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的补助元气静坐法
张锡纯医法

张锡纯医法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脾胃与阴血:张锡纯本《黄帝内经》、仲景之学,融丹溪、东垣之说,倡“阴常不足”而重在脾胃,以肝脾为中枢而重在阴血。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张锡纯阴血医学思想之中心。
阳常有余指阳邪盛,指病邪;阴常不足指阴血虚,指人体正气。
宗《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已病恒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当调其阴阳;或滋阴以化阳,或泻阳以保阴,宜此治者,十之八九。
以外感言:伤寒、温病多阳余之患。
伤寒中于阴经宜热药者甚少,而温病多为温热。
以内伤言:多阴虚阳盛。
吐衄、淋痢、黄疸、肿胀、喘嗽等阴虚阳盛者,亦十之八九。
张锡纯临证,首重阴血盛衰,以滋阴、养阴、保阴为先。
滋阴:重在滋补胃阴。
阴血乃生化之源,即其病确属阳虚为本,而当用补阳之药者,亦少佐滋阴,以“上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参芪,下焦阴分不虚而后可受桂附”。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为所常用,认为其主证之烦与渴,多由阴虚,而人参虽非滋阴,于白虎汤中,能在邪火炽盛之时,立复其真阴,并“愿世之用白虎汤者,宜常有一加人参之想,而不必其脉现虚弱之象”,亦意在复阴。
用药,著中所见:张锡纯用药以根类、籽实类为主,并多用调肝脾之品:根类药占首位,53种;籽实类为次,46种。
意在以其富浆汁之品,滋脏腑之阴。
余为:矿物类27种,动物类22种,花叶类所用最少。
根类药中,用次最多、占首位的是生山药,58次;其次为甘草52次,白芍50次;另为黄芪、白术等。
张锡纯滋阴,不在寒凉清润,而多用生山药,取其汁液浓稠,色白味甘,滋润阴血而补肺肾脾胃,通而敛,滑而涩,阴中有阳。
在临证实践中表明了他的“阴血”医学思想。
临证重保阴,实由仲景一脉相承。
他治寒温,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旬日之间常用数次,而承气汤恒终岁未尝一用,即证之宜重用寒凉者,亦必防泻。
他慎于汗法,以出汗之道,在调济其阴阳,听其自汗。
强发其汗,无论汗出与否,病皆难愈。
若病虽宜汗解,而当阴血虚时,则先育其阴,而后顾外感。
二、肝脾相助,生化中枢张锡纯以肝脾为阴血生化之中枢,其气化敷布,以溉周身;临证多从肝脾,以调治生化中枢。
胸中宗气下陷有妙方,张锡纯贡献了升阳举陷的升陷汤

胸中宗气下陷有妙方,张锡纯贡献了升阳举陷的升陷汤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人体的生命活动都是在阳气的推动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
人体的阳根植于肾脏,肾是储备阳气的仓库。
平时阳气缓慢释放,使食物、水液为人体所用,形成物质基础,促进阳气作用的发挥。
《黄帝内经》记载“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互跟互用,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才有了人体丰富的变化。
气的生成与肺脏关系密切,肺主人体呼吸,将自然界的一股清气吸入体内,并将体内的浊气呼出,将人体与自然界沟通。
而呼吸的清气与人体消化得来的水谷之气相合,蓄积在胸中,因此胸中有气海之称,而胸中的气就是宗气。
《灵枢·五味》记载:“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宗气对人体作用十分重要。
《灵枢·邪客》有载:“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宗气蓄积于胸中,上行至咽喉,灌注于心肺之中,使呼吸正常进行,同时又辅助心脏行血。
《金匮要略》中记载“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喻嘉言《医门法律》载“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
清代末年的著名医家张锡纯老先生认为,“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因此创立了治疗胸中大气下陷的名方——升陷汤。
升则有提升之意,陷者是因为胸中大气下陷,因此“升陷”之意为提升胸中下陷之大气。
能够提升气机的中药有柴胡、升麻、葛根、黄芪等药物,但是即能补气又能提升气机的药物有只有一味黄芪。
在补气的同时加上几味提升气机的药物,将气提升至胸中,补充虚损的大气。
张锡纯认为黄芪的性偏温热,补气的时候容易产生火热,因此需要寒性的药物抑制,在众多的药物中张锡纯选择了知母,知母清阳明之大热,同时兼具滋阴之效。
但是张锡纯多次服用两味药物,都没有明显的偏寒、偏热属性。
张锡纯:健运汤

