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末级变工况顺序计算方法的研究

合集下载

汽轮机的变工况

汽轮机的变工况

* Gcr1 p01 * Gcr p0
二、缩放喷管的变工况 设计背压p1:保持蒸汽在斜切部分不膨胀 的最低背压。 特征背压p1a:喷嘴喉部保持临界状态的 最高背压。 极限背压p1d:在斜切部分膨胀达到极限 时对应的压力。
膨胀度
图3-5 速度系数随压力比的变化曲线
第二节
级与级组的变工况
亚临界工况下,按弗留格尔公式计算。末级p0
沿双曲线变化。
倒数第三级之前的各级pg1<<p01 ,pz <<p0
2 p01 p z21 T0 G1 G p02 p z2 T01
=
p z1 2 p 1 ( ) p01 T0 p z 2 T01 2 p0 1 ( ) p0
1 m1 1 m

前提条件: 亚临界工况下比容变化较小;
近似计算中,对上式近似假定: (1)工况变动时,反动级的反动度基本不变,冲
动级的速比变化不大时,反动度的变化较小, (2)亚临界级的较大
m m1 m 0 p2
p0
p 较大, 0 p2 较小,
忽略大根号内分子、分母的第二项。
四、压力与流量关系式的应用
1. 应用条件
1) 通汽面积不变;
若因结垢或腐蚀等使变工况下通汽面积有了改 变,应进行修正。即:
Gc1 p 01 Gc p0 T0 T01
G1 G
2 2 p01 p g1 2 2 p0 p g
T0 T01
A1 a A
——面积变化之比。
对于调节级,只有当第一调节汽门开大或关小
§3.1 喷嘴的变工况特性 分析:喷嘴前后参数与流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激波:缩放喷嘴背压逐渐高于设计值时,将先 再喷嘴出口处,后在喷嘴段渐放段内产生冲波,超 音速汽流经过冲波,流速大大降低,损失很大,

汽轮机的调节方式及调节级变工况

汽轮机的调节方式及调节级变工况
(1)节流调节的结构较简单、制造成本低;
(2)工况变动时,各级焓降(除最末级外)变 化不大,故各级前的温度变化很小,从而减小了 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变形与热应力,提高了机 组的运行可靠性和机动性;
(3)在部分负荷下由于节流损失,机组经 济性下降。
节流调节的应用:节流调节一般用在小机 组以及承担基本负荷的大型机组上。
D D
ri
从图中可见,调节级效率曲线具有明显的 波折状。这是因为阀全开时,节流损失小,效率 较高。在其它工况下,通过部分开启阀的汽流受 到较大的节流,使效率下降。
3.喷嘴调节的特点:
(1)喷嘴调节的结构较复杂、制造成 本高;
(2)工况变动时,调节级汽室温度变 化大,从而增加了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 变形与热应力,限制了机组的运行可靠性 和机动性;
第二组喷嘴将从非临界状态过渡到临界状态。
在喷嘴达临界之前,喷嘴压力比随流量的增 加而减小,喷嘴达临界后压力比则保持不变。
图3--17 调节级变工况曲线
第三调节阀开启过程中: 第三组喷嘴中一直达不到临界状态;喷嘴压力比随
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第四调节阀开启过程中: 第四调节阀为过负荷阀,第四组喷嘴的变工况特
1.调节级的变工况分析
第一调节阀开启过程中:
阀后压力(即喷嘴前压力)与流量成正比,当 阀门全开时, 达最大。
焓降的变化:由于压力比保持不变,所以焓 降也保持不变。但随着第二、第三调节阀的开启, 焓降将逐渐减小。
调节级后压力一直小于临界压力,故通过该 组喷嘴的流量为临界流量。
第二调节阀开启过程中:
第三节 汽轮机的调节方式及调 节级变工况
汽轮机的功率方程 汽轮机常用的调节方式:
Pel
DH trim g
3600

