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

合集下载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改革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张居正主持的改革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制度、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整顿官制在官制方面,张居正认为官吏太多、职责不明、财政压力大。

他于1567年下令废止“中书科史”和“都察院史”,减少了职员和薪水,进一步缩减开支。

他还深入削减一些已经变得冗余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减少冗官并改变税收制度,加强财政管理。

二、刑法改革在刑法方面,张居正推行了“清吏之风”和“不杀一人”的政策。

他根据新的法律条例来重新制定了清法,取缔了许多过时的旧法律,减轻了百姓的刑罚,同时修补了一些存在漏洞的法律条款,防止了被人利用法律腐败,这为后来的法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城市和贸易在城市和贸易方面,张居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等地。

他大力搜刮了“沙金”,并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打击了走私行为。

此外,他还紧缩了官员的支出,优化了税收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教育改革在教育方面,张居正实施了广泛的教育改革,加强了对读书人员的管控和培养。

他建立了“天启书院”,并推行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往的按区划求才,而以文化素质来选拔官员。

他还光大了图书馆、亲自编写了《天启诏敕成语》去强调国家的语文文化。

张居正的这些重大改革都非常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们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尝试。

他除了整顿官制和改革城市和贸易,还在法律和教育方面进行了立体式的全方位改革,显示出他是一位出色的治国名臣。

虽然他的改革过程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但总体而言,张居正的改革为明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人进行了有价值的参考。

第8课张居正改革

第8课张居正改革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2.加强边防: (1)内容 ①“内修守备”:起用________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________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作用
①大大提高________能力,并节省(jiéshěng)了________。
②古丰州兴起________新城。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结果:查出________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3.(2)均田税足民 (3)豪强(háoqiáng)地主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第十二页,共四十页。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4.一条鞭法 (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经济政策和________方面深化改革。
(1)皇帝态度的改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第十八页,共四十页。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2)改革思想的局限是致祸之由。改革体现的是以朝廷为代 表的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这决定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是同一阶 级的内部之争,它们之间没有(méi yǒu)根本的利害冲突,这两者可 以在一定条件下激化,也可以缓解。
6.末世英雄的悲歌
作为一个改革家,张居正具有杰出的才干和坚强毅力。张居正 的失败也是他的成功招致的必然结果,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改革家 很难幸免的悲剧。张居正不惜摩顶放踵为之点燃的革新之火,为衰败 的王朝赢得一度光华。历史嘲讽的不是张居正改革,而是断送改革的 封建专制主义体制,这是公正的。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第十九页,共四十页。

历史选修一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

历史选修一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
“归化城”——美岱召
明朝还采取和平 政策,与鞑靼俺达汗 之间进行茶马市贸 易,使 “ 九边生齿日 繁,守备日固,田野 日辟,商贾日通,边 民始知有生之乐 ” ,
三、改革失败的原因
1、触动了豪强权贵以及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 反对,浮言私议、怨谤攻讦四起,这是改革失败的重 要原因。
2、明神宗的昏庸腐化和蜕变,则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 因。
(二)、但是,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 端,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吏治 的腐败又与封建君主专制密切相关,所以张居正改革 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身后毁誉
万历十年(1582年),张 居正病逝。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 败官吏的权益。
张居正墓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 今天我们去学习?
F .唐朝前朝:实行租庸调制——沿用隋朝的租庸调 制,但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G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田亩与资产 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 一切杂税杂役。 H .北宋中期:实行方田均税法——按照每户占有土 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I .明朝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 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 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 少来分担。
第三,各朝实行的赋税制度的具体内容: A .春秋的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 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B .春秋的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 ,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C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 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D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 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 役。 E .隋朝:实行租庸调制——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 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部分推 行以庸代役制度,但有年龄限制(年满50岁以上)。

简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简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一、引言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履道,号东坡,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

他在明朝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职,以其勤政廉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而著称。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背景1.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混乱,社会秩序严重受损,国家财政困难。

2.前朝遗留下来的冗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3.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三、改革措施1.清理冗官:张居正认为冗官是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和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采取了大规模清理冗官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官员数量的大幅度压缩。

