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
八年级静默草原知识点

八年级静默草原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静默草原》是一篇富有韵味和独特魅力的课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其中的知识点。
首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静默草原》的作者是鲍尔吉·原野。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写作风格对于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蒙古族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草原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观察。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在《静默草原》中,作者看似随意地描绘草原的种种景象,但始终围绕着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这一核心。
在字词方面,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比如“前瞻”的“瞻”(zhān),“局促”的“促”(cù),“瞭望”的“瞭”(liào)等。
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
文章开篇就用“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比大海和草原,突出了草原的特点。
大海是喧嚣的、动荡的,而草原是静默的、稳定的。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草原的特点更加鲜明,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草原的独特魅力。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值得我们品味。
例如“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草原色彩的丰富变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修辞手法方面,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
如“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这句话将草原的每一个点都视为中心,赋予草原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草原的广阔无垠。
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他在感受草原的静默时,也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应有的态度。
草原的静默让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包容,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喧嚣世界中的浮躁和焦虑。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作者善于以小见大。
通过对草原上一些细微的事物,如草、羊群等的描写,展现出草原的宏大和深沉。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敕勒歌》和《静默草原》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环境,培养爱护草原、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敕勒歌》和《静默草原》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子结构。
2. 教学难点:一些生僻的文言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对两首诗深层意义的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敕勒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生态环境,引发对《静默草原》的思考。
2. 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敕勒歌》和《静默草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逐句翻译,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练习与拓展: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文言词汇的掌握。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其他关于草原的诗歌或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文言词汇的掌握程度。
3. 拓展学习报告:评估学生拓展学习的成果,了解学生对草原主题诗歌或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敕勒歌》《静默草原》等相关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有关敕勒族、草原文化等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教案:《静默草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歌《静默草原》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短诗。
教学准备:1. 诗歌《静默草原》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2. PPT或手绘的诗歌创作素材。
3. 课堂展示用的电子屏幕或黑板。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一堂课所学的关于诗歌的知识,复习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理解诗歌:1. 将《静默草原》的诗歌复印件分发给学生,并放映PPT或手绘图像呈现诗歌的内容。
2. 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并与全班分享个人感受和理解。
分析修辞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并识别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让学生解释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创作诗歌:1. 放映PPT或展示手绘素材,让学生观察图片,并以《静默草原》为参考,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短诗。
2. 提供一些关于大自然、生活的主题供学生选择。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有意识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展示和分享:1. 安排部分学生朗读自己的短诗。
2. 让其他同学为每位朗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3.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升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总结:1. 让学生回顾诗歌学习的内容,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2.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自己在创作中的体会和收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更多的短诗,并组织小型诗歌朗诵会。
2. 邀请一位诗人或作家到班上进行创作指导和讲座,丰富学生的诗歌文化修养。
继续写相关内容: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更多的短诗,并组织小型诗歌朗诵会。
学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继续创作自己的短诗。
可以设置一个主题,比如大自然、友谊、爱等,或者让学生任意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创作。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

《静默草原》课程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静默草原》是一本描绘草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绘本,通过讲述草原上的动植物生活以及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民族文化的独特。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的特点,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领略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课程介绍、草原生态、草原动植物、蒙古族文化和生态保护等内容。
第二章:草原生态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生态的类型、特点以及草原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草原动植物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认识草原上的动植物,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上的代表性动植物,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实物模型、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蒙古族文化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4.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蒙古族的民族特点、生活习惯、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生态保护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介绍草原生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措施,以及个人和全社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课程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

北师大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导读:《静默草原》领略草原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独特感受及寓含的人生哲理,八年级语文静默草原内容理解初步欣赏草原的静默美。
一、积累字词:前眺tiào 瞭liào望前瞻zhān 簇cù立翡翠fěicuì局促cù咆哮páoxiào 面颊ji á摩挲mósuō冥mínɡ想迥jiǒnɡ然不同嘤yīnɡ嘤而泣长鬃zōnɡ披散二、静静地赏: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散文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静默美”。
1.辽远而苍茫的惊慌美:“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
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水土不服”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的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因而惊慌失措。
然而,正式在这种惊慌之中,才感受到了大草原的辽远与苍茫2.不可看而只可感受的苍茫美: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眼睛,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着眼睛,因而困惑)是不同的,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这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之美。
3.看不到与看不尽的色彩美: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色彩的变化多端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也是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又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
草原是辽阔无边的,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现状;(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2)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 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3.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草原生态的情感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静默草原》相关内容;2. 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图片、视频等;3. 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草原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2. 教学新课:(1)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种类;(2)分析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3)讲解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汇报交流: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提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3)设计宣传标语:引导学生表达对草原生态的关爱。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自己对草原生态的情感;(3)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特点、生物种类以及保护措施的掌握程度。
2. 技能运用:通过小组讨论、宣传标语设计等环节,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参与度、分享内容等,评价学生对草原生态的关爱情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静默草原》剖析

