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

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其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新兴地主要求通过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改革变法汇成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和彻底。
商鞅原是卫国破落贵族的后裔,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起初,卫鞅投身于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门下。
公叔痤赏识卫鞅的能力,去世前曾向魏惠王举荐卫鞅接替自己执政,可是,魏惠王没有重用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改变秦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的现状,进行改革,他求贤若渴,到处招揽人才。
于是,卫鞅离开魏国,投奔秦国。
秦孝公任命卫鞅主持变法。
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成就,被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为商鞅。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有:(一)经济上: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这一举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人官府充当奴婢。
3、统一度量衡。
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二)政治上: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人们依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
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过去秦国贵族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以至这些人只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报国。
商鞅规定,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2.2学术观点: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总结

学术观点: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总结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著名、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它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一直为史学家,甚至政治家所关注、所探求,可以说是任何一部涉及商鞅变法史实的史书都无法逾越的问题。
焦新顺《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梳理总结了前人有关观点,从几个方面详细归纳、分析了商鞅变法大获成功的基本因素:有利的经济环境为变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开放的政治机制减轻了变法过程中的政治障碍,切合国情社情的立法和充分的舆论宣传保证了新法的顺利实施。
这些有利的因素促成了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也因此一跃成为七雄之首,平灭六国,成就帝业。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那这次改革为何会取得成功?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国君的支持。
但仔细想想又不对。
以上特点不只是商鞅变法才具备的,其他的变法也完全具备。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
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
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
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
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三、变法施行时间。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
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
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日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
个人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
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
能够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政府的是“信任危机”。
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基本上大家都耳熟能详。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商鞅确立了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的公信力,使“商君变法,说一不二”的观点深入人心。
而之后的“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才使得变法得以顺利实施。
关于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关于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目录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如何提高历史成绩高考历史大题必背模板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春秋、战国)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1)内部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2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2)外部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2、军事---强兵(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措施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3、政治(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3)制定秦律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质:文化高压政策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2、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024年历史商鞅变法知识要点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统一度量衡
商鞅铜方升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商鞅变法-变法背景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成功了,但是具体原因你是否知道呢?以下就是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1、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1、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3、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4、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商鞅变法的内容经济措施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统一度量衡。
主要内容如下: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春秋战国时期,为了争霸和兼并弱国的需要,诸侯割据一方,混战不断。
同时,随着私田出现,地主和农民取代了奴隶主和奴隶成为两大新的阶级,租种方式也逐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或内容是什么?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 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历史意义有哪些?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事件之一,相信很多的人都想知道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四、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变法的结果如何商鞅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鼓励了百姓耕种的信心,并且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商鞅废除井田制这一做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并且允许土地买卖,促进了新兴土地阶层的利益。
除此之外,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清除了旧的奴隶贵族势力,让普通市民阶层可以有入朝为官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商鞅统一了度量衡,推动了商品社会的以物换物。
为了加强管理,加强统治阶层的中央集权,商鞅实行了郡县制,这一做法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