养⽓⾎,⾏痹祛痛。
5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3剂后症状消失,并下乳充⾜。
嘱患者坚持服药2周时间停药观察,未再服药。
1年后随访未复发。
[郭世卫。
健运汤治疗产后⾝痛125例.河南中医.2001, 21 (4): 46]健运汤临床应⽤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总有效率为90%。
药⽤:黄芪、地龙各20g,⼭药、麦冬各15g,三棱、莪术各3g,乳⾹、没药各10g。
同时⼝服弥可保,以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彭治成。
健运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7, 5 (3): 117] 2.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96.8%。
基本⽅:黄芪25g,党参15g,当归12g,乳⾹10g,没药10g,三棱10g,莪术10g,知母12g,麦冬12g,郁⾦15g,穿⼭龙20g,⽊⾹15g,⽜膝15g,丹参20g,狗脊20g,杜仲15g,全蝎6g。
15剂1个疗程。
加减⽅法:⾎瘀型加⾚芍、红花、三七末;寒湿型加附⼦、⾻碎补;肝肾亏虚型加熟地黄、⼭萸⾁、枸杞⼦。
[陈道林。
健运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 (18): 16] 【临证提要】:本⽅有补⽓活⾎通络⽌痛之功效,⽤于肢体疼痛、腰痛。
现代可⽤于治疗坐⾻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产后⾝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等。
本⽅是⼀⾸补⽓活⾎⽌痛的良⽅,其特点是除痹不⽤祛风寒、⽌痹痛之品,⽽是助⽓化以通经络,颇值得临床借鉴,张锡纯云:“⼈⾝之⽓化壮旺流⾏,⽽周⾝痹者、瘀者、滞者,不治⾃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为功也。
“故凡遇腿疼、臂疼,历久调治不愈者,补其元⽓以流通之,数载沉疴,亦可随⼿奏效也。
注:在此提醒⼴⼤患者,中药的服⽤并不是⼀病对⼀药这么简单,⽐如感冒,临床上既有风热感冒,⼜有风寒感冒,两者在症状表现上有明显不同,治疗⽅法也截然相反,即使同属于风热感冒,不同的患者因为体质和基础疾病的不同,⽤药上也有显著差异,如果⼀概⽽论,只会使病情加重。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

屡试屡效方----张锡纯(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2.十全育真汤治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
野台参(四钱)生黄(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3.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
生山药(一两)大生地(五钱)人参(四钱)玄参(四钱)生赭石(四钱,轧细)牛蒡子(三钱,炒,捣)天冬(四钱)甘草(二钱)4.一味薯蓣饮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
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5.参麦汤治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三钱)干麦冬(四钱,带心)生山药(六钱)清半夏(二钱)牛蒡子(三钱,炒,捣)苏子(二钱,炒,捣)生杭芍(三钱)甘草(钱半)6.珠玉二宝粥治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虚热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
生山药(二两)生薏米(二两)柿霜饼(八钱)上三味,先将山药、薏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随意服之。
7.沃雪汤治同前证,更兼肾不纳气作喘者。
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炒捣,四钱)柿霜饼(冲服,六钱)8.水晶桃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以治孺子尤佳。
核桃仁(一斤)柿霜饼(一斤)先将核桃仁饭甑蒸熟,再与柿霜饼同装入瓷器内蒸之,融化为一,晾冷,随意服凡果核之仁,具补益之性者,皆能补肾。
张锡纯其调理冲气之论

张锡纯其调理冲气之论张锡纯其调理冲气之论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近代中医学家、教育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衷中录》)。
他学术上不落前人窠臼,善治疑难危重病证,尤精于调理冲气。
笔者兹就其调理冲气之论,略抒己见。
冲气上逆之说,出于仲景。
张锡纯经多年临床体验,认为“冲气上逆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
且谓即有识其病者,因未洞悉病因,其治亦不尽合辙。
遂撰《冲气上逆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之文,为时医指点迷津。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乃气血汇聚之所。
张氏据《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某案语,加以充实。
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为气血汇聚之所,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男女均有,主生殖发育。
张氏所论冲气,除女科“五冲汤”外,其余多散见于内外中风、喘息、吐衄诸门。
究其病因多因虚所致。
按“冲脉隶于阳明”之理,大意为冲气上冲,胃腑之气亦失其下行之常,或转而上逆,见腹胀、嗳气、呃逆诸证。
还指出“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
观《衷中录》“加味麦门冬汤”之跋语:指出少阴肾虚与阳明胃虚,其气化皆不能下行以收摄镇安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
因冲气为病涉及多个脏器,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殊,故张氏治冲有理冲、安冲、固冲、温冲诸法。
今仅浅论镇冲、降冲、敛冲者,因冲气为病多涉及肝、胃、肾,与唐容川“治阳明即治冲也”、“治肝即是治冲”、“安肾气即是安冲”之说基本吻合。
镇冲镇冲者,镇肝阳之有余,以平冲逆之气。
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具冲和条达之性,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忌抑遏而喜疏泄。
然须肾水阴血以濡养,方使刚劲之质为柔和之体。
若肝阴肝血亏损,或肾阴不足,木少濡涵,复加肺气不降,均可导致冲气上冲之证。
肾主闭藏,亦主翕纳,原以统摄下焦气化使之息息归根。
张锡纯认为“冲气上冲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因肝气恣横。
张锡纯之补助元气静坐法

