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诊所用药提示失眠的诊断及合理用药

诊所用药提示失眠的诊断及合理用药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病,长期失眠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意外伤害。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这里所提到的入睡困难主要指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主要指整夜觉醒次数超过2次,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指少于6小时的睡眠。

一、失眠的分类失眠按病因可以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失眠:指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以及主观性失眠。

2、继发性失眠:主要包括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

二、失眠的临床表现1、夜间的睡眠情况晚上的睡眠分为前段睡眠、中段睡眠、后段睡眠三个阶段。

前段的主要表现是入睡困难,一般需要30分钟-2小时,甚至是几个小时。

中段睡眠是指睡着以后睡的不深,外界环境稍微有不安静的地方就能听得到,多梦、容易醒,醒来以后再难以入睡。

后段睡眠是指早醒,早醒是指比平时睡眠醒来的时间要早2个小时以上。

有的人表现是前段睡眠不好或者中段睡眠不好或者后段睡眠不好,有的人表现是前段、中段或者前段、中段、后段三段都会存在问题,严重的病人会整夜不能入睡。

2、白天的生活状态如果长期的夜间休息不能充分,必然会出现白天的生理症状,首先出现的是心理症状,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起急、郁闷、做事容易冲动、焦虑、抑郁、恐惧、胆小、害怕,尤其是晚上容易睡不着。

还会出现身体不适,最突出的表现是头昏沉、头晕、乏力、纳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有的人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与学习能力,进而容易出现事故或者差错。

三、失眠的诊断(一)失眠症的主观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2、严重程度:患者要对睡眠数量、治疗的不满,并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失眠的诊断标准

失眠的诊断标准

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可以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准确地诊断失眠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失眠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频率、影响程度以及可能的原因等方面。

根据国际上对失眠的诊断标准,我们可以将失眠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失眠。

首先,失眠的诊断需要考虑症状的持续时间。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月内有三次或以上的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就可以被诊断为失眠。

这意味着失眠不是偶发的睡眠困难,而是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失眠的诊断还需要考虑症状的频率。

失眠症状发生的频率也是判断失眠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个人每周有三次或以上的失眠症状,就应该引起医生的重视。

频繁的失眠症状会严重干扰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另外,失眠的诊断还需要考虑症状对个体的影响程度。

失眠症状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也是判断失眠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准。

如果失眠严重影响了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甚至导致情绪问题和身体健康的恶化,就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最后,失眠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可能的原因。

失眠症状可能是其他身体或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在诊断失眠时,还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失眠的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失眠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频率、影响程度以及可能的原因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标准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失眠,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有失眠症状的个体来说,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恢复身心健康。

失眠评估标准

失眠评估标准

失眠的评估标准失眠通常是一种症状,有时也成为一种疾病,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某些疾病。

在临床上继发性失眠十分常见,比如继发于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等。

在临床上失眠很容易被漏诊,仅5%的失眠病人就该问题主动求医,有70%的病人甚至未向医师提及失眠症状。

这就迫切要求临床医师提高对于失眠的诊疗水平并且熟悉有关的诊断与评估方法,这是对于失眠进行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环节,其中部分方法对于评估失眠的治疗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正确的诊断失眠,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治疗失眠,以防止从急性失眠(病程小于4wk)转变为短期失眠(病程大于4wk,小于6mo)或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mo)。

对于治疗效果进行及时评价,有助于适时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失眠的定义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和(或)睡眠的维持发生障碍,导致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

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的定义高度完整概括了失眠的临床特征,也是诊断失眠的具体条件。

(l)有效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困难(超过30min)、熟睡维持困难、易醒(夜醒2次或2次以上)和早醒。

(2)睡眠质量下降:以浅睡眠为主,慢波睡眠第3、4期缺乏或明显减少.或由于频繁觉醒而导致睡眠结构断裂(睡眠碎片),降低了睡眠质量。

(3)有缺睡的表现: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脑和躯体功能下降。

表现为晨起后无清晰感或整个不够清醒、头昏、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恢复精力充沛、疲乏无力或打瞌睡等,影响生活、工作与学习。

是否存在由于睡眠不足对功能和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是诊断失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指标。

由于睡眠需要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睡眠时间的减少并不一定都具有病理意义。

如果在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的同时,并无不良后果,可能是自然正常睡眠时间的缩短,不能诊断为失眠。

只有当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的同时,又存在由于缺睡导致脑和躯体功能下降的临床表现时,才能诊断为失眠。

因此,有缺睡的表现是临床诊断失眠的必备条件之一。

失眠如何鉴别诊断?

