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赏析王崧舟

合集下载

[看雪教学点评教学实录]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实录

[看雪教学点评教学实录]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实录

[看雪教学点评教学实录]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实录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看雪教学点评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语文是什么?众说纷纭,我的观点是:语文即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无论是知识、能力、思维,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属于生活的范畴。

可见,语文是生活的基础和条件,学习语文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语文学习的生活观无论其内涵还是其外延都是极为宽广的。

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仔细研读胡节老师的教学设计,感受其最大的特色便是让语文学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一、从生活出发走进文本。

文本是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因此,在学习语文时,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引导学生由生活走进文本阅读。

胡节老师在设计《看雪》一文的教学方案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课前,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三字经,交流与台湾有关的资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认识基础。

上课伊始,又根据重庆的气候很少下雪这一特点,播放雪景图片,满足了儿童对下雪的好奇。

一句下雪真是太好了!小朋友一定都想去看看真的雪啦!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立足生活经验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而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

我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蕴含着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理解文本,其不同的体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可见,生活经验是阅读的基础和理解的工具,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者对教学难点的处理就是依据生活经验来解决的。

王崧舟:流淌的诗意——观摩《湖心亭看雪》课例

王崧舟:流淌的诗意——观摩《湖心亭看雪》课例

王崧舟:流淌的诗意——观摩《湖心亭看雪》课例吴玉琢【期刊名称】《天津教育》【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1页(P57)【作者】吴玉琢【作者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双港新家园小学【正文语种】中文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希望之星、经典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王崧舟老师给六年级学生教授了人教版八年级教材《湖心亭看雪》一课。

观摩课呈现出流动而扎实的特点,最为吸引人的是他课上处处流淌着的诗意。

一、呼之欲出的诗意从王崧舟推出《一夜的工作》到《两小儿辩日》,并提出“诗意语文”这一概念开始,虽然小语界争论不断,但无数篇论文著作、百余场讲座和一系列观摩课使他的“诗意语文”自成一派,深入人心。

语文,本身就与生活甚至生存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融为一体。

在《湖心亭看雪》这节诗意的语文课上,师生之间呈现出来的状态充满文学色彩,教师的语言中亦处处饱含情感,就连给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字斟句酌。

王崧舟借助语言的魅力,带领学生领悟文本,在无痕中进行了情感教育。

这样的语文教育适度适当,内容没有被形式架空。

王老师的整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以简驭繁。

形式简单,内容却丰富而详实,立足于语文,又超越语文。

二、诗意的多维张力这堂课诗意的源头是无数文人墨客眼中的西湖。

王老师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情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语言是民族基因的代码,饱含着诗意的美感,在音量、节奏和神韵中都可以展现文本的张力和能量。

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情感相结合的培养,这在他的教案中有着明确的体现。

在通读、领读、自由练读、齐读、品读等每一种阅读方式的背后,都少不了“美读”。

比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然后思考“如何能读出味道”。

在伴奏声中,他说:“是西湖湖畔,那一望无际的碧,一尘不染的红。

”他引而不发,让学生在他的引导下,自己读出了那碧、那红。

这股诗意的清流顺着开场自然而平缓地流淌到了正字音环节,“余拏一小舟”中的“拏”、“雾凇沆砀”中的“砀”是这篇文言中比较难读的字,王老师先由雾凇沆砀引导学生体会出弥漫的冰花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让学生感受拏一小舟置身于漫天弥漫着雾的场景之中。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一上一下一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一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一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名师课堂I王崧舟老师《湖心亭看雪》

名师课堂I王崧舟老师《湖心亭看雪》

名师课堂I王崧舟老师《湖心亭看雪》名师简介:王崧舟1984年毕业于诸暨师范学校,在上虞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2001年8月,作为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首位对外引进的人才,担任拱宸桥小学校长。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把一所普通的百年老校办成了杭城的新兴名校。

2016年,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聘任为教授,成为由小学教师跃至大学教授的全国第一人。

1998年评上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份20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1000多节次、讲座600多场次,其代表课例有:《万里长城》《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长相思》《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枫桥夜泊》《与象共舞》《望月》《去年的树》《孔子游春》等,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

他的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

《百家讲坛》大家都很熟悉,是中央电视台一档非常著名的讲座式栏目。

这里曾邀请过易中天、阎崇年、于丹、王立群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给百姓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引发了全国性的收视热潮!2019年7月26日,《百家讲坛》的主讲嘉宾是: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

王老师主讲的是:《爱上语文》。

这档著名栏目开播19年来,这是第一次邀请一位语文老师来讲语文!能上百家讲坛,王崧舟老师的实力可见一斑啊!王崧舟老师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诗意教学的另一代表课例《湖心亭看雪》!。

