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法要-护法法师

合集下载

佛教基本礼仪

佛教基本礼仪

佛教基本礼仪Happy childhood is the best, June 12, 2023佛教基本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佛教的起源及发展2007-06-26 22:56:5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报应等有利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节,就是傣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5、“播帕”,即升和尚;6、“痕帕洼”,即祭佛山;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8、“播董”,即竖旗杆;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才有结婚、成家立业的权利和义务,否则,被人瞧西藏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突;在政治安人,受着问题上,形苦闷,产生提树;菩提是一个相当谛;“谛”成世间人生然随之断无为、安懦的思想;巧妙地掩盖才能长寿,报;“施佛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名和色,就“有”,由果;识、名为剥削阶级应”,佛教“六道”是狱;这种说广大的僧别人,所以欺骗性;的反对;后也都要归到教派为“显孔雀王朝时泰国、柬埔又与当地的泊尔传入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 | | | | | |Copyright © 1996 - 2007SINA Corporation, All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本期参加“我记录”活动情形数据正在加载中...佛教的节日,在不同教派、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生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架日;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经过四十九天,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这天,佛教徒应到寺院旋绕佛塔;又,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到兜率天安居,为生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为“天降节”,各寺也要举行纪念仪式;在藏传佛教盛行的我国藏蒙地区,除了以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日、成道日、涅槃日外,西藏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各地佛教徒,还在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举办“传大召”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期间进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并于二月下旬举办规模略小的。

道语

道语

道语道语浩浩乾坤似海。

昭昭日月如梭。

偷闲听我唱山歌。

各要存心改过。

贵贱生前已定。

有无空自奔波。

从今安分天和。

福人长享福果。

——太平县路傍牧童山歌武当仙境似瀛洲。

三世为人始得游。

今世福因前世积。

来生功过此身修。

富无仁义风中烛。

贵不公廉水上沤。

殷勤寄语来山者。

踢破尘关速转头。

——武当紫阳观小道人朗朗呼诵。

童音嘹亮。

闻之有味。

佛教振兴不易。

佛言国王大臣宰官居士皆能护持我教。

惟我徒子不能行道。

裨贩如来。

犹如狮子身上虫。

自食狮子肉。

——普陀法雨寺方丈化文长老人命在呼吸之间。

真可怖也。

——闻化文长老西归。

与化鼎方丈谈及。

上年同舟。

今来不见经言万法唯心。

错会者谓无心则无因无果。

故不患有业。

唯患有心。

有业无心。

阎老子其奈我何。

遂安心造业。

无复顾忌。

不知无心有二。

如理思维。

用心之极。

而自然入于无心三昧者。

真无心也。

起心造业。

又起心制心。

强制令无。

似得无心。

心恰成有。

心有则业有。

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天童寺堂师古之学道者。

才入门。

宾主相见。

便以一大事因缘互相研究。

今人相逢。

群居杂谈。

率多世谛。

遐哉古风。

不可复矣。

——南五台大茅蓬觉朗上人人于颠沛患难之际。

善用一言化解。

即是上报四恩。

下济三有。

——南岳街旁有老者谈话云此生不学一可惜。

此日闲过二可惜。

一息不来便成隔世。

——朝山归客身世多险途。

急须寻求安宅。

光阴同过隙。

切莫汩没主人翁。

——寓栈有客互谈。

莫道此间无险峻。

前途犹有最高峰。

——白云寺僧答余询口里圣贤。

心中戈剑。

劝人而不劝己。

名为挂榜修行。

拖泥带水之累。

病根在一恋字。

随方逐圆之妙。

便宜在一耐字。

——介休县好道老绅士夜谈。

余答。

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

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蛾扑火。

火焦蛾。

莫谓祸生无本。

果种花。

花结果。

须知福至有因。

——仁义镇财神庙某先生谈因果事。

余答。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十年之后看如何。

百岁光阴一刹那。

富贵又穷穷又富。

沧江成路路成河。

人生莫作千年计。

在世须留阴骘多。

莫道苍天无报应。

十年之后看如何。

——太平县路傍牧童又歌。

修行核心-自净其意

修行核心-自净其意

100916修行的核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好,我们先静坐两分钟,放很轻松的静坐两分钟。

好,好准备开始。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师傅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

