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2)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行路难》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生平、诗歌背景、词句解析等;2. 准备《行路难》全文及其注释、译文;3. 准备相关资料,如李白的其他诗作、古代文学评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等;(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内涵;(3)分享李白其他诗作,进行比较欣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6. 作业布置(1)背诵《行路难》;7. 课后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2)针对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人描写人生困境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点。

隋唐五代文学李白教案

隋唐五代文学李白教案

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章李白教案第五章李白(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

第一节李白生平、思想个性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

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

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

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

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

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25岁之前。

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不到二十岁,苏�F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

”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

41岁之前。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

42-44。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

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

李白教案设计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感受李白的豪放与激情。

2. 学习并掌握李白的代表作品,品味其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李白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

2. 李白的代表作品分析和欣赏。

教学难点:1. 理解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李白的生平介绍和诗歌解析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作品,让学生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提问学生对李白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好奇心。

二、生平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成长经历、旅行经历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诗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李白的诗歌特点,包括豪放、奔放、激情等。

2. 引导学生通过李白的诗歌感受其豪放与激情的风格。

四、代表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李白的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进行分析和讲解。

2. 引导学生品味李白的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其诗歌的美。

五、学生阅读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自由阅读李白的诗歌,感受其豪放与激情。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李白诗歌的特点和意境,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古典文学的意义。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李白的诗歌,深入了解其诗歌创作的不同风格。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模仿李白的豪放风格,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诗歌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李白的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李白的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李白提纲精品文档

李白提纲精品文档

李白一、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留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李白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雄浑的诗风和多样的创作题材而闻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李白进行探讨:1.李白的生平与背景;2.李白的诗歌特点;3.李白的代表作品;4.李白与其他诗人的比较;5.李白的影响与意义。

二、生平与背景李白于701年出生在唐朝。

他的家庭背景相对较好,属于地主家庭,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李白青年时期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与许多文人雅士结交,并且从中受到了启发和影响。

在李白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

他多次尝试进入政府官职,但都以失败告终。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白的性格变得更加叛逆和放纵。

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浪迹天涯,饮酒作乐,与朋友享受陶醉的时光。

三、诗歌特点李白的诗歌独具特色,有以下几点特点:1.豪放奔放:李白的诗歌风格直接,豪放奔放,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他的诗句疾风般的节奏与生动的形象给人强烈的冲击力。

2.自然意境:李白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景观,他将自然界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3.对仙境的向往:李白的诗中常常表达对仙境的向往,将诗人自身的欲望与现实世界相对立,展现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代表作品李白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静夜思》、《将进酒》、《月下独酌》等等。

以下是其中的两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高一语文课《李白诗三首》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课《李白诗三首》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课《李白诗三首》教学设计《李白诗三首》是语文版高一必修课文,下面是高一语文课《李白诗三首》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建议]一、指导学生依据注解和工具书做好预习,弄懂各首诗的意思。

二、可用质疑答疑的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突破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鉴赏。

三、要加强诵读指导,在吟诵中领会诗的意境。

四、介绍清楚诗人的简要生平、思想和诗作的写作背景。

五、前两首可精读,后一首略读。

[教学目的]一、通过品评李白的诗歌,初步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通过晶评李白的诗歌,初步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一、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二、分析《蜀道难》的写作特点,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一、背景介绍天宝年间,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他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是怀着“游说万程苦不早”的心情,“仰天大芙出门去”的。

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

同时李白的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招致权贵的排挤。

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

天宝三载,他终被赐金还乡,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离开长安后,曾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第二年,李白借故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权贵彻底决裂的态度。

二、内容简说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屑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全诗共3段。

第1段,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姥山的高峻,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由此引出“梦游”的主题。

第2段,记“梦游”的经过,先略叙从镜湖到剡溪的行程;接着写登山途中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轻快情调;然后着重描写山上景物的突然变化和仙界的突然出现,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在惊心动魄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最后写诗人梦醒之后怅然如有所失的心情。