这一措施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还提高了政府效率。

2.整顿财政:张居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国家财政。

他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削减了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增加了税收收入。

此外,他还创办了钱监,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

3.推行新法:张居正在明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法,以改革社会经济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历法”和“丁法”。

永历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并规定农民可以买卖土地;丁法规定每户人口按照一定比例缴纳赋税。

这些新法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改革教育:张居正重视教育改革,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鼓励学生学习实际技能。

他创办了太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儒学教育。

这些措施推动了明朝的教育事业发展。

5.加强边防:张居正认识到边疆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加强了边防力量,并进行了边境地区的整顿和开发,以巩固国家的疆土。

四、改革成果1.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2.官员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政府效率提高。

3.农民土地所有权得到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

4.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儒学思想传播广泛。

5.边境地区安全形势得到改善。

五、评价张居正改革在明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
A政治腐败 B财政亏空 土地兼并 C阶级矛盾激化 官府搜刮 D边防松弛 北方蒙古贵族南下劫掠 东南倭寇猖獗葡占澳门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明神宗 (1563-1620)
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年号万历。神宗即位 时,年仅10岁,由张 居正辅政。张居正推 行“一条鞭法”,使 明王朝有所振兴。 1582年朱翊钧亲政 , 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 施。
3、影响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兔差;富商大 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 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B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C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E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二)实施边防新政 1、措施
①内修守备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②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影响
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1、背景
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内容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的地主 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主 盘 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 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的发展。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失败原因

历史《张居正改革》课件

历史《张居正改革》课件

在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推 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被誉为“张居正改革”。
05
张居正改革的局限与不足
改革的局限
未能全面推行
张居正的改革在某些地区未能得到全面推行,仅在部分地区得 到实施,这限制了改革的影响范围。
依赖权力的强制
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权力的强制,可能引发了部分 官员和地主的反对。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统一赋 役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商贸
张居正放松海禁,鼓励商贸, 促进经济发展。
减轻农民负担
张居正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部 分杂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03
张居正改革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强化了明朝的统治
张居正改革通过整顿财政、加强税收、精简机构等措施,使得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显 著改善,统治基础得到巩固。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促进了思想解放
改革期间,张居正提倡思想解放,鼓励学者研究时务,推动了思想文
化的繁荣和发展。
03
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如著名的“一
条鞭法”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展示了改革力量
张居正的改革展示了改革的力量,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改革可以解决国 家的根本问题,这对当时的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矛盾加剧。
财政困难
02
国家财政收入不足,支出庞大,财政赤字严重,国家经济陷入
困境。
商业发展
03
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商业资本开始兴起,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
限制,商业发展受到压制。
02
张居正改革内容
整顿吏治