好好,去年没有来这边,等于说间隔两年才过来,大家都还很有默契,看到大家都不断地在成长,(7分40秒)觉得非常难得,看到大家都不断地在成长,感到很欣慰,看到大家都默默地在承担法务,觉得这是很好的现象,象刚才这些现象大家一样要去体会,什么叫做缘起甚深,在换线的过程我们再来静坐3分钟,好,我们要学习着随时归零,活在当下,现在才开始,从现在开始,好!各位同修,很难得在间隔一段期间之后,我们双在这里来见面,来共修,真的这些都要俱足世间很多的方便法,世间很多的因缘,而且不只是人间菩萨在做,龙天护法也都在协助,我们才能够顺利地在这里来进行心灵的净化,一个月前才宣布要过来跟大家结缘,很快我们这边就额满,因为人数很多,所以不得以要分开两个禅堂来进行,我们现在是利用大雄宝殿跟御佛殿来进行闻、思、修,那去年主要的地方讲课的地方都是在大雄宝殿那那一边,所以前年啦,所以另一间的学员就认为他们好象是边疆的少数民族,他们觉得好象各方面的都就是没有象大雄宝殿那边那么样的,就感觉就不一样,所以很想都进入到大雄宝殿那一边去打坐,虽然有时候我也会到第二禅堂来跟大家勉励,但是他们还是会想说我们还是尽量会有机会要到大雄宝殿那一边,所以为了平衡大家的心理起见,今年我们改从第二禅堂开始优先来跟大家互动,我们也让坐在大雄宝殿的学员体会一下前年坐在第二禅堂他们的心里。

刚才是在跟那个大雄宝殿那边学员在打招呼啦,你看喔虽然他们那边现场可以看到影像,但是大家还是感觉看影像跟看本尊就是还是不一样,不过你们算是很有福报的人,大家因为因缘福报俱足所以能够来这边同聚一堂来现场来互动来共修,那么很多学员他们因为个人因缘还不俱足,所以他们一样不只没过来,他们还散落在全国各省份,甚至海外地区都有,所以他们,很多学员他们是透过我们现在的网络在直播然后看到现场,他们从网络上可以看到我们这边的活动情况,所以现在跟网络上的学员大家说,大家好!好,我们今天来这边主要就是要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开启智慧,学习的是解脱道,学习的是出世间法。

修行靠的是护法神的力量

修行靠的是护法神的力量

看祖师大德传记,他们在弘法时,都经历许多苦难,而护法神的护持,则令他们度过许多难关。比如王灵官皈依金乔觉禅师,你到九华山看,有许多地方供奉王灵官,他就是护法神。关公皈依智者大师,发愿护持佛法。还有龙王护法的事例,就不计其数了。道宣律师在终南山生病了,四天王就给他送药方。你真的有修行,自然能感化周围的磁场。这个是真的能量场的加持。
修行靠的是护法神的力量
发愿: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
学佛是有些禁忌的,以前人到庙里都要衣服整齐,但现在很不容乐观了。尤其女性衣裳不得体,也直接到庙里去。所以说,古人讲的,女人业障比较重,是有道理。大家知道,普陀山有个短姑道头,讲到小姑子和嫂子去普陀山拜佛,以前车船不方便,去一趟普陀山,估计要花个半个月时间。结果呢,船快到普陀山了,小姑子发现月事来了,总觉之不干净,就不敢上岸。嫂子就笑她福报小,她就留在船上。到了中午有个妇女就提着饭来,踏着石头到了船上送给她吃,说是她嫂子叫送的。到了傍晚,嫂嫂回来后,也送饭给她。她说,你不是叫人送饭吗?嫂嫂说没有啊。两人奇怪,上岸到观音殿一拜,发现菩萨衣角是湿漉的,才知道是菩萨显灵。
相反的,过错则不能给自己遮盖起来。过错就是烂根,你越遮盖,烂根就烂在里面发臭了。要把它暴露出来,晒晒太阳。相反了,过错就消失了。
大家要修行,千万不要打广告,哪怕修的很好,也不能到处宣扬自己功德。宣扬一份,功德就少一分。你不宣扬,护法神都会知道。但也有人说,我要做善事,我要建寺,不宣传,别人怎么知道呢。这就是大脑思维的模式了。你以为宣扬了,别人知道了,你就能做的起来吗?这要靠缘分,也要靠你的功德感召啊。
刚学佛时,就要好好躲起来修福修慧,等有了境界后,再来弘法利生。一般很多人,每天都忙于事务,自己都没有心静下来念经,那是不行的。无论如何,功课是不能间断。修福报时,仍然需要修智慧,修定力。

