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四大名著读书笔记1500字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如果让你写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篇1)我爱看中国四大名作,其中又最爱看《三国演义》,这几天来,我把三国演义连环画册六十册,每册仔仔细细看完了,真是深深有感。
三国演义,叙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吴、蜀、魏三国鼎立期间的一个个精彩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赵子龙单骑救主和赵云截江救阿斗的两个故事,我认为这两个故事写得最为精彩。
都真诚详细描述出部下对主公的忠心耿耿。
如赵云冒死在百万曹军中救出小主公,冲出重围,将他交给刘备;赵云截江救阿斗写出了赵云有胆有识,从东吴船上救下阿斗。
从中告诫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对国家对人民要忠心。
三国演义中的其它故事,如赤壁大战、铁笼山姜维困司马,写出其中有些人的智慧过人、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能打善战等的故事情节。
在吴、蜀、魏,三个国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国家就是蜀国,虽然蜀国的物力、财力都比不上魏国和吴国,但蜀国人才很多,像智慧过人的卧龙先生(诸葛亮),有勇有谋的常山赵子龙,智勇双全的关羽,能打善战的张飞,无人能敌的马超。
,并且我此刻又生长、生活在当时的蜀国的土地上。
但我厌恶战争,厌恶你打我杀,厌恶对立,还好,此刻我们国家生活在和平时代,没有战争,没有罪恶的子弹,没有战争的硝烟,我爱我的国家。
我要学习三国演义中那些智慧过人、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对国家忠心耿耿精神!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篇2)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一些人物。
关羽,字云长,死的时候仅有58岁,立过战功: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劈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等战功,应为,失去了荆州,连自我的命都没了,我们以后做事千万别大意。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1500字(通用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1500字(通用5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1500字(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15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书,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汪洋,你游得越远,收获的知识越丰富;书,是一座无穷无尽的宝库,你开采得越深,得到的知识越渊博;书,就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你向他求教得越多,你的知识积累得越广泛。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从3岁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开始,我就深深地迷上了它,到现在,更是常常利用一切该用的、不该用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读这本书。
有一天,我正在做作业,无意中一抬头,余光瞄上了书架上的《三国演义》,我的心头顿时痒痒的,思想斗争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偷偷从书架上抽了一本,贪婪地读了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突然,一声“炸雷”在耳边响起,妈妈来了!“崔皓为,作业写完没有?10点啦!”啊?我大吃一惊,急忙扔下书,开始奋笔疾书,可那天运气实在不佳,作业偏偏又特别多,一直写到12点才在妈妈的批评声中疲惫地爬上了床。
那天夜里,赵云大战曹操的精彩场面一遍遍在我的梦中回放……就这样,《三国演义》我读了很多遍,对书里的很多经典故事更是倒背如流,从中也得到很多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大败曹军;刘叶发明的投石机大败袁绍;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更是所向无敌!看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谁拥有了知识,谁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战斗的胜利!同样,当今世界,谁领先,谁获胜;谁落后,谁挨打。
一个个惨痛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学到更多的新科技,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6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通用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部三国多少热血豪杰,多少经典故事!其中《桃园三结义》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
刘备、张飞、关羽小说里最有名的三位英雄豪杰。
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什么时候认识的吗?刘玄德家里很穷,每天只能靠卖草鞋为生。
有一天,刘玄德刚卖完草鞋,看见了文榜,就唉声叹气,然后有人问:大丈夫不去为国家出力,在这叹什么气?刘玄德说:我本是汉室宗亲,今见黄巾大乱,但是不可以杀贼安民,只能恨自己无能,所以才叹气。
刘玄德之后才知道,这个人姓张名飞,字翼德。
......人一起到村店中饮酒,之后又见到了一位壮汉,推着车子,来到店里休息,并且大声叫来小二快去拿酒来,好让他去投军。
刘玄德一见,便邀请他一块座,并问他的名字,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关云长,关羽。
三人一起到张飞的庄上,一起谈论大事,看见越谈越投合,就决定结为兄弟,张飞的庄后有一桃花林,桃花开的正旺。
次日,三人便在桃林结为兄弟......这一结义,就有了很多的故事。
三人互相照顾、同床睡觉,虽然不是亲兄弟,但是和亲兄弟一样亲。
可从《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看出,诸葛亮知道关羽是不会杀曹操,可是刘玄德却不知道,关羽空手回营,便让诸葛亮赐死,刘玄德在旁边求情说,三人结义时,说同年同月同日死,请诸葛亮记过,将功赎罪,孔明才才饶了关羽一死。
刘、关、张三人虽誓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但关羽却第一个死的。
关羽带着大儿子关兴去应战敌人,但是却被孙权用计抓获,被抓后,关羽关兴宁死不服,便英年早逝了。
刘备和张飞知道后心中愤怒难平,便要起兵征东吴,可是张飞因为对将士们不好,平时又打又骂,被范疆和张达陷害,取了道级给孙权。
百家笔记网刘备得知后,心中十分恼火,誓死也要杀了孙权,扎营七百里外,要征伐孙权。
可是刘备最终没有听孔明的话,病死了。
刘、关、张三人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左右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左右【导语】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左右(共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杨晨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耀眼的光芒,犹如浩渺银河中的明月,在皎洁的光晕下,照亮着无数后辈前进的脚步。
而他们的创作者,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
他们的灵魂与他们创作的作品一样流芳百世。
这样一本书,它傲然屹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他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出自明代作家罗贯中笔下,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基础,经过作者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长歌。
它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及第一本章回体小说。
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并广为流传深受大众所喜爱、传颂,其中奇思妙想的文字,妙趣横生的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这方唱罢我登台,不论是“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韬光养晦”的大汉皇叔刘备还是历经三世拥有着“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孙权,都被这样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生命力。
或许只是寥寥数笔,一个富有张力清晰完整的故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魏蜀吴三足鼎立,我独钟情于蜀国。
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到得荆州进而收取益州汉中,整个西南地区为其所有,三分天下有其一。
这离不开蜀汉团队中成员们的精诚合作,协同作战。
而且在这个团队中,有三个核心组成的`中轴线,仿佛铁三角一般,支撑起了蜀汉的坚强脊梁。