明朝张居正改革

明朝张居正改革
在整饬边防方面,张居正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镇守辽东,整顿边防,并主张各民族友好相处,支持王崇古的建议,改善同蒙古的关系,封鞑靼俺答为顺义王,在大同等地开设茶马市,与蒙古进行贸易,从而使西北边塞20多年平静安定,北部边患得以解除。
在整顿经济方面,张居正针对官僚地主侵占土地逃避赋役、人民负担加重的情况,提出在全国清丈田地,对各府、州、县的勋戚庄田、职田、屯田、民田一律重新清丈,并任用户部尚书张学颜主持清丈田地。丈量土地始于万历六年(1578),结束于万历九年(1581)。结果使全国纳税的土地从弘治年间的400多万顷上升到700多万顷,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下令在全国广泛推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张居正还下令裁减驿站及冗员,节省财政开支。
在兴修水利方面,张居正重用治河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和淮河,使黄河水不再入淮,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经过10年的努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多数得到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天下宴然”张居正一死,改革也随之终止。
明朝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自逐走高拱出任内阁首辅后,为扭转嘉靖、隆庆以来军政腐败、财政破产、民不聊生、危机严重的局面,以除旧布新、振纲除弊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在整顿吏治方面,张居正认为明中叶以来,“吏治不清,贪官为害”,“吏不恤民,驱民为盗”,因此为政必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凡事务实,勿事虚文”,故于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十八日奏请明神宗实行章奏考成法。章奏随事考成,一切以事之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考成法实施以后,政府各部门的办事效能得到提高,抚、巡的职掌也分清了。张居正还加强对各级官员的考核,做到“月有考,岁有稽”,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使大小官员不敢玩忽职守,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鞑靼劫掠
南京(应天 南京 应天) 应天
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 政治危机 政治腐败,屡出昏君;吏治败坏 败坏, (1)政治危机:政治腐败,屡出昏君;吏治败坏,
农民起义 边费庞大,官员贪污,赋役紊乱 (2)财政亏空:边费庞大,官员贪污,赋役紊乱 蒙古劫掠,俺答南扰( (3)边患猖獗:蒙古劫掠,俺答南扰(少数民族 劫掠);倭宼猖獗,葡占澳门(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劫掠);倭宼猖獗,葡占澳门(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倭宼猖獗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败因
1、成效: 成效: 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 2、结局: 结局: 身后毁誉 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3、败因: 败因: 保守派的反攻倒算 明神宗的蜕变(昏庸腐化) 明神宗的蜕变(昏庸腐化)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张居正改革的最后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张居正改革的最后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假如 张居正能长寿一些; 张居正能长寿一些;假如万历皇帝始终如一地支 持他的改革,结局会怎样呢? 持他的改革,结局会怎样呢?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 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 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 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这就 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所在。 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所在。 如:土地兼并问题 根源 封建土地所有制 吏治腐败改革派形成,张居正登上历 地主阶级改革派形成, 史舞台(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
首辅) 首辅)
二、张居正改革的主要举措
改革领域 核心措施 尊主权, 尊主权,以 政治领域 法理政 内涵 作用 以皇帝名义严明法纪 提高了行政效率, 提高了行政效率, 为全面改革铺平 审核各级官吏政绩 了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居正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规模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和明代的张居正改革。

它们分别出现在封建社会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各自反映出封建社会在其产生、发展乃至衰亡过程中所出现的剧烈矛盾和变动。

而发生于晚明时期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有识之士发起的一场挽救危机的运动。

改革背景:“势不容于不变”建立于公元1368年的大明王朝,在延续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明代中叶,已经犹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厦,干疮百孔,破败剥落,呈现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财政困难,吏治腐败,外患频仍,这一连串的问题纠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力,动摇着明朝江山的基石。

明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无忌惮地侵吞大片的土地。

最高统治者皇帝不仅直接占据土地,不断扩大皇庄,而且还把大量的上地作为赏赐之物,分送皇亲国戚,河南开封的周王府曾经一次就得到赏田五十余万亩。

豪强势力则在各地巧取豪夺,霸占土地,致使土地高度集中。

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加剧了阶级矛盾,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国家税收。

那些皇亲国戚、勋臣官绅,依仗特权不纳赋税,豪门富户、不法地主则勾结官府,瞒田逃税,使得“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家财政收入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增加。

官僚机构的不断膨胀,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有增无减的皇室开支,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军费支出也十分庞大,北方的蒙古,沿海的倭寇,时常骚扰内地,每有战事,军费开支便直线上升。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部发兵南侵,一路杀掠,直逼京师,史称“庚戍之变”。

这一年明朝的军费开支高达六百万两,超过岁入白银的两倍。

出多入少,国库空虚,当时的国家财政,已经到了不捉襟也具时的地步。

国家的状况如此糟糕,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更是日益穷困。

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佃户,或外出流亡,所谓“到处灾伤,四方盗起”。

整个社会如同布满了干柴,随时都有可能燃烧起来。

面对这种情势,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却一个个浑浑噩噩,居危而不知危。

这些在优裕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帝王,既无处理政务的实际经验,也无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只知吃喝玩乐,骄奢淫逸,视国事如同儿戏。

眼看明朝统治江河日下,愈益衰败,一些有识之士忧心如焚,相继提出除弊兴利的主张,解决当时的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

嘉靖年间,大臣海瑞首先上《治安疏》,直言贪官横行,民不聊生的状况,要求实行变革。

其后,内阁首辅徐阶、高拱也在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但是,相对于当时沉病难起的官场痼疾和社会弊病,要求变革的呼声和某一方面的整顿,犹如杯水车薪,远未能解决问题,危机依然存在,并且日趋严重。

