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用新型杀菌剂研究

合集下载

环芳香单胺作为新型杀菌剂的研究和应用

环芳香单胺作为新型杀菌剂的研究和应用

环芳香单胺作为新型杀菌剂的研究和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常常导致产量的大幅减损。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杀菌剂。

近年来,环芳香单胺(Phenylaminobenzene)作为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

本文将探讨环芳香单胺作为新型杀菌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环芳香单胺是一种具有芳香环和胺基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其结构的独特性,环芳香单胺在杀菌剂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一方面,环芳香单胺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可以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如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另一方面,环芳香单胺还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这使得它成为一种理想的农业杀菌剂。

研究人员在环芳香单胺的制备方法和杀菌机制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主要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天然提取法。

化学合成法主要通过有机化学反应合成环芳香单胺,这种方法化学纯度高且成本相对较低。

天然提取法则通过从植物或昆虫等天然产物中提取环芳香单胺。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环芳香单胺的天然特性和活性,但提取过程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

在杀菌机制方面,研究人员发现环芳香单胺主要通过影响病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蛋白质的活性和核酸的合成等方式发挥杀菌作用。

在农业领域中,环芳香单胺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发现,在向土壤添加环芳香单胺后,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

实验结果表明,环芳香单胺可以有效抑制多种常见的病原菌,如植物真菌病、叶霉病和细菌性病毒等。

此外,环芳香单胺还具有一定的促进植物生长的能力,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人员通过田间试验发现,施用环芳香单胺后,作物的生长速度加快,抗逆性增强,使得植物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然而,虽然环芳香单胺作为一种新型杀菌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

首先,环芳香单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控制,过量使用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新型高效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

新型高效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

43
第4月 上半月刊新型高效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吡唑羧酰胺类杀菌剂,作用机理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第7族杀菌剂,商品制剂为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90267。

防治对象
该产品在我国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推荐商品制剂用量均为每次50~65毫升/亩。

产品特点
该产品不仅对小麦赤霉病具有优异防效,而且可以显著降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对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显著,后期茎秆干净,籽荚保绿时间长,增产效果明显。

使用技术要求
1.氟唑菌酰羟胺为中-高等抗性风险药剂,使用时必须遵从抗性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标签推荐的施药时期、施药剂量和次数施药;严格控制同类药剂的施药次数,在整个生长季同类药剂施药次数不超过2次。

为取得较好防治效果,应于发病前或初见零星病斑时开始用药。

2.使用前需充分摇匀,按推荐剂量,兑水叶面均匀喷雾。

需根据植株大小适当调整用水量,用水量一般为30升/亩。

3.防治油菜菌核病,建议在油菜开花初期、茎秆发病初期喷雾,重点喷施茎秆部。

一季作物最多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为21天。

4.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在小麦扬花初期喷雾,可视病情间隔7天左右再施药1次,重点喷施穗部。

