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本体论 认识论

合集下载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参考文献: [1]《台湾盗版面面觑》,陈沿慈、林映汝、张菁琬 [2]《对盗版及政府作用的经济学分析》,高山行、江旭 [3]《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刘炼
(上接第128页)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 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 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
在道德评价问题上,冯友兰认为,自然境界的人可能自发地做出 道德的事,功利境界的人,也可能以合乎道德的行为为手 段,以达到 其为我之目的。但他们的行为只可能是合乎道德的,绝不可能是道德 的,道德行为必须以道德自觉为前提,没有思想上的自觉,是不能称 道德的。因此,在冯友兰看来,人只要有一颗廓然大公的心,就算是 进入了道德境界,至于这颗心能否产生好的结果,则是无关紧要的。 一个人只要尽心竭力,去实现其行为的意向的好,则虽其行为的意向 所向的好,不能实现,亦无碍于其行为的意向的好的实现。主要者是 他必须尽心竭力,不欺人不自欺,即是诚意。
盗版书的销售者会根据读者的反映为读者寻找一些暂时缺货 的书籍。他们很好的利用着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令消费者认为 他们比大型书店的冷酷面孔更为体贴。
面对盗版图书的挑战,出版社应从中汲取有利因素并开发自 身优势,营造正版图书的消费群体,净化版权空气
(一)明确的观念是价格的绝对真理。价格战是不可避免 的,但如何打,却是具有技巧的。出版社一切的活动都应该以在 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为目标。
程。冯友兰正是以理性为人的本体论结构,通过觉解的展开,完成 了尽心、知性、知天的人生自我塑造过程,最终力图实现个人、社 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包含着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切,同时也蕴含 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渗透理解,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第一版,北京:新世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论冯友兰形上学及其体认方式

论冯友兰形上学及其体认方式

论冯友兰形上学及其体认⽅式冯友兰以《贞元六书》构筑了中国现代哲学中最⾃觉、形态特⾊最突出和完整的形上学体系,晚年,他在《三松堂⾃序》和《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中对其中某些⽅⾯⼜作了进⼀步的阐发和补充。

冯友兰把形上学看作是哲学的最重要的也是其最终的部分,他认为⼈类对于⽣命的觉解有赖于哲学家对于形上学的阐发和个⼈对于它的体认,冯友兰之形上学是将宇宙、⼤全作为对象,“把它作为⼀整个来思之”、来认识、来把握,其运思的⽅式⼜⼒图借鉴西⽅之形式化的⽅法,试图将思想的抽象与⾝⼼的体认结合起来,本⽂不拟对冯友兰的形上学体系做完整的研究,将着重其体认的⽅式和意义作⼀初步的检讨[i]。

⼀、形上学:纯思、⼼观与游⼼1、形上学与哲学对于形上学与哲学,冯友兰有⾃⼰的⼀贯的理解。

他在《新知⾔》的绪论中写道:“假使我们只要⽤⼀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底、有系统底、反思底思想。

”[1]说哲学是⼀种反思,冯友兰认为有两点理由:⼀是“在⼈⽣中思想⼈⽣底思想,是反思底思想。

”[2]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论我们是否思⼈⽣,是否谈⼈⽣,我们都是在⼈⽣之中。

也⽆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部分。

”[3]我们对于⼈⽣的思想,我们对于宇宙的思想都脱不了我们正处于⼀种⽣命的存在及⼈⽣的现实状态和作为宇宙的⼀个组成部分这样⼀个前提,这样对于⼈⽣及宇宙的思想就是在存在之中对于存在的反观,⽽这正是冯友兰哲学的思想重⼼也是他承继中国哲学的⼀个重要特⾊。

哲学作为反思的另外⼀点重要理由是“思想亦是⼈⽣中底⼀种主要底活动。

以⼈⽣为对象⽽思之,不免也要以思想为对象⽽思之。

这就是思想思想。

思想思想底思想是反思底思想。

”[4]反思本⾝并不就是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它的⽬的是对⼈⽣有觉解。

“以⼈⽣为对象⽽思之,就是对⼈⽣有觉解。

”[5]觉是⾃觉,⾃我的觉悟;解是了解、理解和把握,“⼈的⽣活的整个,就是⼈⽣。

对于⼈⽣的觉解,就是对于⼈⽣地反思底思想。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冯友兰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碰撞的时代。

他作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吸取了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创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理学体系。

这个体系强调对概念、逻辑和认知的深入探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历史哲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在冯友兰看来,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却是由主观解释和评价的。