“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虽然蜀汉弱小,但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穷尽一生致力于恢复大汉天下。
人被击倒了不可怕,精神头信念垮掉了才可怕,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在一个团队中方显得弥足珍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
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
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之后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
他出山后,一向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
第二是赵云,当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袭来,他为了能保住刘备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强大的武器,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数位猛将,几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还不禁赞叹说:赵云真是势不可挡呀!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能够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齐走。
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战胜一切的拦路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这天,我读了少年版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资料丰富,人物个性鲜明,然后故事鲜活形象,令我百看不厌。
在这书中,鲜明刻画了孙权的以貌取人,刘备的仁慈与敬才,曹操的奸诈与自负,孔明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君子之言,小人之腹等等,这许许多多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比如,第一章,豪杰聚首桃园结义,让我懂了干什么事,都要重情重义,遇事要有情有义,待人要情义相融。
第十五章,刘玄德三顾茅庐,以礼求贤,礼待贤达的故事,让我慬得了做人要谦虚,做事要律己,待人以礼,处事以理;同时也感到,如果四(6)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很好地辅佐班干部工作,这样我们班的群众就会更加有魅力。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篇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朝作家罗贯中创作,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
这本书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各地也有着广泛的读者。
作为读者,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故事的情节和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历史、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着战争、权谋、英雄、美女、忠诚、背叛、智慧和勇气等元素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各个势力之间互相争斗、互相角逐,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领袖和名将,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赵云、关羽、张飞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罗贯中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热爱和敬意。
他通过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理想而奋斗,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但是,正是这些人物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价值。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比如,刘备的仁义之心、诸葛亮的智谋之策、关羽的忠诚之德、张飞的勇猛之勇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代表着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道德和精神力量的象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秉持着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力量,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作者罗贯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文言文,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文学之美。
比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诗词,既表达了作者对于孙权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也展现了他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种文学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还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即人生是一场不断奋斗和追求的过程。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2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2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精选22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1《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
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
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
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作文(精选9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作文(精选9篇)《三国演义》1500字篇1《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可多的大作,在这里智慧、权利、财富相互交错,各路英雄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在动荡的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统一中原。
《三国演义》中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每一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反之都蕴藏着玄机,无不展现着历史更迭的蛛丝马迹,是一部值得拜读的书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风流倜傥的曹植被逼含泪写下七步诗,汉献帝刘协自裁,曹丕登上了皇位这个宝座,曹氏家族首先建立了魏国。
位于西川以刘备为首的汉室后裔建立蜀国,他们凭借西川天险,加紧训练,意图攻取中原,直捣长安与洛阳,达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终极目标。
而世代历居江东的孙氏也凭借江东水师和能人异士占得一席之地,后称王,建吴国,至此三足鼎立。
但后来司马家族主宰魏朝,司马昭灭蜀,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后又灭东吴,天下终归司马氏,结果令人唏嘘。
书中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尤其是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主各守一方的人物故事情节描写。
在花费很长时间读完此书后,我深深感知到人才和性格的重要性。
书中有很多足智多谋的人才,想必大家第一个脱口而出的就是诸葛亮,我也非常非常喜欢他的神机妙算,欣赏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从书中你可以看到诸葛亮与周瑜合作的赤壁大战,大败曹操百万大军;你还可以看到他舌战群儒,与孙权一起达成孙刘同盟;你还可以看到他七擒孟获,大展军威;你当然还可以看到他七出祈山,出发时写下流芳百世的《出师表》,只为完成刘备的托付。
他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连周瑜死前都不甘的发出“既生瑜,何生亮啊”,他是多么难得的人才,试想没有他又该是怎样的一个局面。
我还喜欢的另一个谋士便是荀彧,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曹操后来的发展才能逐渐壮大,如日中天。
书中其它的谋士鲁肃、程昱、司马懿、凤雏、陈宫等等都为他们所效忠的主人出谋划策,取得一定得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读书笔记1500字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三国演义读后感1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方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
