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杯ppt V1.6

合集下载

冯如

冯如

造出中国人首架飞机 6年以后,他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 造专业。尽管生活紧迫,他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 科技发展的状况,经常把节省下来的食宿费用购 买报纸书刊,并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尽管如 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几年 过去,冯如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 36种机器原理,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 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 用户的欢迎。至此,他已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 器制造家。
国人不可忘却之“冯如精神”——写在中国航空百 年之际
今天,我们重拾冯如精神,对于提振国家的航空事业,甚至改造我们的民族精神, 都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启示国家航空事业发展及国家空中力量建设。 冯如的第一次试飞,虽然比莱特兄弟晚了6年,但在飞机性能上有更大的提升。尤 其是1911年经改进完善后的“冯如二号”,曾创造时速105公里、航程35公里 、飞高110米(350英尺)的成绩。其成绩已超过1909年国际飞行比赛速度冠军 寇蒂斯(时速75.2公里)的成绩。对此,海外航空界给予高度评价。
虽然不及飞机的发明者、制造者美国莱特兄弟 早,但作为与莱特兄弟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留学 生,完全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和 驾驶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他就是冯如。 贫穷的出身,不懈的后天努力与不可阻拦的爱 国心,让他成就了中国人的最初的飞翔梦。
少小离乡越洋求学 1883年冯如出生于广东省恩 平县牛江渡区杏圃村,他的父亲 冯业伦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庄稼人。 虽然出身贫穷,冯如却自小聪明 伶俐,父亲送他到乡村小学念书。 后因家境萧条,只好中途辍学, 帮助父亲务农。12岁那年,冯如 跟随舅舅到美国去谋生。冯如的 求知欲很强,在漂洋过海出国谋 生的同时,他暗暗下决心要到国 外开开眼界,将来干一番事业。 1894年,冯如到达美国的西部城 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生活。

冯如杯讲座最终版——韩家兴

冯如杯讲座最终版——韩家兴

有三万余人直接参与竞赛,作品数量达到一万多 项,已经成为我校声誉高、学生参与面广、参与 积极性高的一项高水平品牌赛事。
赛事介绍
今日的“冯如杯”竞赛,已经发展成为了融合“
创意、创造、创业”的“三创”体系的系列竞赛。
2012年第二十二届“冯如杯”竞赛首次采用“一杯三
赛”制度,即同时举办“冯如杯”学生创意大赛、“冯
科技发明制作类
材料工艺
信息技术
综合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 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哲学、经济、法律、 社会学、管理、教育
参赛说明
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类
创 业 计 划 竞 赛
生物医药类
化工技术、环境科学类 电子信息类 材料类
机械能源类
服务咨询类
作品要求
创意大赛
作品以论文(报告)的形式提交 (1)内容:第一部分包括创意主旨的阐述、创 意背景及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二部分包括可行性 的论述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状况分析,理论知识要 有依据,要注明相关的参考文献。
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类必须附带项目论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 自然科学类论文须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字数在8000至20000字。 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字数在3000至8000字之间,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 查报告字数在3000至15000字之间。 英文论文在4000单词以上,同时必须提交中文对照版论文。
第22届学生创意大赛 1386 第23届科技作品竞赛 754
杰出进步奖
698
第23届学生创意大赛 1925 第24届科技作品竞赛
参赛说明
创意大赛 赛
科技作品+论文 or 论文报告
创业计划 竞赛
创业策划书

第23届“冯如杯”竞赛航空类作品精选(下)

第23届“冯如杯”竞赛航空类作品精选(下)

第23届“冯如杯”竞赛航空类作品精选(下)作者:来源:《航空模型》2013年第09期12.太阳能动力混合飞艇该飞艇融合了常规飞艇和飞机的一些特点。

总重略大于同等体积的空气,其升力由轻于空气的气体产生的浮力和飞行时产生的气动升力组成。

该项目借鉴了气垫船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飞艇艇体使用复合膜材料,采用热合工艺。