他主张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冯友兰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必然的趋势和规律,但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却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

他强调历史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冯友兰认为,历史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和超越,人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改良。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历史哲学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还对历史编纂、历史事件的分析以及历史教训的总结产生了积极作用。

他的观点启发了人们对历史事实和价值的深入思考,促进了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和精确化。

同时,他的思想也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改良,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尽管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历史哲学具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贡献,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例如,他过于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而忽略了历史进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过于强调历史的规律性和统一性。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历史哲学对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然而,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对他的观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汲取其精华的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并加以批评和修正,以推动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历史哲学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现实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

在当今社会,知识与智慧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然而,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本体与境界———冯友兰的《老子》诠释及其推进

本体与境界———冯友兰的《老子》诠释及其推进

本体与境界———冯友兰的《老子》诠释及其推进◎林光华内容提要 当代对《老子》之道的诠释方法与种类很多,但在思维方式上还是以客观论的解释为主流,以冯友兰为代表。

冯友兰将道诠释为“总原理”,在哲学史上源于韩非子,在诠释方法上源于西方的本体论与共相论。

但冯友兰又提出“四个境界”说,将“道”境解释为“天地境界”,超越了主客对立的思维,“境界”比“本体”更契合《老子》之道的含义。

张岱年的“本根论”克服了冯友兰本体论的局限,牟宗三的“大客观境界”更明确地揭示了道境超越主客对立的特性,从诠释史的角度看是一个进展。

关键词 冯友兰 本体论 境界 张岱年 牟宗三〔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8-0028-10一、冯友兰的“总原理”说溯源当代对《老子》之道的诠释方法与种类很多,但在思维方式上还是以客观论的解释为主,这一解释范型主要来源于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上一代内地学者,与港台以牟宗三为代表的“主观境界”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影响了整个当代《老子》诠释的基本思路。

但是二者果真是完全的客观论与完全的主观论吗?冯友兰的解释有哪些问题与可取之处,这些问题是如何被克服的,本文将根植于《老子》文本,从诠释学的角度进行检省。

冯友兰对老子之道有三个不同角度的诠释结论:“总原理”“共相”与“天地境界”。

其中“总原理”是最重要的一个解释,它从韩非子而来。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 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而上的意义。

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

故《韩非子·解老》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

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此谓各物皆有其所以生之理,而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即道也。

①他所说的“总原理”取自韩非子之“理”。

从韩非子的意思来看,一物之成,即有其理,道则是所有物之理的总会,即“总的理”,冯友兰遂将其概括为“总原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

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

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

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

我觉得此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

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

一,哲学和宗教。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

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

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宗教,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二,中国的三教。

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其实不然。

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

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

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

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冯友兰[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冯友兰[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7章冯友兰[视频讲解]7.1 复习笔记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幼年人家塾,习旧学。

其主要著作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英文)、《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三松堂自序》等。

现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松堂全集》。

一、“新理学”本体论体系1.冯友兰强调科学与哲学的划界冯友兰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进行重新释义、定位和架构,建立了一个庞丈的“新理学”本体论体系。

2.“新理学”本体论体系的具体建构(1)冯友兰从“有事实底存在底”“事物”开始其体系建构冯友兰指出,从对特定的“实际底事物”有所肯定,可以推而广之对这一“事物之类底物”作许多肯定。

冯友兰将一类事物之所以为这一类事物者,或者说一类事物依照之而成其为这一类事物者,定义为“理”;一类事物所必依照于其理者,自其必依照而不可逃言,谓之“命”;一类事物所依照之理在该事物本身者,或者说理之实现于物者,即为“性”;因一类事物之理乃是这一类事物的标准和极限,故理亦名为“极”;“众理之全”或曰“众极之全”,则名为“太极”。

(2)依据“实现其理之料”理是“实际底存在之物”的“依照”;而“实际底存在之物”所以存在,还须“依据”“实现其理之料”。

料有相对、绝对之分。

相对的料,本身仍有其“依照”和“依据”两方面;绝对的料即“只可为料者”,“此所谓料,我们名之曰气”,亦名为“无极”。

(3)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一事物依照理、同时依据气而实现其性;其依照理之程度并不是完全的,或依照八分,或依照七分。

该事物所实际地依照于其理者,是为其“义理之性”;综该事物依照其理者及未依照其理者而言,则为其“气质之性”。

凡事物皆有性,但并不是凡事物皆有心,亦即并不是凡事物皆有心之理。

(4)“道体”和“大全”就一事物而言,其存在是气实现该事物之理的运动;就全体事物而言,其存在则是无极实现太极的运动。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现象的构成是由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论述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结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关系。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4、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5、本体论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6、古希腊早期的毕达哥拉斯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

