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的成败论的观点

商鞅变法的成败论的观点

商鞅变法的成败论的观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改革。

商鞅作为秦国的智囊,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得秦国迅速发展起来,并最终成为统一六国的秦朝。

然而,商鞅变法的成功并非没有争议,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下面从积极的角度出发,阐述商鞅变法的成败之论。

首先,商鞅变法的最大成功在于对法律制度的革新。

商鞅以法治为根本,推行“礼法合一”。

他推翻了以前的封建祭祀制度,建立起了严密的法律体系。

商鞅修建了许多碑刻,将法律制度写在碑上,以普及法律知识,使人们能够明白法律的内容和执行标准。

在商鞅的改革中,秦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部皇家法律典籍《昭明法度》,为后来的法律制定和修订提供了范本。

这一改革实现了法律权威的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商鞅变法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其次,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商鞅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使得土地按照人口数目进行划分,每户人家拥有相对平均的土地。

这一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分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商鞅还建立了农田水利工程,兴修水利渠道,使水源充足,为秦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商鞅变法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外,商鞅变法对于消除区域间的分化与隔阂,实现统一和统一大一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鞅推行的郡县制,取消了封国,实行了统一的行政区划。

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行政体系,商鞅将原来相对封闭的区域打破,打通了各地之间的交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商鞅还卫灵公推行君主专制,加强了中央政权的集中化,统一了国家的政治体制,使得国家的管理更加高效,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这些变法举措减少了地方豪强和封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为国家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商鞅变法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失败。

首先,商鞅变法在执行过程中过于强调一刀切的行政手段,缺乏灵活性和人文关怀,导致了百姓的不满和反抗。

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

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

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商鞅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变法主要旨在巩固秦国的统治,加强国力,提高军事实力,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商鞅变法也受到了不同的评价和争议。

正面评价:
1. 加强中央集权:商鞅通过废除诸侯分封制度,建立郡县制度,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统一管理。

2. 推行法治思想:商鞅提出了法治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刑罚,并实施公正的司法制度,为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稳定。

3. 改革军事制度:商鞅推行军功爵位制度,激励士兵的战斗意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4. 提倡土地改革和均田制:商鞅通过实行均田制,平均分配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

负面评价:
1. 高压统治和暴政:商鞅推行变法的手段残酷,对反对者实施严厉的打压和处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压迫和苦难。

2. 文化破坏和焚书坑儒:商鞅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破坏了古代文化传统,导致了大量文献的损失。

3. 社会不平等:商鞅的改革导致了贵族地主的剥夺,加剧了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

4. 对于民生问题的忽视:商鞅变法主要注重加强国家的军事和统治能力,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改善关注较少,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总体而言,商鞅变法在加强秦国中央集权、推行法治、改革军事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政策手段和社会影响方面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因个人观点和历史背景而有差异,但它无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商鞅变法的评价

简述商鞅变法的评价

简述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其举措和效果至今仍被后人评说。

本文将对商鞅变法进行简要概述,并分析其正面与负面评价。

一、商鞅变法概述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行变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推行法治,强调重农抑商等。

二、商鞅变法的正面评价
1.促进经济发展: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使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奖励耕战,鼓励人们从事农业和战争,为秦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2.增强国家实力: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使士兵在战场上为国家立功获得爵位,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

秦国因此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推动社会进步:商鞅变法强调法治,废除世袭贵族特权,选拔贤能,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同时,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农民地位的提高,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三、商鞅变法的负面评价
1.激化社会矛盾: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导致国内矛盾尖锐。

商鞅最终被车裂,秦孝公死后,变法成果一度受到冲击。

2.过度重视法治:商鞅变法过于强调法治,导致法律过于严苛,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重农抑商政策的副作用:虽然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过度抑制商业发展,导致秦国在战国后期的经济相对滞后,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看法800字