用太阳能作为持久动力能源,应用了柔性太阳能电池板等新型材料与技术。

艇体内部用氢气、空气、氦气按照安全比例混合填充,以验证飞艇的浮力和升力特性。

这种混合动力气垫飞艇能在各种场地起降,着陆后无需系留,使用便捷、灵活。

与固定翼运输机相比,其运载量大,使用成本非常低廉。

升浮一体化设计使其有效载重量很可观,可用于执行战略运输任务。

高空长航时功能可用于高空侦察观测。

新型着陆气垫可适应不同路况,例如沼泽地、水面等。

(图26~图28)13.基于四轴的多用途新型布局倾转旋翼机四旋翼、前掠机翼和鸭翼结合的外形设计使该机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

该机可实现垂直/短距起降和平飞。

稳定、易操纵的特点使其在未来的紧急救援、森林救火、农林牧渔和军事斗争等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29~图31)14.环翼涵道验证机理论上环翼具有高升阻比、高升力系数和高失速性能等优良特性。

为进一步加强这些特性,该验证机采用环翼内置螺旋桨的结构,把环翼作为主要升力体,以大迎角飞行。

螺旋桨尾流流过环翼后的舵面以增大控制滚转力矩,另外在环翼上安装尾撑以支持垂尾平尾。

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螺旋桨加速环翼表面气流,延缓气流分离,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

(2)螺旋桨桨尖与环翼内壁间隙做得很小,使环翼兼具涵道的作用,提供附加拉力,提高拉进效率。

(3)环翼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优于水平机翼,结构紧凑、重量轻、翼载荷较小。

该项目旨在验证环翼和涵道的组合结构比传统环翼具有更好的失速特性:失速迎角增加约10°,最大升力系数达到原来的3~4 倍,相同迎角下的机动性能优于原结构。

冯如杯a创新

冯如杯a创新

北航党政办字〔2021〕号关于启动第二十一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学生创意大赛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积极引导广阔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科技创新的良好气氛,努力推进创新型校园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经研究决定启动第二十一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学生创意大赛。

—1—“冯如杯〞竞赛举办二十年来,吸引了广阔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声誉高、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性高的一项品牌活动。

竞赛充分贯彻学校“强化根底、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强化科研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一体化本科生培养体系,全力推进具有“科学根底、人文素养、工程能力、协调开展〞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沙河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为同时营造两校区学生学术科技气氛,打造“零起点、全覆盖〞式创新教育体系,本届“冯如杯〞竞赛将启用一杯双赛制度,启动学生创意大赛。

为做好第二十一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学生创意大赛的各项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本届竞赛的指导思想本届竞赛力争表达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产业化;秉承“强化根底、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理念,加强两校区创新实践交流,营造航空航天特色学术科技气氛,传承发扬冯如精神;培养具有学科前瞻性、结构多元化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科技工程,注重拔尖人才培养工作;选拔有潜力的优秀作品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二、本届比赛的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委员会承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委员会组委会主任:魏志敏组委会副主任:唐文忠、王荣桥、陆利蓬、陈海秋、陈强、吴惠、史文军、雷晓锋组委会委员:马朝利、李松梅、张志刚、肖杰、苏东林、张有光、刘科生、谭大为、王少萍、武建文、董卓宁、张江、桂幸民、李秋实、袁星、关志东、刘沛清、李广超、高静、刘超、张莉、程波、卢静、杨建军、王春洁、马锐、方卫国、魏法杰、姚伟龙、阚宝奎、贾英民、王宝山、梁恩和、丁丁、李德玉、孙联文、侯丹丹、雷庆、胡象明、曹庆萍、张德辉、李养龙、刘娜、李丹、张曙光、徐向阳、郑晓宁、戴常智、赵宇、曾声奎、梁帮龙、姜志国、梁国柱、马树微、苗建军、—3—伊小素、刘立伟、姬瑞鹏、张春熹、钱政、徐烨烽、任小博、吕广宏、陈子瑜、张建平、冯盛、刘保玉、付翠英、李亚梅、张渊、吕卫锋、宋友、王亚、侯安平、陈新、徐墨客、于黎明、马声明、田原、陈辉、龙全、张雪、董萍萍、郭林、相艳、梁国栋、韩炜、顾广耀组委会秘书:戴彬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团委办公室107〔:82313231〕。

