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国民革命失败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课件

岳麓书社 八年级 | 上册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岳麓书社 八年级 | 上册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1927年4月
12日,蒋介石 在上海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
岳麓书社 八年级 | 上册
“ 宁 可 枉 杀 千 人 , 不 可 使 一 人 漏 网 ”
岳麓书社 八年级 | 上册
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第 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 裂,轰轰烈烈的国民 革命失败。
“分共”会议:
岳麓书社 八年级 | 上册
新课讲授
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 国共合作破裂 (1)开始破裂:1927年4月12日,蒋介 石在上海发 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 命志士。 (2)全面破裂: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 “分共”会议,正式宣布与共产党决裂。 国民革命宣告失败。
国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岳麓书社 八年级 | 上册
一. 成立: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
南京组建国民政府。
二. 宁汉合流:汪精卫发动政变后,武汉 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 并,史称“宁汉合流”。
1927年7月以后,国民党内形成了 宁、汉、沪3个集团。此外,还有粤、 桂、晋等地方势力。宁、汉双方集中了 国民党中最重要的一批领袖人物,又各 自掌握着一个政府,拥有一支军队,割 据着一大块地盘,因而成为最有分量的 势力。他们为争夺最高权力明争暗斗, 但很快地在反共的基础上开始合流。
1948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 经成熟,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8月
岳麓书社 八年级 | 上册
军队人数 1946、6—1948、8
初中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教学课件】《新的大一统》

岳麓书社 七年级 | 上册
从秦到汉政治思想演变
秦朝 西汉初年 汉武帝 此后历代王朝
பைடு நூலகம்
以以 吏法 为为 师教 法家
无休 为养 而生 治息
道家
独罢 尊黜 儒百 术家
正封 统建 思统 想治 儒家
儒家
岳麓书社 七年级 | 上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意义?
提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加强,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统治长达2000多年!
话说史实:汉武帝为什么“恼火”? 造成此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
岳麓书社 七年级 | 上册
二、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 推恩令
主父偃 yan ˇ 封土再分
诸侯国土
封土分一次
岳麓书社 七年级 | 上册
汉武帝的烦恼:诸子百家、说三道四
资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 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 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百家争鸣)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
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岳麓书社 七年级 | 上册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定为国策 2. 大兴儒学教育,并重用儒生 为宜
董仲舒
岳麓书社 七年级 | 上册
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和春秋时期的儒家 思想有何不同,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西汉统治者推崇的儒家思想,已不是春秋战 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到家、法家 等学说的一种新的思想。它神话了皇权,因此受 到统治者推崇,200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思想文 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岳麓书社 七年级 | 上册
课堂练习
3.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 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 开始(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高祖 D.汉景帝
历史:第15课《辛亥革命》(岳麓版必修一)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思想准备——①宣传革命理论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内容(方式: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
政体:要不要共和政体)
影响(思想解放) 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革命派:共和制;改良派:君主立宪制
(3)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1)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名称 时间 地 点 性 质 其 他
中国第一个 标志着资产阶 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资产阶级革 级民主革命运 命团体 动的兴起 同盟会 1905 东京 第一个全国 总理: 性的资产阶 纲领: 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
(2)思想准备——①宣传革命理论
平创恢驱同 均立复除盟 地民中鞑会 权国华虏纲 。,;,领 :
辛 亥 革 命 的 背 景 资 料 :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 从 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 , 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 1万元 以上的 工矿企业有 50余家 ,即平均每年新设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 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 的壮大 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由背景1、2、分析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 1895—1913 年 , 资 本 在 10 万 元 以 首要反封建,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 上 的 新 建 工 矿 企 业 全 国 有 549 家 。 核心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政治民主化。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 速度为15%
辛亥革命失败了 1、表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3、认识(教训):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讲话稿

