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市场调查失败案例

合集下载

中国企业市场调查失败案例[1]1

中国企业市场调查失败案例[1]1

中国企业开展市场调查的典型失败案例1、中国人不喝冰红茶一间宽大的单边镜访谈室里,桌子上摆满了没有标签的杯子,有几个被访问者逐一品尝着不知名的饮料,并且把口感描述出来写在面前的卡片上……这个场景发生在1999年,当时任北华饮业调研总监的刘强组织了5场这样的双盲口味测试,他想知道,公司试图推出的新口味饮料能不能被消费者认同。

此前调查显示:超过60%的被访问者认为不能接受“凉茶”,他们认为中国人忌讳喝隔夜茶,冰茶更是不能被接受。

刘强领导的调查小组认为,只有进行了实际的口味测试才能判别这种新产品的可行性。

等到拿到调查的结论,刘强的信心被彻底动摇了,被测试的消费者表现出对冰茶的抵抗,一致否定了装有冰茶的测试标本。

新产品在调研中被否定。

直到2000年、2001年,以旭日升为代表的冰茶在中国全面旺销,北华饮业再想迎头赶上为时已晚,一个明星产品就这样穿过详尽的市场调查与刘强擦肩而过。

说起当年的教训,刘强还满是惋惜:“我们举行口味测试的时候是在冬天,被访问者从寒冷的室外来到现场,没等取暖就进入测试,寒冷的状态、匆忙的进程都影响了访问者对味觉的反应。

测试者对口感温和浓烈的口味表现出了更多的认同,而对清凉淡爽的冰茶则表示排斥。

测试状态与实际消费状态的偏差让结果走向了反面。

”“驾御数据需要系统谋划。

”好在北华并没有从此怀疑调研本身的价值,“去年,我们成功组织了对饮料包装瓶的改革,通过测试,我们发现如果在塑料瓶装的外型上增加弧型的凹凸不仅可以改善瓶子的表面应力,增加硬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消费者对饮料功能性的心理认同。

”采访中,北京普瑞辛格调研公司副总经理邵志刚先生的话似乎道出了很多企业的心声:“调研失败如同天气预报给渔民带来的灾难,无论多么惨痛,你总还是要在每次出海之前,听预报、观天气、看海水。

”案例三2、3个小细节1千万大风险普瑞辛格调研公司给《中国财富》出示了两组数据,来说明调研的严谨性。

同样的调研问卷,完全相同结构的抽样,两组数据结论却差异巨大。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引言概述:市场调研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市场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匡助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营销计划。

然而,并非所有市场调研都能取得成功,有些调研反而会导致企业的失败。

本文将以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中的市场调研失败为例,分析其失败原因,以及给其他企业的启示。

一、产品定位错误1.1 未准确把握目标消费群体: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并没有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准确的定位,导致产品无法吸引到目标消费者。

1.2 忽视市场细分:宝洁公司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细分,没有考虑到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差异,导致产品在市场上无法立足。

1.3 定位不清晰: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定位不清晰,既不是高端产品,也不是低端产品,导致消费者无法准确定位该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

二、市场竞争分析不足2.1 缺乏对竞争对手的深入了解: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并没有对竞争对手进行充分的分析,没有考虑到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2.2 没有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宝洁公司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并没有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导致产品在市场上无法突围。

2.3 忽视市场趋势: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趋势,导致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三、产品定价策略失误3.1 定价过高: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定价过高,导致消费者认为性价比不高,选择其他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3.2 定价过低: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定价过低,导致产品被认为质量不高,无法吸引高端消费者。

3.3 价格战失败:宝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进行价格战,导致产品利润率下降,最终无法维持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四、营销策稍不当4.1 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时,没有制定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

4.2 忽视消费者反馈:宝洁公司在推出“润妍”产品后,并没有及时关注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导致无法及时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

市场调研案例失败分析

市场调研案例失败分析

市场调研案例失败分析市场调研案例失败分析(一)在市场营销领域,市场调研是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和推广活动的重要依据。

然而,有时市场调研会出现失败的情况,导致企业无法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从而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对市场调研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该案例涉及一家饮料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进行市场调研。