第二十一届冯如杯参赛作品资料

第二十一届冯如杯参赛作品资料

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第二十一届冯如杯参赛作品资料仪器光电协会竞赛部A类项目编号:Ba2117001项目名称:第一视角遥控低空无人侦察机第一作者:宋晓瑞39171101其他作者:张谦张燕琴指导教师:冯仁剑项目简介:此无人侦察机采用第一视角操纵方式,不需要人员在目视距离内遥控操作,可进行超视距飞行作业,扩大了其作业半径。

飞机整体设计为滑翔机结构,有较大推重比,以保证无动力滑翔时平稳低速获取清晰有效的图像信息,遇到紧急情况时可迅速爬升。

该飞行器上将加装OSD屏幕叠加模块,实时显示飞行数据,有利于地面控制者操纵。

一个人即可完成整个侦察过程,不需另外的云台手或导航手协助。

不同于通常的第三视角航拍无人机和造价昂贵的自动驾驶无人机,此飞机以第一视角方式操纵可用于农业监控、事故搜救、军事侦察等不同场合,且航线比计算机程序操纵的无人机更加灵活,也更能适应各种条件恶劣的环境以及多种多样的任务,且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普及性强。

项目编号:Ba2117002项目名称:新型四旋翼小型无人机第一作者:胡军39173122其他作者:宋文帅梁嘉豪指导教师:杨明伟项目简介:该项目名为新型四旋翼小型无人机系统,采用不同于现在普遍的无人机系统。

该无人机靠四个独立旋翼提供飞行动力,这和现在的直升机相似,但制动和转向方式不同。

该无人机取消了普通直升机的副旋翼及可偏转的主旋翼,直接利用四个旋翼改变转速来制动和转向。

这大大简化了直升机的转向系统,并且更加灵活。

在该无人机上还配备了一个可转向的摄像头,可360度监视和探查周围情况,并通过无线设备让远处的人员了解无人机附近的情况。

该新型无人机可以进行垂直的起降,还可以进行空中悬停,并在空中进行拍摄和监视,完成一系列遥控动作。

项目编号:Ba2117003项目名称:微小卫星伸杆机构的设计与仿真第一作者:雷宜安37172218其他作者:无指导教师:无项目简介:项目来源于国防科技卫星项目,为了避免卫星本体剩磁的干扰,需要通过卫星表面向外的伸杆安装传感器。

冯如杯专项竞赛

冯如杯专项竞赛

关于第二十五届“冯如杯”竞赛专项竞赛的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精神,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弘扬航空科技文化与创新文化,凸显我校航空航天特色,本届“冯如杯”竞赛设置“节能减排”“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绿色航空”三类专项竞赛。

一、申报说明申报本届“冯如杯”竞赛的各类作品,可同时申报参加专项竞赛,网上申报时勾选“专项竞赛”复选框即可。

专项竞赛单独评审评奖,与“冯如杯”学生创意大赛、“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冯如杯”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评审与评奖互不干扰。

二、题目设置(一) “节能减排”专项竞赛1. 设题背景当前国际环境下,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恶劣的气候灾难冲击着人类的家园。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将能源效率列为重中之重,将“节能减排”提上了中国复兴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要保障能源效率和能源管理的不断提升、进步,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教发[2007]19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并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我校以此为契机,在本届“冯如杯”竞赛中设置“节能减排”专项竞赛,选拔优秀作品代表我校参与全国竞赛。

