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国汉字演变)
古代汉语:汉字的结构及发展详解

所谓“描绘”,是指以富有真实感的图象来表达 词义。这是就方法而言。 L· R·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汉字实际上是一种 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系统。” 所谓“事物”,这是就对象而言,事物可照着 画其轮廓或特征,可见它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具体 名词。
眉 文字分析要点:
瓜
尾
页
1.指出造字法(六书); 2.指出形体构造;
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距今4500-5000年) 陶器符号:
(一)古文字
1.甲骨文(商朝,距今3300年左右,1899年在河 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又称“卜辞”。
人
女
子
首
耳
目
口
自
止
鸟
2.金文(周朝,距今3000年左右)又称“钟鼎文”
又
秉
及
3.六国古文(春秋战国时期) 4.大篆(战国时期秦国)又称“籀文” 5.小篆(秦朝)
清代小学家戴震将“六书”归为“四体二用”。他说: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 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即认为前四者是造字法,后 二者是用字法。被后世学者广泛接受。
《周礼· 地官· 保氏》:保氏教国子“以六艺: 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
班固 周礼·保氏注 郑众 周礼·保氏注
3.指出本义。
古文字 形
字
造字法 形体构造
象形 象形
象形
本义
酉 行
页
象酒坛之形 酒坛 象道路之形 路
象头之形 头
2.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纯粹符号成字 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成字
上
下
本
末
朱 亦 腋
本: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徐锴曰: “-记其处也,本、末、朱同义。”
古代汉语的演变和发展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代汉语是指从先秦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形式。
这一时期的古代汉语在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奠定了后世汉语的基础。
古代汉语的演变主要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先秦时代,由于封建社会的存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较为缓慢。
古代汉语的词汇比较简单,多以单音节词为主。
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以专名结构为主,缺乏明确的语法规则。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古代汉语开始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汉朝时期,古代汉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与先秦时期相比,汉代的古代汉语词汇大量增加,多音词的使用也开始增多。
汉朝对外交流的增加,使得古代汉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丰富了词汇体系。
在语法方面,古代汉语开始出现了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为后世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汉语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古代汉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如北方方言、南方方言、外来语等。
受到多种方言的影响,古代汉语的音韵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音韵和声调。
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许多外来词汇开始被汉语吸纳,并融入到古代汉语的词汇体系中。
古代汉语的演变和发展离不开文字的推动。
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化对古代汉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古代汉字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文字变化也带动了古代汉语语音的变化,使得古代汉语的发音方式逐渐趋于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古代汉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后世汉语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汉语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汉语的认识和理解。
今天的汉语已经成为一种现代语言,而古代汉语则是我们理解和研究汉语的重要基础。
在汉语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应当重视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尊重和传承汉语的丰富历史和文化。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

中国语言发展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汉字文字系统。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汉字文字(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古代汉字文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不同的阶段。
古代汉字文字是主要的书写系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2. 古代汉语(公元前3世纪-公元14世纪):古代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口语形式。
在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不同地区的方言逐渐演化并形成了不同的古代汉语方言体系,如古汉语北方方言和古汉语南方方言等。
3. 中古汉语(公元9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随着唐朝和宋朝的兴起,中原地区的方言成为中古汉语的主要基础,并逐渐形成了官方语言的规范。