《李白诗三首》教案(精选2篇)

《李白诗三首》教案(精选2篇)

《李白诗三首》教案(精选2篇)《李白诗三首》篇1李白诗三首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目标】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1、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

梦游,梦中游历。

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李白教学设计文案

李白教学设计文案

李白教学设计文案
教学设计文案:李白
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使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李白的代表作和相关背景知识。

3. 教学资源:李白的诗集、学习材料、多媒体设备。

4.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朗读、模仿创作。

5. 教学步骤:
a. 引入:通过展示李白的画像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b. 诗歌欣赏:选择几首李白的代表作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和艺术之美。

c. 了解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和影响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

d. 诗意解读:辅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

e. 模仿创作:指导学生尝试用李白的诗歌风格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f. 作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一起欣赏、讨论。

g. 总结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对李白的诗歌产生的影响和启示进行总结。

6. 教学评价:学生的思维扩展、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情况。

7.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李白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8. 融入课程:将李白的诗歌融入其他文学和语文课程,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

9.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和指导。

10. 跨学科拓展:将李白的诗歌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进行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综合学习。

11. 走进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李白相关的文化景点或参加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对李白的美学和人文价值的感知。

12. 艺术展示:将学生的模仿创作作品收集整理,举办学校内部艺术展览,展示学生的创意和艺术才能。

李白(上)-教案2017.9.12

李白(上)-教案2017.9.12

李白(上)【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简介、生平2.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歌特点3.掌握李白的代表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主题】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教学重点】1.唐代的时代背景2.李白生平3.主要作品赏析《送孟浩然之广陵》【课程大纲】一、夯实基础二、时代背景介绍1)贞观之治2)开元盛世三、人物生平四、作品赏析1、李白简介及名字由来2、生平及作品(1)出生及青少年时期1)天资聪颖书香门第2)蜀中拜师学习(2)第一次漫游1)蜀中漫游,直奔金陵。

2)久居陆安,娶宰相孙女。

3)《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五、考点链接六、阅读技法七、汉字与书法八、素材积累九、开拓视野十、口才展示【总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黑板、PPT等【板书设计】【古】李白【古】李白一、导入二、时代背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时期:初、盛、中、晚大唐盛世:繁荣、强盛、开放三、人物生平四、作品赏析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人称“诗仙”。

