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记录

合集下载

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实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感知形式,它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进行探索。

一、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材料:空的整洁玻璃瓶、勺子、水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空的整洁玻璃瓶,并将瓶口贴上一层透明胶带,使其口部封闭。

2. 取一把勺子敲击瓶子,观察并描述所产生的声音特点。

3. 向瓶子中加入少量水,再次用勺子敲击瓶子,观察并描述声音特点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瓶子为空时,敲击产生的声音较为清脆、尖锐;加入水后,敲击产生的声音会变得低沉、低频。

实验原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空瓶被敲击时,瓶壁振动产生声音。

空玻璃瓶的共振频率较高,所以敲击的声音会较为尖锐。

当瓶子中加入水后,水的存在使得瓶子内的空气某些频率的振动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共振频率发生改变,声音的频率变低,声音变得低沉。

二、实验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材料:两个罐装饮料盒子、长绳子、剪刀实验步骤:1. 将两个罐装饮料盒子底部剪开,使其变成筒状容器。

2. 将盒子底部进行封口处理,可使用纸或胶带固定。

3. 在两个盒子底部一个侧面分别开一个小孔,将绳子穿过并打一个结,使两个盒子串联在一起。

4. 找一个小伙伴,一个拿着一端的盒子,另一个拿着另一端的盒子,拉紧绳子确保两个盒子间的距离。

实验操作:1. 让一个人在房间的一端说话,另一个人在距离较远的另一端聆听。

2. 保持绳子的拉紧状态,使两个盒子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3. 观察并描述声音在绳子上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绳子传播的声音相对清晰,虽然声音有所减弱,但仍然可以被聆听者听到。

实验原理:声音传播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进行的。

在此实验中,说话人的声音通过盒子底部的空气振动传递给盒子底部的绳子,绳子再将振动传递到另一个盒子底部的空气中,最终传达给聆听者的耳朵。

由于绳子的振动和空气的振动传递效率不同,所以声音会有所减弱。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设计方案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设计方案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设计方案“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这一实验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五课时《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声音这一单元的基础知识之一,对于之后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保护我们的听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可利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来解释自然界的多种现象,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该学生分组实验有助于对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实验的原型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是:出示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效果。

实验的操作方法是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或紧靠在四种不同物体的一端上,并使物体绷紧。

另一个同学把耳朵紧靠物体的另一端听声音并感受振动。

实验还要求更换每一种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

(二)实验的不足1.不直观。

实验影响因素过多,操作要求也多,学生不能直观地观察到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2.不公平。

四种实验材料难以做到相同,尤其是铝箔尺,在制作时压制力度不同,结果相差很大。

3.操作难。

实验方法比较困难,物体两端制造声音和感受声音的学生都很难做到实验操作中的要求。

4.兴趣低。

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理解有困难,导致兴趣不大,操作方法死板僵硬,不能激发探究热情。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一)实验内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二)实验目标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2.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声→通过物体传播→被耳朵听到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科学。

(三)实验器材一米长的棉线、尼龙绳、薄竹条(篾丝)、铝箔纸各一条,不锈钢叉子四个。

(四)设计意图让叉子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棉线、尼龙绳、竹条(篾丝)、铝箔纸这5种材料传播,使学生直观地、清晰地听到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声效果,得出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的科学道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声音在不同
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科目:科学
学校年(班)级四(3)
实验小组
成员实验时间11月17日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米长的铝箔、棉线、尼龙绳、木质米尺;音叉、音叉锤。

实验过程:
1、找一位同学在材料的另一端倾听,一位同学在一端敲击抵住材料的音叉。

2、仔细听比较铝箔、棉线、尼龙绳、木质米尺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现象:
使用铝箔听不到音叉的声音,感受不到音叉的振动。

使用木质米尺听到音叉的声音较小,感受到音叉轻微的振动。

使用棉线听到音叉的声音较高,感受到音叉较强的振动。

使用尼龙绳听到音叉的声音高,感受到音叉强烈的振动。

实验结论:
使用尼龙绳听到音叉的声音高,感受到音叉强烈的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记录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记录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熟悉声音的传播规律;3.掌握声音的测量与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1.音叉或乐器;2.扩音器;3.麦克风;4.示波器;5.调频发射机;6.听音器。