汽轮机的变工况

汽轮机的变工况
5)机组低负荷运行时,给水的压力和流量同时降低,所以与定 压相比,能耗明显降低。
二、缺点:
1)负荷变动时,汽包内压力和温度随着变化,汽包的应力问题 比定压运行严重,成为限制机组负荷变动速度的主要因素 2)机组负荷变动,是靠锅炉调整燃烧和给水进行的,而锅炉是 热惯性大的设备,所以,负荷响应的速度慢 3)低负荷时降低了主蒸汽压力,从而降低了机组的循环热效率
G01 G0
p021
p
2 g1
T0
p02 pg2 T01
G01、P01、T01 、Pg1 变工况下级组流量、初压、初温、背压 G0、P0、T0、Pg1 设计工况下级组流量、初压、初温、背压
若不考虑温度变化(滑压运行):
G01 G0
p021 pg21
p02
p
2 g
1.级组的临界工况
• 某级处于临界状态,或者级后压力很低:
一、与定压运行相比,滑压运行的效益主要表现在: 1)由于压力随负荷降低,蒸汽的比热减小,过热热减小。所以 过热蒸汽温度在较宽的负荷范围内都维持了稳定(例如:在40100%MCR内可维持额定温度); 2)由于汽轮机节流损失小,高压缸排汽温度稳定(亚临界机组, 负荷从100%降低到50%MCR,高缸排汽温度只降低了60度左右, 所以再热气温也容易维持稳定);
变工况
汽轮机的设计值:效率最高
设计工况:经济工况
设计功率:经济功率
运行中参数不可能始终保持设计值→变工况→汽机热力 过程变化(流量、压力、温度、比焓降、效率等)、零 部件受力变化、热应力/热膨胀/热变形情况变化 典型变工况:启动、停机、故障
一、级组的变工况
一、定压运行与滑压运行
定压运行:汽轮机在不同工况运行时,依靠改变调节汽门的开 度来改变级组的功率。而汽轮机前的新奇压力和新汽温度维持 不变。(汽机主调锅炉跟随,汽轮机通过改变调门位置改变电 负荷,锅炉维持主蒸汽压力——炉跟机)

3.3汽轮机的调节方式及调节级变工况解析

3.3汽轮机的调节方式及调节级变工况解析

后压力p1各喷嘴都相同。 各调节阀全开时所能通过的最大流量,彼
此不一定相等,最后一个开启的调节阀通常在 超负荷时投入。
1、第一阀开启过程:
当开度L1=0~1时,
(1)阀后压力 p0 如曲线0137所示; p p (2)喷嘴组1的临界压力 c c 0 ,曲线0ag;
(3)喷嘴组1后的压力 p1
h0 混 合 后 的 焓 值 ,而

hx 。
D1h1 Dx h0 D1 (h0 hi1 ) Dx h0 D1 hx h0 hi1 D1 Dx D D
注意:( 1 ) Dx 不能太小,因旁通阀开
启后,压力 p x 升高,温度 t 升高。为了 x 冷却旁通级,必需有一定流量通过旁通级组, 以带走热量;
主汽门,依次开启和关闭调节阀以调节汽轮机的
进汽量。
在部分负荷下,只有一个调节阀部分开启,其 它全开阀门节流减到最小,效率较高。
喷嘴调节的特点: 优点:定压运行时,喷嘴配汽比节流配汽节 流损失小,效率较高。 缺点:喷嘴组间存在间壁,使调节级总是部
分进汽的,带有部分进汽损失且调节级的余速不
能被利用(调节级后为汽室,蒸汽速度为0),
优点:无调节级,结构简单,成本低;流量 变化时,各级温度变化小,负荷适应性较好; 应用: 滑压运行 —— 承担基本负荷,还可用于调峰;
定压运行——承担基本负荷。
★旁通调节
1、旁通调节有外旁通调节和内旁通调节
外旁通调节
内旁通调节
2、旁通调节的工作原理:
( 1 )当经济功率时,调节阀 2 全开,旁通
流量为oa,在 G0 时达a;
过负荷时,旁通级流
量呈双曲线减少。
4、旁通调节的热力过程曲线