商鞅变法的看法800字

商鞅变法的看法800字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政治经济一片混乱,国力弱小,处于战乱不断的状态。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提高秦国的国力,巩固秦国的统治地位。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法者,人之所以治也”。

他提出了以法治国,以法治人的理念,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这其中包括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军事制度的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等等。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改革。

商鞅废除了封地制度,实行了平均地税制度,减轻了平民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他还实行了工商业发展政策,鼓励人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提高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是军事制度的改革。

商鞅进行了兵制改革,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了郡县制度。

这样一方面减弱了贵族地主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国家的统一度和对外扩张的能力。

此外,商鞅还实行了兵员编制和军事训练的标准化,使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

商鞅实行了钱币统一制度,废除了各个诸侯国的货币,统一以秦币为主,并采用官铸铜钱的方式发行货币,方便了贸易交换和农民的纳税。

此外,商鞅还进行了租调制度的改革,通过合理确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增加了国家的土地收入。

商鞅变法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正义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到了很多的反对和质疑。

一方面,商鞅变法的改革举措过于激进,给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些人群不断进行反对和抵制。

另一方面,商鞅变法过于强调法治,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意愿,这导致了一些政策的不切实际和不得人心。

此外,在变法过程中,商鞅的做法有时显得过于残酷和不人道。

他采取了严厉的法律手段对付反对他的人群,并采取了集体制裁的方式对付那些不合作的地方。

这些举措引发了很大的社会不满和抵触,使得他的变法举措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史学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史学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史学家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秦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一个小国到一个大国的转变,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然而,商鞅变法也遭受了一些批评,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专制统治的体现,有些人则认为它是一种推行法家思想的行为。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商鞅变法的实施,使秦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一个小国到一个大国的转变。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实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实行法律统一,推行军功爵位制度等。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统治能力和战斗力,使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商鞅变法还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它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分封制度的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商鞅变法的实施,也遭受了一些批评。

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专制统治的体现,因为它实行了郡县制,设立了三公九卿,推行了军功爵位制度等。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使君主的权力更加集中。

有些人则认为商鞅变法是一种推行法家思想的行为。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和惩罚,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格执行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因此,商鞅变法实行了法律统一,推行了军功爵位制度等,都是为了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推行法家思想。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地位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秦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一个小国到一个大国的转变,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商鞅变法的实施,虽然有一些消极影响,但是其积极影响远远超过了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它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秦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一个小国到一个大国的转变,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商鞅变法的认识看法

商鞅变法的认识看法

商鞅变法的认识看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被广泛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迅速崛起的关键之一。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制化,增加秦国的军事力量,提高国家的治理效率。

商鞅变法的一些具体措施包括制定统一的法律,确立严格的刑罚和奖惩机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军事改革,实行差役制度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国家的治理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不久,就实现了兼并其他六国,一统天下的壮举。

然而,商鞅变法也面临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商鞅变法过于强调军事力量,忽视了人民的疾苦,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此外,商鞅的变法对贵族和地方势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引发了一些反对声音。

另外,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

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鞅变法的长期效果。

总体来说,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和统一中国的进程。

然而,商鞅变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需要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估和认识。

评价商鞅变法300字

评价商鞅变法300字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其内容深度和历史意义都非常显著。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土地私有化等,这些改革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

首先,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度非常高。

他不仅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还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得秦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商鞅变法的实施力度也非常大,他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确保了改革的顺利推行。

其次,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同时,商鞅变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它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商鞅变法也存在一些局限与争议。

例如,商鞅变法的措施过于强硬,对于一些弱势群体不够关心,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加剧。

同时,商鞅变法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过于强调法律的作用,忽视了一些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它不仅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商鞅变法存在一些局限与争议,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简谈商鞅变法

简谈商鞅变法

简谈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著名、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本文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失败的因素。

有利的经济环境为变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切合国情的立法和充分的舆论宣传保证了新法的顺利实施。

这些有利的因素促成了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也因此一跃成为七国之首,弹压六国,成就帝业。

