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间词话》浅谈诗歌意境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诗学趣味浅谈

《人间词话》诗学趣味浅谈

① ②
见姚柯夫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p98。 参见氏著《评(人间词话)》,姚柯夫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p99。
万 方数据
130
《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叔氏认为艺术上的天才,必然是在主观上真正超越了对意志的依赖;但在叔氏哲学的体系 中,天才的判定,又是以艺术创造成就的判定为前提的。王国维对南宋词人的讥评,首先 是因为对南宋词的艺术成就不满,因此他这一番人品与词品的议论,其核心的问题,还是 在于不能充分认识南宋词的艺术价值。唐圭璋等人的批评,直揭《词话》诗学趣味上的偏 颇,让我们看到了《词话》之局限的关键所在。
《人间词话》有“极大之影响”,“数年来一般之论调者,就时代言,称北宋而抑南宋”。任氏此文作于民国
二十三年,可见,《人间词话》问世不久,其观点即广泛流行。
万 方数据
128

《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人无真性情。 所谓无意境,《词话》第42条云:“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所 谓失于“隔”,其第39条云:“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从词人性情上讲,《词话》认为南宋唯一可称道 的,只有辛弃疾,而“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第43条);至于其他词人,其词艺之 局限,亦由乎人品性情之瑕疵,所谓“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猖,若梦窗、梅溪、玉田、 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第46条)。 上述三个方面的批评,都是围绕《词话》的理论核心,即“境界”说展开。《词话》认为 “词以境界为最上”(第1条);“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第6条);而所谓“真景物、真感情”,具体来讲,则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 人耳目”,也就是要做到“不隔”;对于创作者来讲,要创作富有“境界”的作品,既要有真性 情,又要有大胸襟,所谓“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至于南宋词人,则是“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第 60条)。准之以上述标准,南宋词的三个缺陷,合而言之,就是“无境界”,与富有“境界”的 五代、北宋词相比,其高下自然无需多论。 唐圭璋在《评(人间词语)》中,集中反驳了《词话》对南宋词的贬抑。①唐文指出,《词 话》之失,在于舍情韵而专重境界。情韵是词中要义,忽视情韵,则不能领略词中的许多胜 境,尤其对于南宋词,更容易贬抑过当,如对姜夔之词,《词话》认为“无言外之味,弦外之 响”,唐文则认为“白石以健笔写柔情,出语峭拔俊逸,格既高,情亦深,其胜处在神不在貌, 最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词话》认为南宋有失于“隔”,唐圭璋对此很不以为然,如其文 云:“碧山《齐天乐・咏蝉》,说物即以说人,语语双关,何能以隔讥之”。 唐氏所说的“情韵”,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唐文以“情韵”与“境界”并提,又云“上乘 作品,往往情境交融,一片浑成,不能强分”。这显然是以“情韵”为作品的抒情内涵,而以 “境界”为作品中有形的艺术形象。唐氏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他发现“王氏尝言:‘境 界非独谓景物也’,然王氏所举之例,如‘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皆重在描写景 物。”由此,唐氏认为,《词话》标举境界,看重的是作品中的“景语”,而它的局限,正在于忽 视了作品的“情语”。 笼统地讲,唐圭璋认为《词话》不重“情韵”并不妥当,《词话》认为“境界”既是“真景 物”,也是“真感情”,所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第6条);可 见,“境界”并非与“情”对立。然而唐圭璋的分析,使我们注意到,许多富有浓厚情韵的作 品,准之以《词话》之境界说,其艺术价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承认,特别是对于南宋词,许多 受到《词话》批评的作品,其实在情韵上都颇为擅长。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既然《词话》以 “境界”为“真感情”之表达,为什么它看不到南宋词中那些优秀作品的绵邈情韵,为什么将 其排斥在“有境界”的佳作之外? 通过唐圭璋的分析,我们发现,《词话》对“境界”的讨论,其实是基于一种特定的诗学 趣味,即注重作品意象的直观性与情感联想的自然性;对与此不尽相同的创作风格,《词

《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

《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

《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人间词话>读书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与意境》诗词,宛如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古人智慧与情感的光芒。

而《人间词话》则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领略古典诗词韵味与意境的大门。

当我们翻开《人间词话》,仿佛能听到王国维先生在耳边轻声诉说着诗词的奥秘。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剖析了一首首经典诗词背后的深层内涵。

诗词的韵味,首先体现在其语言之美上。

古人用词极为精炼,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复杂的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仅用十个字,便将广袤沙漠中的孤寂与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笔直的孤烟,那浑圆的落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让春风有了动态之美,仿佛春风拂过,江南大地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用词,使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韵味,让人反复品味,爱不释手。

