲酯在甲醇钠存在下 与2, 6-二甲基苯胺反应合成利多卡因。
紫花杜鹃素的合成路线如下:
作业
1 写出利多卡因的合成路线,试比较其与 改进后的合成路线的特点和差异。 2 如何综合利用在利多卡因制备中产生的 副产物。 3 试根据工艺过程画出利多卡因合成工艺 流程框图。
9.3.4、利多卡因碱的合成 (1) 工艺原理 SN2反应
(2) 工艺过程 配料比:2,6-二甲基氯代乙酰苯胺:二乙胺: 苯=1:1.25:4~5(wt)。 操作方法:将2,6-二甲基氯代乙酰苯胺和二 乙胺溶于无水苯,搅拌15min。加热回流 6~7h,回收大部分苯后冷却,析出盐酸二乙 胺结晶。过滤,用苯洗涤结晶。苯层用 3mol/L盐酸提取两次,合并酸提取液,加入 活性炭,加热脱色过滤,滤液冷却后加30% 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沉淀不再增加。
Chem3D模拟的能量最小的分子结构:
利多卡因是可卡因的衍生物。是局部麻醉 药物。其局麻作用、穿透能力、扩散性和 持续时间均为普鲁卡因的1倍,安全范围较 大,主要用于阻滞麻醉及硬膜外麻醉。
近年来本品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室性 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比其它抗心律失常 药物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作用时间短,不影 响房室结传导,无负性肌力作用。最近又 发现了某些新用途,如治疗眩晕症、耳呜、 癫痫持续状态等。
间二甲苯用混酸硝化,得到邻对位产物, 目标产物通过蒸馏分出。
(2) 工艺过程 配料比:间二甲苯:混酸(56.5%硫酸、 28.5%硝酸、15%水)=1:2.08(wt)。 操作方法:将间二甲苯冷却至10℃以下, 分批加入冷却后的混酸,第一阶段保持温 度15~17℃,3h加完;第二阶段保持温度 17~25℃,2h内加完;最后阶段保持 25~30℃,1h加完。加毕,于30℃下保温 搅拌2h,静置分层,分出上层硝化物,水 洗至刚果红试纸不显酸性为止。

化学实验论文——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化学实验论文——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

综合实验论文题目: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年级:化学专业2013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年11月18 日摘要:本实验以2,6-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在乙酸钠的作用下和氯乙酰氯反应生成中间产物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中间产物再与二乙胺缩合得到利多卡因,并用薄层色谱法对反应进行监测。

结果表明,反应进行较完全。

测其熔点及1HNMR 后,确证产物为利多卡因。

关键词:利多卡因、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合成引言:利多卡因(lidocaine)是最早研究的酰胺类局部麻醉剂[1],于20世纪30年代合成,最初曾被用于各类型的心律失常,现在被更广泛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有全能麻醉药之称[2]。

盐酸利多卡因麻醉强度大、起效快、弥散力强。

碱化利多卡因在临床上初步应用亦取得了较好效果[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利多卡因的深入研究,发现它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也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如治疗新生儿顽固性惊厥、哮喘、前庭神经炎、耳鸣等。

因此,利多卡因的合成具有重要价值。

长期以来国内外均采用 2,6-二甲基苯胺与氯乙酰氯作用,再与二乙胺缩合的方法制得[4]。

该方法合成步骤少,产品收率较高。

本实验继续研究传统合成方法,以 2,6-二甲基苯胺为原料,在醋酸-醋酸钠条件下与氯乙酰氯反应生成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再与二乙胺作用得到利多卡因。

实验部分:1 实验原理第一步,利用酰氯的胺解反应合成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第二步,由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合成利多卡因:2 主要仪器及试剂主要实验仪器:锥形瓶、电子天平、温度计、b型管、抽滤装置、旋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回流装置、三口圆底烧瓶(需烘干)、薄层色谱板主要实验试剂:2,6-二甲基苯胺5.0mL,α-氯乙酰氯3.0mL,冰醋酸20mL,5%醋酸钠,甲苯,二乙胺,二氯甲烷,乙醚,K2CO3,浓盐酸(12mol/L),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KOH(6.0mol/L),量筒(10mL,50mL),抽滤瓶3 实验步骤3.1 合成中间产物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3.1.1 制备取250mL锥形瓶,加入2,6-二甲基苯胺5.0mL,再加入冰醋酸20mL溶解。

利多卡因气雾剂制作工艺

利多卡因气雾剂制作工艺

利多卡因气雾剂制作工艺一、引言利多卡因气雾剂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本文将介绍利多卡因气雾剂的制作工艺,包括所需原料、制作步骤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

二、所需原料制作利多卡因气雾剂所需的原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利多卡因:作为主要药物成分,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2. 氯氟烷:作为推动剂,用于将利多卡因喷射出去形成气雾。

3. 丙酮:用于溶解利多卡因和氯氟烷,形成药物溶液。

4. 硫酸镁: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以确保最终制得的气雾剂稳定。

三、制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容器和仪器,并确保无尘无菌的工作环境。

2. 称量利多卡因和氯氟烷:按照一定比例称量所需的利多卡因和氯氟烷,一般为1:9的比例。

3. 溶解利多卡因和氯氟烷:将称量好的利多卡因和氯氟烷加入丙酮中,搅拌溶解均匀。

4. 调节酸碱度:加入适量的硫酸镁,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使其接近中性。

5. 过滤处理:经过调节后的溶液通过滤纸或滤芯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和杂质,确保制得的气雾剂纯净。