汽轮机的变工况

汽轮机的变工况

级和级组的变工况
级和级组中流量与压力的变化规律
工况变动时,级前、后压力和流量的变化关系
级在超临界工况下工作时
G1 01 G 0 0
若级在变工况前后均为临界状态(不论喷嘴或动叶达到临界 状态)下工作时,则通过这一级的流量只与级前的蒸汽参数 有关,而与级后的压力无关。且通过该级的流量与级前压力 成正比。
Je3B3242(80) 汽轮机调速级处的蒸汽温度与负荷无关。(×)
Sc-. cn
结语
谢谢大家!
根据这个原理,在汽轮机运行中就可以利 用调节级汽室压力和各抽汽口压力,来监 视汽轮机通流部分的工作情况和了解级组 带负荷情况,故把这些压力称为监视段压 力。
变工况时流量与各级焓降的变化规律
汽轮机级的理想焓降只与级前、后的压力比及 级前蒸汽的绝对温度有关。在工况变化不大时, 级前蒸汽温度变化也不大,可略去不计,则级 的理想焓降变化只取决于级前后压力比的变化。
凝汽式汽轮机的变工况
节流调节汽轮机的变工况
节流调节是全部蒸汽都经过一个或几个同 时启、闭的调节汽阀,然后流向第一级喷 嘴。这种配汽方式主要是改变调节汽阀的 开度对蒸汽进行节流,以改变进汽压力, 使有用焓降发生变化,并相应改变蒸汽流 量,来调整汽轮机功率的。
节流调节的凝汽式汽轮机,在工况变动 时,因第一级流通面积不随进汽量的变 化而变化,因而其变工况特性和中间级 完全相同,即第一级级前压力与流量成 正比,焓降、反动度、速比和效率等在 变工况时近于保持不变,只有最末级的 焓降随着工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结论:不论是凝汽式汽轮机还是背压式汽轮机,
如果变工况前、后均为临界状态,则各中间级的 焓降几乎不变,故其效率也不变。
变工况前、后级组在亚临界状态时

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及末级的变工况特性

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及末级的变工况特性

在末级变工况特性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于通过实验和建模方法研究末级叶片 的力学行为和气动性能。其中,研究者们针对末级叶片的气动性能开展了大量 实验研究,通过测量叶片表面压力分布、振动特性等参数,分析了不同工况下 叶片的气动性能。同时,一些研究者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了末级叶片在 变工况下的动态行为,为优化末级叶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通过对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及末级的变工况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了一种在线计算汽轮机排汽焓的方法,并分析了末级叶片在变工况下的非 线性特征。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未能全面考虑蒸汽参数对 汽轮机排汽焓计算的影响,以及未能在实验中对末级叶片的非线性特征析,本次演示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1、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方法:基于实测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 神经网络等算法,提出了一种在线计算汽轮机排汽焓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不 同工况下对汽轮机排汽焓进行实时估算,为运行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2、末级变工况特性分析:通过对末级叶片振动特性的测量和分析,发现末级 叶片在变工况下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当负荷变化时,叶片的振动频率和振 幅会发生明显变化。此外,本次演示还发现末级叶片在低负荷工况下的气动性 能较差,这可能是导致汽轮机效率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背景
汽轮机排汽焓和末级变工况特性是汽轮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针 对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和末级变工况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由于汽 轮机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汽轮机排汽焓的准确计算和末级变工况特性的掌 握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因此,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及末 级的变工况特性,为提高汽轮机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
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及末级的变工 况特性