弘一法师辟谷日记

弘一法师辟谷日记

弘一法师辟谷日记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号息霜。

李自幼聪明过人,国学根底深厚。

1916年,因身体不适欲寻调养之法,他利用假期到杭州虎跑寺断食17天,身体和心灵都有至善健康收获。

之后,他的整个气质发生变化,前后判若两人,并于1918年毅然出家,削发为僧。

出家之后,他食粗茶淡饭,严守戒律。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取吉祥卧式,安然圆寂。

(民国五年---1916年丙辰)1、11月29日:断食换心,是一种科学的,也是哲学的试验。

弘一大师告诉闻玉,断食中,不会任何亲友,不拆任何函件,不问任何事务。

家中有事,由闻玉答复,处理完毕,待断食期满,告诉我。

断食中尽量谢绝一切谈话。

整天定课是练字、作印、静坐,三个段落。

闻玉是一个虔诚的护法居士。

早餐一碗粥;中餐一碗半饭,一碗菜;晚餐一碗饭及小菜。

这是平日2/3的食量。

晚间,准备笔、墨、纸,明天开始习字。

2、11月30日:清早6时起床,静坐片刻,盥洗,6点半以后,习字一点钟。

早餐,粥大半碗。

饭后,静坐。

九时起,习字一点钟。

午餐,饭菜各一碗,12点后午眠。

下午二时起,静坐。

3点钟起习字。

饥肠辘辘。

晚餐,饭菜各一碗。

饭后,静坐片刻。

就寝。

3、12月1日:6时起身,静坐。

习字功课如昨。

早餐粥半碗,较昨日为稀。

中餐饭菜各一碗。

午后小眠,习字如昨。

傍晚,腹中如火焚。

晚餐饭半碗。

逐日减少活动,以静、定、安,虑作生活中心。

——闻玉示我,雪子有笺。

闻玉待我,周切备至,此情永不能忘。

4、12月2日:清晨,习字,静坐如常。

早餐,稀粥半碗。

中餐,改吃粥及菜合一碗。

傍晚,空腹时,腹中熊熊然。

坚定信念,习字、静坐。

精神稍感减衰,镜中看人,略见瘦削。

晚餐,稀粥半小碗。

六时入睡。

5、12月3日:晨起,精神渐渐轻快。

早餐,稀粥半碗。

中餐,稀粥一碗,菜少许。

晚餐谢绝。

但饮虎跑冷泉一杯。

我如一老僧坐禅,闻玉赫然韦陀!精神翕然,腹内干燥减少。

静坐。

习字如昔。

晚六时入睡,无梦。

6、12月4日:晨起,泉水一大杯,绝稀粥。

唐高僧 6 护法

唐高僧 6 护法

6护法东魏洛都融觉寺释昙无最译文释昙无最,俗姓董,武安(今河南安阳)人。

灵悟过人,博览玄籍。

少年时就出家修道,名闻朝野,乃佛门之良将,护法之金城汤池。

他广诵经论,特重律藏。

偏爱禅学,喜欢静修。

时时应机拔擢后进,为众人所推崇。

他博贯儒玄,尤明论道,为当时僧俗二界之所推重。

他最厌世情繁杂,将会牺牲四众弟子的道业,所以行道教诲,多以禁戒为先。

既能应机施教,名声传布又广,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徒众千余人,都是常随弟子。

……后来敕住洛阳融觉寺。

此寺乃清河文献王怿所立,寺院很大,殿宇恢宏。

昙无最善于弘法讲经,尤擅长于《涅槃》、《华严》,僧徒千余人,修习精勤,天竺沙门菩提留支很尊敬他,称之为「东土菩萨」。

曾经阅读他所撰之《大乘义章》,并把它翻为梵文,寄回西土。

西上学者读了此书后,都对他甚礼敬,称他为圣人。

他常以弘法为己任。

北魏正光元年间,明帝大赦天下,请释道二教学士上殿用斋,斋俊,侍中刘滕宣读诏书,让诸法师与诸道士论义。

当时清通观道士姜斌与昙无最对论。

皇帝问:「佛与老子是否同时?」姜斌答道:「老子曾从西出关,化胡成佛,其时,佛是侍者。

此记述出自《老子开天经》,可见佛与老子乃同时之人。

」此时,昙无最问姜斌道:「老子生于何时?何时出关西入化胡?」姜斌答道:「老子生于周定王三年(公元前六○四年)九月十四日,乃楚国陈州苦县人。

周简王四年(公元前五八二年)为守藏吏,周敬王元年(公元前五一九年)八月十五日,见周朝衰落,遂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

」昙无最道:「佛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灭。

亦即经过三百四十五年才到老子出生之周定王三年,至周敬王元年,即已经过了四百三十年,才与尹喜西遁,如此年代悬隔,岂不谬哉!」姜斌复问道:「你之所说,出自何典籍?根据何在?」昙无最道:「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均有明文。