实验材料:1.实验台;2.电源线;3.连接线;4.记录纸;5.笔。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1.实验前准备:a.将实验装置排列整齐,确保安全;b.验证所需设备电源接线是否正确;c.打开实验台上的示波器,预热五分钟。

2.实验一:音叉的产生和传播:a.将音叉固定在音叉架上,并用手拨动;b.记录被音叉震动的杆的声音强度及音调;c.让同学分别位于音叉和固定的杆之间,观察声音的传输情况;d.记录不同距离下的声音强度减弱情况。

3.实验二:乐器的发声原理:a.选择一种乐器,如小提琴或长笛;b.演奏乐器并记录声音的特点,如音调、音量等;c.改变演奏方法,如调整振动物体的长度或张紧弦线的程度,记录声音的变化;d.尝试使用扩音器和麦克风放大乐器的声音,并记录声音强度的变化。

4.实验三:声音的传播速度测量:a.将调频发射机通过音频输出与示波器连接,设置频率为1kHz;b.将示波器与麦克风相连,并将麦克风置于实验室中间位置;c.打开示波器和调频发射机,记录接收到的信号波形;d.计算信号的传播时间,利用已知实验室尺寸计算声音传播速度。

5.实验四:声音吸收与反射:a.将一个或多个平面吸声板置于室内的不同位置;b.通过扩音器播放相同频率的声音,并记录吸声板对声音的吸收效果;c.将声源置于不同位置,记录声音的反射情况。

实验分析与讨论:1.声音是通过振动物体传播的,高频率的振动产生高音调,低频率的振动产生低音调;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最慢;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距离声源越远,声音强度越小;4.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吸收和反射,吸声板能够有效减小声音的反射。

声学小实验

声学小实验

第一节声学小实验声1:发声体在振动器材:长30cm的硬塑料格尺(钢尺)过程:把硬塑料格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力拨动尺端,观察现象。

现象:尺发声时在振动。

结论: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声2:发声体在振动器材:支架、乒乓球、细线、一组音叉。

过程:用细线将乒乓球悬挂在支架上,手握叉柄,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逐渐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3:发声体在振动器材:一盆水、一组音叉。

过程:手握叉柄,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叉股逐渐靠近并接触平静的水面,观察现象。

现象:平静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4:会跳舞的小人器材:扬声器、圆柱形塑料小瓶、毛刷、电路过程:把毛刷的棕毛粘在小瓶的底部,当做小人(可以装饰一下),扬声器接在有录音机的电路中,小人放在扬声器纸盆上,打开录音机放音乐即可。

现象:小人在纸盆上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结论:发声体在振动。

注:小人也可以用纸折成。

声5:声音的传播器材:支架、乒乓球、细线、两组相同的音叉。

过程:把乒乓球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一组音叉的叉股轻靠在乒乓球上,用力敲击另一组音叉(两组音叉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且叉股在一条直线上)。

观察现象。

现象:乒乓球被弹起。

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6: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器材:真空保温杯(双层)、胶塞、手机(或小扬声器)。

过程:用手机播放音乐,放入保温杯中(透明更好),并盖上杯盖。

如用扬声器,就要把导线穿过胶塞,把扬声器放入杯中,塞紧杯口,再接在外面的播放电路中。

现象:声音变小。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7: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器材:真空罩、抽气筒(或大注射器)。

过程:用手机播放音乐,放入真空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声音逐渐变小。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8:固体与气体传声不同器材:两张桌子、机械手表过程:把正在走动的机械手表,放在桌面上。

发声物体振动实验报告(3篇)

发声物体振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验证发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探究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以及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三、实验材料1. 钢尺2. 橡皮筋3. 音叉4. 小球5. 水盆6. 纸片7. 闹钟8. 玻璃罩9. 真空泵10. 实验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验证发声物体振动(1)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2)将橡皮筋两端固定,用手指揉搓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