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

8、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

9、普洛丁主张神或太一是美的根源。

10、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围绕这一主旨,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

11、经验主义拒绝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肯定各种感性质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培根、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等人。

12、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理论代表培根认为: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两种灵魂:一种是理性灵魂,一种是感性灵魂。

前者是上帝吹入的气息,后者为物质实体自身所具有,前者不能从哲学上加以认识,后者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13、夏夫兹博里重视人的感官,但他认为人审察美、丑、善、恶的能力依赖于天生的内在的“第六感官”。

14、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不同人的心灵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15、理性主义美学的思想代表法国的笛卡儿以怀疑为起点,提出“我思故我在”。

16、法国启蒙主义美学以狄德罗为思想代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原人》: 人生哲学 新原人》
1950年为《新原人》辩护:惟独“天地境界”不能丢………晚年自许 1950年为《新原人》辩护:惟独“天地境界”不能丢………晚年自许 觉解:人的本质,人之异于禽兽者……有心与无心:知觉灵明 觉解:人的本质,人之异于禽兽者……有心与无心:知觉灵明 1)解:了解—依据概念(类、理)—深的了解+亲切了解。 :了解—依据概念(类、理)—深的了解+ 2)觉:自觉—不依概念—心理状态—反观——透破梦觉关 :自觉—不依概念—心理状态—反观——透破梦觉关 ……觉解的宇宙意义 )宇宙的心;2 ……觉解的宇宙意义:1)宇宙的心;2)被照亮而有了心的宇宙。 觉解的宇宙意义: 意义: 意义: 1)某事物的性质 + 所能达到的目的或引起的后果 + 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2)其呈现依赖人之了解——多少与富薄;角度与性质。 )其呈现依赖人之了解——多少与富薄;角度与性质。 境界: )本义……客观+ 境界: 1)本义……客观+主观 ……公共底世界,但没有两个人的境界完全相同。 ……公共底世界,但没有两个人的境界完全相同。 2)定义: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 )定义: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 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 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 有底某种境界。 有底某种境界。
《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3)三史—《中国哲学史》(上下)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关于第七册) 中国哲学史新编》
生平
生平
生平
生平
生平
生平
生平
生平
生平
生平
哲学观
定义:1 定义:1)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而 又以名言说出之者。 又以名言说出之者。 2)哲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底、反思底,思想。 哲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底、反思底,思想。
《新理学》:本体论 or 形上学 新理学》
太 极:1)极—标准、极限; 2)太极; 3)多极与一极:批评“理一分殊”说。
命题2 命题2:气
内 容:事物必都存在。存在底事物必都能存在。能存在底事物必都有其所以能存在者。 容:事物必都存在。存在底事物必都能存在。能存在底事物必都有其所以能存在者。 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有理必有气 。…或者:实际底事物,都实现某 或者: 理。理不能自实现。必有存在底事物,理方能实现。事物必有其所有以能存在 者,方能存在。所以说:有理必有气。我们借用这一句话所要说底意思是,有 实现底理,必有实现理底气 。 质 料:1)相对底料 。 ……→纯思分析,无限抽象; ……特点:a.无形无性;→不依任何的理…→无极 → …→无极 b.不在时空内; c.不可思议言说 d. 仅依存在及动(依照)之理:自我矛盾? ——批评古代之“气”观念(清浊、善恶) …………形式与质料
命题1 命题1:理
内 容: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必都是某种事物。有某种事物,必有某 容: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必都是某种事物。有某种事物,必有某 种事物之所以是某种事物者。…或者: 种事物之所以是某种事物者。…或者: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 某种事物者。 (个体…→类…→理 (个体…→类…→理) (自洽?两个裂隙)
命题4 命题4:大全
内容: 内容:总一切底有,谓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底有。借用中国旧日哲学家的话说: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或者:所谓从全之观点看者,即我们将真际作一整个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或者: 而思之。此整个即所谓全或大全。我们将一切凡可称为有者,作为一整个而思之, 则即得西洋哲学中所谓宇宙之观念。在中国哲学中有时亦以天地指此观念。
朱熹: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 朱熹: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 而易见者,莫如川流。 程子: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 程子: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