2. 竞赛主题绿色北航,美丽中国3. 竞赛内容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体现新思维、新思想的实物制作(含模型)、软件、设计和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作品。

4. 参考方向本届“冯如杯”竞赛“节能减排”专项竞赛提供参考方向,参赛作者可以参考但不限于以下方向:航空科技“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多能互补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天然气、煤制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制备与应用技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发电机组通流改造、冷却塔循环水系统优化、冷凝水回收利用;电机系统的变频调速、永磁调速、无功补偿等节能改造技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技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电机系统节能;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检测技术;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技术;优化蒸汽、热水等载能介质的管网配置,输配电设备节能改造技术;电能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煤炭能源“节能减排”技术;有色金属生产与回收“节能减排”技术;石油生产的“节能减排”技术;化工工业“节能减排”技术;建筑材料生产、加工“节能减排”技术;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农业和服务业清洁生产技术;工业废水治理技术;清污分流和高浓度废水预处理技术;醇醚燃料、生物柴油等车用替代燃料技术;能量系统优化技术;交通物流运输优化模型建立;先进的运输管理技术;大型客运站能耗综合管理技术;节能环保汽车加气站、充电站配套设施规划;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

冯如杯创意论文模板-修订版2

冯如杯创意论文模板-修订版2

冯如杯创意论文模板-修订版2第二十七届“冯如杯”学生创意大赛论文汽车外置安全气囊——基于电磁活塞缓冲技术摘要汽车的安全设施主要是为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设计的,而许多交通事故发生在汽车与行人、汽车与非机动车之间,当汽车与行人或骑自行车的人发生碰撞时,后两者是没有任何安全保护的弱势一方,这种情况下受到的伤害更大,我突然想到,应当为车外的交通参与者提供一定的安全保护,这样他们万一被汽车碰撞,也能尽量减轻伤害。

那么,什么样的装置能减轻交通事故中受到碰撞一方的伤害呢?我首先想到的是气囊,如果在汽车的前保险杠部位增设主动式安全气囊,当汽车在急刹车也无法避免碰撞时,在碰撞前的一瞬间能主动弹出气囊,在车头与被撞者之间形成一个气垫,这样碰撞时接触人身体的就不是钢铁做成的坚硬的车头,而是柔软的气垫,利用气垫的缓冲作用,减轻对被撞者的冲力和对肇事汽车的反作用力,就能减轻对被撞者及肇事汽车的伤害。

关键词:安全气囊,外置一、引言1.1 作品背景及创意来源交通事故一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种危险。

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从统计资料看,世界上每年大约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50万人死亡,1000 万人受伤,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2%。

我国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每年死亡914 万人左右,平均每天死亡250 多人,相当于每天坠毁一架大型客机,损失之大,不言而喻。

交通事故对生命与财产的吞噬,已经给肇事者自身、受害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

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上应急救援课时看到的各种车祸现场视频给了我一些启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经查阅资料,国外已经有设计成熟的减震设备。

有一些厂商考虑将发动机罩抬高以增加这个缓冲距离,这就是主动式的发动机罩行人保护系统(active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目前APPS 系统,有行人保护气囊(如V40)和行人保护举升机构。