他们的目标是了解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兴趣和购买意愿,以及确定适当的市场定位和宣传策略。

然而,调研结果却事与愿违,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首先,该市场调研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样本选择失误。

调研样本应当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反映整个市场的情况。

然而,在这个案例中,调研样本主要是在公司附近的大学生群体,而忽略了其他潜在目标消费群体。

对于一款饮料产品来说,仅仅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偏好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款产品的潜在市场包括了各个年龄段和职业的消费者。

其次,调研问题的设置也存在问题。

市场调研的问题应当能够全面了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喜好、购买意愿等方面的情况。

然而,该案例中的市场调研问题过于简单和直接,只关注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口味的偏好,而未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细分。

这种单一的问题设置无法全面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导致调研结果的不准确和片面性。

第三,调研方法和工具的选择也是该市场调研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案例中,调研采用了简单的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向受访者发放问卷并让他们选择口味偏好。

然而,问卷调查只是调研方法的一种,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一个更为复杂和细分的市场调研,例如一个新产品的推广策略,单一的问卷调查往往无法获取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市场调研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样本选择失误、问题设置不当以及调研方法和工具选择不当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一个有效的市场调研应当具备全面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市场调研时,企业应该注重以上三个方面,避免类似的失败情况的发生。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

市场调研-“润妍”的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

润妍”勺没落——宝洁市场调研失败案例分析调研背景润妍是宝洁旗下唯一针对中国市场原创的洗发水品牌,也是宝洁利用中国本土植物资源的唯一的系列产品。

润妍曾经被宝洁寄予厚望,无数业内、外人士对它的广告与形象赞不绝口;但2002年润妍已经全面停产,退出市场。

“润妍”上市前后两三年里,中国洗发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宝洁公司为了能照顾好到新的增长点,开始在市场中寻找机会,进行市场调查。

真正坚定调查员信心的是被访者不经意的话一一总是希望自己“有一头乌黑的秀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一这不正是传统东方美女的模型吗?至此,宝洁公司的“让秀发更黑更亮,内在美丽尽释放”的润妍洗发水就此诞生。

下面是宝洁在润妍上市前做的市场调查工作。

调查过程1、蛔虫”调查一一零距离贴身观察消费者包括时任“润妍”品牌经理黄长青在内的十几个人分头到北京、大连、杭州、上海、广州等地选择符合条件的目标消费者,和他们48小时一起生活,进行“蛔虫”式调查。

从被访者早上穿着睡衣睡眼朦胧地走到洗手间,开始洗脸梳头,到晚上洗发卸妆,女士们生活起居、饮食、化妆、洗护发习惯尽收眼底。

黄长青甚至会细心揣摩被访者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调查结果表明,使用专门的润发露可以减小头发断裂指数,而国内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认识到专门润发步骤的必要性。

宝洁推出润妍一方面是借黑发概念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个新品牌,另外就是把润发概念迅速普及。

2、使用测试根据消费者意见改进产品根据消费者的普遍需求,宝洁的日本技术中心随即研制出了冲洗型和免洗型两款“润妍”润发产品。

产品研制出来后并没有马上投放市场,而是继续请消费者做使用测试,并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再进行产品改进。

最终推向市场的“润妍”是加入了独特的水润草药精华、特别适合东方人发质和发色的倍黑中草药润发露。

3、包装调查一一设立模拟货架进行商店试销宝洁公司专门设立了模拟货架,将自己的产品不同品牌特别是竞争品牌的洗发水和润发露放在一起,反复请消费者观看,然后调查消费者究竟记住和喜欢什么包装,忘记和讨厌什么包装,并据此做进一步的调查与改进。

市场调研案例失败分析..

市场调研案例失败分析..