指向体验的阅读教学——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

指向体验的阅读教学——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

指向体验的阅读教学——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课例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古诗人王崧舟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诗中不仅展示出湖心亭看
雪的美景,更引人沉思的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情感及看法。

阅读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多种“经验性式”和“体验性式”来辅助学生领会重点内容、对语篇连续性和信息一体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以“湖心亭看雪”为例,采
用“经验性阅读”来辅助学生理解诗歌。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电子地图,让他们自己探索“湖心亭”的所在,注意湖心
亭的具体位置、大小等,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写这首诗时可能经历了什么。

其次,老师
可以让学生在室外、家里等不同的场景中,写出他们自己的“看雪”体验,这样能帮助学
生在经历中更深刻地感受到“看雪”这个活动本身带来的心理收获、兴趣、思想进步。

再次,老师还可以邀请一名当地的老人(或孩子)谈谈自己的“看雪”感受,丰富学生的
“体验性阅读”,让学生更多的体会这首诗的传神。

通过以上“经验性阅读”与“体验性阅读”,老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从“看”到“读”诗歌,也可以协助学生深入认识诗中所体现的看雪“审美意义”,围绕“湖心亭看雪”的
背景,洞悉唐代的文化风貌,了解古代婉约的风俗。

通过以上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古诗词的精髓,旨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湖心亭看雪”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更隐含着诗人对社会的看
法和思考。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精神,从而让学生领略到古诗歌的精髓,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是明朝张岱创作的写景散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是文言文现象,欢迎参考!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赏析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赏析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赏析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王崧舟湖心亭看雪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是一次奇妙的古诗之旅,听课时,感觉自己已成为一名学生,被老师引领者,在去往湖心亭的小舟上,在湖面上慢慢悠悠地游历,感悟,最终,我、张岱、湖心亭雪景,融为一体,张岱就是湖心亭的雪,我就是张岱,我就是湖心亭的雪,完全被吸引了进去,步步紧随。

在课堂之后,再以一位老师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发现教案上的流程与我们平时的流程设计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读古诗,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性格及心境。

但所有人都说王崧舟老师的课是模仿不来的,永远不可能上出他的那种诗意。

这种矛盾是要好好琢磨的,琢磨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撷取古诗文教学诗意情趣创生的的重要因素,对自己的古诗文教学有所启发。

湖心亭是一篇初二的古诗文,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一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教学的目标定位于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目标十分集中,而且直至这篇小古文的核心价值,高年级的古诗文不应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也不应该让学生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走马观花。

一首古诗能够历经千百年而流传至今,肯定有值得探究之处,肯定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肯定是和现当今的生活相通的,否则它不可能有如此强大、长久的生命力。

基于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王崧舟老师并没有被这首诗中每个字、每句话的解释给牵绊住,他只是抓住了文中写景的片段和最后舟子能够体现张岱性格的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句话展开教学。

“食材”有了,但是要呈现一桌让人回味无穷的佳肴,还需要巧妇的心思和设计。

在听完课后回味无穷,再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发现这条路是王崧舟老师为学生开辟的一条每节台阶并不高,但是曲径通幽的小路。

在路的尽头回望,自己已处于一定的高度,不禁疑问: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并不能读出张岱的心境,王崧舟老师又是如何将我们带入其中的呢?从教学设计上课,起承转合:起,诵读古诗;承,品读雪景;转,悟读性格;和,解读心境。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听课心得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听课心得

王崧舟湖心亭看雪听课心得
体会
今晚,我和一群小伙伴们在王崧舟湖心亭边看雪边听课,感觉很新鲜。

心亭是一个空旷的地方,里面没有人,那片洁白的衣衫,看上去美颜
一洗,充满温馨之情,让我心旷神怡,非常美妙。

看着雪花飘落,精致优雅,心不由自主地摇晃得跟芦苇一样;在这肃
穆的宁静中,听着教授的课程,时而浅许,时而深思,交织出无法抗
拒的优美的音乐,充满了诗意与情怀。

这次体验,让我意识到慢和安静的价值,以及知识的魅力。

令我懂得,不要光有知识而没有情怀,情怀更是能再知识里面凸显出来最宝贵的
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赏析王崧舟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下面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 赏析王崧舟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是一次奇妙的古诗 之旅,听课时,感觉自己已成为一名学生,被老师引领者,在去往湖心亭的 小舟上,在湖面上慢慢悠悠地游历,感悟,最终,我、张岱、湖心亭雪景,融为 一体,张岱就是湖心亭的雪,我就是张岱,我就是湖心亭的雪,完全被吸引了进 去,步步紧随。