中古汉语的发展也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如佛教经典的汉译对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近代白话文(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汉字文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提倡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和交流,以促进汉语的现代化。
这对中国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帮助形成了现代标准汉语。
5. 现代标准汉语(20世纪初至今):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语言改革和标准化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北方方言的官话成为了中国的共同语言,并在教育、媒体和政府中广泛使用。
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普及。
总结来说,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代汉字文字、古代汉语、中古汉语、近代白话文和现代标准汉语等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如今,中国语言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汉语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汉语是指距今两千年之前至十七世纪末期的汉语,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潜在意义。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阶段:古汉语(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古汉语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统一中国开始,到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
具有代表性的古汉语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和《周礼》等。
古汉语的特点是音韵、语法和词汇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古汉语时期,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达到顶峰,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在发音方面,古汉语的声调数量较少,一般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个声调。
而且古汉语的语音系统比现代汉语要简化。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十分严谨,语法范式基本上稳定,而且语法规律的变化相对较少。
在词汇方面,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都较为固定,表面上的易变性仅仅是因为不同作家和地区供用的各自古汉语文本所需的单词和用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总体而言,对于现今的中文来说,古汉语语言体系和讲话规则都非常陌生,但其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却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和象征。
第二阶段:中古汉语(公元581年-公元1368年)中古汉语发展起始于隋朝,而结束于元朝。
在中古汉语时期,汉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古汉语和古汉语之间的区分。
在发音方面,中古汉语开始出现语音的变异,如增加了一些声调和声韵变化。
在语法方面,中古汉语的文言语法体系开始走向灵活和简化,出现了标点符号和声助词的使用。
在词汇方面,中古汉语的词汇量和词义含义有所增加和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词和用法,如“朝”、“晚”、“策马长板”。
总的来说,中古汉语在句法和词汇上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语言元素的区分上的细化。
中古汉语的变化也使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的著作出现了一种新的质感和风格。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与演变

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与演变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历史上从秦朝至明朝时期的语言形态。
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演变非常复杂,而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汉语逐渐形成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言形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与演变进行探讨。
一、语音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较为简单,主要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
古代汉语中存在六个声调,在唐宋时期日渐趋于四声。
而到了明清时期,则逐渐出现了拼音与注音符号的使用,也逐渐发展出现代汉语的声调系统。
二、词汇古代汉语主要的语言特点在于其词汇的繁多和发展。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多个时期的变革,这些变革给汉语词汇带来了多样化和丰富性。
同时,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的发音和用法也随着时间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汉语的古代阶段,汉字的创造热潮空前高涨。
古代汉字大量产生,而且在后期出现了繁体字和简化字,这些均使古代汉语的词汇更加复杂和丰富。
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和唐宋时期的文献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汉语的语言形态和词汇使用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三、句法古代汉语的句法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语序和修饰手段上的差异很大。
在古代汉语中,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却充满着古风古韵和诗意。
由于古代汉语的词汇与构造方式较为特别,其句法表达方式也常常显得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