」姜斌道:「孔子曾整理史书典籍,凡有圣人,多有记述,而于佛而毫无所记载,为什么呢?」昙无最说:「孔子氏三备卜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禅修,又称坐禅,是一种源自佛教的修行方式,通过静坐打坐的方式,以观照内心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冥想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行的境界。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对内心的探索和平静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禅修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心灵平静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禅修的方法与过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禅修的方法主要包括正确的坐姿、呼吸调节和心绪调和。

正确的坐姿是禅修的基础,坐姿要端正舒展,保持身体的舒适和稳定,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内心的观照中。

呼吸调节是禅修的关键,通过调整呼吸的深浅和频率,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冥想状态。

心绪调和是指在禅修过程中,要学会接纳和放下各种杂念,不要让外界的干扰影响到内心的平静。

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禅修的状态中。

其次,禅修的过程主要包括观照内心、放空杂念和开悟心灵。

观照内心是禅修的核心,通过观照内心的境界,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执著,从而逐渐放下执著,达到心灵的平静。

放空杂念是指在禅修过程中,要学会抛开各种杂念和干扰,让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

开悟心灵是禅修的终极目标,通过长期的修行,可以逐渐开悟内心,达到心灵的觉醒。

这些过程的实践,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的修行,才能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

最后,禅修的方法与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层意义。

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接纳内心的一切,不要逃避和抗拒,要学会放下执著,不要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要学会观照内心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只有不断地修行,我们才能逐渐领悟到禅修的真谛,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醒。

综上所述,禅修的方法与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深刻的修行方式,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修行,才能领悟其中的深层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禅修,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觉醒,走上修行的道路,达到心灵的升华。

愿我们都能够在禅修的道路上,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觉醒。

略论慧远的佛教护法活动及其意义

略论慧远的佛教护法活动及其意义

者 论》, 文章 系统地 阐 明 了佛 教 与 世俗 的关 系 , 明 确 提 出“ 门尘 外 之 人 , 应 致 敬 王 者 ” l2 沙 不 ,2加显 l
示 出追 求真 理 、 不惧 强权 的决 心 , 称僧 侣 阶层 的 堪 独 立宣 言 。 佛 教与 统治 阶级 的礼法 之争不 仅仅 局 限于政
果报应有违 自 然之理 。慧远作《 明报应论》 全面 , 地论 述 了因果报 应 思 想 , 出“ 明 为惑 网 之 渊 , 指 无 贪爱 为重 累之 府 ” ¨ 报应产 生 的根源 是世人 受 ;J
形体 情 感 所 累 而 不 能 自拔 , 终 导 致 “ 情 致 最 因 报” 。又 如名 士戴 逵广 举 各 种社 会 不公 现象 而 作
应 虽有先 后 , 但其 轻 重 缓 急却 是 由人 所 作善 恶 诸
业 轻重所 决定 的。慧远 一方 面强 调印度 佛教 的三
对僧 团建设 和戒 律 规 范 进行 了积 极 探 索 , 南 方 为
佛教 的发 展做 出 了重 要贡 献 。