一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为14天。

5.大风天或预计施药后1小时内降雨,或极端温湿度条件下不要使用。

6.建议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等轮换使用。

文/ 山东省宁阳县农业农村局 刘刚。

JYSJ-01型杀菌剂在新立油田的应用

JYSJ-01型杀菌剂在新立油田的应用
果, 它能破 坏 细菌细胞 壁 的半 透膜 组织 , 破坏 细 并
成硫化氢 , 反应中所产生 的原子态氧是腐蚀电池 的去极化剂 , 从而对污水管线及处理设备产生腐 蚀, 腐蚀产物主要为硫化亚铁和氢氧化亚铁 , 硫化 亚铁 使 水 质 变差 , 加 了水 处 理难 度 , 增 同时 , 酸 硫 盐 还原 菌及硫 化 亚铁 随水注人 地层 会引起 地层 堵
0 型 杀 菌 剂对 污 水 进 行杀 菌 处 理 。J S 一0 l Y J 1型 杀 菌剂属 于季 铵盐 型复合 杀菌剂 , 由杀菌剂 、 进 促
p H为 65~75 . . 。可 分 为 中 温 性 和 高 温 性 两 类 ,
前者生长温度为 3 4 ℃ , 5~ 5 高于 4 5℃停止生长;
干线出现漏失 , 同时伴随 5~l 0口井单井管线 出
现漏 失 。0 06年 1~9月 共 发 生 管 线 渗 漏 34 7
处 , 加 注 水 时 间 1 19 6h 增 3 5 ,减 少 注 水 量
1 83 3 72 m 。
针对 细菌构 成 情况 和 水质 情 况 , 用 J s 一 采 YJ
能引起 地层 堵塞 , 因此需 要 测定 和监 测 细 菌 生长
的情况 , 并对注水进行杀菌处理u 。新立油 田水 J
质细菌 含量 超标 , 主要包括 硫酸 盐还 原菌 、 细 菌 铁
在有 氧条件 下 , 是 能 形 成粘 膜 的 细菌 统 称 凡 为粘泥形成菌 , 习惯称为腐生菌 。这种细菌主要 存在于低矿化度的污水处理以及含油污水与清水 混注系统 中 , 因为 清水 中含溶解 氧 , 油污水 中含 含
当惊人 , 引起 的孔蚀 的穿 透 速 度大 约是 12 它 .5~ 5 0m / , . m a 即使 在某 些缓蚀 剂 的作 用 下它 仍 能使

油田回注水用杀菌剂效果分析

油田回注水用杀菌剂效果分析

油田回注水用杀菌剂效果分析曾静【摘要】Most oilfield reinjection water from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ing of oil field wastewater, n order to avoid all types of bacterial microorganisms in water clogging, corrosion to pipes, Oilfield reinjection water need to be sterilized before ing the 1227 ( dodecyl dimethyl benzyl ammonium chloride ) and glutaraldehyd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compound for SP12-8 as a fungicide, its sterilization effect of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iron bacteria and saprophytic bacteria in different addition of fungicides and different temperature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injection water fungicide SP12-8 should be controlled at about 30℃, dosage of 0.07 mg/L, at this point, the amount of SRB was 4.5/mL (less than 10), the amount of iron bacteria was 9.5×102/mL, and the amount of saprophytic bacteria (TGB) was 9.5×102/mL, which and they satisfdy the requirement of reinjection.%油田回注水大部分来自物化处理后的油田废水,为避免回注后水中各类细菌微生物对管道造成堵塞、腐蚀,回注前需对其进行杀菌处理。

用于二次采油的MF—1多功能杀菌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用于二次采油的MF—1多功能杀菌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物 , 原 料 摩 尔 配 比为 1:1: , 常 压 合 成 反 应 按 1在 釜 内进行 反 应 。先 将 有机 胺 加入 反 应 釜 中 , 室 温 在
化学专业 , 工程 师 , 在 中原 油 田 分 公 司 从 事 油 田注 水 工 艺 和 现 防 腐 技 术 的研 究 , 发 表 多 篇 论 文 , 申请 两 项 发 明 专 利 。 已 并
点:
2 1 MF 1的 合成 . _ 将 三类 原 料 , C ~C 即 有 机 胺 类 化 合 物 、 C

C 环 氧 卤烷 类 化 合 物 和 C ~ C 。 有 机 酸 类 化 合
收 稿 日期 : 0 11— 6 20 —22 。 作者简介 : 天雄(92 )19 欧 1 7 一 ,9 6年 毕 业 于西 南 石 油 学 院 油 田
同 时 回注水 含 有较 高 的 钙镁 离 子 , 产生 注 水管 线 易
和地 层 严 重结 垢 , 而 引 起 注 水 管 线 和地 层 堵 塞 。 从 这些 都 给油 田生 产 运 行 造 成 巨 大 的经 济 损 失 。 因
此 , 般 都需 要 在 污水 回注 前投 加 杀 菌剂 和缓 蚀 阻 一
测试 , 与 12 并 2 7杀 菌剂 进 行 对 比 , 杀 菌 率评 价 产 用
品 的杀菌 效 果 。 2 3 MF 1的缓 蚀 阻垢 效果 . - 按照 S T 63 9 Y/ 5 7 - 3油 田 防垢 剂 性 能 评 价 方 法 和 S T 23 9 Y/ 5 7 ~ 1油 田 注 水 缓 蚀 剂 评 价 方 法 ,
迹 稀 释法 ( 试 瓶 法 和液 体试 管 法 ) 对 所合 成 的 产 测 ,
品 MF 1进 行 了 杀 灭 S 一 RB、 TGB 和铁 细 菌 的效 果