商鞅变法也具有否定和消极的一面。
商鞅贯彻李悝的重农抑商措施,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却严重打击秦国时期商业的萌芽。
在文化方面,商鞅焚烧了儒家经典著作,压抑了秦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潮流,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但是从另一方面压抑了进步思想的萌芽。
从最终结果上来看,商鞅变法失败了。
他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碍和废除。
秦惠文王时期,商鞅变法已经深入人心,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对他统治权具有威胁性,于是将商鞅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变法运动由此叫停。
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秦惠文王上台后,商鞅的结局十分悲惨。
秦军在郑国将商鞅杀掉,将他尸体运回秦国后,秦惠文王下令将商鞅的尸体处以车裂的极刑。
总结商鞅的悲惨结局,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商鞅变法失败的根部原因在于触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
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五.国君的支持。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
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
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
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
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三、变法施行时间。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
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
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日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
个人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
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
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
能够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政府的是信任危机。
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基本上大家都耳熟能详。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商鞅确立了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的公信力,使商君变法,说一不二的观点深入人心。
而之后的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才使得变法得以顺利实施。
一、商鞅之死使变法半途而废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史书记载有:(1)建立以什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2)建立以户籍为基础的告奸、连坐制度;(3)奖励人口发展;(4)建立郡县制;(5)奖励耕织,发展农业;(6)重新规定田亩制度;(7)建立以军功为主的奖励机制,抑制贵族特权;(8)抑制商业的发展。
应该说,商鞅变法所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可从深层次方面分析,这次变法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商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秦国也比过去更有力量了,可变法者本人却遭到了车裂的下场。
对于商鞅的死,司马迁认为是他天生刻薄和作法自毙的结果。
其实,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触及了贵族集团的利益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像他的同乡吴起一样,都是因既得利益集团的报复而导致悲惨的结果,杀害变法者本人,本身就说明这场变革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而且商鞅死后,史书上再也不见秦国有新的变法之举的记
载,说明这场改革随着商鞅之死事实上停止了。
商鞅死后,他在变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各项制度并没有废止,也就是说秦惠文王即使杀了商鞅本人,也没有废止商鞅原来所建立起来的各项措施。
历来的学者以此证明商鞅的变法是成功的,拨开历史的迷雾,证明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秦国没有因商鞅之死而中止商鞅制定的制度,不是因为这场改革的成功而是秦国有延续历代制度的传统,如秦穆公时,启用外国人百里奚和蹇叔为卿相,以后这项制度就成了历代秦君遵循不渝的既定国策。
据统计: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任卿相的七十一人中,只有七人来自公室贵族,其余全部从国外引进,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秦始皇。
其他国家却没有这种传统,如魏文侯变法,赵武灵王变法,一旦这些变法的国君死去,变法就停止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收效也很明显,可楚国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吴起的变法因吴起之死在楚国没有延续下去。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领导下实行变法的,而且效果也很显著,秦国当然会延续这些措施,这与变法的成功与否没有太大的关系。
二、变法只在单一的领域内实施了结构上的损益商鞅变法的内容尽管很多,其实只限于一个领域,即农耕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实施的变法也不是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在结构上做些增减损益而已,变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多产粮食,壮大军队。
为达此目的,商鞅通过制度性的措施把农民紧紧缚绑在土地上,为使农民听话,多产粮食,努力杀敌,商鞅订出了许多如连坐、告奸、户籍管理、奖励军功等措施,包括实行郡县制也是为了此目的服务的。
所以,商鞅变法说到底只是在农业这个单一的领域内实行的结构性的调整、损益而已,距谈到彻底、成功的变法还差得很远。
梁启超曾说过:中国历代变法繁多,仅只限于农耕而已,可谓中的之论;马克思也说:更重要的问题乃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说的改造不仅是单纯领域内的技术性的修修补补,而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这才具有革命的意义。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几千年前的商鞅有如此智慧,可在当时有农业、商业、手工业三大行业同时并存的情况下仅只关注农耕领域内的结构性的改造而忽视商业和手工业,不能不说是商鞅变法的严重缺陷与不足,至少可以说是商鞅本人的改革思维的重大失误。
三、重农抑商,贻患无穷商鞅变法的中心是重视农业,抑制和打击商业。
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孥。
本业指的是多产粮食、多织布帛的农业,在此行业内作出成绩的复其身,即免除徭役,末利指的是工商业,有从事此行业者则以为奴孥,即没官为奴。
这种所谓的重本抑末的做法尽管收益于一时,可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却是很大的。
秦以后的中国社会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排它性,对此,许多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
小农经济社会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规律造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停滞,中间即使在汉、唐、宋、明几个朝代都有商业生产的发展,可最终都被重农抑商的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压下去而没有形成气候,而产生这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源头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思想被历代秦君所继承,严格地说,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是从秦国开始的。
汉承秦制,重农抑商的做法在汉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里又多了一项新的重要内容,在几千年里丝毫没有得到改变。
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传统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发展停滞,社会行业单一,因为在这种社会中很难有新的社会阶层和思想产生,原因是社会上缺乏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人文精神没有产生的土壤,人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证。
为什么中国古代多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甚至变法者本人的生命都得不到保证,应该说这是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所以,总体上审视,商鞅变法不是一次成功的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