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比较_张居正改革措施
古代变法的例子

古代变法的例子
1.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次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强大,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
这些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力量,但由于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张居正改革: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为了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通过改革吏治和赋税制度,张居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延长了明朝的国祚。
这些变法都是为了应对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改革法令制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变法往往涉及到各方利益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和明代的张居正改革。
它们分别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各自反映出封建社会在其产生、发展乃至衰亡过程中所出现的剧烈矛盾和变动。
而发生于晚明时期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发起的一场挽救危机的运动。
改革背景:“势不容于不变”建立于公元1368年的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河南开封的周王府曾经一次就得到赏田五十余万亩。
豪强势力则在各地巧取豪夺,霸占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
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加剧了阶级矛盾,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
那些皇亲国戚、勋臣官绅,依仗特权不纳赋税,豪门富户、不法地主则勾结官府,瞒田逃税,使得“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家财政收入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
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军费支出也十分庞大,北方的蒙古,沿海的倭寇,时常骚扰内地,每有战事,军费开支便直线上升。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部发兵南侵,一路杀掠,直逼京师,史称“庚戍之变”。
这一年明朝的军费开支高达六百万两,超过岁入白银的两倍。
出多入少,国库空虚,当时的国家财政,已经到了不捉襟也具时的地步。
国家的状况如此糟糕,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更是日益穷困。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佃户,或外出流亡,所谓“到处灾伤,四方盗起”。
整个社会如同布满了干柴,随时都有可能燃烧起来。
中国古代几大变法比较

讲改革: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一般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都属于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开放也不例外。
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的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领导者的意志和决心,也就是改革领导者必须树立权威和掌握实权。
这种权威和实权掌握的牢固与否,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改革未发,舆论先行,每一次改革之初,必须有舆论和宣传准备。
在改革进程中,也必须建立改革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使改革站稳脚根,才能使改革稳步发展下去。
严刑峻法,重农抑商荆公新学,它以求变,理财为宗旨南宋后,随着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程朱理学成为思想学术主流,新学也就被视为“异端邪说”,不断遭到贬低和否定。
理财理念不是把重点放在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上,而是放在如何设法赋敛上,所以存在很大缺陷和问题张居正是实干家,每项改革措施都是以迅速的行政命令来执行实施的,而没有过多的宣传,当然也没有建立起改革理论。
但张居正改革的实践本身就是对当时盛行的“空”、“无”思想大肆泛滥的心学的有力抨击,我们从他的实干当中可以窥探出他的改革思想:厚农资商。
张居正这种“厚农资商”思想,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有力冲击。
改革,首先必须有令行禁止高效的行政队伍,不然,改革将难以进行。
历代改革家都深明这个道理。
但在改革实践当中却有很大差别。
商鞅变法立诚信,奖军功,以军功授爵授官,而且废封置县,这就打破原有的贵族世袭的行政体系,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可以说商鞅变法的成功,行政改革功不可没。
在王安石变法当中,行政体系的改革却是没有进行。
王安石虽然认识到官制的腐朽,却又有意避开。
也许他汲取范仲淹失败的教训,面对庞大臃肿腐化的官僚体系,王安石无能撼动。
而他对反对派的打击排挤仅仅是贬官到外地而没有根除,对支持改革者又不加区别地予以安插重用,许多投机分子便混进改革队伍。
他上台伊始,并没有大辐度地裁减官员,而是首创“考成法”:“为考成法以责吏冶,……以大小缓急为限,误期者抵罪。
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比较_张居正改革措施