油田杀菌工艺及杀菌剂研究进展

油田杀菌工艺及杀菌剂研究进展

油田杀菌工艺及杀菌剂研究进展宋绍富;张铜祥;王玉罡;杨帆;吴春生;贺炳成【摘要】The bacteria had brought serious biological corrosion to the pipelines and equipment of oil and gas gathering and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the flooding system in oil production, and lead enormous losing to the oilfield, so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sterilization process and bactericides we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oilfield.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ctuality of sterilization process and bactericides in flooding system of domestic oilfield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urther more, the sterilization mechanisms and relative merits of different sterilization process and bactericides we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and their future study and development were expected.%在油田开采、集输和注水系统中,细菌对管线及其设备造成了严重的生物腐蚀,给油气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适宜的杀菌工艺方法与高效杀菌剂在油田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文中总结了油田注水系统常用的杀菌工艺及杀菌剂的研究应用现状,分析了各自的杀菌机理及其特点,最后展望了油田注水系统杀菌工艺及杀菌剂的发展趋势。

油田杀菌剂的更新试验

油田杀菌剂的更新试验
表2 G e mi n i 1 2 -3 -1 2 与P A M的 配伍 性
度 低 、 药效 长 、泡 沫 少、合 成 工 艺 简单 、成本 低 等许 多优 点 。为使 产 品 能够 工业 化 生产 ,设 计
出 ( c N) O型双季铵盐生产工艺流程 。反应器的优化设计能满足反应物料混合要 求,准确控 制聚合反应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 ,得到的聚合溶液浓度高而循环溶剂用量 少,聚合釜体积 小但 生产强度高 ,原料和循环单体不需要精制 ,不需要任何催化剂。双季铵 盐杀菌剂在不久的将来
菌 、腐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杀菌 陛能均达到企业
由 表 2可 以 看 出 , 在 较 低 浓 度 时 , G e m i —
标准 ,杀菌率超过9 7 %。双季铵盐产品杀灭铁细菌 n i 1 2 —3 —1 2 就与P A M发生线状絮凝 ,其原因可能