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及末级的变工况特性

汽轮机排汽焓的在线计算及末级的变工况特性
摘要 :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汽轮机末级变工 况计算方法 , 该方法利用汽轮机实际在线 监测数据 和汽轮机结构数据 一 其 计算精确度较高 , 收敛速度快 . 适于工程实际应用 。利用此方法 . 对具有典型末级 的某厂 3 0 0 MW 汽 轮机组末级进
行 了 变 工 况 计 算 . 出 了 变 工 况 下 汽 轮 机 的排 汽焙 及 变 工 况 中末 级 一 些 重 要 参 数 的 变 化 规 律 。 为 在 线 性 能 监 测 中 得 末 级 及 排 汽 焙 的 分 析 计 算 提 供 了理 论 依 据 美 键 词 ; 汽 蛤 ; 级 ; 工 况 特 性 排 末 变 分类号 :K 6 T 22 文献 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15 8 f 0 20 —1 1 3 1 0 —8 4 2 0 】 3 7 — 0 0
a c o i i g. n em nt n or Ke r s e h u te t a p y wo d :x a s n h l y;ls tg )v r u p r t n c a a t r t a t a e a  ̄ so e a i h r ce i i s o s c
b c e 5 t et e r tg t e e h u t e t l y a d l s t g n o -i e f r e a td a h h o e ia b s si n lzn n ac lt h x a s n hap n a ts a e i n l p ro m— l n ne
c n e g n s [s e . I ss i b e t n i e rn p l ai n U sn h sm eho , a3 0M W n twih a t pc lls o v r i g i a tr ti ut l oe g n e ig a p i to . a c i g t i t d 0 ui t y ia a t sa ei ac lt d Ise ha s n h py a d v r sr ls o o ei p r a t p rm e e si o cu e . Al t e ec n t g s c lu ae . t x u te t a n a ou u e f m m o t n a a t r c n ld d l i s s l h s a

汽轮机课程设计报告

汽轮机课程设计报告

一、课题背景:随着电力需求的迅速增长,电力负荷的多样性及可变性在所难免,而电能的不可储藏性决了发电机组的工况必须随着电力负荷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发电机组常常需要偏离设计工况运行。

作为发电机组的原动机,汽轮机也必然受到变工况运行的影响。

汽轮机在变工况下运行时,通过汽轮机的蒸汽流量或蒸汽参数将发生变化,汽轮机的某些级或全部级的反动度、级效率也随之发生变化。

为了估计汽轮机在新工况下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对新工况进行热力核算。

汽轮机整机变工况热力核算是建立在单级核算基础上的,因此研究单级热力核算对于顺利完成整机热力核算任务有重要意义。

正是基于此,本设计拟题为:某型汽轮机最末级的倒序法变工况热力核算。

二、设计要求:根据计算准确度的要求不同,热力核算可采用详细的热力核算,也可以采用近似的算法。

本次设计要求的是单级的详细热力核算。

由给定的不同的原始条件,单级的详细热力核算又分为顺序计算和倒序计算两种基本方法,以及将这两种算法结合起来的混合算法。

本设计采用以给定的变工况后的级后状态为起点,由后向前计算的倒序法对某型汽轮机最末级进行详细的变工况热力核算。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范完成设计说明书,并通过指导老师组织的小型答辩。

三、原始数据:流量G=33.6kg/s,喷嘴平均直径=2.004m,动叶平均直径=2.0m,级前压力=0.0134Mpa,级前干度=0.903,喷嘴圆周速度=314.6m/s,动叶圆周速度=314m/s,反动度=0.574,级前余速动能=11.05kJ/kg,喷嘴速度系数φ =0.97,喷嘴出汽角=18°20’,喷嘴高度=0.665m,喷嘴出口截面积=1.321;级后压力=0.0046Mpa,级后干度=0.866,动叶出口截面积=2.275 ,动叶出汽角=3254’。