四、文学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基础。
从古早的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与经典小说,这些文学作品都注重体现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演变。
在古代小说、诗歌、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汉语形态的演变,并且在演变的同时,古代汉语本身也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总结综合来看,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与演变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
从语音、词汇、句法到文学,都表现出了其丰富和多样性。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演变历程和文化传承。
虽然现代汉语已经与古代汉语有较大差异,但通过了解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演变,我们可以对于它的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大学古代汉语课件:汉字形体的演变

(先秦文字)(古文字) (秦以后文字)(今文字)
小篆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隶
书是今文字的开端。
汉字两次重大形体演变:
小篆---隶书,隶书---楷书Biblioteka 甲骨文 (殷商时期)
殷周文字
金文 (两周时期)
秦以前文字
六国古文
战国文字
籀文
石鼓文
秦国文字 诅楚文
小篆
(秦统一后文字)
1、甲骨文(殷商时代的文字) 甲骨文是我国迄已经发现的、最早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成系统 的汉字——甲骨文。
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大致可 以以秦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秦以前文字和秦以后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六国古文 籀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
秦以前文字
秦 秦以后文字
的成系统的汉字。
(1)全称 “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 文
(2)别名。 A、贞卜文字或贞骨卜辞。 B、殷虚文字或殷虚书契。 C、契文或契刻文字。
(3)甲骨文的特点。
A、具有浓重的象形性。许多甲骨文类似于 图画。
B、异体字繁多。如:“羊”有: 种形体
等多
C、有的字采用的偏旁不固定,也有的偏旁 相同,但位置不固定。如: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汉字六体:指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的6个主要形体阶段,分别为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和楷书。
其中前4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古汉字阶段,后2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隶楷阶段。
汉字演变过程中,图画的特征越来越少,而符号的特征越来越多。
甲骨文:商代在占卜时刻写在龟甲、牛肩胛骨和少量其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于商代后期都城殷墟遗址。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约有5千个单字,主要反映了商代利用占卜求得吉凶的迷信思想与社会面貌。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中一种不太正规的形体,而商代较正规的字体则是当时的金文。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叫“隶定”或“隶古定”。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它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汉字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汉字构字方法,最早由汉代班固、许慎等人提出。
其中象形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制造汉字,指事是用一个象形字符和一个附加字符组成汉字,会意是用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成汉字,形声是用形旁和声旁合成汉字,假借是用借用已有的汉字记录某一读音和词义,转注是同一形旁、意涵的汉字相互成字。
象形字是中国文字构字的基础,形声字是中国文字中最多的一种。
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
“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外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队古今字。
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
古今字可分为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或借用、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或借用和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或借用三种关系类型。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字,它们虽然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 山獸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
凡虎之屬皆从虎。 虝,古文虎。 ,亦古文虎。呼古切
拼音:
金文
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象形字
部首:虍
笔顺:竖横折撇横折撇折
小篆
楷体
拼音:wēi
金
文
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女
小
笔顺:横撇横折撇横折撇捺
篆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姑也。从女从戌。漢律曰:“婦 告威姑。”於非切〖注〗徐鍇曰: “土盛於戌,土陰之主也,故从
楷 体
拼音:yìng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石
笔顺:横撇竖折横横竖折横横撇捺
山原川泽,土有硬软。——《通典》 十日一放,令其陆梁舒展,令马硬实 也。——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小篆
楷体
小篆 楷体