2 0一
油. _ ‘ 田地面工程 ( h t t p : / / w w wy qt dmgc . c or n)
铵盐 1 2 2 7 作为参照 ,对大庆采油三厂 回注水进行
杀 菌试 验 。
阳离 子表 面活性 剂 ,从 而使 溶液 出现线 状凝 聚 现象 。
2 . 2 . 2 Ge mi n i 1 2 —3 —1 2与 P AM 的 配 伍 J } 生
取1 mL 不 同浓 度 的 G e m i n i 1 2 —3 —1 2 滴 加 到浓 从杀菌剂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效果可以看出,合 度 为 2 0 0 0 m g / L的现场 用耐 温抗 盐 型 P A M 2 5 mL 溶 成 的双季 铵盐 产 品和传 统单季 铵盐 1 2 2 7 对 铁细 液 中 ,结 果见 表 2 。
进入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 , 采 出液综合含水率超 9 8 . 4 % 、9 8 . 6 %。 ( C 。 N) 0的 联接 基 团 中的 氧原 子 过9 O %。随着原油含水 的升高 ,一方面造成了油田 具有较高 的电负性 ,从而使季铵氮原子正电荷密度 采 出水处 理量 不断增 加 ,另一 方 面需要 大量 注水补 增 加 ,使 杀菌 能力 增 强 ,其对 油 田污水 中 常见 的 3 充地 层能 量 。采 出水 中细菌 的生长 、繁殖 ,产生 了 种细菌均表现 出较高的杀灭率 ,其 中对硫酸盐还原 两个严重的问题 ,即设备的微生物腐 蚀以及 地层 菌 的杀 灭 率达 到 9 8 . 9 %。双 季铵 盐 联接 基 中 引人 的 堵塞 。 苯 环 ,对 细菌 的外 壁有更 好 的破坏 作用 ,从 而使其 腐生菌能生物降解各种有机处理剂 ,同时产生 具 有 良好 的杀 菌效果 。 的大量菌体和黏性代谢产物与机械杂质等一起进人 2 . 2 与P A M 的配伍性 地层 ,引起地 层堵 塞和 油层酸 化 。 2 . 2 . 1 G e mi n i( C N) o 与 P AM 的 配 伍 性 硫 酸 盐还 原 菌 在缺 氧 条 件下 可 以 引起 铁腐 蚀 , 取1 mL不 同浓 度 的 G e mi n i( C N) 0滴 加 到 形成非 晶形的硫化亚铁沉淀,造成堵塞 ,降低注水 浓度 为 2 0 0 0 m g / L的现场 用 耐温 抗盐 型 P A M 2 5 m L

关于油田采出水处理用杀菌剂检测方法的探究

关于油田采出水处理用杀菌剂检测方法的探究

关于油田采出水处理用杀菌剂检测方法的探究王树学(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摘要:油田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程,相关的技术、设备及试剂的研究十分重要。

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是油田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在处理油田采出水时通常需要应用到杀菌剂,杀菌剂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处理效果。

所以,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有效检测杀菌剂,确保杀菌剂质量和性能达标。

本文主要针对油田采出水处理用杀菌剂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究,希望有助于促进相关工作不断进步。

关键词:油田采出水;采出水处理;杀菌剂;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油田陆续都进入了开发中后期,对注水开发方法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注水开发技术是通过注水对油田实施二次开采,但是,由于注入的水中包含着大量不同的微生物群体,它们在密闭无氧的环境下会大量繁殖滋生,逐渐就会危害到水质并引起油层堵塞、金属设备腐蚀等问题。

而为了处理这些油田采出水,通常都会采用投加杀菌剂的方法。

为使杀菌剂充分发挥出防治细菌的作用,需要确保杀菌剂质量和性能。

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浅要介绍油田采出水处理用杀菌剂的检测方法,仅供参考。

1 杀菌剂的外观检测观察杀菌剂的外观是判断其质量的最直接方法,一般观察就是直接用肉眼观察杀菌剂的外观状态及其中是否存在杂质等。

通常来说,合格的杀菌剂在自然光下是呈均匀液体状态,并且没有杂质、沉淀或是分层。

但通过观察外观,仅能够初步判断杀菌剂的质量情况。

2 杀菌剂的溶解性检测由于油田采出水处理用杀菌剂是在水相中应用,所以其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溶解性,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出作用。

一般来说,杀菌剂的溶解性测试方法是:取90mL 蒸馏水倒入烧杯,再取杀菌剂样本10mL 加入烧杯中,搅拌1min 后,再静止30min 后进行观察,若杀菌剂完全溶解且液体均匀,则代表溶解性良好。

3 杀菌剂的腐蚀性检测油田采出水处理用杀菌剂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氧化型,一种是非氧化型。

其中,氧化型杀菌剂是通过氧化机理来进行杀菌,其通常属于强氧化剂(如氯、二氧化氯、次氯酸盐、过氧化氢、臭氧等),可产生次氯酸和原子态氧等物质,从而与微生物体内的代谢酶发生氧化反应,达到杀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田用新型杀菌剂的研究进展摘要菌腐蚀危害一直以来就在油田生产中存在,特别是随着二、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 多数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田注、采水量的不断增加, 采出液含水率的增高,加上聚合物驱的应用,这些都给细菌在油田系统中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得细菌腐蚀问题日益严重[1]。