6. 充填制剂:将过滤后的溶液充填到气雾剂容器中,并进行密封。

7. 检验质量:对制得的气雾剂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溶解度和药物含量等指标。

四、质量控制制作利多卡因气雾剂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料质量控制:对所使用的原料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2. 工艺控制:严格按照制作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每个步骤的时间、温度和药物比例等参数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3. 质量检验:对制得的气雾剂进行外观、溶解度和药物含量等指标的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4. 包装和储存:对制得的气雾剂进行适当的包装和储存,以防止其受到污染或变质。

五、结论利多卡因气雾剂作为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其制作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原料质量、操作工艺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只有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制得符合标准的利多卡因气雾剂,以满足医疗领域对于局部麻醉的需求。

利多卡因结构式结构式

利多卡因结构式结构式

利多卡因结构式结构式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和疼痛管理等领域。

其化学结构式为C14H22N2O。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具有镇痛和麻醉作用。

它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抑制钠通道的活化,从而减轻疼痛和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利多卡因的结构中含有一个酰胺基团和一个芳香环,这使得它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和稳定性。

利多卡因的分子结构中,芳香环与酰胺基团通过一个碳原子连接在一起。

这个结构使利多卡因能够与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相互作用,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利多卡因的分子量相对较小,这使得它能够迅速穿过细胞膜,进入神经细胞内部,发挥麻醉作用。

利多卡因的麻醉效果取决于其浓度和应用方式。

在外科手术中,常常使用含有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剂,通过注射或喷洒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手术部位,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

利多卡因还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用于全身麻醉。

利多卡因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其麻醉效果或延长麻醉的持续时间。

同时,利多卡因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心血管毒性和神经毒性等,临床应用时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利多卡因作为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和稳定性。

其化学结构式为C14H22N2O,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抑制钠通道的活化,发挥麻醉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利多卡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的合成实验步骤
摘要
利多卡因是医用临床常用的局部麻药,1963年用于治疗心率失常,是目前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心脏病并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震颤的首选药。

[1] 利多卡因作用效果好,持续时间比普鲁卡因持久,是临床常用药。

本实验采用2,6-二甲基苯胺与α-氯乙酰氯合成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再由其合成产物的方法。

关键词
利多卡因,合成
引言
利多卡因是医疗上常用的麻醉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实验部分
1实验原理
2主要仪器及试剂
仪器;旋转蒸发仪,回流装置,显微熔点仪,薄层色谱板,圆底烧瓶
试剂:2,6-二甲基苯胺,甲苯,二乙胺,二氯甲烷,
3实验步骤
3.1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的合成
在250ml锥形瓶中加入2,6-二甲基苯胺5.0ml,并用20ml冰醋酸溶解。

在搅拌下缓慢加入α-氯乙酰氯3.0ml,约10~15min加完。

在混合液中加入100ml 5%醋酸钠水溶液,冰浴到10℃以下,保持30min,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

抽滤,用水洗至中性后抽干,将固体转移至表面皿,在105℃下干燥80min。

称重并记录,计算产率。

测熔点3次,记录熔程。

3.2利多卡因的合成
将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称重,(留0.5g做薄层色谱),将剩余的转移至洁净干燥的三口烧瓶中。

量取50ml甲苯转移至该烧瓶中,摇匀。

再取10ml二乙胺,慢慢加入,混合。

搭建回流装置。

加热,反应开始。

取少量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于样品管中,加少量二氯溶解,该液体作为薄层色谱的原料点。

每隔三十分钟用薄层色谱检测一次反应进程,直至反应液中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的斑点消失,证明反应完全。

记录Rf值。

3.3利多卡因的纯化
取15ml盐酸,45ml水配成60ml 3mol/L的HCl,萃取反应液,取水相冷却到10℃待用,取16.8gKOH配成50ml 6.0mol/L的KOH,缓慢加入35ml到水相,有白色固体析出,调节PH 至8.5左右。

冷却后用30ml乙醚分三次萃取,出去大部分水溶性杂质。

再用水洗有机层,有机层用无水K2CO3干燥30min,转移至称量过的圆底烧瓶中,蒸掉乙醚,烘干。

3.4结构确认
取少量晶体于两片载玻片之间,于显微熔点仪下缓慢升温,测熔点。

为68.2~68.4℃。

取适量晶体做核磁共振,确认产物结构。

结果讨论
1.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的产率:
(4.5/8.03)*100%=56.04%
2.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的熔程:
126.9~130.20℃
3.α-氯乙酰-2,6-二甲基苯胺及利多卡因的Rf值:
D1=1.4cm
D2=5.9cm
Rf=D1/D2=0.24
4.利多卡因产率:
(3.3/4.7268)*100%=69.81%
4.核磁共振分析:
1HNMR(CDCl
,300MHz)δ:8.910ppm(s,1H)
3
δ:7.070ppm(t,3H)
δ:3.203ppm(s,2H)
δ:2.693ppm(s,6H)
δ:1.125ppm(t,6H)
参考文献
[1]摘自百度百科“利多卡因”。

[2]《合成利多卡因的新方法》屠世忠,周克亮《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80, 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