辛亥革命——低烈度革命与高烈度变革贾聪敏前面我们学习了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60年之后的又一个辛亥年,1911年,中国又爆发了一场革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辛亥革命。
首先,我想听听大家对辛亥革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孙中山,同盟会,武昌起义……看来大家对辛亥革命了解的不少,其实辛亥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是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算起,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结束。
广义的辛亥革命说法不一,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算起,直到1913年二次革命为止。
我们今天主要讲述从武昌首义到清帝退位的这段革命。
而且我们今天从另一个角度——低烈度革命与高烈度变革来学习辛亥革命。
那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低烈度的革命呢?我们来看两则材料,对比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从材料中你能发现这两个革命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辛亥革命持续时间短/伤亡人数较少。
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真正爆发战争的只有武汉和南京两地,持续的时间较短,伤亡也不算很大,所以我们称它是低烈度的革命。
但是这场革命的爆发其实非常的突然,革命党人原计划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因准备不足(因南湖炮队为即将退伍的士兵饯行喝醉了酒,在与值班排长发生冲突时说漏了嘴,不得不推迟),起义日期不得不推迟。
原本起义按照计划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却在10月9日的时候,因革命党人刘公的弟弟刘同漫不经心的吊着卷烟看(孙武)造炸弹,引发爆炸,革命机关暴露,起义资料和名单被俄国巡捕搜走。
顿时,湖北当局和革命党人的神经都十分紧张。
在10月10日晚上,一位值班排长呵斥晚上擦枪的战士金兆龙,引发了和金兆龙同为革命党了另一位战士(程正瀛)开枪,义军误以为是起义信号,武昌起义就这样突然间爆发了,起义军先迅速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了枪支弹药。
经过一夜的战斗,革命军攻占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这里我插个嘴武汉包括三个地方:武昌/汉口/汉阳。
成立湖北军政府。
第15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结局
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清王朝宣告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 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 会落入他的手中?
辛亥革命后各方势力对袁世凯和革命党人的态度
袁世凯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名称
兴中会
时间
地点
性质
中国第一个 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
其他
标志着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运 动的兴起
1894 檀香山
同盟会 1905 东京
第一个全国 宗旨:十六字 性的资产阶 三民主义 级革命政党 刊物:《民报》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邹容的《革命军》
(2) 清政府卖国求荣, 《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 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材料三: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 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 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 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溥仪宣布退位 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 结合材料思考:我们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 民主革命 上的进步性?
材料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 政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或君主制),建立了资 退位诏书 ,清朝覆灭. 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权 利。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 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五十年我们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将有许多上海。”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 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 礼帽……
高中历史 第15课 辛亥革命课件 岳麓版必修1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 1.中华民国 (1)成立 成立。 ①1912年1月1日,在南京 成立。 1912年 ②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 为国旗。 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人民 内容: 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信仰等自由; 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信仰等自由;规 的国家组织原则。 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②评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 评价: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国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结局 2.结局 (1)失败 ①标志:袁世凯窃权。 标志:袁世凯窃权。 ②经过 a.1912年 下诏退位。 a.1912年2月,宣统帝 下诏退位。 b.1912年 就任临时大总统。 b.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功绩 ①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 革命。 革命。 制度。 ②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 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的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 观念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深入人心。 深入人心。
问题思考 1.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是什么? 1.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是什么?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是什么 提示 (1)条件:①经济基础:20世纪初, 条件: 经济基础:20世纪初, 世纪初 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②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基础: 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 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④组织基础:兴中 会等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会等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2)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 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 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 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 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 治纲领和章程上看, 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 产阶级革命政党。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简明课件

P035.中框思考题
答:①从客观上来看,武昌起义在准备过程中, 因事机泄露,而使一些直接组织起义的主要领导 人被捕杀害或逃离武昌,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孙 中山远在国外,黄兴和其他同盟会的领导人也分 别在香港、上海等地,致使起义成功后起义军中
无威望极高之人可推选。 ②从主观上来看,起 义者革命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 性,错误地认为应该让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人出
第7课
.
辛亥革命
(1911.10.10)
第7课
辛亥革命
(1911.10.10)
兴中同盟华兴会, 资产阶级显权威。 武昌起义双十日, 民国建立溥仪退。 pǔ
P033.下框思考题
答:孙中山曾经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中 日甲午战争后,孙中山目睹祖国面临亡国 的危险,更感到祖国贫弱的状况必须改变。 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感,使他毅然放弃医 生职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弃医从 政”,以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才是 “医”的最高境界。
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威望。所以孙中山当选为中 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1894.11)(1905.8)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二、武昌起义(首义) (1911.10.10)农历辛亥年 三、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P037.温故知新
①公历1911年。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此 时还是旧历辛亥年。
P037.自己动手
“十八星旗”的含义: 十八颗黄星代表十八省,表示都 是炎黄子孙,红底表示铁血主义。
来组织政府,于是拱手将军政府都督的位置送给 了黎元洪。这样,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P036.上框思考题
答:孙中山虽然没有参加武昌起义,但他是中国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第一个提倡在中国通过革 命实现资产阶级理想的人,并为此斗争了十几年。 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各省的迅速响应,是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多年以来革命宣传和革 命斗争的结果,因此他在广大群众尤其是资产阶
2021岳麓版必修1《辛亥革命》word教案

2021岳麓版必修1《辛亥革命》word教案一、教材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产阶级为进展资本主义,爆发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革命要求,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最终这一任务由工人阶级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明白得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缘故。
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阻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看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摸索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初中时辛亥革命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差不多对辛亥革命重大史实及过程有所了解,再学习这课内容时,则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高中生思维能力和明白得分析能力已有专门大提高,因此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明白得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开展讨论活动,以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及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评判。
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判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辨证分析法教学预备:课本、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复习导入: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入侵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
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一、背景1.原因: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②纲领:(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
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1.爆发:武昌首义(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观念深入人心。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知识拓展】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2.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
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
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
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走进高考】1.(08年广东单科,1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
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
”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2.(2008年广东单科,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3.(2007广东单科卷)(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5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6分)参考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2007海南历史卷)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
五色旗的寓意是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2.(2007全国文综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
新军的主要特点是A.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3.(2007四川文综)在近代中国,系统的出现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2007上海历史)“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一事件是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5.(08全国卷Ⅱ,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6.(08全国卷Ⅱ,16)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7.(08四川文综卷,16)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8.(08年广东理基,63)“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
该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9.(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7)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10.(08海南历史,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11.(08四川延考)戊戌变法失败后,立宪派曾参与的历史事件是A.萍浏醴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12.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
”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B.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D.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13.一部历史小说中写道:“下午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海陆军代表等迎入内府。
当晚11时,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受任典礼。
他宣誓词说:“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孙中山就任中国同盟会总理职务B.孙中山就任反对袁世凯的海陆军大元帅职务C.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D.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职务14.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
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
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这说明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治开始资产阶级化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15.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