本文便是针对杀菌剂的发展进行的研究。

关键字:油田注水;杀菌剂;细菌引言在油田注水系统中,各种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腐生菌以及其它微生物,它们在生长、代谢、繁殖过程中,可引起钻采设备、注水管线及其它金属材料的严重腐蚀,并堵塞管道,损害油层,引起注水量、石油产量、油气质量下降,也为原油加工带来严重困难,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3],本文就油田杀菌剂最新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并分析了油田杀菌剂的发展趋势, 以期为新型杀菌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油田回注水中主要细菌类型[4]1.1 硫酸盐还原菌(SRB)SRB对采油设备的腐蚀主要机理是:缺氧条件下引起铁腐蚀(厌氧腐蚀),形成非晶形的硫化亚铁沉淀,造成堵塞,降低注水井的注入能力;硫化氢污染燃料气;硫化氢污染库存的燃料油。

此外,硫化氢很容易从被污染的水中逸出,并在通风条件差的地方积累硫化氢是一种具有剧毒的气体,人吸人体内是很危险的[5]。

1.2 铁细菌(FB)铁细菌具有附着在金属表面的能力和氧化水中亚铁成为氢氧化高铁的能力,使高铁化合物在铁细菌胶质鞘中沉积下来。

这样形成了包含菌体和氢氧化铁等组成的结瘤。

由于瘤底部缺氧,能加速硫酸盐还原菌的繁殖,并造成注水井和过滤器的堵塞[4]。

1.3腐生菌(TGB)腐生菌(TGB),能生物降解各种有机处理剂,同时产生的大量菌体和粘性代谢产物与机械杂质等一起进入地层,引起地层堵塞和油层酸化。

它们产生的粘液与污泥中各种杂质一起附着在管线和设备上,堵塞注水井和过滤器。

同时,粘泥底下容易产生硫酸盐还原菌。

造成局部缺氧条件,给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有了很好的条件。

2 我国油田注水常用的杀菌剂[6]2.1 氧化型杀菌剂氧化性杀菌剂具有杀菌力强、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等优点, 至今仍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杀菌剂。

我国各油田早期注水杀菌常用氯气, 这是因为氯气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作用快、杀菌致死时间短、可清除管壁附着的菌落、防止垢下腐蚀、污染较小等优点。

近些年, 国外氧化性杀菌剂的研究主要向使用较安全、杀菌效率较高的方向发展,目前, 国内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并在渤海油田得到了应用。

但国内大多陆上油田, 注水系统主要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注水中有机质含量很高, 通常需要大量的氧化剂才能达到杀菌的目的。

长期的现场试验研究表明, 氧化性杀菌剂由于杀菌效果不佳或是会增加腐蚀, 现场应用不理想。

因此, 我国油田注水系统杀菌仍以非氧化性杀菌剂为主。

在所有油田杀菌剂市场中氧化性杀菌剂占17.5%, 非氧化性杀菌剂占72.5%, 其他约占10%。

这也间接地反映出非氧化性杀菌剂的优势所在。

2.2 非氧化型杀菌剂目前, 我国大多数油田所使用的杀菌剂多为非氧化型杀菌剂, 根据它们的杀菌作用基团及作用机理, 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2.2.1 非离子型杀菌剂非离子型杀菌剂主要是靠渗透到细菌体内或者在水中水解后与细菌的某些组分形成络合物沉淀来达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目的,主要有: 有机醛类, 如甲醛、丙烯醛、戊二醛、异丁醛、肉桂醛、苯甲醛、乙二醛等; 氯代酚类及其衍生物; 有机锡化合物, 如三丁基氯化锡( TBTC);含氰类化合物,如二硫氰基甲烷;异噻唑啉酮,如Nalco 公司的N-7330、Rohm&hass公司的KATHONWT及国内的SM-103等; 杂环化合物杀菌剂, 如咪唑类衍生物( 如甲硝唑)、噻唑、咪唑啉以及三嗪的衍生物等。

