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田静坐法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

儒家静坐法:怕盘坐腿麻的可以试试,正襟危坐,其妙无穷!儒、释、道三家的修行都讲究打坐,形式一样,但内容截然不同,佛教的打坐要入定,道教的打坐要导引、吐纳,而儒家是追求在静坐中反思、格物。
先说姿势。
儒家的静坐可以分为坐、盘、卧三种姿势,我们也可以称为“三式”。
第一种姿势,正襟危坐。
可以是坐椅子,或是坐在别的什么高的东西上面,腿自然下垂并接触地面,两腿不并拢,也不要离开太远,两腿间的距离以两拳左右为宜。
要领主要是两点。
第一,把脊柱放直。
那么脊柱怎样能放直呢?想象着头顶百汇穴的位置,有一种力量向上吸着,这叫头上的虚灵顶劲,当然不要真的用力,只要有这样的意念就好了。
不要僵硬地用力,而是用这种意念去调节你的身体,是一种非常柔和的力量,在这种意念下以柔和的力量调正身体,脊柱自然就正直了。
同时你的脑袋不能跟着这种吸力走,不能仰头,要含着下颌,颌下能容拳,就是你的下颌底下得能放进你的拳头,或者说,如果有一个你拳头大小的球放在你的颌下,你要能把它夹住。
关于放正脊柱,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屁股坐的不能太靠前。
屁股一靠前,人自然就要塌腰,一塌腰脊柱就直不了啦。
你将屁股向后挪一挪,屁股撅出去之后,再顺势将上身坐直,基本上就不会塌腰,脊柱就是正直的。
这是第一要领。
第二个要领就是一个字,松。
追求身体的放松,三个位置的放松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肩。
手放在膝盖上肩就自然可以放松。
如果你坐的椅子有扶手,手也可以放在扶手上。
不管手放在哪里,基本点是不能让两肩架起来,必须让肩能松下去,这样身体才能松下来。
其次是胸,最后是腹。
这三处的松是最重要的。
而且这三处的松是有连带关系的,肩如果紧,胸肯定是松不了的;胸如果紧,腹肯定是松不了的。
按内家拳的说法,要松肩、空胸、实腹。
不能挺胸收腹,这绝对是大忌。
打坐如果挺胸收腹,像军人站军姿似的,绝对放松不下来。
打坐的要求与站军姿正相反,要求空胸、实腹。
肩松下来之后,你发现胸的位置是空的,悬空的,空荡荡的感觉,这就对了。
静坐法

“静坐法”缓解神经衰弱面对生活压力、繁重的工作、缺少休息,难免患上神经衰弱,精神萎靡不振、身体乏力怎么继续工作学习啊,得了神经衰弱该怎么治疗呢?从郭沫若先生那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静坐法”来治疗神经衰弱。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着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
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
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
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
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如何运用静坐法来治疗神经衰弱呢?应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
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
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
古代推崇静坐法的学者大都认为“静能生慧”。
如此张驰结合,既可养身养心,又有利于调整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把握坐姿要领。
静坐者取端正坐姿,端坐于椅子上、床上或沙发上,面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肩下垂,两手放于下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交叠捂于脐下;上腹内凹,臀部后凸;两膝不并(相距10厘米),脚位分离,全身放松。
确定正确坐姿和调整躯体放松的过程,即是静坐中的所谓“调身”。
四是在“静”字上下功夫。
静坐的正确姿势

静坐的正确姿势
静坐的正确姿势:
(一)双足跏趺(双盘足)。
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
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
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
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
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
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
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
(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郭沫若神经衰弱静坐疗法