张锡纯之补助元气静坐法<正文>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清末民初的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为近代中医学界的泰斗。
张氏从医临证数十年,十分注重临床应用,继承创新,反对空谈,崇尚实证,倡导中西医学汇通,其代表着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我国中医界“第一可法之书”。
张氏十分倡导哲学(气功养生学)与静坐,认为哲学(气功养生学)是中医的源起和基础,并号召医界身体力行,积极应用于临床。
张氏在其着述中大量介绍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理论依据和临床案例,可谓近代气功养生的先驱者。
在自身体悟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张氏提出了一套方法明确、依据充分、验之有效的静坐法,可称之补助元气静坐法。
元气的来源与补助元气,即生命的本元之气,是气功养生的重要质料。
张氏认为元气来源于先天,是生命的根抵,生长之祖气。
元气“乃空中真气之所凝结,纯属先天,为太极之朕兆”,“夫元气藏于脐下,为先天生命之根抵,道家所谓祖气也”。
元气来源于先天,孕育于母体,输注于气海,贯通以任督,灌溉以脏腑,为人一生性命之根本。
张氏说:“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人当未生之时,息息得母之气化,以贯注于气海。
迨其气化充满,即冲开督任二脉,以灌溉诸脏腑”。
人出生后,由于呼吸进食等,任督脉断开,后天元气蕴蓄于气海丹田,成为阳气的源泉,维系一身气化,温暖全身,也为百年寿命之根。
张氏言:“丹田为人之中央,内脏元气以维系全身之气化。
”“神气充足,丹田温暖,寿命之根自然壮固。
”元气,无形无质,一毫不落迹象,“非后天一切有形迹之物所能补助也”,其中包括药饵和空气(呼吸出入之气)也均不能直接补助。
因此,后天元气的培补是十分困难的。
张氏考察下来,认为“惟内炼家有补助元气之法,静坐之功是也”。
为培补自身元气以及防治临床病症,张氏在自身实践和不断领悟儒释道三家内炼要旨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呼气为补心肾相交补助元气静坐法”,简称“补助元气静坐法”。
张锡纯的来复汤、定心汤和安魂汤

张锡纯的来复汤、定心汤和安魂汤本文仍讨论张锡纯方剂在心系疾患(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以强调中医中药在治疗疑难杂症中的广泛应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来复汤”可补益元气,回阳救逆,敛汗固脱。
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
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
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
方为:山萸肉(去净核)60克,生龙骨(捣细)、生牡蛎(捣细)各30克,生白芍18克,野台参12克,甘草(蜜炙)6克。
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方中以山萸肉为主药,萸肉较参、术、耆更有救脱之功。
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生龙骨、生牡蛎敛正气不敛邪气,若煅之则其性过涩,亦必于外感有碍,故生用。
白芍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合以野台参共奏补益元气、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来复汤”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脏虽有足量的前负荷,但心排血量仍不能维持人体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又称慢性心衰。
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心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或细涩等,严重者可致昏迷。
此病临床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种,左心衰竭主要是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瘀血所致,以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及紫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心肾阳虚,气虚血瘀,致肺循环瘀血)。
右心衰竭主要是体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脏器瘀血及缺氧所致,以尿量减少、右胁肋不适、食欲不振或伴有呕恶为主要表现(阳虚水泛,气阴两虚,致体循环瘀血)。
全心衰竭是左、右心衰临床表现的综合。
西医对一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主要是休息,限制钠盐的摄人,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及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和辅助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等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咳喘”、“水肿”、“心悸”等范畴,是气血不足,血液运化不畅,不能满足人体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中医泰斗张锡纯一方治百病,可惜很多人都不会用

