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教案

合集下载

赠从弟教案(1)

赠从弟教案(1)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年级:八教学内容:《赠从弟》教学时数:1总课时数:_____
第周(月日—月日)
主备人:杜晓娟审核人:张岚授课人: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
教材分析
《赠从弟》是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三首,本诗是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给予了无限期望。全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它生长的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答:青松,例句略。
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2、最后一句中“有本性”指的是什么“本性”?
答: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凌风傲雪)
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一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法指导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大意。
抓字眼,入诗境。诵诗文,悟诗情。
自由读,读准字音。师范读,明确节奏。
细读,理解字词。精读,体会诗意。
赏读,想象意境。诵读,背诵诗句。
答:本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做人要像青,能力迁移)
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劝勉之情的呢?
课标要求
课标对古诗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 《赠从弟》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

【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 《赠从弟》教案 -人教部编版.doc

《赠从弟》教案教学内容分析学习领会诗歌的情感,透过字面意思体会背后的意思及真实的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有感情的反复朗诵,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3、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古诗,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名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今天我们就随《赠从弟》这首诗来感悟古代诗歌意境二、走进诗人: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四、教师范读读全诗。

五、自读全诗,感知诗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六、学习全诗,探究讨论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第一篇:古诗词赠从弟教案古诗词《赠从弟》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引言: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

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

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 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释题: 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

四,正文释题: 1,2联: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

3,4联: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

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 “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

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

7,8联: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

赠从弟教案设计

赠从弟教案设计

赠从弟教案设计教案标题:赠从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赠从弟》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理解《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赠从弟》的基本诗歌鉴赏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赠从弟》的作者、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

难点:诗歌的鉴赏技巧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赠从弟》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展示《赠从弟》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赠从弟》的初步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二、讲解1. 介绍《赠从弟》的作者李白,以及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三、鉴赏1.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解读《赠从弟》的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四、讨论1. 分组讨论《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节奏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表达对《赠从弟》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赠从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力。

《赠从弟》教学设计

《赠从弟》教学设计

《赠从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赠从弟》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理解诗歌的意义;3. 通过诗歌的韵脚、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以《赠从弟》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为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含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热身(5分钟)在开始正式教学之前,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诗词游戏或引用其他与《赠从弟》相关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Step 2:背景知识解读(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杜牧和《赠从弟》的背景知识,包括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赠从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也可自主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Step 3:诗歌分析(15分钟)3.1 诗歌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赠从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章数、句式、押韵等,让学生熟悉古代诗歌的构成方式,理解诗歌的特点。

3.2 语言表达分析通过解读《赠从弟》中的文字和句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情感表达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赠从弟》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亲情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Step 5:合作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讨论杜牧写这首诗的用意,以及诗中的美感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Step 6:总结(5分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赠从弟》的整体理解,并鼓励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阅读古代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Step 7:拓展阅读(5分钟)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杜牧的诗歌作品,以及其他唐代的诗人作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文学知识面和阅读量,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仿写《赠从弟》,运用所学的诗词表达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赠从弟》和《梁甫行》这两首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词的朗读、解析和创作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欣慰,也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在讲解诗句含义和分析诗词意境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古汉语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和解释。
在课关爱和祝福。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梁甫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章节,着重解读《赠从弟》与《梁甫行》两首古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赠从弟》作者:王维。通过对诗句的朗读与解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对亲人的关爱与期盼,感受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2.《梁甫行》作者:佚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诗句,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历史故事,体会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4.增强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5.培养道德情感:从古诗中感悟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感。

赠从弟 教案

赠从弟 教案

赠从弟教案教案标题:赠从弟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赠从弟》这首古文诗歌,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赠从弟》这首古文诗歌,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写给亲弟弟的赠诗,鼓励学生想象自己写给亲人的赠诗。

2. 提问: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写赠诗?赠诗有什么作用?阅读理解:1. 分发《赠从弟》的课文,让学生阅读一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中有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你觉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3. 小组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创作表达:1. 激发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创作一首赠诗。

2. 提供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例如可以思考要赠送的对象、表达的情感、使用的修辞手法等。

3. 写作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创作。

4. 分享展示: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创作,可以通过朗读、展示等方式。

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赠从弟》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你在创作赠诗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2. 鼓励学生表达对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辅助材料:1. 《赠从弟》的课文材料2. 创作赠诗的指导提示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评估:收集学生对于《赠从弟》的诗歌理解和分析的答案。

3. 创作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赠诗,包括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引入部分,可以通过讲述诗人写赠诗的背景和目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在阅读理解部分,可以提供一些诗歌分析的指导,例如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

3. 在创作表达部分,可以提供一些创作范例和模板,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创作。

赠从弟其二教案

赠从弟其二教案

赠从弟其二教案赠从弟(其二)刘桢一、【教学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美读古诗。

通过朗读,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对比、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深意。

学习松柏精神,理解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3.让学生感悟诗中的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有感情地美读古诗。

2.通过探究理解,让学生感悟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1.学习对比、托物言志的写法。

2.通过拓展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诗人。

在那个战火频繁的年代中,形成了“建安风骨”。

在“建安七子”中,刘桢的诗以气盛见称。

(二)走近作者刘帧,东汉名士、诗人。

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够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三)诗歌美读诵读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1.听音频朗读资料。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美读要求:(1)声音适当准字音(2)停顿正确控节奏(3)定好重音现情感。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四)探究理解1.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独立思考,师生简说诗歌意思。

明确:(1)字词释义。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从弟:堂弟。

(2)诗意: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说明:a.小组学生提前熟悉探究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从弟教案
姜长存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领会诗歌的情感,透过字面意思体会背后的意思及真实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培养语感,领会诗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学难点分析
2、领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范读全诗。

二、自读全诗。

三、指名读全诗。

四、齐读全诗。

五、学习全诗。

1.作者简介: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có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2.掌握下列文言词语的含义。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凝寒:严寒。

一何:多么。

3.默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松柏树。

问题二: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三: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四: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六、背诵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