神经衰弱在压力繁重、生活节律不规则的情况下最轻易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名人轻易神经衰弱的原因。
当然,固然神经衰弱能够带来种种不适,但较受关注的名人们依然还是能在普通人眼前展现健康、富有激情的一面。
那么,这些名人如何战胜神经衰弱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的呢?现在,我们就把活跃在各领域的名人对抗神经衰弱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北魏孝文帝温汤疗病据说,北魏孝文帝曾为神经衰弱症状所苦。
而终极,他选择的方法是温汤疗病。
所谓的温汤,也就是温泉。
据专家勘测化验,温泉地下有死火山地热,泉水内含有镭、氡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和钾、钠、钙、镁、硫化氢等多种矿物质,所以对于神经衰弱、关节炎、皮肤病、糖尿病、风湿病、胃酸过少、轻度心血管病、早期糖尿病、早期高血压及神经炎等疑难杂症均有很好的疗效。
郭沫若澄心静虑、心平气和治愈神经衰弱郭沫若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但其间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白日无精打采、夜不能寐。
甚至令其萌发辍学回国治病的想法,不过后来他从书摊上找到一本因是子静坐法。
在按照书上所讲习练打坐一个月后,神经衰弱情况痊愈郭沫若22岁时东渡日本求学,不幸患了神经衰弱症。
心悸、胸痛、睡眠不安,一夜只睡3小时左右,还不时被噩梦惊醒,平时头昏脑涨,差点成为“失去记忆的人”。
一天他偶然在《王文成公全集》中发现了“坐忘之说”,顿时起了静坐的念头,他又结合日本的《冈田式静坐法》开始了静坐锻炼。
他每天清晨和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坚持不懈,两星期后出现显著功效。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逸事渐渐被人遗忘了,但郭沫若用的“静坐法”却为许多人沿用。
因为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心静神安,是祛病延年的一种妙法。
科学研究证实,静坐不仅能修身养性,调节和增进大脑功能,对养血安神、逐渐消除失眠引起的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静坐可使脑电波稳定,大脑功能迅速得到恢复。
能量消耗,静坐比安静休息时减少20%。
人心情舒畅时,可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
这些物质能把血流量及神经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澄心静坐 怡养身心

澄心静坐怡养身心*导读:静坐可以让大脑皮质得到充分休息,起到中医所说的“澄心”、“澄神”的效应。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练“坐忘”功法;《庄子·在宥》篇中亦载有古代养生家广成子的“养生静坐法”。
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的“述齐斋十乐”中,则将“澄心静坐”列为十乐养生法之一。
古今医家和养生家们都认为,通过静坐,能够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寿高88岁。
他生前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时,特别推崇“静坐法”。
郭老练静坐,始于1914年,那时他留学日本,因废寝忘食地学习,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终日为心悸、记忆力下降所苦,每夜仅能睡3小时左右,且多恶梦。
一次,他偶尔在东京一家书店发现《王阳明文集》中提到“静坐”之说,于是便买了《冈田式静坐法》一书,并坚持不懈地每日练习,不久诸症痊愈。
时至今日,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
科学家们也对静坐的作用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科学研究证实,静坐的养生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肺功能;二是提高心肌功能;三是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四是协调整体机能。
实践证明,静坐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如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和冠心病等。
还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治疗现代极易多发的心身性疾病。
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而造成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少寐、头昏、乏力,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的,最适宜采用此种康复疗法。
近来有人提出,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功效。
那么,怎么样运用静坐法来祛病强身呢?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场地力求适宜。
静坐的环境不容忽视。
应选择无噪声干扰、无秽浊杂物、无他人搅扰,而且空气清新流通的清静场所。
二是选择最佳时间。
静坐的最佳时间是晨起或睡前,每日两次,每次应练30分钟。
当然,那些终日伏案的脑力劳动者,就不必局限于此。
静坐方法

静坐前的准备(一)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
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二)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三)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静坐时的姿势——调身一、静坐时的两腿(一)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
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板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
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二)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
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三)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
练习以后,自然渐进于自然。
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
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的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二、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
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
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
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激活人体七个脉轮的手印(特殊的手势)和声音、静坐数息法2