中医泰斗张锡纯一方治百病,可惜很多人都不会用《黄帝内经》中有“宗气泄”“气少”“气海不足”等描述,《金匮要略》有“大气一转”之说,喻嘉言创立了“胸中大气” “胸中阳亏”概念,却无“胸中大气下陷”之说。
张锡纯在《黄帝内经》启发下,结合喻嘉言“胸中大气”概念,首创“胸中大气下陷”之名,言:愚既实验得胸中有此积气与全身有至切之关系,而尚不知此气当名为何气。
涉猎方书,亦无从考证。
惟《金匮》水气门桂枝加黄芪汤下,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
后又见喻嘉言《医门法律》谓'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
始知胸中所积之气,当名为大气。
因忆向读《内经》热论篇有'大气皆去病日已矣’之语,王氏注大气,为大邪之气也。
若胸中之气,亦名为大气,仲景与喻氏果何所本。
且二书中亦未尝言及下陷。
于是复取《内经》挨行逐句细细研究。
乃知《内经》所谓大气,有指外感之气言者,有指胸中之气言者。
且知《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之大气。
并其下陷之说,《内经》亦尝言之。
煌煌圣言,昭如日星,何数千年著述诸家,不为之大发明耶。
”证候表现张锡纯在《黄帝内经》和《医门法律》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述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候:“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他又说:“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痠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
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
”喻嘉言首次提出“右寸主胸中大气”说法,言:“然则大气于何而诊之?《内经》明明指出,而读者不察耳。
其谓上附上,右外以侯肺,内以候胸中者,正其诊也。
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
胸中包举肺气于无外,故分其诊于右寸主气之天部耳。
”张锡纯继承并发展了喻嘉言“右寸主胸中大气”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胸中大气下陷见于右寸凹陷无力为其常,见于左寸凹陷无力为其变,言:“然其脉之现象,或见于左部,或见于右部,或左右两部皆有现象可征,且其脉多迟,而又间有数者,同一大气之下陷也,何以其脉若是不同乎?答曰:胸中大气包举肺外,原与肺有密切之关系,肺之脉诊在右部,故大气下陷,右部之脉多微弱者其常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之为“ 补 助元气静 坐法” 。本文对《 张锡纯 医学全 书》 中涉及 该静 坐法的 内容进行 了全 面梳理 , 提 炼操作要点 , 总结
练功要诀和注意事项 , 并汇总其理论依据和临床案例 , 希望有助于今人重新认识这一优 秀的养 生祛 疾功法并 用之 于
临 床 实践 。
关键词 : 张锡 纯 张 锡 纯 医学 全 书 静 坐 法 元 气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1 4
张锡纯的补助元气静 坐珐
上海 市 气功研 究所 ( 上海, 2 0 0 0 3 0 ) 沈晓 东 许 峰 ’ 李小 青
摘要: 张锡 纯是 清末 民初 的著名 中医学家 , 其代表著作《 医学衷 中参西 录》 被 称为我 国中医界“ 第一可法之 书” . . 张氏十分倡导 气功 养生 , 在 自身体悟和 临床 实践基础 上 , 张氏提 出了一套 方法明确 、 依 据 充分 、 验之有 效的静 坐法 ,
me di c a l wr i t i n g s ,w h i l e l i s i t n g t h e o ie r s a n d c a s e s Re a d e r s c o u l d h a v e t h e c h a nc e s t o l e a r n a b o u t t h i s b o o k a n d a p p l y t h e s e t h e o r i e s t o
Zl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7 3 7 ( 2 0 1 5 ) 0 1 - 0 0 2 4 — 0 5
G Xi -c hun’ S Me di t at i on f or I nvi g or at i ng Or i gi nal
S H EN Xi a o — do ng, X YU F e ng ,LI Xi a o— qi ng
( S h a n g h a i Qi g o n g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3 0 , Ch i n a )
Zho n g Ca n Xi Lu wa s c a l l e d t h e i f r s t wr it i n g a s a c l a s s i c t o be f o l l o we d H e p u t mu c h e mp h a s i s o n q i g o n g a nd h e a l t h c a r e .On t he c o nd i t i o n o f s e l f - e n l i g h t me n t a nd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ic t e s ,ZHAN G h a d p r o v e d a b r i e f s e t o f me d i t a t i o n e fe c t i v e l y I t wa s s o c a l l e d Me d i t a t i o n f o r I n v i g o r a t i n g o ig r i n a l q i .Th i s a r t i c l e a i ms t o g i v e a c o mp l e t e c o l l a t i on ,o u t l i n e s ,t i p s f o r e x e r c i s e s a nd n o t e s o n ZHAN G Xi —c h u n ’ s
张锡 纯 ( 1 8 6 0 — 1 9 3 3 年) , 字 寿甫 , 清 末 民初 的著
者n 。在 自身 体 悟 和 临床 实 践 基 础 上 , 张 氏提 出 r
一
名 中医学家 、 临床 、 教育家 , 为近代中医学界的泰 斗 。张 氏从医临证数 十年 , 十分 注重临床应用 , 继 承创新 , 反对 空谈 , 崇 尚 实证 , 倡 导 中西 医学 汇 通 , 其代表著作《 医学衷 中参西录》 被称为我 国中医界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ic t e s .
Ke y W or d s : ZHAN G Xi — c hu n ; ZHAN G Xi — c h un ’ s me d i c a l wr i t i n g s ; me d i t a i t o ns ; o ig r i n l a q i
Ab s t r a c :Z HANG Xi — c h u n wa s a f a mo u s s c h o l a r o l l T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t t h e e n d o f t h e Qi n g Dy n a s t y . Hi s Xu e Z h o 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