诗词的韵味还在于其音律之美。

古代诗词大多可以吟唱,平仄押韵,节奏分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音乐般婉转悠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即便不了解其含义,单纯诵读,也能感受到一种舒缓而优美的旋律。

而柳永的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读来则有一种凄楚哀婉之感,那错落有致的音律,更增添了词的感染力。

然而,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表面的韵味,更在于其深邃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它超越了文字本身,让读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有的诗词营造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意境。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众山,那种豪迈与壮志,让人不禁心潮澎湃。

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气势磅礴,仿佛银河从天而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震撼。

有的诗词则描绘出细腻婉约的意境。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将飞花和丝雨与梦和愁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轻柔、迷蒙的氛围,让人心生忧愁。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一部文学评论集,其
中包含了对当时词曲的评论和评价。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词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人间词话》中,刘克庄对词曲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他对词曲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意境塑造
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通过他的文字,我学会了如何从词曲中感受到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欣赏词曲中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同时,刘克庄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到了词曲与时代、社会的
关系,以及词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他认为词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艺
术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有
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的文字,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曲在中国
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说,阅读《人间词话》让我对中国古代词曲有了更加深
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
文学评论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人情世故的书籍,让我受益
匪浅。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书,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智慧。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曲艺术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枚。

读完这部书,让我对词的创作和欣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袁枚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和鉴赏眼光,对词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他提出了“词以情为主,兼以理为次”的创作理念,强调了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同时,他还对词的音韵、格律、修辞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对词的艺术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袁枚对词的热爱和对词艺术的追求。

他不仅对经典名篇进行了精辟的点评,还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词论观点,展现了他对词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这让我对词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也增加了我对词的创作和欣赏的兴趣。

通过阅读《人间词话》,我对词这一文学形式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词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词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对词艺术进行全面解读和深入探讨的
珍贵之作。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我会对词的创作和欣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一、意境与境界今人每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古老的“意境”说视为一体,其实二者在诗学精神上有质的差异。

“意境”诞生于玄风释气风行的魏晋时代,受这种时风的感染其诗学精神就难免带有玄味与佛香。

“意境”之意正是对庄周无为之道与释家虚豁之神的体悟,与这种体现释道精神充满超凡入圣的高蹈意味的意境说相反,王国维的“境界说”充满的恰恰是写实的现实精神。

与“情境说”有所相近,同“情境说”注重对“直寻”、“即目”的重视一样,境界说也始终执着于感觉的真实。

杨守森教授在所著《艺术境界论》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和‘境界’ 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

‘意境’ 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

‘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

”即“意境”的范畴有着浓厚纯粹的艺术韵味,而“境界”则有更鲜明厚重的人生况味。

笔者对此观点甚为推崇。

事实上,《人间词话》由“意境”向“境界”的转换,正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重要发展与推进,也正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现代人生哲学影响的具体体现。

“境界”相对于“意境”,是一个更具人生美学情致的范畴。

那么何为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

他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是艺术品所具有的品质,是生命主体的心灵感受。

而境界所秉有的内涵除了气质、神韵等外,还包括了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

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境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王国维标举“境界” 一词,意在确立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说得非常明确,“《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

《人间词话》的审美意境解析

《人间词话》的审美意境解析

文_学术探讨318摘要:在中国纯文字时代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一直作为媒介为人们传送着信息。

除了信息的传递,除了文字形式所构建的含义之外,我们依旧可以从文字之外感受到来自于笔者所构建的“情境”世界。

王国维把此种“情境”称之为“意境”。

本文便是通过诗词来近一步解读诗词文字之外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人间词话》;意境;诗词;造境;真初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一种儿时初学古诗词的感觉。

娓娓道来的诗篇仿佛更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我的眼球,懵懂之中感觉更像是一本诗词合集。

乍看起来太符合今天快餐时代的阅读风格,三两句话语就是一篇独立的章节,除了诗词外只有作者零星记录下来的新得随感而已,既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推理分析,也没宏达的叙事篇幅。

就连其中的语言也只是词语级别中相对易懂的那一部分。

初次拜读以三两日翻看而终,也并没有看出其中的奥义。

后又有一日在一处看到王国维先生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瞬间我仿佛明白了一种新的诗歌的叙事关系。

三句原本并不在一个思想基础上的诗句,但是经过先生的一个巧妙的解读,他们不仅仅出现在了一个平面上,并且产生了新的递进的关系。

并且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出现了相同,相通的感觉。

这种神奇的感觉让我对王先生产生了好奇,而这本书是先生的代表作品。

于是我又一次翻开《人间词话》这一次一看便是数日。

一、逻辑体系下的解读王先生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间词话》全书共有64则,均围绕“境界”来阐释的。