拼音:hú 汉字机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犭
甲骨文 笔顺:撇折撇撇撇折捺捺
故次之以補。 引伸爲凡相益之偁。 从衣。甫聲。博古切。五部。
小篆
拼音:zhēn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会意字 部首:钅
笔顺:撇横横横折横竖
鍼,所以缝也。 ——《说文》。字亦作针。
挫鍼治繲,足以糊口。 ——《庄子·人间世》 若当针,不过一二处。 ——《三国志·华陀传》 月小看针暗,云开见缕明。 ——陈叔宝《七夕宴玄圃诗》
戌。” 〖注〗 ,古文。
楷 体
拼音:xún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会意字
部首:寸 笔顺:折横横横竖捺
,
,
—— :
——
度 舒传 是 为寻度 尋
—— , ,
—— ··
· ——
《
寻 舒 两 肱 也 。
《 大 戴 礼 记
肘 知 寻 。
八 尺 曰 寻 。
《 诗 鲁 颂
寻 是 尺 。
பைடு நூலகம்
《
寻 。
长 也 。 周 官 之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徳: 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 丘首。从犬瓜聲。戶吳切
拼音:jiǎ jià 汉字结构:左中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亻
笔顺:撇竖折横竖横横折横折捺
小 篆
说文解字: 非眞也。从人叚聲。一曰至 也。《虞書》曰:“假于上 下。”古疋切。又,古頟切
楷 体
甲骨文
说文解字 丮也。覆手曰爪。象形。 凡爪之屬皆从爪。側狡切
小篆 楷体
拼音:xià hè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小
篆
部首:口
笔顺:竖折横横竖捺
先生造此等言语,意欲吓编吾马。 ——《二刻拍案惊奇》
楷 体
拼音:ēn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心
笔顺:竖折横撇捺横捺折捺捺
說文解字注 惠也。从心因聲。
蜂目而豺声。——《汉书·文元传》 蜜为液,蜂则阳物也。——《论衡·言毒》
楷体
小篆
拼音:pà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忄
笔顺:捺捺竖撇竖折横横
说文解字 無爲也。从心白聲。 匹白切。又,葩亞切
楷体
拼音:jiān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会意字
小
篆
部首:土
笔顺:竖竖折捺横竖横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剛也。从臤从土。古賢切
小篆
楷体
小篆 楷体
拼音:mì 汉字机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虫
笔顺:捺捺折捺折捺撇捺竖折横竖横捺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或从宓。宓聲。今通用體。
拼音: fēng
小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篆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虫
笔顺:竖折横竖横捺撇折捺横横横竖
蜂,飞虫螫人者。——《说文》 蜂虿有毒。——《左传·僖公十二年》
人 之 两 臂 为 寻
《
绎 理 也 。
小 尔主 雅言 》》
方 法八说
閟 宫 》
言 一 》
度 广
尺 也 。
文 》 。
。
金文
小篆 楷 体
小篆 楷体
拼音: kàng
汉字机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扌
笔顺:横竖横捺横撇折
說文解字注: 扞也。从手亢聲。
杭,抗或从木。 苦浪切〖注〗臣鉉等曰:今
俗作胡郎切。
楷体
拼音:gēn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小 篆
部首:木
笔顺:横竖撇捺折横横折撇捺
說文解字 木株也。從木。 聲。
古痕切。十三部。
楷 体
拼音:fǔ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扌
笔顺:横竖横横横撇折
说文解字: 安也。从手無聲。一曰循也。
古文从辵、亡。芳武切。
小篆
楷体
小篆 楷体
拼音:mō 汉字机构:左右结构
拼音:dǎn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月
笔顺:撇折横横竖折横横横
楷 体
小 篆
说文解字: 連肝之府也。白虎通曰。府 者,爲藏官府也。膽者,肝 之府也,肝主仁。仁者不忍。 故以膽 。仁者必有勇也。素 問曰。膽者,中正之官。決 出焉。从肉。詹聲。都敢切。
八部。
甲 骨 文
金 文 拼音:zhǎo zhuǎ 汉字结构:单一结构 造字法:象形字 部首:爪 笔顺:撇撇竖捺
烏痕切因亦聲。 依韵會訂。
烏 切。十三部。
小篆
楷体
小篆 楷体
拼音:jiè 汉字机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会意字 部首:亻
笔顺:撇竖横竖竖横竖折横横
說文解字注 假也。从人昔聲。資昔切
拼音: bǔ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衤
笔顺:捺折竖撇捺竖捺
楷 体
小 篆
说文解字: 完衣也。旣袒則宜補之。
楷 体
小篆
拼音:bǎng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月
笔顺:撇折横横捺横捺 撇捺折捺横折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脅也。从肉。旁聲。步光切。十部。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四】【肉部】
膀脅也。从肉 聲。髈,膀或从骨。 步光切
楷体
拼音:qīng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小
篆
部首:虫
笔顺:竖折横竖横捺横横竖横竖折横横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三】【虫部】
蜻,蜻蛚也。从虫靑聲。子盈 切
楷 体
拼音:tíng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虫
笔顺:竖折横竖横捺撇横竖横折捺
清代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蝘蜓也。从虫廷聲。 徒典切。古音在十 一部。一曰螾蜓。 一曰謂一名也。
小篆 楷体
拼音:jiǎng 汉字机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大
笔顺:捺横竖撇折捺横撇捺
说文解字:
嗾犬厲之也。从犬,將省聲。 即兩切奬,俗字。
拼音:chì 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羽
笔顺:横竖折捺折捺横折捺横
小 篆
翅,翼也。——《说文》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聊斋志异·促织》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扌
笔顺:横竖横横竖竖竖折横横横撇捺
說文解字注 邕读(曹娥碑),能手摸其文读之。
——《后汉书·蔡邕传》
拼音:bào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会意字 部首: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