2.青年时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出身书香门第。

读万卷书,尤爱《文选》;爱兵器,尤爱剑。

3.出蜀漫游,直奔金陵。

《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4.漫游金陵,散金三十万,失意思家。

《静夜思》5.久居陆安《送孟浩然之广陵》五、考点链接六、阅读技法七、汉字与书法八、素材积累九、开拓视野十、口才展示师:同学们,在我们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做个小练习吧!一、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故乡.()明.月()思念.()望.远()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故乡——()思念——()望——()举——()答案: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故乡(xiāng)明月(míng)思念(niàn)望远(wàng)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故乡——(家乡)思念——(想念)望——(看)举——(抬)师: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棒!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简介 李白故里 李白身世 李白的传说 李白死因 李白墓 李白的贡献 李白诗词简介 研究李白的体会 自创诗歌
李白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 南),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 (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 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 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 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 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 远谪夜郎。
❖二、太白醉草吓蛮书
传说,李白在辞亲远游中遇到蛮族(俗 称食人族)。李白当时怕敌众我寡打不过便 喝酒壮胆,不觉喝醉了,突然诗兴大发随即 拿出文房四宝写了一篇狂草,说也怪那些蛮 族人看后以为是天书,李白是神仙。便慌忙 逃走了。
李白,于宝应元年(762) 离开人间,卒于今安徽当 涂,享年六十二岁。然而, 李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今天的李白墓,始建于公元817年,是安徽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研究李白及其诗文,欣赏书法作品, 品味园林艺术的江南著名文化旅游景点。
李白的贡献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其诗人今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他一 生的理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政治面貌,他写了 很多描绘自然风景的 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间疾苦 的诗篇。 李白特别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理想, 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在体裁方 面,李白擅长写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 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他还存有六十多篇散文。在 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了浪漫 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对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白母梦长庚星而生。通诗书,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天宝初,贺知章言于玄宇。
李白爱酒,也爱月、爱狂,所以又
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挂起钩 来,这便产生了富有浪漫气息的“溺死 说”。五代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云: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 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李白墓始建于公元817年,呈圆形用方块青石垒成。 1954年被安徽省政府评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 前有清代花纹碑一方,上刻有"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传 是诗圣杜甫的手笔。据考证,墓内有唐代宣歙观察使 范传正所刻唐碑一块及李白仙骨。走进墓园,春看杜 鹃、夏赏青莲、秋闻金桂、冬品腊梅,亭台楼阁、竹 林流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魂背枕的青林山, 林壑优美、鸟道纡曲、百鸟鸣啁,由南远眺如展瓣芙 蓉,婀娜多姿,由北遥望若朝天双阙,直入云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 之称。玩读李白诗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 味。诗人的《将进酒》有“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学人自然将李白的 死因与醉酒致命联系起来,晚唐诗人皮日休曾 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 极。”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 就连升天的灵魂都带着醉意。所以李白死于贪 酒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 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 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 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 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生平事迹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其诗人今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既表现了他一 生的理想和经历,也反映了盛唐时代的政治面貌,他写了 很多描绘自然风景的 歌颂爱情和友谊以及反映民间疾苦 的诗篇。
李白特别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 理想,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在 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写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的古诗。
尤以七言古诗最富于创造性。他还存有六十多篇散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了 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对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李白母梦长庚星而生。通诗书,喜纵横术,击剑为任 侠。天宝初,贺知章言于玄宇。
李白的作品有:《客中行》、《将进酒》、 《秋浦歌》、《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 陵》、《送友人》、《古风》、《早发白帝 城》、《望天门书》、《关山月》、《中山安陆“期间,即 以此为活动中心。 山顶有千年银杏 树,相传为李白 亲手所植。据史 籍记载,白兆山 得名至少有一千 四百年历史。
也若回该家文刊一王李首之江说
就、四生被,》种伯家先绵油法
写李川于流通上说祥子提州的比 历
入从的那放过发法都孙出彰青较 来
了 我 们 中 学 的 历 史 课 本 。

纷 纷 著 书 立 说 , 支 持 杨 慎 。

还 在 内 地 。 近 代 学 者 裴 斐 、

这 种 观 点
, 他 认 为
到 武 则 天

明 县 内 之 青 莲 乡 ” , 明 代 杨

莲 场 , 用 古 代 的 说 法 就 是 “

占 上 风 , 一 种 是 蜀 中 说 , 即

李 白 的 身 世 众 说 纷 纭 , 有 两 种
军 等 。 这
种 说 法 后
来 占 了 上

。 赞 同 这 种 说 法 的 学 者 有 郭

里 , 五 岁 的 时 候 再 由 他 爸 爸

到 西 域 碎 叶 , 理 所 当 然 李 白

对 李 白 生 卒 年 的 考 订 , 认 为

表 了 《 李 白 的 籍 贯 和 生 地 》

是 西 域 说 , 李 宜 琛 在 《 晨 报
李白的作品有:《客中行》、《将进酒》、《 秋浦歌》、《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友人》、《古风》、《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书》、《关山月》、《中山问答》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故 居位于江油市,李白 于武后大足元年(7 01年)诞生于清廉 乡(今青莲镇)。镇 内李白遗迹颇丰:陇 西院、太白祠、粉竹 楼、月园墓、衣冠冢、 磨针溪、天宝山等, 无一不闪烁着诗人李 白的遗踪逸趣。


一、铁杵磨成针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 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 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 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 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 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 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