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农业园的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技术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产生量大、水质污染问题严重,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技术成为了行业和环保部门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一、水质净化技术1. 循环水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水质净化技术,通过过滤、曝气、杀菌等装置,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去除或转化,保持水体清洁。

同时,循环水养殖系统还能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率,并节约用水量。

2. 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废水中有机物的水质净化技术。

在生物滤池中,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利用其降解能力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滤池具有体积小、净化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领域。

3. 植物净化法植物净化法是一种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和分解废水中的营养物质的技术。

通过种植浮萍、芦苇等水生植物,利用其吸收和生物降解能力将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去除,净化水质。

植物净化法应用成本低、操作简单,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行业。

二、废水处理技术1. 水质调理剂水质调理剂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通过添加药剂改善废水的化学性质,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常用的水质调理剂包括硫酸铜、硫酸锌等,它们能够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含量,改善水质。

2. 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是一种利用活性炭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和去除的技术。

活性炭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该技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

3. 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处理的方式。

通过添加适当的微生物菌种,提供合适的生境条件,使其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

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净化效果好、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水产养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与养殖废水处理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与养殖废水处理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与养殖废水处理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以其高效利用水资源和满足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水质净化和养殖废水处理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护水生生物的健康和饲养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水产养殖中的水质净化和养殖废水处理的方法。

一、水质净化方法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净化水质,包括过滤、沉淀等。

其中,过滤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过滤介质(如砂石、滤棉等)将水中的固体颗粒、浮游生物等截留下来,实现水质的净化。

沉淀则是利用重力将悬浮物和沉浸物沉淀到水底,通过清除底泥可以有效去除底部的污染物。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水质进行净化。

例如,氯化铜和氧化铜等可以用于消毒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过氧化氢可以用于氧化水中的有机物,从而提高水质。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利用生物来净化水体,如利用生物滤池、活性炭等。

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来分解废物和有毒氨氮,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活性炭则可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从而提高水质。

二、养殖废水处理1. 溶解氧和氨氮的处理养殖废水中的溶解氧和氨氮含量过高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来降低其浓度。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曝气池,在水中供氧的同时还能增加废水与大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此外,可以运用生物滤池等处理手段,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2. 污泥处理养殖废水中的有机物经过生物滤池等处理后会产生污泥,对于处理污泥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厌氧发酵池,通过厌氧发酵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和稳定的有机肥。

此外,还可以运用污泥浓缩、压榨等技术手段,减少污泥体积,方便后续处理和利用。

3. 水体循环利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废水可以通过合适的处理手段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水产养殖是指人工筹措或繁殖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水生生物,并在一定的水环境中进行的生产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保证养殖环境良好的重要方面。

本文就水产养殖中的水质调控与养殖环境改善进行探讨。

一、水质调控的重要性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和养殖效益。

良好的水质条件能提高养殖动物的存活率,促进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最终提高养殖效益。

1.1 控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溶解氧是水体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对养殖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溶解氧含量都会对养殖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合理的通风设施和水质管理措施,控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保障养殖动物正常生长的重要措施。

1.2 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氨氮是水体中最常见的有毒物质之一,能够直接损害养殖动物的健康。

高氨氮含量容易导致养殖动物的呼吸困难和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增加疾病的风险。

通过定期清理废料、控制投料量和加强水质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1.3 控制水体中的pH值水体中的pH值是表征酸碱程度的指标,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导致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增加,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通过适当的添加酸碱剂和监测水体中的pH值,可以保持水体的稳定性,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

二、养殖环境改善的方法除了调控水质外,改善养殖环境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养殖环境改善方法。

2.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址是改善养殖环境的前提。

要避免选择过度污染的区域,同时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因素,如风向、流动水源等。

合理的场址规划能有效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2.2 加强养殖动物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加强对养殖动物的健康监测和疫病防控,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定期清理池塘底泥等,可以减少废物堆积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旨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生物法1.1 水草养殖法水草养殖法是一种经济有效且环保的养殖水质净化与处理方法。

通过种植适宜的水草,如莎草、灯心草等,可以吸收养殖池塘中的氨氮、硝酸盐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

同时,水草的生长可以增加溶解氧浓度,提高水体的通气能力,改善养殖环境。

1.2 循环水养殖法循环水养殖法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将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废气净化处理。

该方法通常包括机械过滤、生物滤池和消毒等环节。

机械过滤可以去除较大的悬浮颗粒物,生物滤池通过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料,消毒则可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

利用循环水养殖法可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水的消耗和污染。

二、物理法2.1 水质调控合理调控养殖水体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等参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法处理养殖水质。

不同的水产生物对水温、酸碱度和氧气含量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调节这些参数,可以创造适合养殖生物生长的环境。