• 鲍尔吉.原野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野性而有 童心。当下散文“类型化”写作比比皆是 ,大文化、私语化、网络化......他却不受任 何羁绊,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其 坦诚自如,使流行的各种噱头显出可笑, 而后赢得时间的认同。十年来,他成为国 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多次获得国 内大奖,2003年《人物》杂志封面人物, 出版散文集18部。方家评论会所:“豪放 、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皆是鲍尔吉. 原野作品的特色。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 素融合,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从容宁静、 自领风骚。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 写人间的美善,使人回味不已。”
.文章重点不在景物的描写,而是对草原的感 受。
主题二:体会作者的感受(析内容 )
• 1、学生朗读课文,从中找出抒写作者感 受的语句。 2、“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 不自由”,这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 感觉?
•
• 明确: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 慌。 •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 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 两种特点。 • 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 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 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
簇立:聚集成堆地立着,一般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微不足道:微,细,小;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 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咆哮: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摩挲:抚摩;抚弄。
主题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 答:草原人热爱草原,他们看草原是用心 去看的。这就是草原之子对家乡的细腻柔 • 情,深沉的爱。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 • 而含蓄地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在对草原 • 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 • 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静默草原》教案

《静默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问题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草原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引导学生关注草原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草原生态问题的表现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2)如何培养学生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草原相关资料、图片;(2)草原生态问题案例;(3)保护草原的相关政策法规。
2. 学生准备:(1)预习有关草原的知识;(2)收集草原相关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美景;(2)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生态环境;(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草原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3. 课堂讨论:(1)探讨草原生态问题的表现,如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2)分析草原生态问题的成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3)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方法,如科学养殖、生态修复等。
4. 案例分析:(1)呈现草原生态问题案例,如我国草原退化现状;(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草原的措施;(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生态问题,培养保护草原的意识;(2)谈论保护草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列举自己能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的实际行动;2. 调查身边人对待草原保护的态度,了解社会对草原保护的关注程度;六、教学延伸:1. 开展草原生态环境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草原的魅力和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关于克什克腾的一些旧事,譬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立碑、康熙大战葛尔丹等等一俱杳然无踪。
(原文删掉红字部分)
封狼居胥:典见:《汉书·霍去病传》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
”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王玄谟陈说北伐策略,大有得胜回朝之意,文帝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结果北伐失败。
辛弃疾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此事言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在符离(现安徽省宿县符离集)兵败的事。
克什克腾:内蒙古的一个旗,出名
克什克腾——浓缩的内蒙古风情
克什克腾旗总面积为2067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4.2万。
克什克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蒙元民族文化丰富多样。
早在6000多年前,夏商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1211年,成吉思汗攻破金边堡而入,1270年,元大帝国在达里诺尔湖畔建应昌府。
“克什克腾”即“亲兵”、“卫队”之意,历史上系成吉思汗的护卫军,顺治九年(1652)建制克什克腾旗。
克什克腾享有塞北金三角美誉。
有美丽辽阔的贡格尔草原,有莽莽苍苍的黄岗梁冰谷林海和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有碧波荡漾的百鸟乐园达里诺尔湖和世界上最窄的耗来河,有东方的神泉圣水热水塘和世界地质奇观阿斯哈图石林、青山冰臼群,有被生物学界誉为“生物基因库”的沙地云杉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母亲河西拉沐伦河。
集草原、沙地、森林、湖泊、河流、火山、温泉、湿地、名胜古迹为一体而堪称为“浓缩的内蒙古”。
乌兰布统草原位于克什克腾旗最南端,与河北围场县的塞罕坝林场隔河相望,距北京只有300多公里。
乌兰布统是清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因康熙皇帝指挥清军大战噶尔丹而著称于世,更以其迷人的欧式草原风光,成为中外闻名的影视外景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