• 但到6月底“新可乐”的销售量仍不见起色,而公 众的抗议却愈演愈烈。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 复传统配方的生产,其商标定名为Coca-Cala Clas sic(可口可乐古典)。同时继续保留和生产“新可乐 ”,其商标为New Coke(新可乐)。 • 消息传来,美国上下一片沸腾。华尔街也为可口可 乐公司的决定欢欣鼓舞,“老可乐”的归来使可口 可乐公司股价攀升到12年来的最高点。
润妍是宝洁旗下唯一针对中国市场原创的洗发 水品牌,也是宝洁利用中国本土植物资源的唯一的 系列产品。润妍曾经被宝洁寄予厚望,无数业内、 外人士对它的广告与形象赞不绝口;但2002年润妍 已经全面停产,退出市场。
• “润妍”上市前后两三年里,中国洗发水市场竞 争异常激烈。宝洁公司为了能照顾好到新的增长点, 开始在市场中寻找机会,进行市场调查。 •真正坚定调查员信心的是被访者不经意的话——总 是希望自己“有一头乌黑的秀发,一双水汪汪的大 眼睛”
• 1985年4月23日, “新可乐”取代传统的可口 可乐上市了。 • 可口可乐公司向美国所有新闻媒介发出了邀请, 共有200余位报纸、杂志和电视记者出席了新闻 发布会。消息闪电般地传遍了美国。 • “新可乐”上市初期,市场反应非常好。1.5亿 人在“新可乐”问世的当天品尝了它,历史上没 有任何一种新产品会在面市当天拥有那么多买主 。发给各地瓶装商的可乐原浆数量也达到5年来 的最高点。
• 可口可乐公司技术部门决议开发一种全新口感的 、更惬意的可口可乐。 • 1984年9月,他们终于拿出了样品。这种新饮料 比可口可乐更甜、气泡更少,他的口感柔和且略 带胶粘感,这是因为他采用了比蔗糖更甜的谷物 糖浆。 • 可口可乐公司组织了品尝测试,在不告知品尝者 饮料品牌的情况下,请他们说出哪一种饮料更令 人满意。 • 测试结果令可口可乐公司兴奋不已,顾客对新可 口可乐的满意度超过了百事可乐。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巨人”倒下、“太阳神”下山、“飞龙”落地、“标王”破产,一大批知名企业被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笼罩,过去曾是领导市场潮流风云企业,而现在却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困境。

山东的秦池、三株、广东的爱多、健力宝、万家乐、白云山、科龙、珠海的巨人、深圳的康佳、重庆的奥妮、河南的亚细亚、东北的延生护宝、河北的春都、四川的长虹、陕西的505、长岭等,无一不是盛极一时的中国知名企业,如今都纷纷因各种营销危机陷于困境。

纵观中国营销市场,可见大有营销失败的企业。

案例1:长虹、康佳—价格大战中的牺牲者从89年长虹发动第一次彩电价格战开始,价格大战就成了许多企业的唯一营销工具。

彩电价格大战、空调价格大战、出境旅游价格大战,机票打折大战等等各类价格战五花八门。

据中国市场研究专家卢泰宏等人的调查,卷入价格大战的行业有家电业、服装业、零售业,民航业、运输业、旅游业、汽车业、通信业、餐饮业,出版业以及生产资料业等11个领域。

在这些价格大战中,一些是使不正常的价格归于合理的正常降价,如汽车价格战,而更多的则是恶性价格战。

像彩电价格战,导致的是全行业亏损;出境旅游价格战,甚至打到了“零团费”,不仅引发了大量的争端,而且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仅以彩电为例,就可看出恶性价格战的危害。

中国彩电行业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四川长虹,曾是中国家电土国领袖和股票,市场龙头,因为自己发动的一连串价格战,使长虹陷入了营销危机之中,一时难于自拔。

如今不得不把中国电子百强头把交椅拱手让给了联想,家电品牌价值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海尔。

不仅让出了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导权,也使自己的股票利润由最高时每股收益达2.97元,降到2001年中报每股收益仅l分钱,下降了差不多三百倍,让人感到长虹大势己去。

2001年6月7日,复出后的长虹总裁倪润峰公开对媒体宣称:“长虹病得不轻”!’他说:“长虹高速发展的背后,忽视了不少问题,使得长虹近两年走入低谷”。

长虹病在何处?长虹高速度发展的背后究竟忽视了什么问题使长虹近两年走入低谷?倪润峰可能有自己的答案,但笔者认为,盲目的价格战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中国企业最悲惨的十大失败案例