第一则总领全书的主题,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03
在《人间词话》中,古典诗词不仅表达了爱情的情感,还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和哲理。这些诗词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引导读者思考爱情的本质和意义。
爱情表达
离别之痛
古典诗词中,离别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诗人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对亲人、友人或爱人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基调。
王国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在苏州、上海等地接受新式教育,并游学日本、美国等地。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巨匠”。
作者介绍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人间”为名,通过对历代词人的评价和赏析,探讨了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并对词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读《人间词话》赏古典诗词
目录
《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赏析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理论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风格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意象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01
CHAPTER
《人间词话》简介
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戏曲理论家。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落花意象
酒在诗词中常常作为诗人排遣忧愁、抒发豪情的方式,也是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佳酿。
总结词
在《人间词话》中,酒意象常与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相联系,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通过饮酒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豪情。
详细描述
酒意象
06
CHAPTER
《人间词话》中的诗词情感表达

人间词话6赏析

人间词话6赏析

人间词话6赏析摘要:1.简介《人间词话》及其作者王国维2.分析《人间词话》6篇中的核心观点3.阐述《人间词话》6篇的审美价值4.探讨《人间词话》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5.总结全文正文:一、简介《人间词话》及其作者王国维《人间词话》是我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诗词鉴赏之作,共分为六篇。

王国维以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对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赏析,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二、分析《人间词话》6篇中的核心观点1.第一篇:王国维提出了“意境说”,认为诗词创作要追求意境,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真实情感。

2.第二篇:阐述了“兴趣说”,主张诗词要抒发作者的兴趣,以体现作品的生命力。

3.第三篇:讨论了“寄托说”,强调诗词创作要有所寄托,方能感人至深。

4.第四篇:分析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论述了词与诗的异同,彰显了词的独特魅力。

5.第五篇:提出了“空灵说”,主张诗词创作要具备空灵之美,以呈现作品的韵味。

6.第六篇:总结了“诗画一体说”,强调诗词创作要追求画意,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阐述《人间词话》6篇的审美价值《人间词话》六篇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诗词创作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规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王国维对诗词的独特见解,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探讨《人间词话》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人间词话》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理论资源,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如追求意境、抒发兴趣、有所寄托等观点,均为现代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五、总结全文《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分析六篇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独特的文学观和审美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汉本1班王沁元11260162
由《人间词话》浅谈诗歌意境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写春天优美的景象;“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幽林一夜雨,洗出万山清”是雨后清新景色的形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壮美之景。

这些诗句通过“意境”带以人们一种生动形象之感。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开篇,王国维便将“境界”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于是便言“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审美境界。

意境在我国美学、古典诗歌、绘画中都属重要范畴。

王国维在书中将意境分为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以及“大境”与“小境”,说明了意境应具备鲜明的生动性与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古诗中,意境居于重要之位,它以意蕴、情趣为上,以神似取胜,也因此,中国古代诗词不但给人们带以韵律、节奏之美感,也往往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以简单明了的李白诗《早发白帝城》为例,该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李白在流放途中突闻被赦,在心情欢愉、兴奋之际即兴创作了之诗。

纵观全诗,无一字直叙诗人的情感,但我却从全篇体会了诗人那丰富的情感。

作者通过“化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抒情。

通过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借早晨美好的景色表露自己在归途中的欢快之情。

三、四句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舟过万重山”表达诗人急切思归与欢快的心情。

尤其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反猿叫之声“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之感,因诗人情感欢快,猿声也被灌以欢快的感情色彩。

如同王国维所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同时,王国维在书中还提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种境界也。

”说明在面对困难与危险时,只有不断地“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这是说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此第二种境界也。

”说明在设定目标后,就应该为之而不断的努力,无论在前进的道路中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言放弃。

这是说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

”这是说在第二境界不断地“众里寻他”,历经周折,不断克服困难后,自然就会在“吃得苦中苦”后“方为人上人”,成为王国维先生笔下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戍能入而不能出。

”在我看来,面对人生,我们也须有这样的“出入”。

入乎人生之内,故能感之。

出乎其外,故能语之。

入乎其内,故有动力。

出乎其外,故有境界。

人间词语,在我看来便是历经世事的人们对生活的感悟,然后用艺术特色的手法,用时间的积淀来形成一家之语,展现的不只是一种脱俗的语言魅力,更是传承一种人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