文 化 辩 论 活 动
世 轮 回说 , 另一方 面又 把 中 国传 统 的现 世报 应 思
敬 ” 【卷 理应 得 到 国家 的尊 重 和支 持 。桓 玄 之 ,1 l ]
的免税 、 免役特 权 , 于是一 大批社 会游 离分 子借 机 混 入僧侣 队伍 。部 分僧人 与 民争利 , 附权 贵 , 攀 生
活奢靡 , 在佛 教界 内部掀起 一 股世俗 化 的浊流 , 严 重损 害了佛教 的形 象 。桓 玄 就将 当时诸 多的社 会 问题归 咎 于僧侣 阶层 : 京师 竞 其 奢淫 , 观 纷 于 “ 荣

2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靜坐法要护法法师靜坐法要(一)*靜坐的準備:1.保持靜默。

2.清清楚楚觀照自己。

3.感覺你自己。

4.自在。

*靜坐脊椎保持垂直。

緩緩地吸氣、吐氣。

知道腹部上、下。

*吸氣、吐氣注意腹部『上、下』、『上、下』。

*即使再忙,也有吸氣、吐氣。

從生到死,有時間就觀照吸氣、吐氣。

真理就在其中。

----------------------------------------------------------靜坐法要(二)*數息觀呼吸,數1到10,專注不分心。

吸氣、吐氣都要注意觀察。

緩慢,深沈。

*有煩惱時,看著煩惱的生起。

*慈悲為懷。

對於過去發生的事,不要把它帶來現在。

打坐時,在情緒上,不可重複過去的往事,攜帶過去的東西是無用的。

勿黏著過去。

----------------------------------------------------------靜坐法要(三)*今天打坐自問:你在嗎?有警覺心嗎?心去那裡?*呼吸,自然而不用力。

吸氣涼涼的,呼氣熱熱的。

心跑出去,察覺,拉回來。

*吸氣,清清楚楚地吸氣,涼涼的,清楚知道。

吐氣,清清楚楚地吐氣,溫熱的,清楚知道。

快或慢?平穩或粗糙?都要清清楚楚。

*禪坐必須保持警醒,保持身體的穩定,像大山一般,如如不動。

*練習使呼吸平穩,脊椎垂直,手舒服地放鬆,在『心地上』下功夫。

靜坐法要(四)*靜默則『慧』容易增加。

*數息觀(1)第一步,數到110。

吸氣數1,吐氣數2,吸氣數3,吐氣數4,吸氣數5,吐氣數6,...... 直到110。

(2)第二步,數到55。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算2,吸氣吐氣算3,......直到55。

(3)第三步,數到10。

吸氣吐氣數1。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吸氣吐氣數3。

吸氣吐氣數1,吸氣吐氣數2,吸氣吐氧數3,吸氣吐氣數4,......清楚不亂直到10。

靜坐法要(五)*方法:注意鼻孔上端,上身保持輕鬆,無須用力。

很自然地闔眼,注意吸氣、呼氣,要清清楚楚。

心往外攀緣時,要即刻拉回。

有什麼念頭,不要害怕,心念清楚即可。

*試著了解自我,我是誰?身在何處?藉著靜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假使有不愉快的事,這不愉快的事來自何處?不愉快不是自己想來的嗎?*晚上,當你躺下,彷彿全身丟到地板一般,放鬆兩分鐘,即刻入睡,明天不再疲倦。

*睡眠為了休息,放鬆。

*臨睡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脫下衣服,掛衣服時默想:『明天我還有沒有機會再穿上我的衣服、鞋子?』-------------------------------------------------------- 靜坐法要(六)*身體要直。

*自然的、輕鬆的、肩膀放鬆。

*收下巴,下巴不要凸出去。

*肋骨平衡。

*脊椎骨垂直。

*目標在鼻孔、吸氣、吐氣。

*心不要跟著氣跑出去。

*清清楚楚知道,知道出入息就夠了。

*算到55。

*心很忙,不知道怎麼休息。

靜坐,試試看!靜坐法要(七)*清清楚楚地吸氣、吐氣,知道氣息的熱、涼、快、慢、粗、細、柔軟。

*觀照氣息由鼻端到喉嚨的過程。

*尊重珍惜這條氣,是它給予生命的。

靜坐法要(八)*保持安靜,在沈默中學習。

*吸氣、吐氣時,觀照鼻口、胸部、腹部,品質的高低清清楚楚。

*觀照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有煩惱嗎?------------------------------------------------------- 靜坐法要(九)*打坐必須注意三個要點:1.要活在當下。

