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用学

合集下载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它关注的是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交叉点,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上下文因素以及交际行为中的各种因素。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它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语用意义:语用意义是指语言使用中的含义和目的。

它关注的是语言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意图和信息传达。

2.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在语言交际中通过推测和推理来理解和解释话语的含义。

这种推理过程是基于上下文、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

3. 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在语言使用中,人们根据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来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和说话方式。

这些规则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含的。

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实际语料,分析实际语言使用情况,探索语言的实际意义和使用规律。

理论研究则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框架,解释和预测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效果。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等。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大量的参与者来了解他们对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看法。

实验研究则通过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下的语言使用情况。

语料库分析则是通过收集现实世界中的语料库,统计和分析语言使用的频率和模式。

理论研究方法包括建立语用模型和理论框架,如格拉丁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致力于解释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语用现象。

三、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语用学研究的成果对于实际应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语用学在不同领域的重要应用:1. 教育领域: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了解语言使用的规范和差异,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2. 翻译与口译: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和口译人员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语言信息。

语用学

语用学

“球鞋”与“波鞋”原来有这么大的不同!一个鞋的质
量等级被名称、符号的等级所取代。这时我才明白, 同一类东西,有的要用中文名叫之,有的却必须用英 文名称之,是因为其价格等级不同。二者的差别之大, 足以在流行观念里成为两种东西。或者说,同一类东 西,只要能够被冠以英文名,其身价就不同了。这就 是流行文化的力量。
4、海姆斯的语境理论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1968年把语境归 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 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 范 ”。 ( Cohesion in English,1976 :22) 海姆斯指出:人们进行社会交际时,要有在 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说出相应恰当话语的能 力,即“交际能力”。这交际能力是由于人和社 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说话既要符合语 言规则,又要适应言语环境。
2、几个重要概念
在对语用现象进行专题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区分几个 基本概念: 1)句子与话语 句子:是一个句法学、语义学的概念,是脱离语境条 件的抽象的单位,多用于指抽象的语法结构或脱离语境 条件的结构组合,也就是说,它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 组合起来的、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就是词汇意 义和语法意义的组合,在任何条件下它的意义都是恒定 的。
生成 解释 酒喝完了,再去买一瓶 歧义
二、语用学的由来和发展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得名 于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1937年自造 的英语“pragmatics”(汉译“语 用学”)
电话会话的开端规律:先说话的总是接电话的一 方。这是一个由召唤(拨电话:发出电话铃声)和应 答组成的相邻对。是由人类会话结构规律决定的。
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 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 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 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 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 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 的恰当选择与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语用学重点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

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

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

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

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

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

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

语言学概论——语用学

第五章语用学第一节语用和语用学一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只是掌握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并不等于就能很好地运用语言。

要使言语交际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求交际者能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得体的表达。

鲁迅的《立论》中,老师向请教立论方法的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毒打。

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言语交际不仅要求说话人对话语进行恰当的表达,还要求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准确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语用学与相关学科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在不同语境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基本规则和基本规律。

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提出。

他在1938念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之后,语用学才真正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得到确认。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语用学的理论,将西方的语用学理论方法和汉语的实际结合起来,将语用学和修辞学结合起来,对语言交际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1. 概述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关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语用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交际意图、言辞行为、场景适应、语用推理和言语间关系等。

2. 交际意图交际意图是指说话人使用语言表达时的意图和目的。

在语用学中,我们常常会分析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理解他们使用特定语言表达的含义和目的。

交际意图可以通过直接问句、反话、暗示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研究交际意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和作用。

3. 言辞行为言辞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所实现的特定行为。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说话人的语言使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着言辞行为。

例如,当我们说“请帮我关一下窗户”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请求行为。

言辞行为可以分为直陈陈述、承诺、威胁、命令等不同类型。

4. 场景适应场景适应是指说话人根据语境和交际环境来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身份等因素,而交际环境则涉及到社会文化和情境。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适应自己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5.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我们通过语境和常识对言语进行的推理和理解。

在语用学中,我们意识到语言表达的含义不仅仅取决于字面意思,还需要通过推理来理解隐含的意思。

通过语用推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他人的言辞,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6. 言语间关系言语间关系是指多个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常会使用多个句子或言语来表达连续的思想和意思。

通过理解这些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言语间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等。

结语通过学习语言学语用学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掌握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有效地进行社会交际。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语言学语用学的基础知识,并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兴趣。

语用学名词解释

语用学名词解释

语用学名词解释语用学,又称用语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

它旨在揭示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情境依赖性,分析语言的目的、意图和效果,以及语言在不同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关注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和沟通效果。

语用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来执行特定的行为,比如请求、命令、承诺、道歉等。

语用学分析这些行为的语言形式、语义含义和语用后果,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

2. 言语间接性:言语间接性是指通过暗示、隐晦或非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思。

语用学研究言语间接性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分析背后的意图和效果。

3.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在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分析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境依赖性,探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4. 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详细分析实际对话的录音、录像材料,研究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策略。

会话分析揭示言语行为的交互性和动态特征。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驱动的分析、实验设计、社会调查和语料库语言学等。

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语言数据,探索语言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各个层面的关系。

语用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广告、政治演讲、司法审理等。

在教育中,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广告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广告商理解消费者的语言需求,设计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广告语言。

在政治演讲和司法审理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分析演讲者或律师的措辞选择和表达方式,揭示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总之,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方面,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和效果,分析语言的适应性和变化性。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功能和社会意义,也为语言教学、社交交际和语言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儿童笑话
摘要: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提出了合作原则这一有关人类交际的总原则,但同时他又指出,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该原则。

