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课件01k

拓展联想:
有人说,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在月球上定居,可能么?请你谈 谈看法。
课外作业:我国航天英雄杨立伟,实现了翱翔太
空的梦想,如果你是一名记者,将如何报道我国航天 史上的这月亮,你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词和传说?
今青明 夕天月 是 几 不时 何 知有 年 天 上把 宫酒 阙问
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 了解文章内容。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 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5)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6) 假如你是阿姆斯特朗,你会对尼克松说什么?
合作探究:
1、报道重大事件的纪实文章应该如何去写?
(1)重大事件,举世瞩目。一定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次登月意义深远,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2)重大事件,千头万绪,如何组织材料,才能使脉络清晰, 层次分明。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结构文章的。 (3)材料众多,如何取舍?本文为何详写登月,而略写返回?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5c529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c.png)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大全2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3、感受人类勇敢的探险精神,培养科学的探索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登月全过程,理解登月意义。
2、难点: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准备工作1、上网查阅与月球,尤其登月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
2、学生准备登月示意图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3、学生画一幅画,题为《未来的月球》。
4、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小活动:陈秀媚同学背诵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师:请大家看到我们荧幕上面的图片,看到了什么?(学生答:脚印)。
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脚印不是普通的脚印,它所踩着的这块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答:月球)真聪明!有人已经登上过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学生答:想)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踏着《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93页。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这么长,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短?这时候大家就要学会找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了。
(一段时间后)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告诉老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生:时间。
师:对,时间在文章里就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把握住了时间线索,我们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内容。
那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这件事又是怎么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小组交流意见,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老师巡视指导,参与个别小组讨论,答疑。
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点评)。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了解了登月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概括出来。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接着教师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1、飞船升空前准备2、飞船飞向月球3、登月舱登月成功4、飞船返回月球队师:登月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了这个预习工作,请大家把示意图拿出来,很多同学画得都不错,哪位同学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且给大家解说一下你的示意图。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19课笔记初一语文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笔记一、文章概括《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实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壮举。
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了阿波罗11号飞船从发射到登陆月球的全部过程,以及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的登月活动和他们在月球上的所见所感。
二、重点词汇1. 宇航员:指进行宇宙飞行的人员。
2. 登月:指人类登陆月球的活动。
3. 壮举:指伟大的事业或行动。
4. 遥不可及:形容距离遥远,无法到达。
5. 里程碑:比喻在某一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或事物。
6. 举世瞩目:形容备受关注,全世界都在注视。
三、内容解析1. 文章开头简述了人类对月球的向往和好奇,引出了阿波罗11号飞船的发射。
通过描绘发射时的紧张气氛,展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和人们对此的期待。
2. 文章中段详细描述了飞船的发射、升空、进入月球轨道和着陆的全过程。
通过科学数据的列举,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3. 文章后段描述了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活动,包括踏上月球表面的瞬间、采集月壤和岩石样本、安放美国国旗等。
通过对宇航员情感变化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月球上的体验和感受。
4. 文章最后总结了人类登月的意义,强调了科学探索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探索宇宙的期望。
四、主题思想《月亮上的足迹》通过记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历史事件,展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和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文章表达了人类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于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19.《月亮上的足迹》完整版

中国图片
“风云2号”气象卫星 风云2
图片10 图片10
神 州
“ “ 1 号 ” 飞 船 升 空
图片11 图片11
神 州 “ “ 1 号 ” 飞 船
月
亮
上
的 迹
足
天体图片
图片2 图片2
图片3 图片3
嫦娥奔月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 英雄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 不老丹就飞年的农历八 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 人间。
(马王堆汉代古 墓中出土的帛画)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 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 的登月向往
(登月小艇正要与指挥舱 结合,然后由指挥舱载运 太空人返回地球)
“阿波罗11 号”飞船溅落在 预定的海域,被 等候在那边的海 军救起。
讨论题
讨论: 讨论: 1、全文按什么顺序报道登月全过程? 全文按什么顺序报道登月全过程? 2、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起 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许多数字, 了什么作用? 了什么作用? 3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 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 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 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如何理解结尾阿姆斯特朗的一段话“这 你如何理解结尾阿姆斯特朗的一段话“ 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 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资 料1
1957年10月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 造卫星上天, 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 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 的序幕。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 的加加林, 1961年 12日 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 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 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 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 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 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解析《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首充满深意和感悟的诗歌,它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讲授,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表和深层含义,从而拓展其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来阐述《月亮上的足迹》的内涵,希望读者能够有所启示和收获。
一、表层含义从表层含义来看,《月亮上的足迹》是一首描写月亮面上的千疮百孔的诗歌,诗人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艺术手法,将月亮想象成一位被众人追捧的名流,他的美丽面容仅是表象,而质地却是粗糙不堪的。
诗人借月亮表面的伤痕来警示人们不能只见名而不见实,也许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层损伤或脆弱。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类的要求很高。