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
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
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
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一组来自正史《三国志》的数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金银各二千斤…”。
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从数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
(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
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
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
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
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骠骑大将军。
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
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爪牙,守候时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在这个时候,“空城计”也将发生在这一次战役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2五千年的古代中国,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这璀璨的文明之下,积淀了独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的文化中尤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却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闪耀在千千万万惊奇的人们眼前。
四部名著虽大,但与中国有史以来人们所创作下的作品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谓四大名著,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人多个阶层拜读过而已。
在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国演义》是最受平民欢迎,也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古典名著,时光走过数百年,自人们从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来,人们所涉猎的书籍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人说《西游记》太过空虚,不实际,有人说《水浒传》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没有文学韵味,有人说《红楼梦》太过婆妈,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只有《三国演义》为万千大众所青睐,尽管依然有反对之声,说它只不过是迥异于《三国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数人们仍然在读它,品味着它,总之,穿越数千年,《三国演义》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乃至外国文学史的宠儿。
从表面上理解,所谓三国演义,也就是三个国家,三个集团的人物的一出“演义”大戏,这与水水浒传有相同之处,《三国演义》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像关羽这样的豪迈英雄,一个又一个像曹操这般的奸诈枭雄,一个又一个的像诸葛亮一般的济世奇才所组成的书,所谓声势浩大的赤壁之战,唇枪舌剑的舌战群儒,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配角,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其真正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
整本书读完,仿佛与刚这千千万万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见了张飞的勇猛,关羽的正义凛然,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老谋深算,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这些,最令人瞠目结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了,或许在看过司马懿,许庶,庞统的奇才大略之后,诸葛亮那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计依然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新鲜感,可是这样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未免令人产生了审“才”疲劳,读多了反而会令人产生厌倦感,失去了一读再读的兴趣,相反,诺我们从诸葛亮在刘备一手缔造的集团之中的为官之道之处细细品味,不禁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刘备有幸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结义之后,在“复兴汉室”的艰辛道路上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篱下的他,虽然有英勇无比的关张两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觉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没权,二没钱,三没势,又怎么会有人投靠呢?可上帝给每一位渴求贤才的“军阀”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将诸葛亮这位济世奇才送给了这位穷困潦倒的“没落皇叔”,虽然,刘备毕恭毕敬地从穷得响叮当山沟里请来了这位军师,对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刘备这个用“血缘关系”堆积起来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脚可谓是难中之难,像孙乾,魏延这样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铲除,心细的诸葛亮又怎么不会想到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的贤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马就投奔他人帐下,临走时还细细嘱咐弟弟要尽心管理家务,好像到了将来要告老还乡,对刘备手中那前途无量的“家业”没有丝毫贪欲一般,也不同与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好大喜功,还威胁主上的统治,最后被当作威胁被铲除,诸葛亮不仅在刘备这个巨大的宗亲集团中始终以一个助手的姿态做事,也不在刘备的眼皮底下拉帮结派,不管是有意无意,恐怕将来刘备在肃清内奸时绝对不会将麻烦降到诸葛亮的头上,不象历史上一些功高盖主的人,忠心为主子服务,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不然在刘备临终托孤之时有怎么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经营一世的蜀国交付于诸葛亮一个外人,而又不将其交给关羽张飞这两个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们的后代呢?当然,幼主幼小无能,好吃喝玩乐这是刘备早已看在眼里的事,他无法信任这样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将大壁江山交与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诸葛亮勤勉一世为刘备打下江山,以及他别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让刘备不忍心也不敢怀疑他的“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图,在这布满了重重困难的为官之道上,诸葛亮得以尽情释放他的才华,而又进退自如,最终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与朋友之间,在班级之中,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之中,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难题的良策,也许,最吸引各位“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于此吧?三国演义读后感3《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2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20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几进几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
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
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
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
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