变工况条件:=40.32kg/s,= =0.0046Mpa,=2311 kJ/kg 。

四、课程设计进程安排五、设计工况下的热力核算(顺序算法)5.1级内焓降的分配和各状态点参数的确定0点参数:已知级前压力=0.0134,级前干度=0.903,由水和蒸汽性质计算软件(以下简称软件)查得蒸汽进入喷嘴前0点的各个参数:焓值=2364.3930 kJ/kg ,熵值=7.3383 kJ/(kg ·C ),比体积=10.0628/kg点参数:已知级前余速动能=11.05,算得等熵滞止状态点的焓值==(2364.3930+11.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机组正常运行 时, 凝汽器工作环 境变化而其 它机组原 始变量未发生改 变时, 改变 了凝 汽器的 传热 效果, 直接 引起 凝汽器工作压力 的变化, 假 设改 善了传 热效 果, 将引起 凝汽 器工作压力的降 低, 使末级 做功 量增加, 相 应的 凝结水 温度 也发生变化, 使末级抽汽量增加。一般可认为末级通流量不
CHENG T ong ru i1, L I Y ong ling2, SHAO F eng1, WU Zhong1, ZHANG W ei bin1
( 1 No rth Ch ina E lectric Un iversity, H ebe i B aod ing 071003, Ch ina; 2 North China Baoding E lectric Pow er Voc. & T ech. co llege, Baoding 071000, China)
第 50卷 第 6 期 2008 年 12月
汽轮机技术 TURB INE TECHNOLOGY
V o.l 50 N o. 6 D ec. 2008
汽轮机末级变工况顺序计算方法的研究
程通锐 1, 李永玲 2, 邵 峰 1, 吴 仲 1, 张卫彬 1
( 1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保定 071003;
1 凝汽器工作环境变化引起末级工况改变 的理论分析及末级 流型判别
变化, 这是符合工程 实践的, 因 为末 级功率 的增 加主 要原因 在于凝汽器工 作压力的降低。
根据汽轮 机原理, 临界工 况 [ 2] 一般 首先 发生 在末级, 具 体发生的部位 , 可能在喷嘴, 也可能在动叶, 这取决 于级在设 计时的结构特 性。但这 两种情况所产生的影 响是不同 的: 设 热力初参数不 变, 如 果临界 工况 首先发 生在 动叶, 则 随着背 压的降低, 临界工况只发生在动叶, 不再在喷 嘴中发生; 如果 临界工况首先 发生在喷 嘴, 则随 着背压 的降 低, 会继 续在动 叶中出现临界工况, 使喷嘴与动叶都 发生临界 流动工况。可 见对流型的判 别是很重要的。根据临界流动 发生的原 理, 对 于一个渐缩喷管, 在初热力参数不变时 , 降低 背压, 达到临界 工况, 这时再降低背压, 喷管流量不再增加, 出口流 速达到了 音速。可见, 最大流 量和音 速 ( 马赫 数为 1 ), 都可 以作 为临 界流动发生的 判别条 件。本文 即采 取流量 判别 方法 对汽轮 机末级计算方 法进行推演。
hn0, 并得出喷嘴 出口流 速 c1 = !
1 !2
-
1
h0n。
2 h0n及
根据 c1、#1、u 作动 叶的进口 速度三角形, 并由 进口速度
三角形进一步算出冲 角 ∃及动叶有效进口速度 w1 cos∃,
∃=
1 - a rc tan
s in#1 cos#1 - u /c1
( 3)
w1 = c21 + u2 - 2c1 u co s#1
Abstrac t: It is apprec iable for the chang e o f pow er caused by the chang e of wo rk cond ition of condenser. U sually, the curse betw een back pressure and advanced pow er is plotted through test in power plant wh ich cost a lo t. H ow ever, th is cu rse can a lso be m ade by calculation of fina l stage at partia l load and it is obv iously that th ism ethod can be used in o ther units. By proposing a new judge a lgo rithm of qua lity flux to estim ate fluid c lass o f last stage, a sequentia l ca lculation m ode l of fina l stage at partial load is bu ilt and the curse betw een back pressure and advanced pow er is ca lculated and p lotted. K ey word s: condenser; final stage at partial load; sequen tial calcu la tion; flu id class of last stage