侵害贵族利益,一些国策不得人心,最终导致商鞅变法失败。

有利的经济环境为变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秦族属于我国古代东部嬴姓氏族的分支,后其族居处不断变动,史称“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其中较多的秦族成员聚居在六盘山麓、渭水上中游一带。

渭水中上游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畜牧,此时秦族的畜牧经济成了主要经济来源。

穆公时,在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已跃居领先地位,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东方和南方的齐、晋、楚等国。

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 ,晋国因灾荒求粮于秦,秦穆公慷慨应允,将大批粮食供给晋, “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于绛”。

足见秦农业之发展程度及粮食储备之丰实,否则,这样大规模的外援是难以想象的。

手工业方面,秦国青铜器铸造也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他方面如医学等都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业的繁荣,奴隶主贵族为满足其奢侈生活,依仗权势侵占国家资财,加紧对奴隶和平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出现了秦简公“国内多忧,未遑外事”的局面。

为稳定统治、缓和矛盾、增加国家财力,公元前408 年,秦简公实行“初租禾”,改变原来的剥削方式,依据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租税这样一来,除公田外,大量的私田也被划为纳租之列,从而扩大了税源。

赋税制的改变也使得田主的私有土地被认可,新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从幕后走向台前。

公元前385 年,秦献公为改变秦落后面貌,又一次推行改革。

公元前384 年实行“止从死”,废除在秦盛行300年的殉葬制。

公元前375年定户籍“户籍为伍”,即将五家编为一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商鞅变法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韦润儒(选修课论文)
关键词:商鞅变法结果历史意义
战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一直以来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帝王将相轮番登场,各路豪杰纵横捭阖。

战国初期,韩、赵、魏分据晋国,随后田氏带齐,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赵、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后来秦国却一统天下,这与商鞅变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这样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经济和政治的基础。

它让秦国拥有着当时最为管用的制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年经时候喜欢刑名之术,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

后来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重病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得不到魏惠王的认可,于是公叔座让商鞅离开魏国但是商鞅并没有立刻离开。

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颁布求贤令,于是便携《法经》投奔秦国。

第一次朝见秦王时商鞅以帝道游说秦孝公但是没有被采纳,反而被认为是狂妄之徒;第二次见孝公时商鞅以王道说之,孝公仍然不为所动,第三次商鞅拿出了霸道之术,虽然没有被立刻采用但是却的到了秦孝公的肯定,于是乎,商鞅在后来的会面中大谈富国强兵之道,孝公深为折服,不久之后重用商鞅。

后人在看这段历史时,有人认为商鞅是一个和孝公一样的野心家,其实他一开始就想推销自己的霸道之术,但是在这之前他想试探一下孝公,以了解其内心想法。

而孝公多次接见他说明孝公也认为来着不是这么简单。

孝公六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全权负责国家体制改革,对于商鞅这样一个外族人,孝公把行政大权交给他一方面可以看出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另一方面则表露出孝公力图变法、富国强兵的不变信念。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准备在秦国推行变法,但是害怕招到国人的非议,危害到自己的统治,于是他召来群臣商议此事,为自己变法找到理论依据,使之名正言顺。

果然,变法一提出,甘龙、杜挚就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就是人们提及的舌战群儒,商鞅的精彩表现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给自己赢得了舆论上的优势。

变法之争结束以后,秦孝公命商鞅实施变法事宜。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

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发布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

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

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

”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

这一举动让百姓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可以信任。

于是乎,商鞅以仅仅50金的代价就争取到了实行变法的群众基础,这实在是高。

就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也高度评价,认为凭借着一点就足以“治四海,平天下了”。

一切就绪以后,商鞅奉命颁布了《垦草令》,由此开启了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的贵族加入到农业的生产中来、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

在今天人的眼里看来,实行限制商业发展的方法似乎不是特别明智,但是如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站在当时人们的眼中看待问题的话就不是很难理解,而且还会对商鞅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产生钦佩。