张居正主持的改革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改革初起:“谋定而后发”张居正出生于嘉靖四年(1525),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

怀有治国抱负的张居正,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状况,嘉靖二十八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翰林院编修就写了《论时政疏》,尖锐地指出当时朝政存在的五大弊病,即宗室恣意横行,官吏素质低下,办事因循拖拉,边防不被重视,以及财政入不敷出。

并大胆提出,要去除这些弊病,就必须皇帝亲理国政,接近大臣,广开言路,上下一心。

这表明年青的张居正对实行改革已经有了初步的考虑。

由于当时世宗一意修炼,不问政事,朝中大权掌握在奸臣严嵩之手,张居正的抱负无法施展,于是,他闭门读书,研究典故,探索治国兴邦之道,等待时机来临。

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去世,穆宗(隆庆)继位。

张居正由徐阶的引荐进入内阁,这为他日后掌握大权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隆庆二年(1568),张居正再上《陈六事疏》,提出了六条具体的改革方案:一、少发议论,多做实事;二、整顿纲纪,严明法令;三、有令必行,有法必依;四、考核人才,赏罚分明;五、安定民生,与民休息;六、整场武备,激励士气。

这些主张大都切中时弊,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于皇帝昏庸无能,内阁大臣又多因循守旧,所以张居正的建议仍然是一纸空文,未能得到实施。

在专制主义的封建社会里,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要想施展抱负,就必须掌握大权。

因此,张居正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内阁首辅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隆庆六年(1572),穆宗去世,临终前,他嘱托内阁首辅高拱以及大学士张居正等人辅佐年仅十岁的嗣皇帝,以维持大明江山。

高拱是一个老臣,在隆庆年间的内阁斗争中屡屡获胜,权势炙手可热。

但是穆宗死后,他和内廷太监的矛盾立刻尖锐起来。

大太监冯保与之早有仇隙,此时双方为争权夺利,冲突更加激烈。

不管结果如何,二者必去其一,已经是十分明显的了。

张居正当时在内阁位居第二,与高拱也不相和睦。

在神宗及其生母李太后的支持下,张居正与冯保联合,挤走了高拱。

于是,张居正自然而然地登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实际上掌握了明帝国的大权,一场蕴蓄已久的大规模改革运动随之拉开了帷幕。

改革措施:兴利除弊匡世救时从隆庆六年(1572)六月出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1582)六月因病去世,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在全国上下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一、整顿吏治,选拔人才。

当时官场废弛已久,朝廷选拔官员只重资格,惟看年限,而不问能力,不讲才干,官吏大都无心任事,更不思进取,只知假公济私,敷衍塞责。

针对这种现象,张居正首先加强中央权力,严肃法纪政令。

他明确规定,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必须听命于内阁,各省督抚巡按必须听命于中央六部、各地知府县令则必须听命于督抚巡按,一级服从一级,使内阁能够有效地控制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机构。

为有效地扭转官场积淀已久的颓废风气,张居正又制定考成法,把中央要求办理的事情一一登记在案,规定期限,限令完成,并逐月考核,每年总结。

失职者罢官降级,尽责者奖励升迁。

在大力整顿吏治,加强集权的同时,张居正还果断摒弃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方法,不拘一格,大胆选拔人才。

二、节省开支,去除浮费。

明中叶以来,皇帝大都追求享乐,挥霍无度。

武宗喜好游玩,世宗醉心营造,穆宗也经常动用库银购置珍宝,致使皇室开支无限增加,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张居正深悉此情,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年幼的神宗皇帝反复灌输治理国家应该节俭去奢的道理,并将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呈报神宗,力戒其随意挥霍。

万历五年,神宗原打算重修太后的宫室,即因张居正的劝阻而作罢。

在尽可能节省宫廷费用的同时,张居正还十分注意裁革弊政,堵塞漏洞。

明代初年,为方便官员因公出行,政府在各交通要道都设有驿站,来往官员吃、住等一应费用及所需交通工具均由当地就近向百姓摊派。

本来驿站的使用有严格规定,但随着法度的松弛和吏治的腐败,许多官员公为私用,大量的非公差人员频繁使用驿站,而一些办理公事的官员,也讲究排场,随意勒索,搞得地方民穷财尽,不少驿站难以维持,名存实亡。