例如,对于鱼类养殖,保持水体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并保持合适的pH值和溶解氧浓度,可以提高养殖效果和水质清洁度。

2.2 光照处理光照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法处理养殖水质的方法。

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水中有害物质的分解和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助于改善水体的清洁度。

例如,使用紫外线灯可以杀灭水体中的细菌和病原体,促进养殖水质的净化。

三、化学法3.1 投药消毒法投药消毒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法处理养殖水质的方法。

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消毒剂,如氯化钙、高锰酸钾等,可以有效杀灭水中的细菌、寄生虫和病毒,保护养殖生物的健康。

然而,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慎重,注意使用剂量和频率,以免对养殖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3.2 高级氧化法高级氧化法是一种利用氧化剂对养殖水质进行处理的化学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环境优化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环境优化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环境优化方法水产养殖业是重要的渔业分支之一,对于水质环境的优化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养殖水质问题及其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几种优化水质环境的方法。

1. 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单位养殖面积或容积内的养殖数量。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污染物浓度升高,对水中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是优化水质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2. 确保养殖水源的质量养殖水源直接关系到水质环境的优化效果。

选择清洁的水源,如洪水、河流等,可以减少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此外,还应注重水源的更新和循环利用,避免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积累过高。

3. 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定期监测水质参数是了解水体污染情况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水质参数包括温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通过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4. 进行生物滤池养殖生物滤池养殖是一种通过生物滤材去除水中有机废弃物和氨氮的方法。

通过在养殖系统中设置生物滤池,可以增加有益细菌的附着和生长,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从而优化水质环境。

5. 加强底质管理底质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污染源,它可以积累有机物和富营养物质,对水体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定期清理底质、控制底质厚度,并加强底质氧化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底质对水质的污染。

6. 合理使用饲料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饲料是优化水质的关键。

过量的饲料投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氮磷等有害物质的浓度,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根据养殖物种的需求,科学制定合理的饲料投喂量。

7. 增加增氧设备的使用增氧设备能够提供充足的溶解氧,促进水中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提高水体的清洁能力。

适当安装增氧设备,保障水体中的溶解氧达到理想水平,对养殖水质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环境优化方法是确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控制养殖密度、保证水源质量、定期监测水质参数、生物滤池养殖、底质管理、合理使用饲料以及增加增氧设备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水体质量,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养殖渔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在保障人民生活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养殖场水体生态问题逐渐凸显,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对养殖场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养殖场水体污染问题的原因在了解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养殖场水体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养殖业中常见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包括:1. 养殖废水的排放:养殖废水中富含有机物和养分,过度排放会导致养分过剩、水体缺氧等问题。

2. 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果未得到及时处理,会导致底泥沉积、水质恶化等问题。

3. 养殖药物的使用:在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治疾病和提高养殖效益,常常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过度使用会导致水体中存在抗生素残留,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二、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根据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的目标和方法,可以将其技术手段分为以下几类: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一些具有生态功能的生物来修复养殖场水体,例如利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增氧等。

2. 物理修复技术:利用物理手段来处理养殖废水或废弃物,例如利用曝气装置增加水体溶解氧、利用过滤网去除废弃物等。

3. 化学修复技术: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养殖场水体,例如使用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质、使用化学药剂杀灭病原菌等。

三、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1. 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植物修复技术是养殖场水体生态修复中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某养殖场中,利用水生植物如箬竹、黑藻等种植在养殖水体中,这些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净化水体、吸收养分,同时提供氧气,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2. 物理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养殖场水体的物理条件,从而改善其生态环境。

例如,在某养殖场中,为了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利用曝气装置将空气引入养殖池,提高水体氧气含量,促进水生生物生长,达到修复水体生态的目的。

水产养殖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

水产养殖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随着人类对水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的方法和措施。

一、水产养殖的生态修复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造成污染主要来自养殖废水的排放、饲料残渣的堆积以及养殖场的废弃物处理等。

为了修复水产养殖造成的生态损害,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考虑:1. 养殖系统改进:采用集约化养殖系统,如循环水养殖系统和生态滤池等,可以有效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和水质污染。

2. 合理布局养殖场:合理选址和养殖场的布局设计,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和传播,降低对水体生态的影响。

3. 废弃物处理:开展合理的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工作,如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有机肥料的制备等,有助于减少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

4. 引入生态制品: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态制品,如覆苔菌、动物和植物等,来维持水中生物的生态平衡,修复损坏的生态系统。

二、水产养殖的环境改善除了生态修复外,环境改善也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水质监测与管理: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产养殖场的出水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保障水体的健康。

2. 饲料管理:科学合理地配制和管理饲料,减少饲料过量投喂和浪费现象,减少养殖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排放。

3. 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疾病防控和养殖场的检疫工作,防止疾病传播。

4. 水域保护:加强对水域的保护工作,禁止非法捕捞和过度渔业开发,维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平衡。