2.2.2 离子型杀菌剂根据杀菌剂在水中带电的正负性, 离子型杀菌剂大致可分为阳离子型杀菌剂、两性离子杀菌剂和阴离子型杀菌剂。

2.2.2.1 阳离子型杀菌剂由于细菌细胞壁通常带负电, 所以使用最早最多的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杀菌剂, 如季铵盐、季鏻盐、烷基胍等。

(1)季铵盐型季铵盐作为最普通和最有效的阳离子杀菌剂之一,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对原有季铵盐的改性, 如新季铵盐、双季铵盐、聚季铵盐等。

新季铵盐, 即向季铵盐的疏水链上引入氧、硫等原子或在季铵盐分子中引入不饱和烷基。

如北京化工研究院精细所研发的( 2-羟基- 3-十二烷基氧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类杀菌剂是在1227 基础上进行的烷基改性而得到的, 南京化工大学研制的缩醛基改性的季铵盐杀菌剂、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双杂环结构季铵盐杀菌剂、日本医务株式会社研制开发的带有苯氧基季铵盐类杀菌剂等, 也都是烷基改性季铵盐类杀菌剂。

这类改性杀菌剂由于其疏水基中含有水溶性基团, 可提高季铵盐在油水中的分散度, 增加了其表面活性性能, 加强了药剂在细菌菌体的吸附作用, 因而杀菌效果得到增强。

最新研究成果如季铵盐改性的天然高分子壳聚糖衍生物同时具有絮凝和杀菌作用, 含氟烃基季铵盐[7]发挥了卤素与季铵盐的协同杀菌作用。

这些改性杀菌剂改变了季铵盐的表面活性和分子稳定性, 减少了泡沫, 提高了杀菌灭藻的功效并起到了多功能作用。

双季铵盐分子中有两个疏水基团、两个亲水基团和一个连接基[8], 其新颖的结构使性能更加优良: 临界胶束浓度低, 可有效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显著提高水溶液的黏度, 还有阻垢和调节pH 的作用等。

而对于两端连有不同疏水基团的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国内也有研究, 如齐齐哈尔大学研究出了两种含酯基不对称双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南京工业大学研发的高效杀菌剂MQA[9]、华中科技大学以甲硝唑为母体合成的一种新型杀菌剂甲硝唑改性双季铵盐MBQA 等都是不对称双季铵盐。

聚季铵盐杀菌剂由于分子结构中具有较多的正电荷基团, 吸电子基的存在使正电荷更加集中。

因此它具有广谱性、适宜pH 范围宽的特点。

如由新型聚季铵盐单体——长链烷基季铵阳离子单体十二烷基二甲基环氧丙基氯化铵(YJJ) 合成的亲油性水溶性聚季铵盐; 由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以环氧氯丙烷和有机叔胺为主要原料, CH- 5和QS- 1为聚合引发体系, 合成的季铵盐类阳离子聚合物杀菌剂;由南京工业大学研制的一种非氧化性、非泡沫杀菌剂——稳定性聚氯化- 2-羟丙基- 1, 1- N-二甲胺。

(2)季鏻盐季鏻盐杀菌剂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出的一种新型、高效、广谱的杀菌剂, 90 年代初在我国应用。

季鏻盐具有优良的杀菌性能且具有良好的黏泥剥离作用, 但价格昂贵。

美国Albright & wilson公司发明的季鏻盐杀菌剂四羟甲基硫酸鏻( THPS) ,具有低毒、低推荐处理标准、在环境中分解快速, 以及没有生物积累等优点, 1997年获得美国“总统环境友好化学挑战奖”的设计更安全化学品奖[10]。