张居正重申了使用驿站的各种规定,严禁非公差者使用驿站,对公差者的用度标准也作了限制。

他自己则身体力行,亲属外出,都自雇车马,不用驿站。

这一改革,不仅恢复了全国的交通系统,而且大大减轻了地方负担,深受民众的欢迎。

三、抑制兼并,改革赋税。

张居正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对经济制度的改革。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田赋历来是国家赋税的主要部分,国家掌握的耕地越多,财政收入也就越高,明朝政府也是如此。

然而,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很多土地集中到了豪门富户手中,使得国家所控制的耕地数字由明初的八亿五千余万亩,下降到正德年间的四亿五千余万亩,减少几近一半。

明代的徭役又是按人丁分派的,占有着大量土地的豪门和缺田少地的农民都据人丁数承担徭役,这在事实上已经很不平等,更何况许多有钱有势的地主还利用各种手段,把赋税徭役转嫁到小农的头上。

这就造成了社会赋役不均,国家税收锐减的严重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张居正不顾豪强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力排众议,坚持清理丈量全国的土地,结果查出了二亿多亩隐漏的土地,从而严厉打击了豪强地主,扭转了财政亏损。

在此基础上,张居正进而实行了全面的赋税改革,把各种名目的赋税徭役全部归结在一起,按田核算,统一征收,并允许农民以交纳银两的方式来代替服役,这就是著名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推行以后,占田多的就要多交赋税,占田少的或无田者大大少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赋役不均的问题,同时,这一以银两为主要结算单位的征税方法,扩大了货币的功能和流通范围,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整饬武备,安定边境。

张居正十分清楚,一个安定和睦的周边环境,对改革而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当时,明代的两大边患已基本平息,北方的蒙古自隆庆议和后,已息兵止戈,双方转而开始贸易活动;沿海的倭寇经过儿次大的扫荡,气势已失,只剩一些余部时而骚扰海疆。

但东北土蛮和女真,仍经常侵入边关。

张居正把防御的重点放在东北一线,任用戚继光、谭纶等著名将领镇守北部边防,大力修缮边墙城关,加强边防守备系统,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的基础上,对边境少数民族实行招抚。

与此同时,继续实行与蒙古的和好政策,扩大相互间的贸易关系。

张居正实施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出现了军民乐业的安定环境,进一步保障和发展了改革的成果。

张居正所领导的十年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政治局面有所更新,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财政收入趋于好转,国家实力有所增强。

业已走下坡路的明朝统治政权,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转机。

改革失败:十年经营付诸东流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

万历十年,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晚明这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很快成了落花流水。

朝廷上下出现了一股清算改革的风潮,张居正所赏识、任用的官员,相继遭到罢职、降级的处罚,而一批原被撤换,排挤掉的官员,又纷纷掌握了实权。

不久,清算的矛头就直接指向了张居正。

先是赠官被夺,谥号被除,接着家又被抄,亲属也遭到牵连,他的兄弟和儿子,有的入狱自杀,有的发配充军,处境都很悲惨。

而张居正殚精竭虑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也都遭到废除,可谓人亡政息,“身后一败涂地”。

一度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为什么顷刻之间就夭折了呢?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凡改革,都是针对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对规章制度加以修改调整,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张居正改革的锋芒,主要指向威胁明朝统治根基的土地兼并、赋役不均和吏治腐败等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触犯那些豪门地主、庸官贪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触和反对。

因此,张居正主持的改革运动,也象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那样,始终伴随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

清丈土地开始后,那些有权有势的地主,贿赂官府,隐瞒土地,还攻击清丈会导致农户逃亡。

张居正不为所动,坚持清丈,规定凡有阻挠清丈者,一律从重处罚。

山西代王宗室等人,就是为此而受到严厉处置的。

考成法推行后,又有人指责“执事太严”,“时政苛猛”,张居正针锋相对,把反对改革的主要官员,相继撤职、查办。

可以说,每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从而造成改革的对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