中国企业最悲惨的十大失败案例

1、真功夫案例特点:创业者内乱——能共苦不能同甘创业者的教训: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VC的教训: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项目好坏的重要依据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内大受欢迎,中餐连锁一直愤愤不平,不断有人跳出来挑战洋快餐。

从十几年前的“红高粱”到现在很红火的“真功夫”,“红高粱”早已不知所踪,“真功夫”似乎真的有点功夫,连锁店面越来越多了。

跟公司名字一样,2009年8月,“真功夫”的广州总部爆发的一场真功夫表演,在投资界和创业界颇为轰动:共同创始人及公司大股东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国良为“副总经理”,并派到总部办公,但遭到“真功夫”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蔡达标的拒绝后,引发剧烈争执。

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权矛盾,还得从头说起。

1994年,蔡达标和好友潘宇海在东莞长安镇开了一间“168蒸品店”,后来逐渐走向全国连锁,并于1997年更名为“双种子”,最终更名为“真功夫”。

真功夫的股权结构非常简单,潘宇海占50%,蔡达标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占25%。

2006年9月,蔡达标和潘敏峰协议离婚,潘敏峰放弃了自己的25%的股权换得子女的抚养权,这样潘宇海与蔡达标两人的股权也由此变成了50:50。

更多实用的精彩文章,请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共平台唯一账号:swdtzq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两家风险投资基金:内资的中山联动和外资的今日资本,共注入资金3亿元,各占3%的股份。

这样,融资之后,“真功夫”的股权结构变成:蔡、潘各占47%,VC各占3%,董事会共5席,构成为蔡达标、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

引入风险投资之后,公司要谋求上市,那么打造一个现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结构的企业是当务之急。

但蔡达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触及另一股东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达标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内部管理改革,以职业经理人替代原来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员,先后有大批老员工离去。

公司还先后从麦当劳、肯德基等餐饮企业共引进约2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据了公司多数的要职,基本上都是由蔡总授职授权,潘宇海显然已经被架空。

市场调研失败的案例

市场调研失败的案例

市场调研失败案例——中国人不喝冰红茶一间宽大的单边镜访谈室里,桌子上摆满了没有标签的杯子,有几个被访问者逐一品尝着不知名的饮料,并且把口感描述出来写在面前的卡片上……这个场景发生在1999年,当时任北华饮业调研总监的刘强组织了5场这样的双盲口味测试,他想知道,公司试图推出的新口味饮料能不能被消费者认同。

此前调查显示:超过60%的被访问者认为不能接受“凉茶”,他们认为中国人忌讳喝隔夜茶,冰茶更是不能被接受。

刘强领导的调查小组认为,只有进行了实际的口味测试才能判别这种新产品的可行性。

等到拿到调查的结论,刘强的信心被彻底动摇了,被测试的消费者表现出对冰茶的抵抗,一致否定了装有冰茶的测试标本。

新产品在调研中被否定。

直到2000年,以旭日升为代表的冰茶在中国全面旺销,北华饮业再想迎头赶上为时已晚,一个明星产品就这样穿过详尽的市场调查与刘强擦肩而过。

说起当年的教训,刘强还满是惋惜:“我们举行口味测试的时候是在冬天,被访问者从寒冷的室外来到现场,没等取暖就进入测试,寒冷的状态、匆忙的进程都影响了访问者对味觉的反应。

测试者对口感温和浓烈的口味表现出了更多的认同,而对清凉淡爽的冰茶则表示排斥。

测试状态与实际消费状态的偏差让结果走向了反面。

”驾御数据需要系统谋划。

好在北华并没有从此怀疑调研本身的价值,“去年,我们成功组织了对饮料包装瓶的改革,通过测试,我们发现如果在塑料瓶装的外型上增加弧型的凹凸不仅可以改善瓶子的表面应力,增加硬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消费者对饮料功能性的心理认同。

”采访中,北京普瑞辛格调研公司副总经理邵志刚先生的话似乎道出了很多企业的心声:“调研失败如同天气预报给渔民带来的灾难,无论多么惨痛,你总还是要在每次出海之前,听预报、观天气、看海水。