2.要活得很自然。

3.要能獨處。

*『活在當下』通常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時常在過去與未來間徘徊。

如何活在每一時刻呢?--能活在每一時刻才是真正生活,當你品嚐到活在當下的味道,一切煩惱都解除了--『打坐』即是所謂活在當下。

*『活得很自然』--無人為造作。

通常做這、做那,都受因緣條件所左右,而『靜坐』教我們活得天真自然。

*要能獨處--一般人即使四下無人,仍然活在群眾,因內心活在群眾中,要使心遠離眾人,不容易。

所謂『獨處』不是指有形的身獨處。

心無黏著,使奔馳的心止息,才是真正開始獨處。

*目標:把注意力擺在出入息。

呼吸是長就知道多長,並觀察清楚。

把注意力放在鼻孔。

吸進、呼出的氣在體內究竟停留多久?通常一次吸氣、呼氣介於3~5秒。

請緩慢地呼、吸,並且深沈、自然、不用力,深刻感受!當心有攀緣時即拉回。

不耐煩時,默念不耐煩五次,即可消失。

若察覺不舒服,亦默念五次。

身體不要動,萬一要動,也要非常緩慢,且觀察非常清楚。

*靜坐的姿勢,是順其自然,把原本面目表現出來就可以了。

結手印與否,看個人喜愛,順其自然,不可勉強。

*打坐就是看你原來面目。

你是誰?來自何處?將往何處去?一切在此釐清。

假使不能了解自己,是不可能了解別人的。

---------------------------------------------------------- 靜坐法要(十)*警覺肉體的存在,從外表感覺,也從裏面感覺。

如此,你會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品質,你會清楚有慈悲心是什麼樣子,生氣時是什麼感受,你也會瞭解從孩童、青年到老年身體的變化過程。

*吸氣時,由意念帶動氣。

感覺氣從鼻口移到肩膀,往下到手臂、手肘、到指尖。

氣由鼻口到脊椎、腰部、腿、腳、趾。

(觀照時,女生先左再右,男生先右再左。

)*肉體本身不能貪、瞋、痴,只需要『氣息』,無需添加煩惱。

涼快、輕鬆、舒服就好。

靜坐法要(十一)*大聲發出無意義的呼喊,當停下來之後,才深知何謂寧靜。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受教育,受制約,講出的話要求必須是有意義的,如今要發出無意義的音聲,似乎是不怎麼習慣。

如能呼喊出無意義的聲音,可訓練『心無攀緣。

』*關閉感官之門,如關閉慾望之河流。

*譬如有人辱罵你,容易即起瞋心,若能如實觀察,不要有所反應,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則瞋心不起。

*今天要學習觀察出入息之長短。

長的時候知道長,短的時候知道短。

然而,就『實相』而言,無所謂『長』或『短』。

--無須比較--觀出入息之時間有多麼長,就夠了。

*為什麼我們會呼吸,氣息進出?為什麼死亡即停止?因為『風大』在運作。

死亡則地、水、火、風停止運作。

*身體並不屬於你的,它是屬於大地的。

大地在等候著你,終有一天要回歸大地。

打坐時,要有此知見,則心容易沈靜,詳和。

一般人常對此身有執著--堅持這是『我的』。

就不容易放下。

*深沈呼吸,觀想身體在冰箱裡凍結。

*打坐以後,若腳麻(腳睡著了),怎麼處理呢?若左腳麻,可拍打右手臂;右腳麻即拍打左手臂。

-靜坐法要(十二)自問:1.是否警覺到每一剎那皆有死亡?2.觀照我什麼時候會死。

3.感受平靜、清涼、舒服、輕鬆了嗎?4.身心有沒有振動?最好是達到如如不動。

靜坐法要(十三)*我們的肉體裡有喜悅,有快樂、不快樂的感覺,但其實苦、樂沒有受者。

因為身體裡是地、水、火、風四大罷了。

懂了無我,則種種苦悶壓力可以消失。

*別為這個身體興奮、感動,回真正的家吧!(真正的家-心)*感動時默念:哦,地、水、火、風動!先準備好『無我』的態度。

----------------------------------------------------------靜坐法要(十四)自問:『我有沒有輕鬆?』『色身全然放鬆了嗎?』『地、水、火、風調和嗎?』好好觀照!*你真正明白『我』了嗎?你的個性、態度、觀念屬於哪一項?1.我是我,你是你。

