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介绍

合集下载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1934年10月1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拉开万里长征序幕。

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同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爬雪山,过草地,付出了巨大牺牲。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初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

中央红军行动之初,所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湘鄂西地区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后实施反攻,打破国民党军“围剿”,恢复中央苏区。

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名称是“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转移”或“战略转移”,而在中革军委与红军总部机关所发布的命令、指示中则称之为“西征”、“突围”。

这些名称,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过彝民区。

此时,距离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已经有七个多月的时间了。

扩展资料: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介绍:1、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湘江战役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

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九上历史长征知识点

九上历史长征知识点

九上历史长征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行动,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长征的知识点。

一、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是蒋介石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五次“围剿”。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但面临着蒋介石政府的大规模进攻。

为了保护革命事业和生存,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一次战略转移,即长征。

二、长征的时间和路线长征的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长征的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贵州、四川、云南等省份,最终到达陕西延安。

三、长征的组织和领导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的一次行动。

毛泽东、朱德等党的领导人在长征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坚决领导着红军队伍完成了长征任务。

四、长征的困难和挑战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面临着敌军的追击和围剿,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缺乏食物的情况。

在长征中,红军历经艰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五、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长征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组织能力,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和纪律。

其次,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更广大的社会支持,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长征为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长征的历史评价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长征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长征的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党和人民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发扬。

七、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研究。

每年的10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表彰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国内,被世界各国的革命者和历史学家所关注和研究。

八、长征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长征是一个充满了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的历史事件。

例如,红军女兵们在长征中表现出色,她们以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作风,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长征 的背景资料

关于长征 的背景资料

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长征的背景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国共内战背景长征发生在国共内战时期,这场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政府军队之间的斗争。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形成了统一战线,但战争结束后,两党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演变为全面内战。

二、国民党政府的围剿战略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围剿战略,意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力量。

他们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分割红军势力范围,建立包围圈,以期将红军逐渐消灭。

三、中央红军的困境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中央红军陷入了极其困境的境地。

红军受到敌军的严密封锁,被迫转移到贵州、四川等地,但仍然难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与发展,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组成了中央红军。

五、长征的目标与路线长征的目标是突破敌军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通过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长征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历时370多天。

六、长征的艰苦与牺牲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行军,红军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等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战士因为疲劳、伤病或战斗中牺牲。

七、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它展示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长征的胜利使红军转移至陕北,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八、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对于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征也使红军队伍更加凝聚力,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九、长征的历史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体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国共内战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连续剧《长征》介绍

连续剧《长征》介绍

1、蒋介石设南昌行营,第五次军事围剿,于1934年4月16日对中央苏区广昌发动进攻。

2、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3、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参谋长邓萍,政委是杨尚昆4、三人团:李德(德国军事顾问)、博古、周恩来。

朱德是总司令,刘伯承是总参谋长,叶剑英是副总参谋长,毛泽东是中央苏区主席,邓小平是中央秘书长,张闻天(洛浦)、陈云、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是委员,洛浦是常委。

陈毅是唯一一个留在苏区,没有长征,而又获得元帅的将领。

刘英(洛浦)、贺子珍、邓颖超、康克清。

5、1934年11月,红军计划渡潇水、湘江(这是萧克逃出国民党封锁线的路线),进入湘西与二、六军团(贺龙、萧克、任弼时、王震)会师。

结果血战湘江,红军从八万人减到三万人。

陈赓,干部团团长。

杨成武、杨得志、耿飚、程子华。

6、贵州主席:王家烈。

桂系军阀:白崇禧(白建生)、李宗仁。

湘军:何健。

陈诚,陈辞修。

薛岳,薛伯陵。

周浑元。

贺国光,成立重庆行营。

川军:刘湘、杨森、刘文辉、郭勋祺。

云南主席:龙云7、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确立有毛泽东同志领导和指挥红军,并增选为常委,有洛浦取代博古。

8、遵义会议之后,第一战土城之战失败,红军渡赤水北上撤退。

来到扎西,有鸡鸣三省之称(四川、贵州、云南)。

蒋介石,排兵布阵围追堵截红军,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军团长都认为应该北渡长江时,毛泽东同志认为应该二度赤水,抢占娄山关,再战遵义,因为这是贵州兵力薄弱。

然后再寻找机会歼灭敌人。

再战遵义战斗中,邓萍同志牺牲。

9、上海地下党遭破坏,中央派潘汉年去上海,恢复党组织。

10、红军三渡赤水,攻占古蔺县城,给蒋介石北渡长江的假象,并且大力宣传此意图。

当蒋介石派兵以后,红军又四渡赤水,然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此时蒋介石在贵阳,但是兵力不多),西进云南,从而摆脱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

佯攻昆明,出滇北强渡金沙江入川西,北渡大渡河(石达开兵败安顺场、逆河北上急行军抢夺泸定桥),翻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川西北达维镇、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徐向前、李先念)。

《长征》每章主要内容

《长征》每章主要内容

《长征》每章主要内容长征。

第一章,红军长征的起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934年10月开始的一次战略性转移。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长征的背景和起始阶段。

红军长征的起始地点是江西瑞金,当时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围剿,形势十分危急。

毛泽东等领导人决定实施战略性撤退,开始了著名的长征行动。

第二章,长征的艰难征程。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征程。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艰难险阻,包括崎岖的山路、恶劣的天气、敌人的围追堵截等。