三、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需要和其他方面的措施相结合,以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1. 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产养殖业的责任和义务,规范行业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法水产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海产品。

然而,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质污染和废水的处理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养殖水质净化和废水处理方法,旨在帮助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水质净化方法1.生物净化法:生物净化法利用生物物种的生活过程促进养殖水质的净化。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

水生植物如莎草、照片等可以吸收养殖废水中的氮、磷等养分,起到养分循环的作用。

而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则可以将废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硫酸盐。

生物净化法具有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养殖水质净化方法。

2.物理净化法:物理净化法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养殖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质。

常用的物理净化方法包括过滤、沉淀和曝气等。

过滤通过过滤材料的作用将养殖水中的有害物质拦截下来,可采用砂滤器、纤维滤器等设备。

沉淀则是利用物理原理将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质沉淀到底部,常用的设备有沉淀池和沉淀器。

曝气是通过通入气体产生气泡,使废水中的悬浮物质浮起,然后通过表面的分离设备将其去除。

二、废水处理方法1.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废水处理方法之一。

它依靠生物菌群降解有机废水,减少化学污染物的排放。

典型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固定化培养法和生物膜法。

其中活性污泥法是通过池塘中的活性污泥和空气接触,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

固定化培养法是将降解废水的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养分吸收和降解有机物质的作用。