”可口可乐:跌入调研陷阱百事以口味取胜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饮料市场的霸主,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80%。

然而,70年代中后期,它的老对手百事可乐迅速崛起,1975年,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仅比百事可乐多7%;9年后,这个差距更缩小到3%,微乎其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开展市场调查的典型失败案例
1、中国人不喝冰红茶
一间宽大的单边镜访谈室里,桌子上摆满了没有标签的杯子,有几个被访问者逐一品尝着不知名的饮料,并且把口感描述出来写在面前的卡片上……这个场景发生在1999年,当时任北华饮业调研总监的刘强组织了5场这样的双盲口味测试,他想知道,公司试图推出的新口味饮料能不能被消费者认同。

此前调查显示:超过60%的被访问者认为不能接受“凉茶”,他们认为中国人忌讳喝隔夜茶,冰茶更是不能被接受。

刘强领导的调查小组认为,只有进行了实际的口味测试才能判别这种新产品的可行性。

等到拿到调查的结论,刘强的信心被彻底动摇了,被测试的消费者表现出对冰茶的抵抗,一致否定了装有冰茶的测试标本。

新产品在调研中被否定。

直到2000年、2001年,以旭日升为代表的冰茶在中国全面旺销,北华饮业再想迎头赶上为时已晚,一个明星产品就这样穿过详尽的市场调查与刘强擦肩而过。

说起当年的教训,刘强还满是惋惜:“我们举行口味测试的时候是在冬天,被访问者从寒冷的室外来到现场,没等取暖就进入测试,寒冷的状态、匆忙的进程都影响了访问者对味觉的反应。

测试者对口感温和浓烈的口味表
现出了更多的认同,而对清凉淡爽的冰茶则表示排斥。

测试状态与实际消费状态的偏差让结果走向了反面。


“驾御数据需要系统谋划。

”好在北华并没有从此怀疑调研本身的价值,“去年,我们成功组织了对饮料包装瓶的改革,通过测试,我们发现如果在塑料瓶装的外型上增加弧型的凹凸不仅可以改
善瓶子的表面应力,增加硬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消费者对饮料功能性的心理认同。


采访中,北京普瑞辛格调研公司副总经理邵志刚先生的话似乎道出了很多企业的心声:“调研失败如同天气预报给渔民带来的灾难,无论多么惨痛,你总还是要在每次出海之前,听预报、观天气、看海水。


案例三
2、3个小细节1千万大风险
普瑞辛格调研公司给《中国财富》出示了两组数据,来说明调研的严谨性。

同样的调研问卷,完全相同结构的抽样,两组数据结论却差异巨大。

邵志刚介绍说,国内一家知名的电视机生产企业,2004年初设立了20多人的市场研究部门,就是因为下面的这次调查,部门被注销、人员被全部裁减。

问题:列举您会选择的电视机品牌?
其中一组的结论是:有15%的消费者选择本企业的电视机;另一组的得出的结论却是:36%的消费者表示本企业的产品将成
为其购买的首选。

巨大的差异让公司高层非常恼火,为什么完全相同的调研抽样,会有如此矛盾的结果呢?公司决定聘请专业的调研公司来进行调研诊断,找出问题的真相。

普瑞辛格的执行小组受聘和参与调查执行的访问员进行交流,并很快提交了简短的诊断结论:第二组在进行调查执行过程中存在误导行为。

调研期间,第二组的成员佩带了公司统一发放的领带,而在领带上有本公司的标志,其尺寸足以让被访问者猜测出调研的主办方;其次,第二组在调查过程中,把选项的记录板(无提示问题)向被访问者出示,而本企业的名字处在侯选题板的第一位。

以上两个细节,向被访问者泄露了调研的主办方信息,影响了消费者的客观选择。

这家企业的老总训斥调研部门的主管:“如果按照你的数据,我要增加一倍的生产计划,最后的损失恐怕不止千万。


市场调查是直接指导营销实践的大事,对错是非可以得到市场验证,只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市场调查本身带来的风险。

一句“错误的数据不如没有数据”,包含了众多中国企业家对数据的恐慌和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