对于土地而言,稍微有点经验的人在看完农夫庄稼的长势后都可以大概估计出今年的收成是多少,应该向国家缴纳多少税。

但是对于商人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他们虽然家在国内但是由于经商的特殊性常常出门在外,到各个国家去。

至于年收入是多少,在当时的管理体制下几乎是不可
能的事。

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利益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商人们在国外还会自然而然的接触到国外的思想和观念,回来以后可能就不是那么安分了,这会对国家在精神上的领导地位构成威胁,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就会受到冲击。

商鞅的耕战立国可以说是通过对国家有形的物质财富和无形的社会资源的绝对控制实现的,这就是说社会各种资源国有化是商鞅新法的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而这正是商鞅极力打击私营工商业的根本原因,他希望国家政府所能拥有财富不因为商品流通和买卖聚集在非官方的人手里,一旦私人手里囤积了大量可供交换的物资,就会形成一股可以与官方抗衡的民间力量,他们不但扰乱了官方的国有经济制度,而且还能够极大弱化了国家对老百姓的控制力度。

这样一来,在商鞅的秦国,只有公家、没有私人;只有国家,没有个人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聚富于公。

老百姓的选择十分有限,生活单调,但是资源和财富却在国家层面得到高度集中,从而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对外力量。

商鞅的法令一颁布就引来了百姓接连不断的投诉,许多达官贵人带头违法,不久之后,太子也违法了法令,但是由于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不能处死,所以商鞅采纳旁人的意见,将太子的文化课老师公孙贾斩首,在体育课老师公子虔的脸上刻字以示严惩。

第二天,消息传开以后,秦国官僚和百姓无不对法令严肃对待,令行禁止,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第一次的成功变法为基础,秦孝公又命商鞅继续推行变法,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更进一步。

主要内容有: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实行征赋;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等等。

两次变法综合起来看,它主要包括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严酷刑法三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变法中的统一度量不仅促进了秦国工农业的发展,为秦军的许多提供了许多统一标准的武器装备,这与今天的武器制造思想很是一样,可以说是为秦国的军队能屡战屡胜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还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推行土地的私有制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提高了农民们的种植积极性,为秦国的军队提供了不间断的物资补给。

经过变法,商鞅达到了其预先的目标:利出一孔。

这就极大促进了百姓们为了生存发展而为国家卖力。

法律的作用往往是通过惩罚来体现。

商鞅的新法到处充满毫无弹性的强制色彩,《史记》中记载,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

商鞅执法严厉,处罚残忍,杀人无数,用刑无度。

《资治通鉴》记载到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犯罪,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

如此酷刑与商鞅作为法家代表人物,认为人性本恶有很大关系。

在商鞅的眼中,有功论赏,无功论罚。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鞅变法确立了一种对中国后来影响深远的经国理念:中国式重农主义。

它的基本特点是重小农,同时抑制工商业。

这种治国观念在秦汉以后基本上继承了下来,在两千年的王朝政治发展中基本没有变化,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

同时,由于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不管怎么说,商鞅变法终究是让秦国走向强大,成为对内疯狂镇压,对外野蛮扩张的战争机器,在历史上高速运转了一百五十年。

商鞅变法的成功除了是商鞅个人的才干超群,秦孝公全力支持,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秦国没有形成一个贵族阶层,在建国的伊始就没有依赖过公室贵族,没有给予他们实权。

当时着手进行变法的国家不仅仅只有秦国,还有魏国和楚国,但是由于他们的贵族势力强大,掌控着国家的军政大权,所以虽然魏文侯是一个罕见的开明君主,重用贤臣,力主改革,一度使得魏国称霸。

但是随着魏文侯的离世,变法就在贵族的反抗中草草结
束。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蛮夷之地的秦国里得以以一个胜利的改革家的身份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为后人所敬仰。

参考文献:
《战国七雄》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李山著;
《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祝和军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