失眠如何鉴别诊断?

失眠如何鉴别诊断?失眠诊断诊断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了中国成年人失眠的诊断标准:①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③总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包括: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⑧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⑨对睡眠过度关注。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①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②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③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诊断失眠的标准流程与临床路径如下: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

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

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l~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特别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性药物、镇痛药、镇静药、茶碱类药、类固醇以及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4)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包括入睡潜伏期(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睡眠中觉醒次数、持续时间和总睡眠时间。

需要注意在询问上述参数时应取用平均估计值,不宜将单夜的睡眠状况和体验作为诊断依据;推荐使用体动睡眠检测仪进行7天一个周期的睡眠评估;(5)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可借助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J)问卷等量表工具,推荐使用体动睡眠检测仪进行7天一个周期的睡眠评估,用指脉血氧监测仪监测夜间血氧;(6)通过问诊或借助于量表工具对日间功能进行评估,排除其他损害日间功能的疾病;(7)针对日间思睡患者进行,结合问诊筛查睡眠呼吸紊乱及其他睡眠障碍;(8)在首次系统评估前最好由患者和家人协助完成为期2周的睡眠日记,记录每日上床时间,估计睡眠潜伏期,记录夜间觉醒次数以及每次觉醒的时间,记录从上床开始到起床之间的总卧床时间,根据早晨觉醒时间估计实际睡眠时间,计算睡眠效率(即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记录夜间异常症状(异常呼吸、行为和运动等),日间精力与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午休情况。

中医院不寐诊疗方案

中医院不寐诊疗方案

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2)痰热内扰:胸闷心烦不寐,头重目眩,厌食呕恶,暧气吞酸,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火旺证:心烦,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多梦,心悸不安,腰膝疲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舌质淡,脉细弱。

(5)心胆气虚: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证症状: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方药: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加减。

方药举例:柴胡15〜25g,半夏10g,夏枯草20g,黄苓10g,夜交藤30g,炒枣仁50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茯神20g等。

若肝郁化火,目赤耳鸣,口干而苦,舌红,苔白,脉弦数,可加龙胆草10g,桅子10g,泽泻10g,车前草10g;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加天麻10g、钩藤20g、大黄(后下)15g、芒硝5g(冲服)。

不寐中医诊断和分型标准

不寐中医诊断和分型标准

不寐中医诊断和分型标准
不寐,中医称为失眠,其诊断和分型标准如下:
1.诊断标准:
●主症: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或睡眠不足。

●蒹症:多梦、早醒,或梦醒杂集,或睡眠不实,或睡眠中易醒、噩梦频频。

●病程:一般超过1个月。

●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安静,无强光剌激,无噪音干扰。

2.分型标准:
●心脾两虚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食少纳呆,面色菱黄。

●心火亢盛证:烦躁不安,睡后易醒,心悸。

五心烦热,口舌生疮。

●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宁,睡眠不实、做噩梦、胸闷痞满、痰多。

●肝火扰心证:情绪急躁易怒、难以入睡、面红目赤口苦。

●心肾不交证:心烦、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男子遗精。

●心胆气虚证:易惊醒、胆怯心悸、气短自汗。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判断。

制定:审核:批准:。

ARDS柏林诊断标准

ARDS柏林诊断标准

ARDS柏林诊断标准
Berlin Criteria是一组特定的柏林诊断标准,用于诊断失眠症状。

这些标准由柏林失眠小组对常见的晚睡和早醒病症表现的分类定义的。

Berlin Criteria包括三大类:失眠;异常日睡;抑郁症。

根据Berlin Criteria,患者满足以下至少一项即可被诊断为失眠:
1.合乎标准的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2.七天内有至少三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

3.晚上至少有两次清醒时间超过30分钟。

4.每天持续存在不合理的早上早醒。

5.失眠相关躯体或情绪后果。

6.异常日睡无法持续超过4小时。

7.每天凌晨3点以后,睡眠时间仍然不合理地长达白天。

8.抑郁症已被确诊,并且出现了典型的失眠症状,如上文所述。

不寐病诊断标准

不寐病诊断标准

不寐病诊断标准
不寐病一般指不寐(失眠),其症状一般有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等。

不寐,中医病证名,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睡眠时间不足:
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

2.睡眠深度不足:
睡眠深度不够者常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则不酣,或夜寐梦多。

3.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致使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等。

平时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不经常熬夜,睡前不饮浓茶、咖啡和抽烟等,保持心情愉快及加强体质锻炼等对不寐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如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