在课堂之后, 再以一位老师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 发现教案上的流程与我们 平时的流程设计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读古诗,品读诗句 ,感受诗人的性格及心境。

但所有人都说王崧舟老师的课是模仿不来的, 永远不可能上出他的那种诗意。

这种矛盾是要好好琢磨的, 琢磨不是为了模仿, 而是为了撷取古诗文教学诗意情 趣创生的的重要因素,对自己的古诗文教学有所启发。

湖心亭是一篇初二的古诗文, 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 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一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教学 的目标定位于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目标十分集 中, 而且直至这篇小古文的核心价值, 高年级的古诗文不应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也不应该让学生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走马观花。

一首古诗能够历经千百年 而流传至今,肯定有值得探究之处,肯定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肯定是和现当今 的生活相通的,否则它不可能有如此强大、长久的生命力。

基于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王崧舟老师并没有被这首诗中每个字、每句话 的解释给牵绊住, 他只是抓住了文中写景的片段和最后舟子能够体现张岱性格的 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句话展开教学。

“食材”有了, 但是要呈现一桌让人回味无穷的佳肴, 还需要巧妇的心思和 设计。

在听完课后回味无穷, 再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 发现这条路是王崧舟老师 为学生开辟的一条每节台阶并不高,但是曲径通幽的小路。

在路的尽头回望,自 己已处于一定的高度,不禁疑问: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并不能读出张岱的心境,王


崧舟老师又是如何将我们带入其中的呢? 从教学设计上课, 起承转合: 起, 诵读古诗; 承, 品读雪景; 转,悟读性格; 和,解读心境。

细细一看,其中有精妙之处:在诵读雪景之时,教师就让学生通 过寻找并诵读文中带“一”的诗句对湖心亭雪景有了初步感受, 并且留下了一个 问题:本是长堤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为什么写成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呢?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引发深思,为下面揭 开湖心亭雪景之美、诗人心境之孤独的薄纱做铺垫。

在品读古诗时,王崧舟老师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化身成张岱,在大雪三日之 后撑起了小舟去湖心亭看雪,逐句品读写景的句子 , 紧紧抓住其中的“绝”、 “独”、 “与”、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来感悟, 感悟雪景与人完全融合, 天地之间独有雪, 诗人心中唯有独。

这个环节可谓是“润物细无声”,不知觉中由景到人,又由诗人到自己。

再细细 品味,发现其中又有奥秘: 首先,学生的角色在不知觉中发生了变化。

第一句,学生还是以一个旁观者 的视角来思考: 西湖看雪的地方有很多, 为什么要去湖心亭?张岱的 《寻梦西湖》 中写的“夜月登此,悄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 既然湖心亭人稀地僻, 不可久留, 为什么还要去呢?再看古诗中湖心亭的雪景确 实只有一个字——“绝”, 这不禁让旁观者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

第二 句中,学生还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你去西湖看雪,你会带 谁去?而张岱却是“独”往, 感受诗人内心的“独”字。

这时候张岱的内心已经 展露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的面前。

在第三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品读中,学生还是以 第三者的身份来感受雪景之美, 只是这时候, 他们偶尔会恍惚中觉得自己是张岱, 偶尔是画中人, 已经分不清了, 所以才会顺其自然地说出“忘我”、 “身心入境”、 “天人合一”这一类词语 ,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是画中人,或是张岱。

在最 后一句话教授“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语时,学生的 理解水到渠成。

最终教师以“二十年了,我常常梦回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学生就一下子被带入张岱这个角色。

这个教学过程中, 不得不惊叹王崧舟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之强、 之高、 之深, 但又忽然感觉老师的解读不是刻意追求强、高、深,他将自己看作了张岱,与他 一起悲,一起痴,甚至一起哭,不疯魔不成活。

自己成为张岱精神能量新的载体,感染了学生,渲染了整个会场。

这种精神 能力甚至让人感觉王崧舟老师已经化成了张岱, 说的每句话, 写的每个字都是情 境。

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说要创设情境, 我觉得创设的情境不能算是情境的


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的情景是精神世界,是老师身上所积聚的情感。

这也是我们 普通老师模仿王崧舟老师往往成为东施效颦的关键原因。

在品读完古诗之后,学生悟读性格和解读心境,这两个环节中,教师的引领 就少了一些,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是情意浓浓过后的哲理思考,一动一 静,学生将张岱心中的情感——也是他们自己心中的情感结晶成文字。

现在已是第二天, 但感觉自己还在湖心亭看雪, 还在课堂之上, 已回不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