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 古诗词三首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

背诵课文。

3.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1.理解词,板书课题。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你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句子?2.生交流:(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①古诗词的语言习惯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锄豆”指的是给豆松土或除草。

②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么样?该怎么夸他们?③练习朗读。

(2)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①亡赖。

从“亡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②“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练习说话: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

④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子该怎么读出来呢?(3)感悟景美。

师点拨:①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②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想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③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④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草真青啊!)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农村,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师:想听故事吗?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

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

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

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

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

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

”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

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

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

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

“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过张画像,什么感觉?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

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

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

师(出示整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

师:你真细心。

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及其注释。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记录一下这堂课的情况。

课堂开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春晓》。

老师让同学们先读一遍这三首诗,然后再讲解每首诗的意思。

首先是《登鹳雀楼》。

老师解释说,鹳是一种鸟,雀楼就是指楼上常常有鸟儿停在那里。

这首诗讲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爬上雀楼,在楼上看到了美景,感到非常高兴。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这首诗很好听,让人感觉也很愉快。

接下来是《望庐山瀑布》。

老师解释说,庐山是江西的一个地方,有一条江流经这里,水很清澈,飞流直下,形成了很多瀑布。

这首诗讲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登上庐山顶部,眺望周围的景色,看到了瀑布的壮观景象。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庐山真美,这首诗也写得很好。

最后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讲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象,天空中的星星渐渐消失,太阳也开始升起。

同学们听了之后,纷纷表示春天真美,这首诗写得也非常好,能让人感到春天的美好。

在讲解完这三首诗之后,老师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些诗中的精彩之处,然后向大家汇报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随着同学们讨论的深入,课堂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热烈。

本次课结束之后,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同学们既了解了古代的文化,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相信今天的课程会给同学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除此之外,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老师也对同学们进行了启示和引导。

例如,老师让大家思考,这些古诗的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唐代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这些古诗又有何种影响?通过这样的思考,同学们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他们的学识不仅仅止步于朗读古诗,还展开到了文化和社会的层面。

而这种学习也给了同学们极大的成就感。

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能够逐渐领悟到才思敏捷的快乐和语文学科的魅力,那种在理解古文或者作文时柳暗花明的感觉是非常愉悦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课题:2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前两首诗。

2、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5、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今天同学们真精神,再次见到大家,我特别高兴,你们呢?谢谢孩子们。

离上课还有两分钟,我们去看看江南的春天,好吗?好,一起感受这浓浓的春意。

那里风景美吗?好。

就把美景留在心间,开始今天的课堂,可以上课了吗?上课。

一·字正腔圆读古诗师:上节课我们在第六单元整体识写课和单元导读课中,已经把23课古诗词三首读得字正腔圆了,还大致了解了它们的意思。

我们来读一读。

师:第一首。

读得平长仄短,字正腔圆。

第一首到第三首。

(如不好,忘记了吗,读古诗要平长仄短,音断气相连。

)一、生二、我们男生女生合作着接读。

三、最后一首一起读。

师小结:在大家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缓缓流出。

学习古诗词你经常会用哪些办法?(生答:1借助注释2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查阅资料(了解的更全面)4想象画面(善学习,为你的方法点赞。

)看来,同学们都是学古诗词的高手呀。

师:我们的自主学习单也提醒大家,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3课古诗词三首,走进优美的山水田园。

二、想象画面悟诗情《渔歌子》师:首先我们来看张志和的词,词牌名叫《渔歌子》,请你来读前两句。

1、想象画面师:这两句描述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

(后两句打灰)你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什么?生说什么就夸什么。

师:真是一个有灵性的孩子,读过之后就看到了那一个个景物并且还想到了他们的颜色,我们再深入的想像,读着读着画面中哪些景物动了起来?(板贴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师引读:那白鹭怎样飞?师引读:一阵微风拂过桃花的花瓣怎么样?还有鳜鱼又是怎样的呢?师:请你把这两句连成一幅画,并且让画面中的景物动起来,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小组内交流。

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古诗词三首 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资料+类文阅读

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古诗词三首 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资料+类文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具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古代儿童的课余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

(ppt 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二、讲授新课1、初读正音。

(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

(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

(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

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5.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6.7.《牧童》课堂实录一、点词读句师: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生:牧童师: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

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

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

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

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

开始。

生:(自由朗读)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

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

明白吗?生:明白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师:明白吗?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

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

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

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

(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

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

来,由你来点词生:(一生上台)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

------弄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师:多熟啊,再读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生:有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古诗词三首—《渔歌子》(课堂实录)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板书:渔歌子张志和)[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

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

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

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

)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

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课堂教学实录尊重选择张扬个性案例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来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峰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

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师:同学们,方悦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

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生:翁媪(weng ao)读错了!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宾,李惠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

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一、课前谈话:教师: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教师: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学生:青莲居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教师: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教师:回顾李白的诗。

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

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

教师: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学生:望庐山瀑布。

(紧张)S齐背。

教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学生:潇洒的李白。

学生:很爱游玩。

教师: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教师: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

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

——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S读(读得很慢)教师:你为什么这么读?T:再请个小朋友读。

(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

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教师: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教师: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S1:他读得孤独一些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教师: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学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学生: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学生: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师: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5)独:说词语。

学生:孤独、独自、独一无二……(6)再读题。

三、细读。

1、找教师: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2、交流:学生:众鸟高飞尽的“飞尽”教师:这句话写了什么?S(回答略)教师: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学生:孤云独去闲的“独去”。

就是说……(略)教师: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学生:死气沉沉学生:清闲3、指读。

齐读。

教师: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S再读。

教师:“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

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教师:还有么?学生:“只有径亭山。

”教师: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学生:没有!教师:有鸟么?学生:没有!教师:还有么?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

……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教师: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教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

谁来读。

S读教师: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教师: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

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教师: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学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教师: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教师: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学生:再读。

过渡:教师: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

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S(略)2、介绍背景教师: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

(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教师: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

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教师: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S齐读T这哪是人和山。

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

李白啊李白啊。

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

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1)出示: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2)S写,T巡视。

(3)交流。

学生: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学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学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学生: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4)引读。

教师: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学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教师: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S读。

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学生: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学生:发愁的李白。

学生:孤独,哀愁。

教师: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学生: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学生:你要开朗些……学生: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教师:哪些人会想着他?学生: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学生: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教师: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教师: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教师: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教师: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学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学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学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老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挂图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老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学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老老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老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学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学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学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老老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遥望:远望。

老老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学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老老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学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学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老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老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学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学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发展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

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

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理解(感情)”三步四环节的品读法。

忆江南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课前欣赏《忆江南》歌曲(陈俊华演唱)DVD配风光片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到的这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忆江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