在长征途中,红军士兵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顽强奋战,克服了种种困难,坚定地向着胜利前进。

第三章,长征的胜利收官。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红军长征的胜利收官阶段。

经过艰难的征程,红军最终到达了陕北,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遵义会议后,红军实现了对长征的胜利收官,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长征的历史意义。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长征的历史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行动。

长征不仅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支持,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它不仅是红军的艰苦奋斗,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长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30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30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30字摘要:1.长征背景介绍2.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意义3.长征精神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正文:在中国革命史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这场始于1934年,终于1936年的战略大转移,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顽强与坚韧不拔。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一些小故事,它们生动地展现了长征过程中的艰苦斗争和红军战士们的不朽精神。

长征背景介绍:1934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面临巨大压力。

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意义:1.突破乌江:红军在长征初期,成功突破乌江防线,为后续战斗赢得了时间。

2.占领遵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3.四渡赤水:红军巧妙地四渡赤水,调动敌人,争取了主动。

4.攻克娄山关:攻克娄山关,红军取得了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5.大会师:长征结束后,红军在延安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长征精神是伟大长征的结晶,它包括坚定的信仰、英勇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等伟大品质。

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时至今日,长征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总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

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长征的介绍

长征的介绍

长征的介绍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27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撤退和远征。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击,找到一个有利于发展革命事业的根据地。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全国扩展的新阶段。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共斗争。

共产党受到了重大打击,红军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一场长达一年的战略撤退。

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西的延安。

长征共经历了许多战斗和困难,其中最著名和最艰苦的是四渡赤水和雪山长征。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四川境内面临国民党军队的重围。

红军将领刘伯承、彭德怀以及朱德等人带领着红军进行了四次渡河,最终成功突围,摆脱了敌人的包围。

这一战斗体现了红军的机智和勇气,也给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士气极大的鼓舞。

雪山长征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云南境内的神农架地区遭遇了严寒的雪山。

红军不得不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行军,士兵们面临极度的饥饿和寒冷,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

然而,红军坚定不移地前进,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成功地完成了这段艰苦的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还积极与当地群众展开工作。

红军广泛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红军还积极扶持妇女解放运动,在红军中建立了妇女独立团,提倡男女平等和妇女参军。

这些举措使得红军在长征中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936年,红军结束了长征,到达了陕西的延安。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共产党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条件,红军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还加强了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核心。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的简单介绍

长征的简单介绍

长征的简单介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战役。

这次长征发生在1934年10月,历时一年,跨越了数千公里的崇山峻岭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宝贵的胜利。

长征的起因是当时中共中央所面临的危机。

由于国民党的围剿,红军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战略撤退。

同时,由于长征的长期性质和艰险性质,也是为了避免红军被国民党彻底消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长征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广西等地,行程约3000多公里,最终到达贵州的遵义。

在这一阶段,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追击,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1月到4月,红军继续向四川进发。

在这一阶段,红军经历了长征中最艰苦的一段路程,跋涉了大山大河,遭受了严寒和饥饿的折磨,但红军始终坚持战斗。

最终,红军在四川的会理会张集结,准备进行整编和休整。

第三阶段是从1935年5月到10月,红军继续向西北进军。

在这一阶段,红军经过了川陕边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和整编,不断提高了自身实力。

同时,红军还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为红军提供了粮食和物资。

第四阶段是从1935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在这一阶段,红军经历了最后的决战和突围,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到达了目的地。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死考验,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中,红军不畏艰险,坚持斗争,展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继续领导中国革命,为中国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精神也对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坚持信念,勇往直前。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战腊子口:
腊子口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

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两边是百丈悬崖陡壁,周围是崇山峻岭,抬头只见一线青天。

水流湍急的腊子河由北向南穿越隘口,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天险门户”之称。

1935年9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离开俄界(今迭部县高吉村),沿白龙江东岸向腊子口前进。

红军的七、八次攻击都未能成功。

从俘获的敌人口中得知,天亮之前还有从岷县方向增援的敌人赶到。

情况十分严峻。

一名叫云贵川的战士带领十几名红军从右侧的山脊上爬上去,另外两个连的兵力从左侧一条不起眼的山沟里向腊子口纵深山脊迂回成功。

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的升空,一路从正面进攻,一路从山腰向下打,另一路则从腊子口约2里的纵深山脊上俯冲下来,进入腊子口内与敌人激战。

上、下夹击,内外夹攻。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

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红军会从悬崖峭壁上打下来,弹药库又被摧毁。

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17日凌晨3时左右,胜利攻破了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成为长征途中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战例。

腊子口被攻克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

到达吴起镇
红军长征途中一共有五次会师,分别是:懋功会师、永坪会师、吴起镇会师、甘孜会师、会宁会师。

吴起镇会师是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

吴起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中部,据说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守,也因此而得名。

1936年9月,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越过岷山草地,10月份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

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即于当天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

”毛泽东在沁园春中赞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吴起镇,在吴起县胜利山彻底击退了国民党追兵,标志着红军长征的结束。

延安星火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同陕甘红军会师,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极大地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对抗日战争具有重大影响的洛川会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制订了抗日战争的总路线和总战略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中共中央的许多决策和重大方针政策都是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试行,以取得经验,然后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全国推广。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集全党智慧撰写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重要著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战略、策略,科学地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成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思想武器。

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因此被誉为“抗日的灯塔”和“革命的圣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