激活人体七个脉轮的手印(特殊的手势)和声音、静坐数息法一、静坐数息的方法入坐时,调整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祥自在。
并且调匀气息,使出入息微细,通顺、均匀。
其方法是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如是返覆三次,气息调匀之后,即可进展数息。
修数息时,数长进或入息皆可,然以数长进较佳;但不可出入息同时并数,否那么易导致腹中气结。
数息不宜紧张,应轻松自在,一心专注,将心念依靠在出入息上,随著长进默数〔不数出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等十个数字,字字不断,绵绵相续,不可夹杂,错落不清。
假设气息太短,无法数至十,可数至五或七,待气息较长后,再加至七或十;数字至十为止,即不宜再加,假设因妄想而致数字连续,那么重头再数。
假设妄想纷杂,心无法收摄时,可将数字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倒数,即可降伏妄想。
假设无法数息,那么可观息,就是注意长进和入息,就是要知出知入。
所谓知出知入,不是要去记忆长进和入息,只是“知〞就好了。
知道现在是出、是入,这个知出知入的心要存在。
假使不知出、不知入,心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
知出知入,一定能使我们心得到宁静、安定。
数息〔观息〕可以在静坐中或睡眠前修,但行动时那么不宜修习。
数息得定境时,假设见一切善恶境界,皆不可执著,此为幻识所生;应不取不舍、不忧不喜,应知所有相皆是虚妄,坚住正定,心念专注于数息上,能数之心必须清楚明白、作主,所数之数字须绵绵密密、无有连续。
心念清楚明白即为“观〞;绵绵密密、无有连续,即是“止〞。
假设能止观双运,修习纯熟,心中妄念顿消,定境现前,那么身心和悦、轻安舒适。
松:松弛神经,放松心情,体会瑜珈。
紧;收紧肌肉,消除赘肉,充分排毒。
二、脉轮冥想: 使用手印和声音开启不活泼之脉轮这些脉轮冥想使用手印(特殊的手势)以开启脉轮。
这些手印有特殊的力量将能量导入特定的脉轮。
要加强这些效应,必须配合吟唱某些声调。
这些声音源于古印度的文字。
静坐养生法