生物膜法则是在处理设备中形成生物膜,将废水从中流过,通过降解有机物质来净化废水。

2.物理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主要利用化学药剂和物理手段处理废水。

化学药剂如氧化剂、还原剂、沉淀剂等可以加速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分解和沉降。

而物理手段如膜分离技术、吸附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等则可以通过分离、吸附和电化学反应等过程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8No.4Ap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4期(上)2012年4月在实际操作中,为体现生态农业园的生态模式,可使用水生经济作物浮床、放养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建造生态护岸对排水水质进行改善.可以在河道中种植水葫芦等去污能力较强的水生作物,或种植空心菜等经济作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最大化的提高园区经济效益.为软化园区中的硬质护岸,可以采用生物材料构成的生物混凝土技术,恢复河岸两侧的生态植被,在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1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养殖业生产的水产品无论在价格、种类还是品质上都已渐渐无法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只能通过加大养殖密度的方法来增加产量.这就为我国的水产品养殖业带来了诸如水产品种类的减少,质量的退化,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大量滥用,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造成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量超标,质量检测不过关等问题.而这样的水产品被人食用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极为严重.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近几十年来,通过对水产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完善水产养殖业的质量检测体系,增强环保意识等方法,在确保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排水的排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其它的废水相比,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具有浓度高,水力负荷高,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如果在排放到天然河道之前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将会对当前水域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2排水水质改善处理技术近年来,我国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因为水产养殖排水具有污染物种类少,污染物含量变化小,但排水量极大,污染负荷高等特点,加上其间歇性排放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产养殖排水的处理难度.对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既要满足排放标准,有要满足生态农业对物质循环利用的基本要求.目前,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2.1物理处理技术2.1.1过滤技术过滤技术主要包括膜过滤技术和机械技术.机械过滤主要采用过滤设备,通过吸附作用去除养殖排水中的参与饵料,养殖生物的排泄物,甚至重金属等溶解态的污染物.膜过滤技术是指通过采用不同孔径的膜滤除颗粒物,截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程.其中横流式微滤及超滤技术提供了为膜过滤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小粒径颗粒物的去除方法.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所产生的废水的处理.2.1.2泡沫分离技术该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与工业废水的处理当中.其原理是通过向污水中大量注入空气,使水中的表面活性物附着在微小气泡上,并被这些气泡带上水面形成泡沫,然后只需分离水面泡沫就可达到去除污水中溶解态、悬浮态污染物的目的.近年来,在处理养殖排水时也开始使用这一方法.其拥有为养殖水提供溶解氧,避免有毒物质在水中积累等优点,然而由于淡水养殖排水缺乏电解质,形成的泡沫有限,导致这一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2.1.3其他污水处理技术除上述两种方法以外,在水产养殖中经常使用的物理处理方法还有排换水和机械增氧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反渗透技术、活性炭吸附以及高分子重金属吸附等处理方法.2.2化学处理技术2.2.1紫外辐射消毒技术通过紫外辐射进行消毒,可以有效破坏水中残留的臭氧并杀死大量病菌,具有低成本、无毒等优点.目前,国外对这种技术的应用较为成熟,在国内也有许多生态农业园开始应用,这一技术主要还是应用于水产养殖排水的循环应用方面.2.2.2混凝沉淀技术所谓混凝沉淀即是指利用化学原理,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目前常用的混凝剂主要有石灰、铁盐及有机絮凝剂等.由于化学药品大多含有有毒物质,所以这一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与养殖用水,而是用来处理水产养殖排水.2.2.3臭氧氧化处理技术基于生态农业园的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王芳(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12)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由于水产养殖排水的排污量大,污染负荷高,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本文结合生态农业园自身特点从生态学原理出发,对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浮床、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水生动物,修筑生态护岸等污水处理办法,进行详细介绍.在改善排水水质的同时提高生态农业园的经济效益.为生态农业园区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改善和生态农业园区经济收益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关键词:生态农业园;排水水质;经济效益;养殖排水中图分类号:X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4-0035-0235--具有强氧化性的臭氧可在短时间内在水中自行分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其主要作用在于除臭、杀菌、去除有机物以及脱色,是理想的绿色氧化药剂.目前,在污水处理的许多方面,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海水工厂化养殖排水的处理中,这一类化学氧化剂的氧化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分解难生物降解溶解态有机物的过程中.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技术已被应用于对海水养殖系统循环水的处理当中.2.2.4其他化学处理技术在水产养殖排水水质处理中,除上诉技术外还有电化学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目前离子交换技术主要应用与科研与水族馆的水生生物养殖中,还不能实际应用到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中;而电化学技术由于还处于试验阶段,应用于水质处理的案例不是很多.另外,由于化学技术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大多含有一定毒素,考虑到生态农业园的实际需要,故不予推荐.2.3生物生态处理技术2.3.1生态浮床技术这一技术又称作人工浮床技术,是通过对自然界规律进行模拟,通过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等载体种植水生植物的方式,达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一技术以其改善景观,净化水质及创造生物生存空间等功能,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与湖泊及观赏水体的生态修复当中.这一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达到其净化水质的目的:2.3.1.1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作用.通过这一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起到水体的净化作用;同时,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向水中释放大量氧气,可以有效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加快污染物的分解速度.2.3.1.2大量的微生物.水生植物的根系上附着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很多真菌.细菌都具有一定的降解有机物及脱氮除磷的作用.这些微生物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1.3水生植物的遮蔽性.水生植物能够分泌克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同时具有一定的这笔作用,在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上有重要作用.由以上几点可知,人工浮床的主体是水生植物,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既要选择去污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植物的经济价值.而除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之外,生态浮床还能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有利于附近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系统的完善.2.3.2人工湿地净化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指根据具体地理位置及水体条件,对天然湿地的结构功能进行模拟,人为的设计并建造一种能够对污水进行综合净化的系统.构成人工湿地的主要元素有基质、水体、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种群.其中,湿地最明显的生物特征是水生植物.这一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氮、铵、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2.3.3水生植物净化这一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成本低,操作简单,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里所说的水生植物主要包括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以及漂浮植物.其中,由于沉水植物对藻类的生长具有很强的化感抑制作用,用于生态修复的案例较多.浮叶植物如睡莲等,多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净化水体之外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众多水生植物中,多年生漂浮植物水葫芦,以其生命力旺盛,繁殖速度快等特点,而成为一种廉价高效的改善水质的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到富营养化水体与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汲取水中的氮、磷等物质,可以说其生长过程就是对水体的一种高效的净化过程;于此同时,水葫芦发达的根系也为大量的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场所.然而水葫芦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由于其生长力过于旺盛,如果不能定期进行收割,将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在种植水葫芦时,必须经常进行后期清理.2.3.4水生动物净化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放养水生动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水生动物来进行水质改善的项目.2.3.5生物膜法这一技术是指细菌等微生物通过附着在载体或介质的表面生长繁殖,形成膜状的活性生物污泥,利用其对污水中的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净化水质的处理方法.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去除水产养殖排水中的有机物.由于受条件限制,本文只能在此列出已知的数种生态农业园的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而无法提供实际应用的具体数据.但是文中仍尽力推荐了大量的污水净化方法,尤其是生物净化技术,不仅能有效净化污水,并且在水质改善的同时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值得应用尝试.本文针对生态农业园的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进行了大量论述,尤其针对与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大量阐述.应用上述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可在改善环境,优化水质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较好的体现了生态农业园区的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循环生态模式.可为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与指导作用.———————————————————参考文献:〔1〕吴淑勤,王亚军.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水产,2010(8).〔2〕万红,宋碧玉,杨毅,等.水产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应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3〕王玮,陈军,刘晃,等.中国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发展概况[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4〕章星异,朱环,李怀正,等.水产养殖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水处理技术,2010.〔5〕李妙,龙岳林,刘雪松.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功能的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7(5).〔6〕吴志江,稻森隆平,稻森悠平,等.关于各种沉水植物及水生动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的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7〕方圣琼,胡雪峰,巫和昕.水产养殖排水处理技术及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3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