…或者: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 或者: 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1)流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1)流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2)无极而太极:由无极至太极中间之过程,即我们的事实底实际底世界。 )无极而太极:由无极至太极中间之过程,即我们的事实底实际底世界。 此过程我们名之曰‘无极而太极’……→造化及 此过程我们名之曰‘无极而太极’……→造化及万化、大化流行 3)无头无尾的半混沌半清晰:理与气 无头无尾的半混沌半清晰:理与气 4)大全与道体:不可思议。(区分:两种不可思议) )大全与道体:不可思议
生平
人生风貌: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人生风貌: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哲学家 + 哲学史家 ……可超而不可越; ……可超而不可越; 人格评价(大陆与海外); 前后期思想(1949年); 1949年)
——季羡林:大节不亏,晚节善终。 ——季羡林:大节不亏,晚》 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
2)绝对底料:气或真元之气
《新理学》:本体论 or 形上学 新理学》
真际与实际
早年: 早年:真际亦可以说是一最高类,其中包括理及实际底事物,凡可称为有者,俱属此 类。理是有的,故理属于此类。实际底事物是有底,故实际底事物亦属于此类; 类。理是有的,故理属于此类。实际底事物是有底,故实际底事物亦属于此类; 晚年:理世界为‘真际’,器世界为‘实际’ 。 晚年:理世界为‘真际’,器世界为‘实际’
……( )一切的“有”;(2)“一”与“一切”;(3 ……(1)一切的“有”;(2)“一”与“一切”;(3)兼涵真际与实际、形上与形下。 (4)其他名称:宇宙、大一、天或天地
《新理学》:本体论 or 形上学 新理学》
命题3 命题3:道体
内容: 内容: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是其气实现某理或某某 理的流行。实际的存在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所有底流行,谓之道体 理的流行。实际的存在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所有底流行,谓之道体。 道体。
现代中国哲学史
5:冯友兰
参考书目
《三松堂全集》(十四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三松堂全集》(十四册),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田文军《冯友兰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 田文军《冯友兰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 程伟礼《信念的旅程:冯友兰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程伟礼《信念的旅程:冯友兰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陈战国《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战国《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单 纯《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旧学新统:冯友兰哲学思想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田文军《冯友兰新理学研究》,武汉出版社1990年 田文军《冯友兰新理学研究》,武汉出版社1990年 邓联合《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邓联合《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岱孙 等《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冯钟璞 编《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胡 军 编《反思与境界: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反思与境界: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儒家重“学”) 儒家重“
2)才非人人可有,而学则人人可学。所以不能人人是才人,而可以人人是圣。 3)圣学:始于格物致知,终于穷理尽性。格物致知是知天,穷理尽性是事天。 )圣学: 换句话说,圣学始于哲学底活动,终于道德底行为。 换句话说,圣学始于哲学底活动,终于道德底行为。
……a.格物: ……a.格物:对于实际底事物之分析 b.致知:由分析实际底事物而知实际,而知真际。 b.致知: c.穷理与尽性:以我之行,充分实现我所依照之理,则我可超乎自己而不为自己所缚, c.穷理与尽性: 此是对于自己之超脱……即是最完全底人,即能尽人之性底人,亦即能穷人之理之人。 此是对于自己之超脱……即是最完全底人,即能尽人之性底人,亦即能穷人之理之人。 d.社会性与宇宙性:知天、同天、事天、替天行道、天乐(痛痒相关、万物静观皆自得) d.社会性与宇宙性:知天、同天、事天、替天行道、天乐(痛痒相关、万物静观皆自得) ……与道家“混沌”之境的区别: ……与道家“混沌”之境的区别:
●哲学不是“太上科学” ●哲学不是“太上科学”。
方法: 科学方法,哲学有靠人之思辩→ 方法: 1) 科学方法,哲学有靠人之思辩→反对直观、顿悟(道理;神秘体验) 2)正与负的方法:逻辑分析;遮诠、启示。 旨趣: )最哲学底哲学:拖泥带水 旨趣: 1)最哲学底哲学:拖泥带水 or 一片空灵 ……哲学的现代挑战:逻辑方法;经验验证。 ……哲学的现代挑战:逻辑方法;经验验证。 2)精神境界:神秘且理性;身心受用,非口耳之学(中国哲学的贡献) 西方哲学:1)希腊:物理学physics;伦理学ethics;论理学logic 西方哲学: )希腊:物理学physics;伦理学ethics;论理学logic 2)现代:宇宙论theory of world;人生论theory of life; )现代:宇宙论theory world;人生论theory life; 知识论theory 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 中国哲学:形式底系统与实质底系统……争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中国哲学:形式底系统与实质底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