诗中强调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对自然的感悟力,因为只有这些,才能看见月亮背后的真实世界。
诗歌的情感表现也很丰富,既有轻松幽默的调侃,也有深沉的寓意。
诗歌中还出现了很多比喻和象征,如“娶亮清纯却是木讷的娘们”、“像爱情中的小偷,从别人的套袖里偷来了些真情实境”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描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二、深层含义从深层含义来看,《月亮上的足迹》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诗歌。
与表层含义相比,深层含义更加广泛和深刻,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和情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一、诗歌描写的是人类的社会问题在《月亮上的足迹》中,诗人通过描述月亮的表面状况,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如“你碰上了脚丫瘸了的太监”、“规矩莫能挽救,风俗吞噬一切”等句子,暗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不平等、不道德等问题。
同时,诗人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呼吁,如“抑制自己的贪婪、成见和荒唐,追求自由和真理”、“为超越偏见和私心,为超越世俗干扰,我们需要善于深入洞悉社会的本质,并萌发自觉的改进意识”。
二、诗歌之中表达的是诗人对爱情的思考此外,《月亮上的足迹》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
诗中出现了很多关于爱情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如“像爱情中的小偷,从别人的套袖里偷来了些真情实境”,“爱人脑袋转得更快,把他们最珍贵的东西贡献给了彼此”等。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对登月技术的理解。
2、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阿波罗登月”视频)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
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听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⑴观测⑵畅谈(chàng)⑶里程碑⑷昂首挺立⑸遥遥在望⑹可望而不可即(jí)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⑴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⑵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⑴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⑶树立登月纪念碑;⑷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⑸插上美国的星条旗;⑹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选自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月亮景象的技巧。
3. 感受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培养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加强记忆。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
7. 主题探讨: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月球、神秘、皎洁、静谧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对比、衬托、结尾。
4. 修辞手法:对比、衬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描述,画出你心中的月亮。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效果,加强师生互动。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月亮的诗歌、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亮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绘画题目。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亮上的⾜迹》是⼀篇记实报道。
作者以平实的语⾔,真实地记录了⼈类⾸次登⽉的全过程。
字⾥⾏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初中语⽂《⽉亮上的⾜迹》课⽂原⽂ 在茫茫太空,⽉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真是可望⽽不可即。
然⽽,1969年7⽉,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类拜访了⽉球,迈开了⼈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块新的⾥程碑。
这⼀年的7⽉16⽇,美国佛罗⾥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的⽕箭发射架上,“⼟星5号”⽕箭像巨⼈⼀样昂⾸挺⽴着,尖端直指蓝天,⾼达⼀百多⽶。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太空。
地⾯服务⼈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级⽕箭加进了煤油,第⼆级和第三级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的⾷堂⾥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个伟⼤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的⼈们⼀⼀道别。
这将是⼈类进⾏的距离最为遥远的⼀次旅⾏。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狭⼩的指令舱。
地勤⼈员对⽕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切正常。
指挥中⼼发出点⽕指令,计算机开始⾃动⼯作。
⾃动点⽕装置点燃了点⽕器,“⼟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的压⼒,那是由于⽕箭的加速⽽引起的超重⼒。
发射后2分42秒,第⼀级⽕箭⾃动脱落,⼆三两级⽕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度时,第⼆级⽕箭⾃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箭发动机启动⼯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度进⼊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度为2650公⾥,速度为每秒767公⾥。
飞船进⼊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球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密市实验初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19)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文卫敏蒋晓霞
审核人:课时:1课时时间: 2011年11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练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自学反馈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溅.落()铁锹.()摄.像()里程碑.()观测.( )海域.()故障.()轨.道()
2、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先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本文的题目“月亮上的足迹”是一个偏正短语,“月亮上”点明特定的。
“足迹”既是指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更是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课堂助学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
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1、登月全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过程按什么顺序来写?
3、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四、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五、拓展延伸
1、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
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写一篇《我驾飞船登月》
3、课外阅读分析。
月球藏秘至今未解
月球透露出的种种信息正在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月亮上藏着很多秘密,至今人类尚不能解开。
月球什么为味儿?美国“阿波罗17号”宇航员吉恩·塞尔南在说到月球尘埃时说:“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它们散发出一种火药爆炸后的硝烟气息!”月球尘埃看上去像皑皑白雪一样柔软,但却是一种奇异的粉末状。
“阿波罗16号”宇航员约翰·扬说:“月球尘埃的味道并不十分糟糕,但很特别。
”每个“阿波罗”宇航员都曾经闻到过月球尘埃的气味。
月球尘埃是一种黏性物质,能粘在鞋子、手套和其他暴露的表面上。
一旦宇航员摘下头盔和手套,他们就能闻到那股令人困惑不已的“月球味”。
宇航员得了“花粉热”。
这一特殊的感觉,让“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杰克·舒米特成了首个被记载染上地外花粉热病例的宇航员。
舒米特在数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这种东西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
在首次太空行走后,我取下头盔,结果发现自己对月球尘埃有了一种强烈的反应。
我的鼻骨开始肿胀起来,直到数小时后才慢慢消下去。
”
不过其他宇航员却没有染上花粉热。
对此,舒米特笑着说,他们只不过不想承认罢了。
但令人吃惊的是,一旦被送回地球,月球尘埃就不带有任何气味。
月亮表面的环形山仿佛记载着特殊智慧的秘密。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执行过程中,宇航员曾拍下一些月面环形山的照片。
照片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信息,环形山上分明有人工改造过的痕迹。
例如在戈克莱纽斯环形山的内部有一个直角很规整,每个边长为25公里,同时在地面及环壁上,可以看出明显的整修痕迹。
月球传出的信号令人震惊。
“阿波罗15号”宇航员斯科特和欧文踏上月球的土壤时,地面的联系人员十分吃惊地听到(同时录音机也录到)一个很长的哨声。
随着声调的变化,哨声中传出了二十个字组成的一句重复多次的话。
这来自月球的陌生的语言切断了宇航员同休斯敦的一切通讯联系。
此事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月球是地外智能力量的根据地?“阿波罗”2号宇航员曾有过亲身体验。
他们的登月舱当时突然坠落,结果地震记录仪竟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
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声音只会持续1分钟。
这说明月球可能是空心的。
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瓦希尼和晓巴科夫曾撰文道:“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
十五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航站。
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
”
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