2.我不是我,你不是你。

3.我是你,你是我。

4.我也不是你,你也不是我。

----------------------------------------------------------靜坐法要(十五)*有時候,你在十字路口看著過往行人、車輛,看到許多不同的事物,或在高塔瞭望,看見形形色色的東西。

『打坐』即是觀察、瞭望內在的敵人。

看著自己的心,無論好壞,看著它,不評斷是非。

久之,內心安詳,僅存靈敏的醒覺,那就是『佛性』。

打坐,剛開始,就要拋棄過去,不期盼未來。

當佛性顯現,既無過去,也無當下。

*『現在』如何下定義呢?『現在』瞬間消逝,又何來『當下』呢?*佛陀的教法,是超越時間的。

我們強烈地執著有『時間』。

一旦進入內觀禪定,時間的觀念即消逝了。

所有開悟的人,沒有所謂『時間』、『死亡』??*清晨醒來,心處於最自然的狀態,沒有貪、瞋、痴,沒有欲念,沒有煩惱,是禪修的最佳時刻。

試試看!----------------------------------------------------------靜坐法要(十六)*打坐好像爬山一樣。

在爬山過程中,上下起伏,最後終於爬到山頂。

*今天的練習是:想像已經爬到山頂,由上往下看。

在山腳下不能看到城市全景,站在山頂上卻能俯瞰全般。

登山者不能在山頂停留太久,體驗到你所看到的之後,接著就是下山,這就是你所獲得的寶貴經驗。

儘管只是少許經驗,亦可幫助你解決問題,要將所學緊記心中。

*這是『求定』的打坐。

在此打坐中體驗到的,要試著與朋友分享。

*現在,想像辛苦地爬到山頂,內觀,問自己:內心正在做什麼?*心散亂時,觀察散亂。

*美好的感受也要清楚。

體驗,我正在享受這美好感受。

*心到處遊蕩,亦清楚知道,然後設法安頓它。

----------------------------------------------------------靜坐法要(十七)*靜坐者須明辨如下兩件事:1.看我們的身體,頭髮,皮膚,各種器官......??分析言之,有卅二種東西。

整個骨架結構,恰似鳥籠般,而外覆肌肉。

肌肉則是潮溼的。

試將骨骼,肌肉分開,找不到我,你,我們,你們??2.在心理學上,有精神與物質。

在打坐中,另有警覺性,或能知的特性。

假若一個哲學家了解到能知的警覺性,他就沒辦法再當哲學家了。

透過內觀,了解心靈與物質,可訓練分離心靈與物質的功夫。

*觀察,檢證。

心無攀緣。

呼吸全然平穩。

*先做數息觀練習:1.一呼一吸,從1數到5,反覆三次,約一分鐘。

心念放在數字上,可停止往其它地方攀緣,這是使『心』平穩的第一步驟。

2.再觀『呼吸有多長?平穩與否?急促抑或緩慢?』3.第三步,注意觀照吸氣的起點,中間與結束;呼氣的起點,中間與結束。

*使呼吸過程平穩。

*當閉上眼睛,你會發現,要使呼吸平穩並非易事。

呼吸愈平穩,愈健康,放鬆,舒服,快樂。

假使能控制呼吸平穩下來,更易使心專注,安詳。

*上身端坐,穩如金字塔。

好像凍結於冰箱,一動也不動,心專注其中,然後從1數到5,反覆三次,再觀呼吸之出入長短、急緩,平穩與否。

*數息觀時,置心念於數字,可攔截外馳之心。

*警覺性必須很強,才不會隨著念頭而去,陷入無明。

如果活在無明,一如活在黑暗中。

保持警覺,不管什麼跑出來,均可清清楚楚。

看著它的來去,是充滿趣味的。

*當我們端身正坐,念頭來了,看著它。

察覺念頭來了,很好;假使沒有念頭,也很好。

----------------------------------------------------------靜坐法要(十八)*培養警覺性*今天所教的方法較接近內觀禪修法,首先要知道兩點:1.有形的色身,是許多不同元素的組合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