器压力由雪格里雅 夫公 式 [ 5] 及相 关公 式得到。 下面主 要进
行末级变工况计算模 型的推导。
2. 2 末级变工况计算 由末级热力初 参数 p0、T 0、c0、h0 求得 喷嘴 临界 流量 Gnc
及相应的漏汽量 Gnc:
Gnc = 0. 648A nLeabharlann p0 0v00
( 1)
Gnc = upAp
若 Gnc + Gnc > G i, 说 明喷 嘴 处于 亚临 界 状态, 若 Gnc + Gnc = G i, 说明喷 嘴处于临界超临界, 下面将就两种情况分别 进行讨论。
2. 2. 1 喷嘴亚临界工况
当 Gnc + Gnc > Gi, 喷嘴 处于亚临界 状态 [ 6] , 按 照亚临界 顺序算法可以计算出 喷嘴出口参数:
2 华北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 071000)
摘要: 电厂运行中, 由于凝汽器工 作环境的变化引起功率 的变化 在实际 情况中是 很可观 的。凝汽器 背压 - 功率微
增曲线的绘制一般由试验完成, 可是试验毕竟耗费较大, 通过变工况理论也可以计算 出功率的变 化, 并 且在任意机
组都可以方便进行, 体现了它的优点。采用流量判别的 方法判 断末级流 型, 给出了 末级顺 序变工况 的计算 模型并
当 Gnc + Gnc = Gi 时, 说明喷嘴 处于临界 或超临界 状态, 假设喷嘴后压 力 p1x, 通 过喷嘴 热力 过程 线及 撞击 损失 的计 算得到动叶前 滞止热力 参数, 根 据喷管 流量 计算 公式, 动叶
前滞止热力参 数与排汽压力对应 一个流 量 Gj, 这样, p1x和 Gj 有了对应关系 , 调整喷嘴后压力 p 1x, 直到 Gj = G i 为止:
&+ 1
1
p1x &
p
0 0
1-
&+
1
&- 1
s in#1
( 7)
p1x &
p00
式中, ∀1 为偏转角。
根据 c1x、#1 + ∀1、u做动叶的 进口速 度三角 形, 并 由进口
速度三角形进 一步算出冲角 ∃及动叶有效进口速度 w1 cos∃,
∃=
1 - a rctan
sin( #1 + ∀1 ) co s( #1 + ∀1 ) - u /c1x
0前 言
在电厂实际运 行中, 凝汽 器工 作环 境常常 发生 变化, 由 于凝汽器 [ 1] 工作环境的 变化引 起功 率的变 化在 实际情 况中 是很可观的。凝汽器 背压 - 功 率微 增曲线 的绘 制一般 由试 验完成, 可是试验毕 竟耗费 较大, 通 过变工 况理 论也可 以计 算出功率的变化, 并 且在任 何基 本工况 都可 以进行 , 体 现了 它的优点。本文采 用流 量判别 的方 法给出 了末 级顺序 变工 况的计算模型并进行 了凝 汽器 背压 - 功率 微增 曲线的 计算 与绘制。顺序 变工况算法, 相比倒序算法, 更加方便快 捷, 具 有一定的优势。
42 6
汽轮机技术
第 50卷
级进口参数。压力级处于亚 临界工况, 也可以 顺序计算。根
据文献 [ 3]各级 抽汽量 可按与负 荷成正 比计算。 这样, 可获 得末级前各种参 数。在 计算凝 汽器 背压变 动对 末级工 况的
影响时, 认为末级前流量及热力参数 不发生变化 。由末级流 量、循环水温、循环 水量 及凝汽 器结 构特征 可以 比较准 确计
进行了凝汽器背压 - 功 率微增曲线的计算与绘制。
关键词: 凝汽器; 末级变工况; 顺序计算; 末 级流型
分类号: TK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884( 2008) 06 0425 03
Research on Sequential Calculation M ethod o f F inal Stage at Partial L oad of Steam T urbine
( 4)
接着可继续计 算出汽流进 入动叶 的撞 击损失
能 hw 1,
h1 =
(w 1 sin∃) 2 2
h 及 进口动 1 ( 5)
hw 1 =
(w 1 co s∃) 2 2
( 6)
由喷嘴的 出口状态, 考虑
h

1
hw 1,
可得 到动叶 的进口
状态点及滞止 状态点, 并由此进行动叶的计算:
由 动叶滞 止状态 点及排 汽压力 计算得到 动叶出 口热力
及相关公式得到。
根据算法流程 的不 同, 可 以将 流程 分为两 种, 这从 下述
流程的详细描述中可 以看出: 末级喷嘴 工作在临界 超临界工 况, 这儿把喷嘴或动叶达到了临界或临 界以上工况 称为临界
超临界工况; 末级喷嘴工作在亚临界 工况。计算模 块分为两
个, 包括末级通流计算模型, 凝 汽器变工况计 算模型, 需要时 可以加入排汽缸计算 模型, 本文选排汽缸压损率为 3% , 凝汽
2 h0n v1t zp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