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时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记。
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它是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次,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知识。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感悟能力。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2)体会作者被贬后的孤寂悲凉之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增强语感,理解文意。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2、引导结论:乐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三)、体会人物的“忧”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
(屏幕出示)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1.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小石潭记》这篇古文,该文是明代作家陈维崧的作品,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和夜晚的变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这篇古文;•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古文的阅读技巧,读懂古文的含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3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对古文的词汇和句式掌握不够牢固。
因此,本次教学需要通过活动设计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2.1 导入新课使用多媒体展示《小石潭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2 阅读理解通过分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小石潭记》的每一个段落,并进行理解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意思,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2.3 培养朗读技巧给学生提供一段短文进行朗读,引导他们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的正确运用。
通过模仿老师的朗读,让学生跟着朗读,并进行纠正和改进。
2.4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小石潭记》中描写自然景色的方式和技巧,让他们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短文。
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2.5 情感培养通过给学生播放自然风景的音乐和视频,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小石潭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较弱;•如何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描写自然景色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策略4.1 评价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书面作业和小组合作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了解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4.2 评价标准•对《小石潭记》的理解能力,包括生词理解和句子理解等;•在写作训练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述技巧;•在情感培养活动中展现出的自然热爱和保护意识。
《小石潭记》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小石潭记》优秀一等奖说课稿《《小石潭记》优秀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小石潭记》优秀一等奖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小石潭记优秀说课稿(通用6篇)

小石潭记优秀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文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抒发了作者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学习这篇文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学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美国教育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步骤,学生已基本认同通过反复诵读及课文注释理解文章的方式,但对于如何通过文章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还略显稚嫩,因此,根据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二、说方法(一)说教法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
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
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
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10《小石潭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10《小石潭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玩小石潭的所见所闻,以优美的文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山水生活的向往。
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文言文,但对于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应在这方面的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山水生活的向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感悟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小石潭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4.教师引导: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的联系,培养审美情趣。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有关小石潭记教案篇一目标与要求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①学法指导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
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表达。
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答复。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似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似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二〕引导讨论以下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1、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
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
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
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
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
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
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
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
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
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
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
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
(3)课堂检测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心乐之
4、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无从致书以观以中有足乐者
5、清水尤清冽6、可潭中鱼可百许头7、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4、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5、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
6、师生共同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7、课外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
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
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闻其声见其形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
鱼乐(动静结合)抒孤寂悲凉之情
小潭源头:形象比喻(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幽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