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比较_张居正改革措施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的改革家和政治家,而商鞅也是政治家,不过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代秦孝公时期,张居正变法发生在明代万历明神宗时期。
那着两者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比较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比较商鞅和张居正都是政治家和改革家。
商鞅发起了商鞅变法,而张居正辅佐了明神宗推行了万历新政。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代秦孝公时期,张居正变法发生在明代万历明神宗时期。
这两次改革在历史上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为秦代的经济、社会、军事等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最终商鞅变法得以成功。
张居正变法也加强了明朝的中央集权,但是未能从根本上促使明朝经济的发展,所以张居正变法失败了。
分析商鞅和张居正变法,他们在一些方面也有共同点。
比如:张居正和商鞅都有一颗变法的决心,他们即使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也未轻言放弃;第二点就是,俩人的变法都旨在发展本国的经济,都从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入手,是一场系统的变法运动。
那为什么商鞅变法最后得以成功,而张居正变法最后失败了呢?究其原因,俩人变法的触动点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商鞅先是通过说服上层统治阶层和贵族阶层,让他们看到变法的好处,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所以变法的阻力减少了,变法就能顺利实行。
而张居正变法,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他触动了贵族阶层的根本利益,所以引来了很多反对派的反对。
以至于在他去世之后,改革便被终止。
商鞅变法站在整个社会的转型期,而且他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所以在商鞅去世之后,变法还在进行中。
张居正改革措施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在明代万历年间实行了改革新政。
张居正作为宰相,推行的改革措施,对明朝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张居正也成为了一代贤明宰相的典范。
明朝在经历嘉靖和隆庆之后,明朝的状况已经江河日下,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已经体现出积贫积弱的状态。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二单元9《张居正改革》

学案9张居正改革[学习目标] 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掌握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张居正改革结局的有关知识。
一、改革的背景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1)内部①政治腐败,边防废弛。
②皇帝昏庸,官吏侵盗,财政严重亏空。
③变本加厉的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部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③葡萄牙侵占澳门。
2.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深化探究材料《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思考在歌舞升平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社会危机?答案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财政严重亏空,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归纳总结]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形势是什么?张居正发挥了什么作用?(1)客观形势:土地兼并严重;清丈田地卓有成效;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作用:先试行,再向全国推广。
既有策略,又坚决、审慎、灵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二、改革的措施深化探究材料一“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麟《明书》思考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现象:张居正改革使吏治得到整顿,政令畅达。
(2)原因:尊主权,伸张法纪,依法理政;颁行考成法。
(3)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2001年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朝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城全长约12 600千米,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大多为明朝所修筑。
明长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修了大批“敌台”,其中张居正主政时修筑“敌台”3 000余座。
思考张居正为什么重视加固长城?答案明中期以后边防残破,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成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材料三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於官。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张居正改革措施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张居正改革措施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张居正改革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张居正张居正(1525 年-1582 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
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
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 岁识字,7 岁能通六经大义,12 岁考中秀才,13 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 岁中举人。
1547 年(嘉靖二十六年),23 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
1567 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 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张居正改革措施整顿吏治1573 年(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
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
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
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拉现象。
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1。
张居正明代家的改革尝试

张居正明代家的改革尝试张居正是明代朝廷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明代家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旨在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张居正明代家的改革尝试。
一、文化教育改革张居正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积极推进家中子女的教育改革。
他首先对家庭学校进行了改革,规定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和学生的管理规定。
他还提出了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品德的理念,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张居正提高了家庭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家族子弟。
二、财政税收改革为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张居正进行了财政税收的改革。
他摒弃了以往的苛捐杂税制度,提倡减免农民的赋税负担。
他还建立了统一的税收制度,明确了纳税人的义务和权益,消除了过度征收和滥用职权的问题。
这些改革降低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升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三、农业改革农业是明代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张居正在此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他鼓励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他还积极推广良种补贴政策,引进优质农作物,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
通过这些农业改革,家庭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四、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张居正明白商业的重要性对家庭经济的促进,他鼓励商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
他积极调整税收政策,降低商人的税负,提供便利的商业环境。
他还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开辟了一些对外贸易港口,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互通有无。
这些改革为家庭的商业发展和财富积累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治理家族冲突在家族中,张居正也举行了一些改革来解决家族冲突问题。
他倡导家族成员相互尊重和合作,建立起家族内部的协调机制。
他还设立了一些家族会议或家族委员会,通过讨论和协商解决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纠纷。
这些改革促进了家族成员的团结与和谐,为家庭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张居正明代家的改革尝试包括了文化教育改革、财政税收改革、农业改革、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以及治理家族冲突等方面。
历代改革