Ciba - Geigy 公司的B- 350,中石化的RP- 71,南京工业大学研发的DMTPC 都是季鏻盐杀菌剂。

(3)烷基胍烷基胍是通过影响细菌的生长分裂,使孢子萌发并产生呼吸, 抑制细胞膨胀,瓦解细胞质和破坏细胞壁的方式来杀死微生物。

其本身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易溶于水、使用方便、杀菌效果好。

在胜利油田进行的现场试验证实,以胍盐为主的杀菌剂杀菌效果是1227的1倍,并且广谱抗菌、低毒。

2.2.2.2 两性离子杀菌剂两性杀菌剂既有带正电荷的基团, 也有带负电荷的基团, 因此适用的pH 范围更宽, 杀菌效果也更好。

如南京工业大学研发的十六烷基二甲基( 2- 亚硫酸) 乙基铵、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开发的TS-781、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开发的一辛基二氨乙基甘氨酸和二( 辛基氨乙基) 甘氨酸及其盐类, 均是两性离子杀菌剂, 都具有毒性小、杀菌能力强、生物降解性良好、不污染环境、药效持久、无味、不刺激皮肤等优点。

2.2.2.3阴离子型杀菌剂1934 年, Tisdale 等报道了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的杀菌能力, 标志着近代有机杀菌剂研究的开始。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本身是一种阴离子型杀菌剂, 如代森类杀菌剂和福美类杀菌剂。

只是由于这些杀菌剂水溶性和复配能力差、杀菌能力弱, 因此现在应用和研究得都比较少。

2.3 多功能杀菌剂国内多功能杀菌剂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期, 多年来, 已经先后成功地研制了如絮凝- 杀菌剂( XPFC)、絮凝-杀菌-缓蚀剂( CX- C)及其他类型的多功能处理剂, 并在研究机理方面, 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此外, 江汉油田设计院也提出了阻垢-杀菌-缓蚀型多功能处理剂(WX- 3)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2.4 复合型杀菌剂“七五”、”八五”期间, 一些科研院所与各大油田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攻关, 研制了一些新型的杀菌剂。

主要包括有: SQ8(二硫氰基甲烷+1227+溶剂+表面活性剂) , S15( 二硫氰基甲烷+溶剂+表面活性剂) , WC- 38( 二硫氰基甲烷+双砜+溶剂) , J12( 1227+双氧化物+其它), CT10- 3(有机胍+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溶剂) , WC- 85(季铵盐+戊二醛) 以及酚胺化合物(如NY-875) (苯酚+有机胺+甲醛)、FH系列杀菌剂(这类杀菌剂主要由十二烷基叔胺、氯化苄、苯酚、甲醛、戊二醛、异丙醇、糠醛等按一定比例复配而成) 等。

2.5 水不溶性杀菌剂为了解决氧化型杀菌剂和小分子非氧化型杀菌剂的毒性和余毒问题以及杀菌剂再生循环使用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对杀菌剂单体化合物聚合或将杀菌剂官能团固载在高分子载体上制成了水不溶性聚合物杀菌剂, 尤其以水不溶性含氮阳离子型聚合物型杀菌剂杀菌效果突出,如氯甲基化的聚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的共聚物与N,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反应制成的水不溶性杀菌剂等。

3 杀菌剂的发展方向随着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大力开采, 石油的储存量已变得越来越少, 为了提高采油效率和保护环境, 对今后油田杀菌剂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环境友好。

常规的杀菌灭藻剂对人类和水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并经常在环境中积累,对环境构成长期危害, 因此环境友好的水处理化学品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而水处理药剂的环境友好不仅包括水处理剂本身的环境友好化, 还应包括水处理剂生产用原材料、转化试剂、反应方式、反应条件的环境友好化, 以及水处理技术的环境友好化。

(2)加强机理的研究。

目前对杀菌剂机理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微生物的细胞壁上有带负电荷的基团, 带正电荷的表面活性剂与微生物表面发生亲合作用, 可迅速吸附在微生物表面; 二是表面活性作用使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的活性剂渗透入细胞表层, 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