说话人有意无意地违背该准则,产生了各种会话含义,其中也生出了不少幽默笑话。

关键词:合作原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幽默
Abstract: Grice had given three lectures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67, set forth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at is a principl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not always observe this principle in communication. Innocently, speaker deviates from this principle, which will lead to variou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nd humor jokes.
Key words: cooperative principle Quality Maxim Quantity Maxim Relevant Maxim Manner Maxim
一,引言
幽默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智慧之花,它体现一个人的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幽默也可以说是日常交际的一种调节工具,可以活跃会话气氛,通过风趣的语言委婉地批评别人,还可以巧妙地为自己开脱尴尬局面等等。

其中,也因孩子的童真童趣而产生了不少的幽默笑话,下面将从违反合作原则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幽默笑话。

二,合作原则
格赖斯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

他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

这一原则包括四个范畴: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从理论上讲,言语交际双方都试图遵守合作原则,尽力相互理解和配合,以保证会话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谈话双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智力高低以及特殊语境的影响,说话人可能会因为某种现实需要而违背某一原则。

当听话的一方察觉到对方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它会结合语境去推断说话人表面违反的意图,推出隐含意义。

热幽默往往会在这种意料不到的会话含义中产生。

三,下面简略地分析因违背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笑话的具体情况。

1,因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在日常交际行为中,质量准则显得尤为重要;但说话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违反这一准则,向听话者传达了缺乏依据的信息或是不符合事实的话时,幽默就产生了。

有一天,两兄弟在睡觉。

弟弟对哥哥说:“哥,今天蚊子好多哦~”
哥哥说:“把灯关了,蚊子就看不到我们了。


后来弟弟真的把灯关了。

忽然间一只萤火虫飞了进来,弟弟很紧张的说:“哥,惨了!蚊子提着灯笼来找我们了……”。

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说话要根据真实情况,有根有据,故意夸张或说些没有依据的话会被视为是假话,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

蚊子是不用眼睛来发现人类的,而是借助于它的触须和三双腿上的传感器发现人,在睡着时,人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气,蚊子就慢慢地沿着这气味找来,它在人的头上嗡嗡地飞,是用它的近距离传感器测定人的汗水湿度、温度以及所含哪些成分,以便决定你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攻击对象。

所以,蚊子提着灯笼来找那对兄弟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因此,违反了质量原则。

2,因违反“数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违反数量准则有两种情况,交际的一方提供的信息不足或是信息过多,从而出现言外之意,出现语言偏差。

(1)信息量不足
如,小妹参加妈妈同事的聚会,妈妈上司问“小姑娘,你叫什么?”(问名字)小妹看了看菜谱说:“我叫羊肉拉面”(点菜)。

很明显,妈妈的同事是问小姑娘的名字,由于她少说了“名字”两个字,提供的信息量不足,造成了小妹妹没理解出她的意思,所以回答出来的话让人捧腹大笑。

(2)信息量过多
一位老师带小朋友到养鸡场参观。

当他们走进孵化器时,刚好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看见一个小生命从蛋壳里面出来,是不是很奇妙啊?”老师说。

“是的,老师,”一个男生说,“可是,如果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事先钻近蛋壳的那就更奇妙了。


老师问同学们:“是不是很奇妙啊”。

同学们回答“是的”就可以了,可是后面加上“如果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事先钻近蛋壳的那就更奇妙了”这一多出的信息,表现出这孩子的天真可爱,也因他的天真可爱让人轻松一笑。

3,违反“关系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关系准则要求说话要有关联性,双方所提供的信息要与交际主题相关联,才能把话题继续下去,但人们有时会故意违反,说些不相关的话,看似怪,实际上有含义在里面。

儿子今年上一年级,一次,妈妈和儿子讨论每个人的缺点。

妈妈说了些自己的缺点,然后问儿子“你有什么缺点呢?”
他想了一会,说:妈妈说我就是有点儿缺钙。

妈妈问的是缺点,而儿子回答“缺钙”,显然答案跟妈妈问的问题想要的答案毫无关系。

虽然答案不符合实际逻辑,但是却体现一种儿童天真的逻辑细微,所以产生了幽默效果。

4,违反“方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方式准则是指说话人的说话方式,说话者表达要清晰,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有序。

(1)如,舅舅来家里做客,小文却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去动物园看猴子”。

妈妈立即怒骂道:“看什么猴子?你舅舅在这,你还去什么动物园?”
舅舅来小文家里做客,妈妈想好好在家里招待舅舅,不想带小文去动物园,但妈妈的这番话产生了歧义,别人听了,会认为妈妈说舅舅是猴子。

所以闹出了这种尴尬的笑话。

(2)再如,六岁的儿子:“爸爸,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北极探险家。

”爸爸:“好啊,爸爸支持你。


孩子:“可是我想现在开始训练自己。

”爸爸:“怎么个训练法?”孩子:“我每天吃一个冰欺凌。


孩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吃冰淇林,如果他直接跟他爸爸说,他想吃冰淇林,爸爸是不会答应他的请求的,他用委婉地方式先表达他的梦想并让父亲同意他的想法,在提出他要吃冰淇林的请求。

这孩子很调皮也很机灵,为了达到目的说了些冗长无序的话语,违反了方式准则的说话要简明。

四,结论
幽默笑话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它以其简练的语言形式,恰到好处的各种修辞,反应生活中的乐趣和智慧,给我们带来了欢笑和启迪,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来解释幽默笑话的产生。

通过可以违反合作原则,可以是语言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

幽默的理解从根本上也是一个语用问题,对幽默进行语用学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增强语言幽默感,更好地体会幽默的韵味,提高我们欣赏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文学界•人文》2010年第四期张继媛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临艳华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年第五期万荣光黄朝衡
《读与写杂志》第七卷第六期廖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