龙源期刊网 静坐养生法作者:范士忠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9期静坐,即气功中的静功,它简便、易行、有效,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养生健身锻炼法。
静坐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道家从坐功修炼内丹,佛家谓之坐禅。
久练此功,对祛病、健身、强脑、养性、延年都有显著作用。
我国古代文人白居易、杜甫、苏东坡、陆游、欧阳修以及近代的郭沫若等人对静坐都有高深的修养和造诣。
1.静坐养心正襟危坐,两手握拳,左右虚击,力用空间。
左按右腕,右按左腕,向上伸展,如托泰山。
两手交叉,脚蹬手间,左右交换,力达极限。
2.静坐养肝正襟危坐,双手相叠,按于丹田,徐徐转身。
左转望肩,右转望肩,万虑消弭,人无杂念。
两手拉拽,向胸震颤,上上下下,肝火不燃。
3.静坐养胆正襟危坐,脚心朝天,手拉脚腕,前后摇撼。
上体伸直,手摸地面,叩天询地,尽除孽顽。
气贯腰脊,意抚胆边,思之所至,福之所延。
4.静坐养脾正襟危坐,脚伸脚蜷,左右交替,牵动髀关。
两手拉腿,向后反弯,左右轮拉,直到腿酸。
跪坐扶地,神聚两眼,回首虎视,望穿云天。
5.静坐养肺正襟危坐,手扶地面,运气调息,心脏内见。
缩身曲脊,直起冲天,如是(30)次,刚柔互现。
握紧拳头,反捶脊肩,左右捶匀,肺自强健。
6.静坐养肾正襟危坐,手拽耳胆,拉耳向肋,每次5遍。
举臂上抛,身腰随转,稳健有力,速度宜慢。
原地跨步,前后一转,铿锵有力,热上肾田。
以上功法,每做完一功,都要双目微闭,口齿双合,舌尖轻抵上齿龈,精神收敛,面呈微笑,时间30—60秒。
各种功法除有明确次(遍)数要求外,皆以30次(遍)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法系冈田虎次郎生前创始的一种心身修养法。
想要学习此静坐的人,首先必须知道两件事:一是姿势要调正;二是呼吸要调好。
这是练静坐的两大法门。
姿势和时间冈田式静坐法主要采用日本跪坐式练功,上身要求正直,腰臀下沉,入力小腹。
跪坐中,脚麻痛,可活动活动,换换脚,坚持静坐数日后即可克服。
跪坐时,臆想自己像个不倒翁,入力小腹,上虚下实。
但肘骨最下部分要放松,要含胸,这样才能小腹充实。
含胸,和立正时的胸的姿势正相反。
静坐时,两手放的位置和握法不拘,但要放松,不可用力握手。
头正直,眼轻闭,闭口,要鼻吸鼻呼。
静坐的时间愈长愈好,但起码每次要坐三十分钟,每天坚持,必有显效。
练功可在早晚或其他方便时间内进行,但最便于入力小腹的时间是在饭后(关于日本跪坐,还有不少细则要求,这里从略,其余部分均全译——译者注)。
晚睡前,哪怕进行短时间的静坐,然后入睡也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如果能坚持在早晨起床后静坐为主,晚间睡觉前静坐为辅,每天坚持进行两次练功,则更有效。
静坐时胸、腹、臀的姿势,在日常行、住、坐时也要保持不变,时刻注意。
平时要心平气和,意念集中,这样身体方能松沉,血液循环才能旺盛,静坐也才会最舒适。
否则,意念散漫,身体姿势自然不整,从而血液循环也必然不畅,感觉不适。
呼吸方法姿势和呼吸,对静坐来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呼吸如果不健全,亦即呼吸未调好,不可能体会到静坐的真正的妙趣。
冈田式静坐法的呼吸,与大多数日本人的习惯正相反,所以首先要练好呼吸。
冈田式呼吸法,在呼气时,小腹凸出,坚实,有力,而胸部是虚的,亦即要虚胸实腹,使气呼得缓慢匀调。
在吸气时,要扩胸收腹,亦即胸膨胀,小腹微内收。
但扩胸时,小腹也并未虚,重心仍在小腹,仍要不断充实小腹。
冈田式呼吸法,吸气时间短。
整个呼吸如做得正确,异常平静,别人却不易觉察出来。
日本大多数人的呼吸与此相反,即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
所以练静坐首先必须改变呼吸习惯(即把顺腹式呼吸改为逆腹式呼吸——译者注)。
静坐的呼吸与深呼吸完全不同,它不像深呼吸那样要求多吸气,故意使胸部伸缩(相反,对扩胸是不加意进行的)。
吸气要领:吸气要短促,但鼻息不可出声,吸气时扩胸并适当收腹,收腹要自然,不可人为地加意进行。
吸气时不必力着肋骨最下部,也不可用力勉强扩胸。
呼气要领:呼气要细长匀静。
至于多长为好,并无一定,只要求量力而行。
呼气细长得使人觉察不出来为上策功夫。
呼气时,脐下一寸五分(约5厘米——编者注)处是全身力量的集中点,并随着呼气的进行,向此处用力的强度也要逐步加大,同时推进。
静坐反映:一旦姿势摆好进入静坐,就不要想任何问题,就不要有任何期求。
例如想治好病、想增进健康的想法以及其它一切杂念,都应摒弃,只专心致志于入静,无思无念。
静坐日久,体内可能发生一种动力,使身体自然
地动摇起来,动摇的样子,因人而异。
人们常常误解,认为动起来就算进了静坐之门,所以不少人就习惯地动起来,但腹力减弱了,因此,即使发生动摇,还是尽量把它抑制下去为好。
静坐虽久,但也有人丝毫不动的。
对此不必介意,更不可追求,不可把动看成是静坐的目的之一。
大多数人证明,静坐有下列效果:心平气和,精神爽快,顾虑减少,烦闷消除,毛发光泽度增加,皮肤润泽,凝肩解除,大便通畅,睡眠良好,头痛、喘息、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脚气等病都治好了,肠胃健全,分娩较易或胎儿壮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