2019年第九届MathorCup数学建模挑战赛优秀论文环形穿梭车系统的设计与调度答辩PPT

2019年第九届MathorCup数学建模挑战赛优秀论文环形穿梭车系统的设计与调度答辩PPT
环形穿梭车系统集光、机、电、信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物流 系统,实现输送目的地任意性,简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搬运效率。
环形穿梭车运行系统 多台穿梭车执行搬运任务时,易造成交通堵塞,降低运输能力,增大完工时间
问题重述 1.2 问题要求与分析
问题1和问题2:为车辆调度问题,根据题目给定环形穿梭车系统描述,建立一般化调度模型,使 系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总完工时间最短。
3.2 问题2模型建立与求解
问题分析与求解思路
模型建立与求解
穿梭车 车长
环形 穿梭车 系统 运行
规则
总完工 时间
目标 函数
相关指 标计算 公式与 模型约 束条件
传统规 则调度
自适应 遗传 算法
最小总 完工 时间
模型建立
模型求解
3.2 问题2模型建立与求解
模型建立方法
系统运行规则
装货 卸货
空闲
指 标 Trun 计 算
Twait
Ttask TL/U Trun Twait
min Ttask
目标函数
3.1 问题1模型建立与求解
模型求解方法
不完善的
规则调度:
结合遗传

基于最近
算法编码

站点优先 规则得到
方式和优
初 始
先相邻规

中间结果
则调度

根据适应度 选取两个个体
计算每个 个体的适应度
问题3:为系统运行效率评价问题,先找到系统评价指标,再对评价指标进行融合得到综合特征 评价指标,最后得到系统评价值。评价指标融合方法有主观和客观多指标融合方法。
问题4:为系统优化设计问题,先分析各参数对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然后对参数值组成的目标 函数进行寻优,可用带约束的优化方法进行求解。最后根据求解值提出系统参数改进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中的超疏油现象——鱼鳞表面 自然界中的超疏油现象 超疏油现象 鱼鳞表面
MJ Liu, et al., Adv. Mater., 2009, 21, 665
具有响应性的智能浸润性材料
通过多种外界刺激方式——如光、电、热、磁和pH 值等——可实现表面浸润性的可逆转变
磁 响 应
ZJ Cheng, et al. Adv. Func. Metar. 2008, 18: 3219-3225
应用— 应用—液滴运输
项目特色及创新点
提供一种多级微/ 提供一种多级微/纳米结构的聚吡咯薄膜的电化 可控制备方法 学可控制备方法
• 制备工艺简单 • 膜的化学稳定性好,生物兼容
实现油滴粘附与滚动的可逆转化 实现油滴粘附与滚动的可逆转化 可逆
• 电场响应灵敏,需施加电压小 • 可用于油水分离 应用前景
请专家批评指正 谢 谢!
不锈钢网的SEM图
聚吡咯薄膜的SEM图
聚吡咯
聚吡咯的循环伏安曲线
氧化峰 电流密度 j( (mA/cm2)
3.0 1.5 0.0 -1.5 -3.0 -1.5 -1.0
还原峰
-0.5
电压 U(V)
0.0
0.5
不同目数下的油滴接触角
40目154.5°
100目 136.6°
200目 154.3°
300目 153.1°
400目 143.4°
粘附力的变化
还原态: 还原态:低粘附力 氧化态: 氧化态:高粘附力
• 油滴难以粘附在PPy薄膜 表面 • 油滴在PPy薄膜表面极易 滚动
• 油滴容易粘附在PPy薄 膜表面
机理
A= C= Li+
粘附力变化的可逆性
-0.2V 液滴滚动
电压/V 电压
-0.8V
液滴粘附
循环次数
应用— 应用—油水分离
热 响 应
Li Chen, et al. JACS. 2009, 131: 10467-10472
导电聚吡咯简介
无毒(生物兼容Βιβλιοθήκη ,性质稳定 制备简单 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
掺 杂 机 理
小分子掺杂
大分子掺杂
聚吡咯薄膜的电化学制备
饱和甘汞电极 不锈钢网
铂片
聚吡咯膜的SEM图 聚吡咯膜的SEM图 SEM
电化学可控液滴驱动的 超疏油表面
项目作者:王潇 王云月 项目作者: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朱 英 乔宇骢 教授 田雨
院系名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
化学与环境学院 应用化学
目录
1 2 3 背景介绍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被污染的海洋生物迫切的期待 油水分离
被微生物附着的船体迫切的期望 减少吸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