(3)用音叉敲击桌面,观察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

2. 探究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1)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将橡皮筋两端固定,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观察橡皮筋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3. 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1)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2)用不同的力揉搓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4. 验证声音传播(1)将小球悬挂在音叉下方,敲击音叉,观察小球被弹开的现象。

(2)将闹钟放入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观察闹钟铃声的变化。

(3)将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铃声的变化。

5. 验证声音的放大(1)将纸片放在发声物体附近,观察纸片的振动。

(2)将水盆放在发声物体附近,观察水的波动。

五、实验现象1. 发声物体振动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振动现象,如钢尺、橡皮筋、音叉等。

2.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观察到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伸出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伸出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 改变橡皮筋的松紧程度,可以观察到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橡皮筋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橡皮筋越松,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 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可以观察到振幅与响度的关系: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认识声现象》声现象实验,动手学新知

《认识声现象》声现象实验,动手学新知

《认识声现象》声现象实验,动手学新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

无论是鸟儿的鸣叫、车辆的喧嚣,还是人们的交谈,都离不开声音。

那声音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让我们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声现象实验,一起来动手探索,学习新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声音的产生。

准备一个钢尺,将其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

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那一端,我们会听到钢尺发出了“嗡嗡”的声音。

当钢尺振动时,声音产生;当我们用手按住钢尺,使其停止振动,声音也随之消失。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的实验。

准备两个一次性杯子,在杯底用针穿一个小孔,然后用一根长线穿过小孔,将两个杯子连接起来。

一个人对着一个杯子说话,另一个人将耳朵贴在另一个杯子上听。

我们会发现,声音能够通过这根线传播到对方的耳朵里。

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来传播。

再做一个水中击石的实验。

在一个装满水的大水盆中,潜入一块石头。

当石头撞击盆底时,我们不仅能听到空气中传来的撞击声,还能看到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水波。

这表明声音在水中也能传播,而且水波就像是声音传播的“轨迹”。

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是一个有趣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测量闪电和雷声的时间差来感受声音传播速度和光传播速度的差异。

在雷雨天气,当我们看到闪电后,开始计时,直到听到雷声停止计时。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先看到闪电,过一会儿才听到雷声。

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得多。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每秒,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 米每秒。

声音还有着不同的特性,比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拿一把吉他为例,按住不同位置的琴弦弹奏,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

琴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反之,琴弦越长、越粗、越松,振动频率越低,音调也就越低。

响度则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就不同。

神奇的声音初中二年级物理声学实验教案

神奇的声音初中二年级物理声学实验教案

神奇的声音初中二年级物理声学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介质的传播而到达人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比如空气、水等。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小,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实验器材:吹管、玻璃杯、水、钥匙、木槌、手机。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一杯水倒满,将钥匙放在玻璃杯的边缘。

2. 实验一:用木槌敲击吹管的一端,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结果:当木槌敲击吹管时,可以听到清脆的声音,声音沿着吹管传播。

实验分析:声音是由木槌振动产生的,通过吹管的空气传播而到达耳朵。

声音的传播过程中,空气分子振动,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传播出去。

实验二:用吹管吹在水中的玻璃杯边缘上,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结果:当吹管吹在玻璃杯边缘时,可以听到清脆的声音,声音通过水传播到玻璃杯中。

实验分析:声音是由吹管吹出的气流振动产生的,气流通过水的传播使玻璃杯产生共鸣现象,形成声音。

实验三:将手机放在吹管的一端,播放音乐,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结果:当手机播放音乐时,可以听到音乐清晰地传播出来。

实验分析:手机播放音乐时,产生的声音经由吹管的空气传播到耳朵,通过声音的振动,使得周围的空气分子振动,形成声波,从而传播出去。

实验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的传播而到达耳朵。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小,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加深了对声音的理解,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延伸拓展:可以进一步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比如声音在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此外,还可以讨论声音对人体的影响,比如声音的大小对听觉的影响,高音和低音对听觉的差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