历代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治理黄河,实行“一条鞭法”,采取军事改革措施。
明朝经济状况得以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国防实力增强。
改革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最终失败。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8年王莽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
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以失败告终。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
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北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1.近代改革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归于失败。
清末新政没有给清朝统治者带来稳定,反而激化了国内矛盾。
但三次新政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2.历代农业经济政策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比较_张居正改
革措施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的改革家和政治家,而商鞅也是政治家,不过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代秦孝公时期,张居正变法发生在明代万历明神宗时期。
那着两者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商鞅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比较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商鞅和张居正都是政治家和改革家。
商鞅发起了商鞅变法,而张居正辅佐了明神宗推行了万历新政。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代秦孝公时期,张居正变法发生在明代万历明神宗时期。
这两次改革在历史上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为秦代的经济、社会、军事等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最终商鞅变法得以成功。
张居正变法也加强了明朝的中央集权,但是未能从根本上促使明朝经济的发展,所以张居正变法失败了。
分析商鞅和张居正变法,他们在一些方面也有共同点。
比如:张居正和商鞅都有一颗变法的决心,他们即使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也未轻言放弃;第二点就是,俩人的变法都旨在发展本国的经济,都从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入手,是一场系统的变法运动。
那为什么商鞅变法最后得以成功,而张居正变法最后失败了呢?究其原因,俩人变法的触动点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商鞅先是通过说服上层统治阶层和贵族阶层,让他们看到变法的好处,以及给他
们带来的利益,所以变法的阻力减少了,变法就能顺利实行。
而张居正变法,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他触动了贵族阶层的根本利益,所以引来了很多反对派的反对。
以至于在他去世之后,改革便被终止。
商鞅变法站在整个社会的转型期,而且他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所以在商鞅去世之后,变法还在进行中。
张居正改革措施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在明代万历年间实行了改革新政。
张居正作为宰相,推行的改革措施,对明朝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张居正也成为了一代贤明宰相的典范。
明朝在经历嘉靖和隆庆之后,明朝的状况已经江河日下,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已经体现出积贫积弱的状态。
在张居正当上宰相期间,大刀阔斧的进行新政改革,强有力的措施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上,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大致的内容就是,百姓在上交税收之时,废除以人力代替税收,统一摊丁入亩。
这样一来,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当时,明朝的土地大都被权贵和富贾买卖去了,而且出租土地的租金很高,导致百姓们没有土地生产粮食。
而张居正实行摊丁入亩,即就是按人头来收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和百姓的矛盾。
在军事上,张居正派遣戚继光和李成梁镇守边境。
戚继光负责东南部的沿海安全,李成梁负责东北部的边境安全。
有了戚家军和李家军,保障了明朝在国防上的安全。
除此此外,张居正对军队进行了裁剪,改善了明朝冗兵的现象。
在农业方面,张居正派遣水利专家,加大建设黄河以及淮河流域,在当时,黄河、淮河对泥沙的治理已经初见成效。
张居正推行的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改革,针对明朝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奈何持续的时间很短,刚见初效,便被中断了。
张居正简介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宰相之一。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十年,共享年58岁。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辅佐明神宗实行的万历新政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张居正自幼聪明好学,在他23岁的时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在明神宗登基后,张居正受李太后的信任帮助明神宗处理国家政事,担任宰相一职。
在位期间,张居正勤勤恳恳,为明神宗处理政事建言献策,深得明神宗和李太后的重用。
在当了宰相之后,便迎来了为官生涯的辉煌点,那就是推行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看到明朝长期处在积贫积弱的水火之中,便向皇上商议改革一事,并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深得明神宗的认同。
张居正在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之后,便开始了对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改革。
张居正在改革期间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导致他积久成疾。
即使在生病期间,张居正依然坚持推行新政的实施。
此时,新政在张居正大力的施行下,已经初见成效了,明朝的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的复苏。
张居正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遭到保守权贵派的阻拦,为了顺利推行新政的稳定实施,张居正不怕艰辛排除万难,让改革得以
实施十年之久。
但是长期的劳累,让张居正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于官场。
在张居正去世后,他遭到反对派对新政的攻击,导致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